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僧人用齋時的觀想和祝願

2013/12/17  大字體  護眼色

僧人用齋時的觀想和祝願

為了修行自律和傳教度人,佛陀根據當時的環境和修行的需要,製定了許多相應的戒律和生活制度。佛教僧團在飲食方面,基本上沿襲了當時印度出家隱修者的習慣,實行托缽乞食制度。佛教傳入中國後,為適應民俗風情,中國僧人食物的來源、飲食形式與內容,就形成了另一番風貌。寺院除嚴格素食外,還根據有關戒律製定了相應的用齋過堂儀軌,這已成為漢傳佛教的一大特色。

「過堂」,是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儀制,早、午齋兩次過堂,是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便,在僧伽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每日早晨和午前,當雲板響起,大眾僧穿袍搭衣魚貫進入五觀堂,依序就坐。先奉請十方諸佛菩薩臨齋,作為一種對佛菩薩供養和感恩心的表達,同時也是不忘提醒自己,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然後再取出少許食物至超升台施食給畜生及餓鬼,通過念誦變食真言等,觀想七粒米可變四十九,四十九可變無量無數如須彌山,施予「大鵬金翅鳥」、「羅剎鬼子母」及「曠野鬼神眾」等,以此體恤饑困的眾生,此稱為「生飯」或「出生」。這是透過觀想及大眾的加持,施食給眾生,願他們同得飽滿並去除慳貪,體現了佛弟子慈念六道一切眾生的菩提心。之後是僧人進食,食時須心存「五觀」,用齋畢還須為施主祈福迴向。

僧人用食的各個過程分別有不同觀想和祝願迴向之文。飲食,乃為增益身心,不可揀挑美食,故佛陀教誡弟子於飯食時,需作五種觀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故,應受此食。

因出家之食悉由十方檀越信施而來,食時心存五觀,是告誡出家佛弟子不要平白受食。吃飯時,不可作賤飯粒,粒米維艱,來處不易,應該想到農夫的辛苦,而帶著感恩的心情受食。不可計較食物多寡、好壞,而存好惡之心,要思忖己德,是否經得起十方善信的供養,由此心生慚愧,警惕自己對食物勿妄起分別心,而以離貪瞋癡三毒習氣為宗旨。對出家僧人而言,食物只是治療饑病、滋養色身、長養慧命的藥物而已,絕不可恣意貪食。故應將飯食作藥食想,借假修真。

《四分律資持記》云:「初即觀食,二是觀身,三並觀心,從疏至親觀法次第。」也強調要將進食與身心的修行緊密聯繫起來。所以一般寺院齋堂裡有一副對聯是:「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食存五觀,說明凡受食時,當生慚愧之心,加勤精進用功辦道,否則若三毒未了,則信施滴水難消。宋代著名學者黃庭堅曾譔寫《士大夫食時五觀》,將佛教的上述思想融入到儒家的理念之中,表明它對於世人反省自律、養成珍視他人勞動、愛惜糧食的習慣,有著啟發和借鑒的作用。

佛陀明白教誡弟子,食為行道而不為益身,故修道之人於受食時(先吃三口淡飯不吃菜)須作如下三願:一、於初下匙時,心須想念:願此生一切身、口、意惡業,悉皆斷盡。二、於次下匙時,心須想念:願此生所修之一切善法,悉皆圓滿具足。三、於後下匙時,心須想念:願此生所修之善根,迴施眾生而普共成佛。這種斷惡修善度眾生的菩提大願每天於受食時念念增長,為將來的成佛種下無邊的資糧。

食時攝心用功,食畢則為施主祝願迴向。祝願即是為施主祝願,令獲大功德利益的意思。《盂蘭盆經》曾說到:「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然後受食。」《禪苑清規·赴粥飯》云:「粥是大良藥,能除飢渴消,施受獲清涼,共成無上道。」又說:「施者受者,俱獲五常,色力命安,獲無礙辯。」

