佛弟子文庫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五

行品第九

於是,賢者須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假使菩薩摩訶薩,無漚和拘捨羅行般若波羅蜜,若行色者則為行想,若行痛癢、思想、生死、識者則為行想;若行色常則為行想,若行痛癢、思想、生死、識常者則為行想;若行色無常則為行想,若行痛癢、思想、生死、識無常則為行想;若行色苦則為行想,若行痛癢、思想、生死、識苦則為行想;若行色樂則為行想,若行痛癢、思想、生死、識樂者則為行想;若行色我所者則為行想,若行痛癢、思想、生死、識我所者則為行想;若行色非我所者則為行想,若行痛癢、思想、生死、識非我所者則為行想;若行色虛無者則為行想,若行痛癢、思想、生死、識虛無者則為行想。

「若使,天中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行色寂寞則為行想,行痛癢、思想、生死、識寂寞者則為行想。

「假使,天中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漚和拘捨羅,若行四意止則為行想,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則為行想,若行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則為行想。

「唯天中天,假使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而自念言:‘我行般若波羅蜜。’是為菩薩摩訶薩而反行想。

「假使菩薩摩訶薩心自念言:‘作是行者,則為行般若波羅蜜。’亦為行想。

「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漚和拘捨羅。」

舍利弗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當云何行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謂舍利弗:「假使賢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設立色想則不信解。若立色者,則不脫想,為行生死想。若行色想,則不得脫無明、行、識、六入、所更、痛、愛、受、有、生、老病死、憂戚惱會,彼菩薩摩訶薩為不行般若波羅蜜,則無漚和拘捨羅。立於眼想,則不信脫;假使菩薩摩訶薩立於耳、鼻、口、身、意想,則不信脫;設立於眼色識、耳聲識、鼻香識、舌味識、身細滑識、意法識想,則不信脫;若習眼更、耳、鼻、口、身、意所習更,立是諸根則不信脫;假使立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想,則不信脫;設立於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想者,則不信脫。而於佛法念行著想、念行想者,則不信脫十二因緣苦惱之患,彼菩薩摩訶薩不應為聲聞、辟支佛造證,何況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乎?所不能及也。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為無漚和拘捨羅。」

舍利弗謂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而有漚和拘捨羅耶?」

須菩提謂舍利弗:「設使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色,不行痛癢、思想、生死、識;不行色想,不行痛癢、思想、生死、識想;不行色常,不行痛癢、思想、生死、識常;不行色無常,不行痛癢、思想、生死、識無常;不行色苦,不行痛癢、思想、生死、識苦;不行色樂,不行痛癢、思想、生死、識樂;不行色我所,不行痛癢、思想、生死、識我所;不行色非我所,不行痛癢、思想、生死、識非我所;不行色虛無,不行痛癢、思想、生死、識虛無;不行色空,不行痛癢、思想、生死、識空;不行色無相,不行痛癢、思想、生死、識無相;不行色無願,不行痛癢、思想、生死、識無願;不行色寂寞,不行痛癢、思想、生死、識寂寞;不行色無想,不行痛癢、思想、生死、識無想。所以者何?色者則空,色無異空,色則為空,空者為色,色自然空,痛癢、思想、生死、識空,則無有識、無有異空,識則為空,空者為識,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為空,無有異空,三十七品計則為空,無別異空,三十七品空,空者三十七品,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則為空,無有異空,佛法則空,無他別異空,空者則法,法者則空。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為成漚和拘捨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者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彼行般若波羅蜜已,無所受,無所行,不受不行,不行不受,不有所行,亦非不行,是故無所受,亦不有所受。」

賢者舍利弗謂須菩提:「何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已無所受?」

須菩提答曰:「所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自然不可得,由是之故,般若波羅蜜為無所有,則為自然。以是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所受,無所行,不受不行,不行不受,不有所行,亦非不行,是故無所受,亦不有所受。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為無所有,則謂自然,是故無所至,無所犯負,是名曰一切不受三昧之定。菩薩摩訶薩廣普玄遠而無所量,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以是三昧,疾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

舍利弗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離是三昧,疾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者,復有餘三昧乎?」

須菩提答舍利弗:「復有餘三昧疾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

舍利弗謂須菩提:「何所餘三昧行,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

須菩提謂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首楞嚴三昧,疾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

