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修行人為什麼要少語止語

2011/12/06  大字體  護眼色

一、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業,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

同時可以防止辛苦修積來的一點福報從說話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過而招來的麻煩和災禍,在較大的程度上斷絕了菩提道上的業因業緣。

二、能夠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壞正法道場的重罪。

諺語有謂「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易經上也說「吉人寡語」。凡夫喜歡雜心閑話,其實是由於內心裡貪瞋癡慢的煩惱習氣太重,不說話就難受,總要找話題來消遣消遣,太喜歡說話的人確實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說明他幾乎還沒有覺悟,還沒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

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裡常存慚愧,一定會珍惜光陰,把精力用在聽經、講經、看書、念佛、拜佛。

凡夫說出來的話既然是由煩惱習氣所引發,就難免對他人的害處遠遠大於好處,而且又缺乏真誠恭敬心。言談當中不知不覺就會誤導人、傷害人,於是由許多的小磨擦而演變成大磨擦,終於破壞了彼此之間的和諧,於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過,而自己往往還不知不覺。既然破了六和敬,當然也破壞了正法道場,干擾了他人的正常修學,製造了惡劣的修學氣氛,這個罪過當然不輕。

三、能夠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

凡夫煩惱習氣很重,遇到不稱心如意的事情就會發牢騷,看人不順眼就想去糾正人、批評人。

譬如見人說話太大聲,就想去制止他,見人關門動作粗魯,發出巨大的聲響,又想去糾正他,見人小便後不沖水,就想去批評他。

止語就可以避免這些過失,逼著自己樣樣都要忍耐,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慢慢地就會做到「不見他人過,只見自己過」,逐漸就會懂得「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人心」,心漸漸不再被外境所轉了。

四、能夠提升自己的誠敬心,能夠得到佛菩薩更大的加持

誠敬心多一分則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薩的一分加持。止語是佛菩薩之所歡喜,是依教奉行的表現,比起不修止語,對佛法、對護法、對眾生、對道業的誠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許多。

五、能夠提升自己的警覺心。

因為止語,受到別人的干擾會比較小,於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煩惱習氣生起之時能比較迅速地察覺,並且令其息滅,久而久之,煩惱習氣就會被控制住。同時也常常比較容易覺察出自己的毛病和過失,也能較快地改正過來。

能夠比較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清淨心。

不跟人說話時間久了,人家也不會找自己說話,不用常常應付人,受到的影響就小,就有更多的時間聽經、讀經、看書,凡事不聞不問,心裡沒有憂慮牽掛,心常能保持空靈,心就愈來愈清淨,心愈清淨就愈有智慧。

六、能夠更好地學習隨緣度日。

因為止語,人不得不老實,不得不放下種種的要求和意見,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沒有也好,得也好,失也好,漸漸地就學會了隨緣度日,同時也不斷學習在一切順逆善惡境緣中保持心平氣和,久而久之,煩惱就能伏住了。

七、能夠放下種種恩怨。

與人多說,談得投機則生感情,談得不投機則免不了產生磨擦,就很容易與人結下怨仇,這些恩怨就會對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礙。

常常找人說話,有時無意中也會得罪人,如果特別喜歡和某人說話,另一個人也許會想怎麼就不跟我說話,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產生讓人生煩惱的過失。同時也使自己失去了平等心,不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一切人。

八、能夠增長謙卑、恭敬的心。

因為不再發表意見了,人家也不會再問您這樣那樣的問題,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的煩惱習氣漸漸就會淡了下來,人人都不再對您多加關心,時間久了,就會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謙卑、恭敬的心不知不覺也漸漸地增長起來了。

不提供機會讓人與自己談話,也減少了別人造業的機會,同時也能防止有人煩惱起現行而找藉口來障礙自己的正常修學。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慧律法師《知足則幸福常存》

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覺得...

染布的譬喻

佛世時,曾以一則染布的故事作譬喻──有一天,佛陀和...

星雲大師:如何做人處事

做人處事是人生的一門大學問,有的人活到七、八十歲,...

濟群法師:多聞熏習

我們無緣生於佛世,但佛陀所開示的解脫之道,盡在三藏...

修行不是為了得到,而是為了放下

快樂不是我們的歸宿,痛苦不是我們的歸宿,內心的平靜...

想出離六道生死,先要把這三法修好

我們要想出離六道生死,得成佛道,首先要把三皈法、五...

星雲大師《感應的原理》

有個信佛的老太太早晚課都按時做的,也迴向給眾生,自...

宣化上人:佛教徒的本份

我們不幸生在末法時代,去佛已遠,雖然做了佛弟子,也...

如本法師:出家修行的十點要求

出家是一件神聖莊嚴的偉業,是超凡入聖的轉捩點,是世...

人一定要刻意追求開心嗎

問: 人一定要刻意追求開心嗎?我覺得人生百味,無須...

生氣會帶來的8種危害

引導語: 生氣會帶來什麼危害?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

如何做好臨命終時的準備

從唯識的角度來觀察人生,我們知道唯識的整個生命的因...

寺院和廟宇是一回事嗎

人們常把寺院和廟宇混為一談,其實它們是兩回事。寺院...

從佛教的角度來處理婆媳關係

社會是由一個個的家庭組成的,而夫妻關係可以說是家庭...

誦得此偈,能閉地獄門

宋釋僧俊,俗姓王氏,京師人。出家後,不守戒律,未曾...

生死的大事

【然平日則區區趨名競利,雖百錢之物,亦不肯棄捨,而...

佛法的修學要先修心再修相

詐跟誑的共同點─都是創造一個假相來欺騙別人。我們一...

依法為師

佛陀成道後,一日在優樓頻螺聚落的尼連河岸邊菩提樹下...

佛教對物質生活的看法

佛陀為我們揭示了一切皆苦的實相,更告訴我們解決痛苦...

系緣淨土之境,往生安養之國

我們念這句佛號念得非常親切,因為這是我自性本具的佛...

不能為了懈怠放逸而取底限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學佛過程中的最怕

學佛、修行就是將不正確的一切行為修正過來,把不正確...

【佛教詞典】邊際智

(術語)謂等覺菩薩之智慧。以是居妙覺位之邊際故也。...

【佛教詞典】阿鼻旨

(界名)又作阿鼻至,阿鼻脂。略名阿鼻。...

【視頻】虛空藏菩薩憶持不忘咒(齊豫演唱)

虛空藏菩薩憶持不忘咒(齊豫演唱)

【視頻】夢參老和尚-地藏七開示

夢參老和尚-地藏七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