現在叢林早齋唱:「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午齋則唱「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僧眾結齋時一般這樣祝願:「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佛陀在經中多處講到供養三寶的功德不可思議。三寶是無上福田,施主由供養財物功德,必然獲福無量,乃至將來共成無上菩提,這也正是佛陀出現世間的本懷,所以大眾僧也作如是祝願迴向,感念信施護持,祈望眾生得到真正的利益和安樂。

佛教的飲食儀制屬一種修行教化型的飲食文化,它在自我修心養性和攝受教化眾生方面起到的身教作用非是言教可比擬的。雖然中國僧人不再出外乞食,但過堂規制開闢了另一個成就道業的最佳壇城。僧人進食所作的各種觀想,反映了佛教對飲食的態度及其作用與目的的看法,體現的是一種出家佛弟子節儉感恩、平等慈悲的精神。簡朴的叢林用齋,象徵的是高遠的智慧與寬廣的情懷;小小的一缽裡,盛滿的永遠是十方的護持與僧人的自省,在一粥一飯、一飲一啄間,不斷地提醒著每個時代的僧人時時反省、精進辦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叢林中出坡的意義

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開啟中國禪宗僧團制度的恢弘氣...

七個皇帝的國師--澄觀法師

澄觀法師(清涼國師),諱澄觀,字大休,唐朝越州會稽夏...

【推薦】倓虛老和尚出家前感言

現在我下面已有一個姑娘已出門了,五個男孩,大的才十...

抱年輕女人與抱一條死狗的感覺一樣嗎

若受離一切所應遠離身語業,安立第四苾芻律儀,一切不...

出家人轉世後能否記得前世的事情

問: 如果一個師父能轉世的話那麼這個師父轉世後小的時...

【推薦】佛教寺院養老——福鼎資國寺彌陀村安養院入住指南

1、彌陀村安養院的宗旨和緣起 資國寺住持賢志法師發起...

免費結緣和「無財不養道」衝突嗎

問: 寺院的佛書佛盤為啥免費結緣?真的分文不取嗎?...

居士遇到假和尚應該怎麼辦

問: 遇到假和尚化緣怎麼辦?一個出家師父開示,說碰...

日常如何修行淨土

這是從《印光大師文鈔》裡摘下來的開示淨業學人日常如...

倓虛大師開示隨息念佛法

還有一種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 行人端身正坐,...

越急於求成,越難以成功

有人做了這樣一個比喻,說身心浮動的人好比滾動的石頭...

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發願持守五戒

一、不殺生 意識到毀滅生命所帶來的痛苦,我發誓養同情...

宣化上人:修行要忍耐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修福修慧的時候,經過三大阿僧祗(...

俯提劣機曲護初心,唯此法門最為第一

原文: 倘惑業未盡,道果未成。縱有修持,不能自主。久...

修學淨土法門應該注意的事

1、依止佛陀經典參考相應祖師論著。 2、不宣揚神通感...

如何擇法擇師

問: 如何擇法擇師? 智慧法師答: 《瑜伽師地論》裡...

心要如何真正放下

問: 煩惱心雖在當下放下,過一會兒又上心頭。請問心...

佛教是如何看待離婚與自殺現象的

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確的規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殺,如果自...

智者大師《五方便念佛門》

一凝心禪。二制心禪。三體真禪。四方便隨緣禪。五息二...

印光大師是怎樣弘法利生的

【師之耳提面命,開導學人,本諸經論,流自肺腑。故不...

學佛後一定要吃素嗎

從目前教界來看,漢傳佛教吃素,藏傳佛教吃肉,南傳佛...

慧律法師:往生被(陀羅尼被)的使用方法

往生被又名陀羅尼被。其來源非出自《大藏經》,而系明...

【佛教詞典】生變

(術語)二變之一。亦曰轉。如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

【佛教詞典】腳布

(物名)入浴時所用之布也。百丈清規六曰:展浴袱取出...

【視頻】《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男聲讀誦版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男聲讀誦版

【視頻】佛寺巡禮-廣東佛山覺妙淨院

佛寺巡禮-廣東佛山覺妙淨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