須菩提謂舍利弗:「復有三昧名曰寶印,復有三昧名曰師子娛樂,復有三昧名曰月曜,復有三昧名曰月幢英,復有三昧名一切印,復有三昧名曰無能見頂,復有三昧名曰了法界,復有三昧名曰分別幢英,復有三昧名曰喻金剛,復有三昧名曰入法印,復有三昧名曰立定意王,復有三昧名曰印王,復有三昧名曰勢力精進,復有三昧名曰超等,復有三昧名曰入應順分別,復有三昧名曰入辯於十方界,復有三昧名曰總持意,復有三昧名曰度無為,復有三昧名曰等御諸法海印,復有三昧名曰普周虛空,復有三昧名金剛道場,復有三昧名曰執英幢,復有三昧名曰帝英如門閫,復有三昧名曰起本,復有三昧名曰師子吼,復有三昧名曰精進立,復有三昧名曰勝寶,復有三昧名曰照明,復有三昧名曰不眴,復有三昧名曰不住於下,復有三昧名曰決了,復有三昧名曰燈明廣普,復有三昧名曰無量行,復有三昧名曰光造,復有三昧名曰有所照曜,復有三昧名曰莊嚴淨,復有三昧名曰離垢光,復有三昧名曰有所造樂,復有三昧名曰電燈明,復有三昧名曰盡索,復有三昧名曰威神跡,復有三昧名曰離盡索,復有三昧名曰無能勝,復有三昧名曰開通,復有三昧名曰燈明,復有三昧名曰離燈垢,復有三昧名曰嚴淨辯才,復有三昧名曰有所光耀,復有三昧名曰造事,復有三昧名曰慧英,復有三昧名曰住惟,復有三昧名曰普明,復有三昧名曰善立,復有三昧名曰寶積,復有三昧名曰超諸法印,復有三昧名曰普法,復有三昧名曰勝娛樂,復有三昧名曰度法頂,復有三昧名曰有所毀壞,復有三昧名曰一切明句,復有三昧名曰等字所作,復有三昧名曰趣字,復有三昧名曰斷因緣,復有三昧名曰無事,復有三昧名曰無牆,復有三昧名曰決了入號,復有三昧名曰無卑行,復有三昧名曰除冥,復有三昧名曰修行跡,復有三昧名曰無動,復有三昧名曰度界,復有三昧名曰決一切德,復有三昧名曰住無心,復有三昧名曰淨於嚴整,復有三昧名曰度覺意,復有三昧名曰無量燈明,復有三昧名曰等不等,復有三昧名曰度一切,復有三昧名曰斷諸事,復有三昧名曰離意了除,復有三昧名曰離建立,復有三昧名曰一勝,復有三昧名曰行諸事,復有三昧名曰一事,復有三昧名曰除怨事,復有三昧名曰滅諸所有不當,復有三昧名曰入隨因緣音,復有三昧名曰聲跡言無盡度,復有三昧名曰威神跡,復有三昧名曰光耀熾盛,復有三昧名曰清淨樹,復有三昧名曰清燈而閑,復有三昧名曰一切勝,復有三昧名曰不樂一切諸苦樂,復有三昧名曰無盡事,復有三昧名曰總持句,復有三昧名曰等於正邪師子座,復有三昧名曰入響離響,復有三昧名曰無響得響,復有三昧名曰離垢明,復有三昧名曰御跡,復有三昧名曰滿月離垢光,復有三昧名曰電錠光,復有三昧名曰大嚴淨,復有三昧名曰普照世間,復有三昧名曰普定意,復有三昧名曰應無染離染,復有三昧名曰御空一切等御,復有三昧名曰無青不青寶,復有三昧名曰立無本念,復有三昧名曰身時第一,復有三昧名曰言時除空念,復有三昧名曰脫虛空礙滅護。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是諸三昧,疾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及餘不可計會無有限量諸三昧門、諸總持門,菩薩摩訶薩所當學者,疾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

於是,須菩提承佛聖旨而嘆頌曰:「舍利弗,欲知往古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則為授此等菩薩摩訶薩決,及今現在十方世界諸現在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悉已授此諸菩薩摩訶薩決。其行是三昧者,彼不見三昧,亦不念三昧,亦無所三昧,亦不想我當三昧、吾當三昧乎,亦不念我空三昧,是菩薩摩訶薩無想念。」

舍利弗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昧,為住古三耶三佛所授決乎?」

答曰:「不也,舍利弗。所以者何?唯舍利弗,般若波羅蜜、三昧不為異也,菩薩摩訶薩亦不為異,菩薩摩訶薩則為三昧,三昧則為菩薩摩訶薩。」

舍利弗謂須菩提:「如仁者所云,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及諸三昧,不為各異,菩薩則三昧,三昧則菩薩,一切法皆平等則不知三昧。」

