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中的九種食

2018/03/0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教中的九種食

佛教認為食有長養、資益之義、包括物質與精神兩方面。食的種類有九種:段食、觸食、思食、識食、禪悅食、法喜食、願食、念食、解脫食。

所謂段食:分時間段嚙碎而食者。以香味觸三者為體,入腹變壞,資益諸根。此段食即指尋常之食物,現代營養學之所謂的飲食,如米、面、油、果蔬等。

所謂觸食:六識觸對可愛之境而生喜樂,以長養身心者。即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接觸外境所前生的意識有張養身心之用。如黑白、軟硬、冷暖、好壞等感覺。

所謂思食:意識思好事而生樂,資益諸根者。即意識思想所欲之境,期望自己能夠向好處發展。如發生災難時,人若有堅強的生存意識,活下來的機會就會大一些。

所渭識食:地獄之眾生及無色界之有情等,以識資持命根者。依前三食之勢力,產生思想、語言、行為三業、以業而得果報,形成死後轉世輪迴的力量,維持身命的連續流轉。

所謂禪悅食:修行之人得禪定之樂能養諸根者。即以禪法資其心神、而得禪悅,即能增長善根,資益慧命,猶世間之食,能養諸根,支持其命,故稱之為食。

所謂法喜食:修行之人聞法生歡喜,資慧命養身心者。聽經聞法,可以令人增加智能,打開心識,有益善根。

所謂願食:修行之人發誓願而持身,修萬行者。即修行之人發大願,利益眾生,斷煩惱,證悟真理,以願持身,常修清淨行。

所謂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之善根,而不忘以資益慧命者。即修行之人正念分明,憶持善法,信受奉行,心不顛倒妄想,不分別計較,不攀緣執著,得以超越煩惱。

所謂解脫食:修行之人終得涅槃之樂而長養身心者。即修行之人解脫惡業的繫縛,獲得究竟圓滿的解脫大自在。

這九種食中,前四種為世間食,後五種為出世間食。《阿含經》中,佛告訴諸比丘:當其專念,捨除世間四種之食,求辦出世間之食,蓋令眾生但以世間之食,資養色身,不當貪著,需求出世間之法食,增長菩提慧命也。即佛認為世間食主要是用來活命的,只能增益身體,眾生不可貪圖其色香味等而心生貪執。眾生真正應當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出世間食,因為它可以令我們的心靈得到昇華。

另外,佛門中還規定在正常的進食過程當中,修行之人要心存五種觀想,亦叫「食存五觀」,這既是一種修行,又是一種有益於健康的飲食之法。因此佛教的齋堂通常又稱之為「五觀堂」。

食存五觀: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因此,在進食之時,應當想到米糧來之不易,要經過辛苦勞作的種植和加工處理、廚人的洗汰燒煮,所以進食應當心存感恩,體諒其由來的艱辛,如此而受食才能激發道心,培植福德。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進食之時,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與所作所為是否圓滿,是否對得起面前的飲食供養,若是還有差距,心生慚愧,趕快用功修道,如此才可堪受供養。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進食之時,要謹防心念不正,遠離諸種過失,對於那些所受的食物,不要因為其美味可口,就起貪念;也不要因為不合口味,就心生瞋怒。這些都是不對的,因為這是分別心在作怪。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把所受之食當作是治病的良藥,用以療養身心飢渴,就是為了避免形容枯稿。令身體健健康康。同時,把進食當作是在吃藥,亦可以抑制人的貪慾,並減少其浪費奢侈的習氣。

五、為成道業,故受此食

在進食的時候,要誠心誠意地想:我是為了成就道業,才受食的,如若不食,則身體羸弱,疾病纏身,既然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就無法來修行辦道。因此,進取適當的飲食,才能更好地精進道業。

古德云:「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修行之人出家修行辦道,內求佛法,以增長法身慧命,外受諸食,以滋養色身性命。在接受飲食供養時,不可以用貪瞋癡之心去計較受食的好壞,揀擇受食精粗,而應該以惜福、慚愧、感恩、精進等心來接受供養,然後更加用心辦道,不造諸惡,廣增善根,以此功德才可以抵消施主的供養,才合乎佛教食之道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娑婆眾生吃飽不是奔走塵務,就是昏沉睡眠,都是輪迴的業

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

晚餐與疾病的不解之緣

千萬不要以為隨便進食晚餐無關緊要,國內外專家研究發...

過午不食有哪些功德

過中不食為齋,取其防邪、少欲為義。多食多貪,淫慾心...

佛教過堂的要點與意義

佛教傳到漢地之後,形成了嚴格的過堂用餐儀軌,規定了...

出家人的缽都有哪些講究呢

缽為比丘六物之一,又稱缽多羅、缽和蘭等,為如法之食...

食存五觀

在佛門中,學道者吃飯時,要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

平衡膳食,辯證用膳

平衡膳食,辯證用膳是中國傳統營養學理論的精髓,在膳...

為何修行人要過午不食

問: 修行的人過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那是為什麼? 成...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鼓是怎樣成為佛教法器的

鼓是民間常見的打擊樂器。世界各地鼓的種類、形狀和稱...

三災八難

三災有「大三災」,指水、火、風之災,以及「小三災」...

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是佛陀為了使在家信眾有機會學習出家生活,藉...

僧人受具足戒前所問遮難的內容及其意義

僧團為簡別出家者是否有資格求受具足戒,事先提出一系...

菩提心的發起需要因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省庵大師《...

半個饅頭,詮釋了母親的愛

曾經在國語日報上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母親,您的...

給閻羅王的一塊錢

有位名人,曾對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跟...

煩惱來源於放不下

欲動,則心動;心動,自然煩惱叢生。得與失、榮與辱、...

有人妄稱自己是古佛再來可信嗎

自古高僧,無論是古佛再來,還是菩薩示現,都以凡夫自...

與師父相處時的禮儀

不少人在初學佛時,常會不知如何與法師相處,擔心自己...

北宋宰相張商英的學佛奇緣

張商英是一位宰相,他信佛的經歷有點奇特。他原來對佛...

唯識要義解說

一、唯識之義 唯識者,據《成唯識論述記》云:唯謂簡別...

你執著什麼,就對治什麼

咱們經常講無我。無我它有兩種,一種是人無我,一種是...

給祖先和親人燒紙錢,能利益到他們嗎

問: 給祖先和過世的親人燒紙錢,能利益到他嗎? 智慧...

大安法師:犯戒後如果不能往生是否就要下三惡道

問: 眾生在沒有皈依前,由於迷了心性,犯了殺、盜、...

家人在家吃素,出門吃葷……

問: 南無阿彌陀佛,至誠頂禮宏海法師!家人十多年來,...

【佛教詞典】七種喜

【七種喜】 p0051   瑜伽七十一卷一頁云:復次有七種...

【佛教詞典】微塵數

(雜語)譬數量之多,以碎物為微塵,其數多也。法華經...

【視頻】南無阿彌陀佛(黃慧音)

南無阿彌陀佛(黃慧音)

【視頻】准提咒(佛光山唱誦)

准提咒(佛光山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