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貞觀五年,有隆州巴西縣,令狐元軌者,敬信佛法。欲寫法華,金剛般若,涅槃等,無由自檢。憑彼土抗禪師檢校。抗乃為在寺如法潔淨,寫了下帙(zhì)。還岐州莊所,經留在莊。並老子五千言,同在一處。忽為外火延燒,堂是草覆,一時灰蕩。軌於時任馮翊令,家人相命撥灰,取金銅經軸。既撥外灰,其內諸經,宛然如故。潢色不改。唯箱帙成灰。又覓老子,便從火化。乃收取諸經,鄉村嗟異。其金剛般若一卷,題字焦黑。訪問所由,乃初題經時,有州官能書。其人行急,不獲潔淨,直爾立題,由是被焚。其人現在,瑞經亦存。京師西明寺主神察,目驗說之。」
這一則感應就更有意思了,大家來看,跟講故事一樣。我們聽一聽,確實是不可思議。
唐貞觀五年的時候,有一個隆州巴西縣的人,名叫令狐元軌,平日非常恭敬信受佛法,他有個心願,想要書寫《法華》《金剛》及《涅槃經》。但是他自己沒有能力檢視校對,於是就請土抗禪師為他檢視校對。土抗禪師就在寺裡如法潔淨地檢校,還為他寫了經函的封面。後來令狐元軌把這個經典留在他岐州的莊所裡面,和這個一起留下來的還有老子的《道德經》五千言。當然我們只是說古德的感應行輿,並沒有論宗教的高低。只不過是就著這個事實,說老子的《道德經》也與這部經放在一處。
有一天就被外來的大火給燒了,整個堂室因為都是茅草覆蓋的,所以一剎間就化為灰燼,令狐元軌當時擔任馮翊縣的縣令,趕緊讓家人撥除殘灰,取出了金銅的經軸,將外面的灰扒除乾淨以後,卻發現箱內的經書宛然如故,裝潢的色澤都沒有改變,只是外面的箱帙化成灰燼了。
大家看,為什麼?就是因為他請土抗禪師如法檢校這麼一個發心,一個因緣。當時再找《老子》的時候,發現已經被火焚燒完了。他們仔細地收取諸經的時候,鄉里的人也都非常的感嘆。這個感應微細到什麼程度,沒有這個差別相還覺得靈敏度不夠,只有這麼差別相才覺得太靈了。為什麼?《金剛般若經》的經題的字體有燒焦黑的狀況,其他的部分都好好的,顏色都沒有變。為什麼《金剛經》的經題字跡就燻黑了呢?後來他們探詢其中的緣由才知道,《金剛經》最初題寫經名的時候,是請一位善於書法的州官,這個人由於來去匆忙,就沒有如法地來潔淨身心,直接草草地寫了這個經題,所以被火燒了一下就燻黑了。
這個《感應錄》裡邊寫的說,這個寫字的令狐元軌當時還健在,而這幾部不可思議的經典也在,說當時京師西明寺的住持神察,曾經親眼目睹這件靈驗之事,是他說出來的。所以大家看,感應能微細差別到這個地步,有物證、有人證。
再看:「註: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經。一切佛事,俱以戒行誠敬為本。若戒行精嚴,誠敬篤至。則三寶諸天,皆為擁護。否則無邊法力,莫之能感。觀此諸經毫無所損,唯金剛經題,字跡焦黑,以其人既無戒力,又無誠心故也。受持佛經者,可不以持戒竭誠為急務哉。」
這是印祖對這一段的點評。他這裡註釋說,老子五千言說的就是《道德經》。一切的佛事,我們說勤修戒定慧,都是以持戒清淨、恭敬虔誠為根本。如果戒行莊嚴、誠心恭敬到極點的話,三寶和護法諸天都會來擁護,否則就算是無邊的佛法的功德力,你也沒有辦法感應。一定是身心清淨無染、恭敬心到了極點,才能夠得到這樣的感應。所以看到這些經典在火災中沒有一點點損壞,唯有《金剛經》的經題被燻黑了。為什麼?主要是因為書寫經題的這個人,沒有持戒之力,也沒有恭敬誠信之心。所以印祖由此就說,受持佛經的人,可不是要以持戒清淨和竭誠恭敬為最要緊的行持嗎?這是這一段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