「以是故,舍利弗,於是三昧,善男子亦不知,亦不了。」

舍利弗又問:「何故不知不了?」

「用無明故而為三昧,以是故,菩薩不知不了。」

爾時,世尊讚賢者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如吾讚仁,行空第一嘆之最尊。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當如是學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學如是,為學般若波羅蜜乎?」

佛言:「如是,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為學般若波羅蜜,所學者亦無所得,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自然具足,雖有所得,亦無所得。」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學如是,作是學,為學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乎?」

佛言:「如是學,為學般若波羅蜜,得無所得。」

舍利弗白佛:「云何得無所得?」

世尊答曰:「不得吾我,亦不得人、壽命,亦不得所見。五陰究竟本末普悉清淨,亦不得見也。陰、種、諸入本末究竟如是悉清淨,亦不得。無明之原本末究竟而悉清淨,行、識、六入、名色、所更、痛、愛、受、有、生、老病死本末究竟而悉清淨。苦無所得,本末究竟而悉清淨。習盡之路亦不可得,本末究竟而悉清淨。欲界亦不可得,本末究竟而悉清淨。色界、無色界亦不可得,本末究竟而悉清淨。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亦不可得,本末究竟而悉清淨。六波羅蜜亦不可得,本末究竟而悉清淨。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亦不可得,本末究竟而悉清淨。菩薩亦不可得,本末究竟而悉清淨。佛亦不可得,本末究竟而悉清淨。」

舍利弗白佛言:「何所清淨?」

世尊答曰:「無所起,無所生,無所得,無所行,則為清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者,為學何法?」

佛言:「菩薩摩訶薩學如是者,為學無所學法。所以者何?舍利弗,是諸法者,計其所有而愚凡夫之所倚立。」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世尊!誰致是法?」

佛言:「如無所得,以是故得如是逮者,故曰無所逮。」

又問:「世尊,誰無所得而有所得?」

佛言:「色無所得,其內亦空,外亦復空,內外亦空,所謂所有自然無有而悉為空。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亦無內,無外,亦無內外,所有自然無有悉空。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亦無內,亦無外,亦無內外,所有自然無有悉空。

「彼愚凡夫從無明教,依倚著愛而有想念,以依無明為兩盲俱,則為不知而無所見,已不知不見,彼則思想不可得法倚於名色,又復依倚著於佛法已,有所倚而欲了知無所有法故不知不見。何謂不知不見?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亦不知不見,十二入、十八種、三十七品、十二因緣、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亦復不知不見,由是之故名曰為愚。彼不捨施。何所不捨?不捨欲界,不捨色界,不捨無色界,不捨聲聞、辟支佛地,則不篤信。何所不信?不信色空,不信痛癢、思想、生死、識空,不信十二入、十八種、十二因緣、三十七品、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為空,不能建立,不建立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住阿惟越致地,復不建立諸佛之法,以是之故,名曰為愚。有所倚著眼、耳、鼻、口、身、意,倚著諸種、諸陰入,倚著依求於淫怒癡,倚著依慕諸疑邪見,倚著依慕於佛道也。」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作是學,為不學般若波羅蜜乎?不生薩芸若耶?」

佛言:「菩薩摩訶薩,作是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芸若。」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世尊!菩薩摩訶薩作是學,不得薩芸若。」

佛告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作是學般若波羅蜜,無漚和拘捨羅,有所思想,有所依倚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而反想求,依倚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而復想求薩芸若慧,已想求薩芸若而依倚。是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芸若慧。」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作是學般若波羅蜜,為不學般若波羅蜜,為不行薩芸若慧乎?」

佛言:「如是,舍利弗,作是學般若波羅蜜,為不得薩芸若。」

舍利弗問:「唯天中天,菩薩摩訶薩,當云何學般若波羅蜜而隨順學得薩芸若慧?」

佛告舍利弗:「假使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為行般若波羅蜜,為學般若波羅蜜,得薩芸若慧得無所得,無所得亦復不得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不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亦不得薩芸若。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作是行,為行般若波羅蜜,為學般若波羅蜜,得薩芸若得無所得。」

舍利弗白佛言:「何謂無所得?」

世尊答曰:「於內亦空,於外亦空,內外亦空,一切法空。」

幻品第十之上

於是,賢者須菩提白佛言:「唯然,世尊!假使問者:‘此幻士學般若波羅蜜,欲得薩芸若?’問者如此,以何報答?又‘斯幻士,學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禪波羅蜜,欲用逮得薩芸若慧?學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欲用逮得薩芸若慧?又學薩芸若慧,欲以逮得薩芸若?’假使來問如此誼者,以何報答?」

