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捨棄慳吝

2010/06/30  大字體  護眼色

一位大財主名叫提婆,為人刻薄、愛財如命,不但多方聚斂,就是說一件極小的公益都不肯去做。家中雖藏有80000餘兩黃金,日常生活卻過得和窮人一樣,人們對他非常的討厭。他一死,沒有子孫繼承,依照法律,財產全歸國有,這下子人心大快,也不免議論紛紛。

波斯王深感疑惑,就去請教佛陀:「佛陀!像提婆這樣慳吝的人,為什麼今生會這麼富有呢?」

佛陀微笑道:「大王!這是業報,是有前因的。提婆在過去世中曾供養過一位辟支佛,種了不少善根,

所以得到了多生多世的福報,今生的富貴是他最後一次的餘福了。」

波斯王又追問道:「他今生雖未行善事,但也未造惡業,在他生死相續的來生,能不能也像今生一樣的大富呢?」

佛陀搖搖頭說:「不可能了!他的餘福已經享盡,而今生又沒有布施種福,來生絕對不可能再享受福報了。」

《因果經》有一首偈這樣說道:「富貴貧窮各有由,夙緣分是莫強求。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其實,人世間的事,無論好壞、善惡、得失、有無,都有其因果關係,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脫離因果法則的。同樣是人,為什麼有人貧富,有人貴賤呢?這是因為有的人好吃懶做,慳吝不捨,整日游手好閑,不事生產,自然坐吃山空;有的人辛勤勞作,樂善好施,懂得廣結善緣,自然生財有道。

在佛門裡稱布施為「種福田」,只要有播種,必然會有結果,但是何時才能收成,就有待因緣成熟了。

慳貪之人應該知道喜捨結緣乃是發財順利之因,不播種,怎有收成?而且布施應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形下為之,否則就是不淨之施,不是真心惠人!

總之,能捨才能得啊!

有一位大富翁平常待人非常慳吝,不肯行善,所謂「拔一毛以利天下,我不為也!」 可好景不常,有一天,他不小心失足落到了水裡,隨著河水順勢往下游漂去,他驚慌不已,聲嘶力竭地大喊:「救命啊!救命啊!」 附近的人趕緊來到岸邊,準備救人。

可是大家一看到是他,很多人就站在岸上袖手旁觀了,這是因為他平常待人實在太吝嗇了,不肯結人緣。看到這種情形,富翁的心更慌了,立即高喊著:「只要有人把我救上岸,就給他500兩銀子作為回報。」

有人聽了心動,馬上就奮不顧身地跳下水,安全地把富翁救上了岸。誰知大富翁出樂反樂,堅決不肯付出500兩銀子,最後只拿出50兩銀子給那人,所以救他上岸的那個人很生氣地說:「這個大富翁一落水就要命,上岸就要錢,真是死要錢。」

這樣,岸上的人們一致決定,倘若這位富翁以後再遭逢厄難,就再也不要救他了。

因此,我們為人處世要多結善緣,絕不能像這位大富翁一樣的吝嗇,出樂反樂。所謂「助人者人恆助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縱使有一天遭逢厄難,相信你不求別人幫助,別人也會樂意主動為你服務的。

佛經上說:「富饒當施惠,慳貪後受厄」、「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所以我們平常就應該廣結善緣,給人方便,必能帶給自己更大的方便。因為惟有在完成他人之中,才能完成自己。

捨,而後得。這是人生的大道理,需要用一生去體驗,去參悟!人生中,許多時候需要人們首先伸出自己的手,這樣就會比別人多獲取友誼,多享受幸福。

捨棄慳吝,在給予中獲得快樂與滿足。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推薦】有兩件事我們非常需要去做

朝拜五台山,不是每個人都能來的,這需要因緣。不管信...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仁者,以財發身。就是懂得人道的人,懂得仁義禮智信的...

學佛人的一天--從供養開始

供養是佛弟子一天當中出現頻率極高的行止,舉凡早課前...

順著道德去做,就能得到五種福報

《周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布施就能夠獲得幸福

當你不再對他人進行任何要求時,你獲得的是內心的自由...

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不殺生是佛法中的大戒,殺罪有大有小,是不一樣的。而...

積攢往生極樂淨土的資糧

為什麼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中...

常拳公主

某日,佛陀帶領阿難尊者及眾比丘入王舍城托缽乞食,在...

燒香拜佛不是行善事

記得五年前,我講法讓提問題的時候,有一位居士不停地...

從公子哥到吃苦的小和尚丨佛慧法師的出家經歷

從初次接觸佛法,到一步步走上出家的路,從高高在上的...

人生不幸中的萬幸

最近幾年來,身邊發生了好多事情,令末學深深地感到,...

出家人的戒刀

好,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大家吉祥。 今天道場白華庵,跟...

持戒攝身心惟念功德事

戒是佛給我們的一種方便,這種方便只要守持都可以得解...

聖嚴法師《平安符》

我有一次坐出租車,看見駕駛座上方掛著十八王公、行天...

「知真本有」要怎麼去承當呢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係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

淨慧法師:修行要抓住當下這一念

學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要慢慢地使...

佛說孝子經

佛問諸沙門:親之生子,懷之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

《觀無量壽佛經》第十二觀:普觀

【經文】 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

念死無常

大家知道,一切有為法都是生滅無常的自性。經上說:嗚...

不要說別人過失,一切錯誤都歸自己

學佛之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也不可以辱罵別人,人人...

古代與現代修行人的不同

道人重輕 古所稱道人,以世所重者彼輕之,世所輕者彼重...

佛為生父宣說佛法

有一日,世尊開示說:如來在世間度化眾生,有五件事必...

【佛教詞典】八萬四千法門

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對治之則成八萬四千法門。或曰教...

【佛教詞典】上座

(術語)行事鈔下三之二曰:毗尼母云:從無夏至九夏是...

【視頻】北齊佛首金身和壁

北齊佛首金身和壁

【視頻】界詮法師《觀經四帖疏》

界詮法師《觀經四帖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