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鳩摩羅什大師,那就很有故事了,故事很多,也很精彩。首先看「鳩摩羅什」,翻譯成中文叫「童壽」,這是什麼意思?是指他年紀很小時,就有很高深的道德智慧。「童」指年幼,「壽」指德高,就是蓮池大師所說的「沖年高德,故云童壽」。
他是龜茲國人。龜茲國在東晉時期屬於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現在已納入中國的版圖,在新疆的庫車縣。
《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大師西去求法時也經過了龜茲國,那是鳥語花香,非常好的一個地方。前幾年我也去朝拜了一下鳩摩羅什大師的家鄉,現在一看,也是有點感傷了,那麼蒼涼。
鳩摩羅什大師的時代,是佛法大興的一個時代。我們中國的佛法都是從絲綢之路過來的,早期中國的譯經師大部分都是從西域一帶過來的。
鳩摩羅什出身望族,中天竺國——印度人,父親名叫鳩摩羅炎,其家世世代代做相國(宰相)。
鳩摩羅炎也將要做宰相的時候,卻選擇出家了。有一次,他越過蔥嶺向東而來。當時龜茲國國王聽說他智慧很高深,又拋棄世榮,出家修道,對他很尊重,就到郊外去遠迎,拜他為國師。
這位國王有個妹妹,才貌雙全。很多國家的國君、王子前來娉親,她都不答應,就看中了鳩摩羅炎這位出家人。於是龜茲國王用他的力量,讓鳩摩羅炎還俗,跟他的妹妹結婚,於是就有了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的母親在懷孕時,智慧就變得很高深,梵語自然通達,所以有見識的人都知道這是懷了一個有智慧的人。就像舍利弗的母親懷他之後,辯才無礙一樣。而且他的母親身上有一塊紅痣,會相面的人也說她會生有智慧的兒子。
鳩摩羅什生下來後,確實很有智慧。據說他誦佛經,是「日誦千偈」。那是什麼概念?一偈是三十二個字,一千個偈頌就是三萬二千字。他一天能夠背誦三萬二千字,你想一想,這是什麼智慧啊!我們可能一輩子都背誦不了這麼多東西。
說起鳩摩羅什父母的故事,可有意思了。他的母親很有善根,生了鳩摩羅什大師之後,就想出家。羅什的父親卻不答應了——我原來出家,你讓我還俗了,現在你要出家,那我怎麼辦?
他的母親就這樣僵持了幾年,又生了第二個兒子。第二個兒子生下來之後,他的母親就一定要出家,決心下得很大,絕食以明志。
等絕食到第六日晚,人奄奄一息的時候,鳩摩羅炎怕再堅持下去,她命都沒有了,只能答應了。鳩摩羅什的母親這才得以出家,並且是帶著他一起出家。
鳩摩羅什的母親很厲害,一出家就證了初果。證初果後,有神通,她知道龜茲國的國運將要衰敗,以後有滅國之難,所以就要到天竺國去參學。
鳩摩羅什早年是學小乘法的,後來遇到大乘法師,就信受了大乘法。鳩摩羅什不但精通大小乘佛法,並且對陰陽曆數、四韋陀都通達。
所以,他母親臨走時對鳩摩羅什說:「大乘方等經教,應該要在震旦國弘揚。傳之東土,那只有靠你的力量。但是如果去震旦國,對你自身沒有利益,怎麼辦?」叫他自己選擇。
意思就說:如果你想以後到震旦國弘法,就留下來;如果你想對自身的修行有利,我就帶你到天竺國去。他母親把這個選擇丟給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還真是菩薩種性,他說:「大士之道,利彼忘軀。」就是說,菩薩是要利益眾生,為法忘軀的。如果能使大乘佛法在東土流傳,我就是「身當爐鑊」(身在火爐之中),都不退轉。
於是他的母親就去了印度,後來證到了三果。鳩摩羅什則留在龜茲,等待因緣。
鳩摩羅什以後是怎麼樣來到我們中國的?這裡就有故事了。那時前秦叫苻秦,是北方最強大的國家。國主苻堅統一了北方,傲慢心就上來了,想要統一中國了。
在古代,朝廷都有通達天文學的人,叫占星家,他們認為天上的星象跟地上的政治、人事是密切相關的。苻堅的太史向他稟奏了一個現象:有一顆異星現在西域分野(這是天文學的概念),這表明「當有大德智人」要「入輔中國」。
當時西域各個城國,都非常敬服羅什大師傑出的才智,每當大師演講法義時,國王就長跪在講座的一側,讓羅什大師踏著他的背登上講座,他們是如此地敬重羅什大師。
苻堅自然也聽說過鳩摩羅什大師,再一看有這種天象,於是就派將軍呂光帶七萬大軍去伐龜茲國,目的就是要鳩摩羅什大師這一人,而不是貪求國土。