佛告須菩提:「我故問汝。於須菩提意云何?從其所知而報答吾。於須菩提意云何?色異乎?幻異乎?痛癢、思想、生死、識異乎?幻異耶?」

須菩提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須菩提意云何?幻為異乎?眼復異乎?耳、鼻、口、身、意異乎?幻復異乎?眼色識、耳聲識、鼻香識、口味識、身細滑識、意法識異乎?幻復異耶?所習因緣痛癢之樂異乎?幻復異耶?」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須菩提意云何?四意止異乎?幻復異耶?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異乎?幻復異耶?空、無相、無願異乎?幻復異耶?」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須菩提意云何?幻為異乎?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復為異耶?」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須菩提意云何?幻為異乎?道復異耶?」

答曰:「不也,天中天。幻不為異,色亦不異,色則為幻,幻則為色。唯天中天,幻不為異,痛癢、思想、生死、識亦不為異,識則為幻,幻則為識。唯天中天,幻不為異,眼、耳、鼻、口、身、心亦不為異,幻則為眼,眼則為幻;眼色識、耳聲識、鼻香識、口味識、身細滑識、意法識,識則為幻,幻則為識;所習因緣痛癢之樂不為異也,痛樂則幻,幻則痛樂。唯天中天,幻不為異,四意止亦不異,四意止則為幻,幻則四意止;意斷、神足、根、力、覺、意、由行則為幻,幻則由行。唯天中天,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法則為幻,幻則為法。」

「於須菩提意云何?所謂幻者,為有塵垢及瞋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須菩提意云何?所謂幻者,有所起,有所滅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須菩提意云何?其不起不滅者,彼學般若波羅蜜已,逮得薩芸若慧,獲致一切大哀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須菩提意云何?於此興於所知思想,從習俗教因五盛陰為菩薩乎?」

答曰:「如是,唯天中天。」

「於須菩提意云何?有知思想,隨其習俗而發言教,以五盛陰而有所起而有所滅,寧可復得塵勞瞋恨?」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須菩提意云何?其無思想,無習俗,無所言教,無所興立,無有名號,無身,無身事,無言,無言事,無意,無意事,不起不滅,無有塵勞,無有瞋恨,又以此事學般若波羅蜜成薩芸若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佛言:「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是學般若波羅蜜,成薩芸若者則無所有。」

須菩提白佛言:「菩薩摩訶薩當作是學般若波羅蜜,及學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若欲學者,當知學幻。所以者何?唯天中天,當觀五陰亦如幻士。」

「於須菩提意云何?又此五陰學般若波羅蜜成薩芸若慧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所以者何?其五陰者自然無所有,其有自然無所有者亦不可得。」

又問:「於須菩提意云何?自然之喻五陰如夢,學般若波羅蜜成薩芸若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所以者何?計於夢者自然無所有,其為自然無所有者則不可得。」

「於須菩提意云何?呼聲之響喻於五陰,又復譬如水影、野馬、所化之喻,譬如五陰般若波羅蜜,逮成薩芸若耶?」

答曰:「不也,天中天。所以者何?其呼聲響、水影、野馬所化,自然無所有,其為自然無所有者則不可得。所以者何?唯天中天,分別了色猶如幻也,痛癢、思想、生死、識及十八種、六根、五陰及五盛陰自然如夢。唯天中天,色、痛癢、思想、生死、識、十八種、六根、五盛陰猶如夢也,於內則空了不可得,而無自然則為空矣了不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今說於此般若波羅蜜,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聞斯說者,得無恐懼、畏難、懷懅?」

佛告須菩提:「假使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於般若波羅蜜不解漚和拘捨羅者,不親善師,或恐或怖,或懷畏懅。」

須菩提問佛言:「唯天中天,何謂菩薩摩訶薩善師,行般若波羅蜜有漚和拘捨羅,菩薩摩訶薩不恐不怖而不懷懅?」

佛言:「此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志在專精,於薩芸若慧不觀色無常,色亦不可得;不觀痛癢、思想、生死、識無常,識亦不可得;志觀薩芸若,不察無常,亦不可得。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有漚和拘捨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志在薩芸若慧,不觀色苦,亦不得色;不觀痛癢、思想、生死、識苦,亦不得識;不觀色是我所,亦不得我所;不觀痛癢、思想、生死、識是我所,亦不得我所;不觀色非我所,亦不得非我所;不觀痛癢、思想、生死、識非我所,亦不得非我所。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志學薩芸若,觀於色空,亦不得空;觀痛癢、思想、生死、識空,亦不得空;不觀色有常,亦不得常;不觀痛癢、思想、生死、識有常,亦不得常;不觀色非常,亦不得無常;不觀痛癢、思想、生死、識非常,亦不得無常;觀色寂寞,亦不得色寂寞;觀痛癢、思想、生死、識寂寞,亦不得識寂寞;觀色虛無,亦不得色虛無;觀痛癢、思想、生死、識虛無,亦不得識虛無。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有漚和拘捨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觀無常,亦無所得;苦空無我非身,亦無所得;不觀無常,亦無所得;空、無相、無願、寂寞、虛無,亦無所得;痛癢、思想、生死、識不觀無常,亦無所得;眼、耳、鼻、口、身、意、色、聲、香、味、細滑、法不觀無常,亦無所得;非常、苦、空、無我、非身、空、無相、無願、寂然、虛無,觀於斯事了無所得。彼為眾生如此意:‘吾為一切眾生之類,說無常法,為顛倒者令不迷惑。又分別法,為苦、無我、空、無相、無願、寂寞、虛無,為顛倒者令不迷惑。’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有漚和拘捨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學行薩芸若慧,思惟其誼,不觀色無常,不墮顛倒,亦無所得;不觀痛癢、思想、生死、識無常,不墮顛倒,亦無所得;無苦無我為空,空、無相、無願、寂寞、虛無不令顛倒,亦無所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離四非常,空、無相願、寂寞、虛無,觀此諸事,不令顛倒,亦無所得。假使在於薩芸若慧,念此不捨,此則菩薩摩訶薩惟逮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志不思惟聲聞、辟支佛事,亦不聽志勸隨其行,是為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不恐不怖,亦不畏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當造斯觀,不用色空而為空也,色則為空,空者則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不專為空,色者則空,識自然識,空者為識;眼不專空,眼自然空,眼者則空,空者則眼,不專為空;耳聲識、鼻香識、口味識、身細滑識、意法識不專空,識自然空,識者則空,空者則識;所習因緣痛癢之樂則為空矣,所習因緣痛癢之樂自然為空,所習因緣痛癢之樂觀之則空,其心自空,所習因緣痛癢之樂則亦為空;其四意止不專為空,四意止空故由是為空,其四意止自然為空;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不專為空,三十七品則自然,空者則三十七品,三十七品則空;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不專為空,則自然空,空者則為佛,法則空,空者則法。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恐不怖,亦不畏懅。」


上篇: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下篇:道行般若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金剛經持驗記

念經儀式 若有人受持金剛經者。先須淨手焚香開卷。至...

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卷第一 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 如是我聞...

道行般若經

道行般若經序 釋道安撰 大哉智度!萬聖資通,咸宗以成...

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卷第一 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 如是我聞...

道行般若經

道行般若經序 釋道安撰 大哉智度!萬聖資通,咸宗以成...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依梵本於中...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劉宋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聞...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咒三首經

咒三首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法句譬喻經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無常品第一...

佛說十力經

佛說十力經大唐貞元新譯十地等經記 新譯《十地經》及...

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卷第一 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重刊汾陽和尚語錄疏 昔風穴和尚謂首山曰。不幸臨濟之...

【佛教詞典】八十華嚴經

(經名)唐實叉難陀新譯之華嚴經八十卷,謂之八十華嚴...

【佛教詞典】六大能生

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能生四種法身(自性法身...

慧律法師:大騙子與小騙子

有一個老和尚住在山上茅篷,修行修了二十幾年。 有一...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古德云:塵勞迥脫事非常,什麼是塵勞?眼、耳、鼻、舌...

富翁的聲音

精進、正念現前、舉止清靜、善於分辨善惡法、克己、生...

阿彌陀佛十種力的威德

一切諸佛都有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對這些佛教...

用普賢十大願來念佛

和尚慈悲,諸位執事慈悲,大眾師父慈悲,請坐下。今天...

佛陀菩提樹下成道

菩薩坐菩提樹下,以慈忍力降伏眾魔。時值二月七日入夜...

【佛學漫畫】如何開啟幸福之門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修定者必須過好「三關」

初習定者必須過好三關:一是腿子關,二是散亂關,三是...

明學長老:恪守印祖規約,道風遠播中外

靈岩山能夠像今天這樣道風很好,主要是根據印光法師定...

病不是吃素吃出來的

問: 法師,自己吃淨素非常的歡喜,但是身體一直病病...

不可妄自尊大而輕視古德,又不可甘心暴棄而不為豪傑

【原文】 本朝尊宿①,自洪武②至今,殆不多見。無論唐...

你適合出家嗎

佛友和我聊天,聊完後問我:師父,你看我適合出家嗎?...

【視頻】《觀音大士讚》妙喜居士讀誦

《觀音大士讚》妙喜居士讀誦

【視頻】《圓覺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圓覺經》靈鷲山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