苻堅對呂光說:「朕聽說西域有鳩摩羅什,深解宇宙間一切事物形象,還擅長陰陽之術,為後學之宗師,朕非常想得到他的輔助。賢哲之人是國家的大寶,若攻剋了龜茲國,立即將羅什送來。帝王應天理而治理國家,以愛百姓為根本,豈是為貪圖利益去征伐別國,此去只是為了邀請有道之人。」
同時,苻堅開始征伐東晉,想要統一中國,於是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東晉的謝氏家族很有謀略,以八萬軍隊擊敗了苻堅的百萬大軍。苻堅這一敗,是一發不可收拾,整個國家分崩離析,衰敗了。
之後苻堅被手下的龍驤將軍姚萇所逼,在一個寺院自盡了。姚萇自己建立了一個國家,就叫後秦,又叫姚秦。
這個姚秦不是嬴秦。嬴秦指周朝時的秦國。秦始皇的祖先善於養馬,周孝王很喜歡他,在陝西給了他一塊封地,國號為秦。由於他姓嬴,就叫嬴秦。
姚秦也不是苻秦。苻秦是苻堅建立的王朝,因為姓苻,所以叫苻秦。更不是乞伏秦。乞伏秦是什麼?苻堅戰敗之後,他所征服的那些部落紛紛獨立,不再服從於他。鮮卑族的部落酋領乞伏國仁糾合了一些部落,也成立了一個國家,叫乞伏秦,又叫西秦。
現在講的姚秦就是指姚萇的兒子姚興建立的國家,定都在長安。因為姓姚,所以叫姚秦。
嬴秦、苻秦、姚秦,是後人為了便於區分而稱呼的,並非他們的自稱。
再說回到呂光,他領軍戰敗龜茲國,得到鳩摩羅什大師,在歸國途中,聽到了苻堅被姚萇殺害的消息,就在涼州城南,建元太安(史稱後涼)。
鳩摩羅什跟著呂光,在後涼國姑臧(武威涼州)待了十六年。呂光既不懂佛法的尊貴,對鳩摩羅什大師也不尊重,所以鳩摩羅什那十六年基本上無所作為。但是他在那裡進一步學習漢文,這對後來弘揚佛法做了紮實的文化的準備。
姚興是一位明君,對佛教非常崇信。他將呂光的侄子呂隆征服後,正式迎請鳩摩羅什到長安來,尊為國師,開始以國家之力來翻譯佛經,其中就有《佛說阿彌陀經》。
上回說到姚興尊鳩摩羅什大師為國師,請他來主持翻譯佛經。大師從弘始三年入關,到弘始十一年圓寂,只有八年的時間。但這八年的時間,成果豐碩,翻譯的經論有九十八部,一共是四百二十一卷。
姚興護持佛法,是舉全國之力來幫助鳩摩羅什大師翻譯佛經的。三千人的譯場,有宣梵本的、有定字義的、有潤文的、有校正的。經過很多道流程、把關,才能出一個經本,最後再報請皇帝批准流傳。是非常慎重、嚴謹的。
參與譯經的都是那個時代的精英,其中更有八百沙門——高僧大德!
其中有僧法師。據《高僧傳》記載,僧法師出身貴族,博通經論,很有才華。姚興令他做僧主(就是僧團裡面的負責人)。僧法師講究戒律,非常嚴肅,佛馱跋陀羅尊者(與東林寺很有因緣)被擯時的羯磨法,就是他主持的。
還有僧睿法師(在我們東林寺白蓮社十八高賢裡也有他的名字),也是博通經論,對《中論》《般若》都有深刻把握。僧睿法師是來做譯經的「筆受」,協助鳩摩羅什大師翻譯《法華經》,貢獻很大。
當時《法華經》已經翻譯過好幾次了,實際上竺法護就翻譯過《正法華經》。鳩摩羅什大師看到原來的翻譯有很多錯謬,就決定重新翻譯。在重譯時,常常是鳩摩羅什大師拿著梵本,姚興拿著原來舊的譯本來對照,這些義學沙門就來證義或進行語言上的潤色。
比如翻譯到《正法華經·授決品》(就是《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時,原來的本子講「天見人,人見天」,竺法護譯為:「人見到天,天也見到人」。鳩摩羅什大師翻譯到這裡,就皺眉頭了,說:「這句話有點過於朴實。」
僧睿在旁邊就建議,是不是可以翻譯成「人天交接,兩得相見」?這一翻,又有這個意思,又很文雅。相形之下,「人見天,天見人」,就顯得沒有味道了。
鳩摩羅什大師不禁慨嘆道:「我傳譯經論能夠與你相遇,那真是沒有遺憾。」
僧睿法師之所以能成為東林蓮社的十八高賢之一,就是因為他不僅教理非常通達,還對淨土法門一往情深。他發願求生西方淨土,臨終時是面西合掌念佛往生的。
《南山感通傳》中有一句「七佛以來,譯經師」,來證明鳩摩羅什大師的功德。
這個信息的傳達是有神秘渠道的。《南山感通錄》又叫《道宣律師感通錄》。道宣律師持戒精嚴,感得天人來護持、護法。這部《感通錄》裡,就收錄了道宣律師與王璠、陸玄暢、費氏等天人的對話。
這個《感通錄》很有意思。現在不是講地外文明嗎?這本書就是我們這個地球上唐代時的一位沙門與外星人的對話。比如道宣律師問費氏:「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經典至今被人受持讀誦,非常盛行,而且越來越盛行,這是什麼原因?」
《法華經顯應錄》中引《南山感通傳》中費氏回答說:「什公聰明,善解大乘,彼自七佛以來傳譯,得法王之遺寄也。」
「什公聰明,善解大乘」,是說鳩摩羅什深刻把握大乘佛法的精髓,而且參與譯經的人員都是「一代之寶」,用現在話都是一代精英,所以他翻譯的佛經是「絕後光前」。
以後就再沒有像鳩摩羅什大師這樣的譯經盛況了,「絕後光前」,就是發揚光大了前人的事業,做出了後人再也做不出的事情。這個說法就是推尊鳩摩羅什是古今佛經翻譯師中的翹楚。
而且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是意譯,「以悟達為先」,不是吭吭哧哧地對著文句一句一句翻譯的。他是先「悟」,就是先了悟、通達義理,以佛的法義為先,然後再轉為中國人所能夠習慣的表現方式來翻譯,不是一句句很呆板地翻譯。
所以,他所譯的經典得佛「遺寄之意」,能夠得到佛說法的本來義味。
他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尊佛以來的譯經師,而且是過去七佛以來的譯經師,這就很神妙了。
大家都知道,過去七佛是指莊嚴劫的後三尊佛:毗婆尸佛、毘舍浮佛、尸棄佛;賢劫的前四尊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為什麼七佛放在一起說?因為這七佛是五不還天(淨居天)的天人都能夠看到的,就是一百小劫之內,也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一百小劫修相好時能看到的。
過去七佛降誕在南閻浮提,都是在西天竺,就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所以,迦毗羅衛國才叫中國——世界的中心,一四天下的中心。
過去七佛滅度之後,或者在他們的正法時期,或者在像法時期,他們的梵典必定會傳到震旦國。這說明震旦國也是很了不起的國家,文化也是源遠流長。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通常說是佛滅度千年以後,到了東漢明帝年間才傳過來。從歷史記載來看,實際上在殷商時期就有佛法了,在周朝——周昭王、周章公這個時代也有佛法,甚至還有佛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釋迦化身無數,所以「隨人所感,前後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魯莊」。
《道宣律師感應錄》裡面談到周穆王的時候建佛塔以及建佛像的過程,那就不是漢明帝時候的事情。所以,佛法在中土的流傳,也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歷代都有譯經師把梵文譯成華文。像從漢明帝以來,來自天竺和西域的三藏法師都是以翻譯經典開始傳播佛法的。
這些譯經師裡面,惟有鳩摩羅什大師是自七佛以來,常為我震旦國做譯經師的。這些信息都是南山道宣律師問費氏天人而得知的。
在這個《感通錄》裡還有一個問答,道宣律師問:「世間人常常議論鳩摩羅什大師的戒律清不清淨。」這就是為什麼鳩摩羅什大師的母親對他說:「你到震旦國,對自己不利。」
在呂光佔領龜茲國的時候,就用盡手段逼著鳩摩羅什大師跟龜茲國王的女兒在一起;到了姚秦,姚興又逼他生後代——你智慧太高了,得有後代來遺傳。不讓鳩摩羅什大師住僧房,讓他住在逍遙園。這好像是一個污點,其實鳩摩羅什大師都是被逼的。
他每次講經論的時候,必先要說一句話——一個比喻:如臭泥中生蓮華,但採蓮華,勿取臭泥。
費氏天人說:「不須相評,非悠悠者所議。」說這個事情不是一般人所能評議的。「羅什師今位階三賢,所在通化」,就是位證三賢,是三賢位的菩薩!圓教三賢位,那是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是菩薩摩訶薩。
三賢位就是阿鞞跋致菩薩,智慧廣大,可以遊戲神通,有種種善巧方便。鳩摩羅什大師為了弘揚佛法,忍辱負重,哪是要去破戒呢?
當時還有一個公案,叫「羅什吞針」。鳩摩羅什大師下面有八百沙門,覺得你住在逍遙園,天天跟美女在一起,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
為了阻斷這些不正確的想法,有一天在過齋的時候,鳩摩羅什大師在每位比丘面前擺了針,叫他們把針吃下去。可是誰敢吞針呢?自然是沒一個敢吃的。
鳩摩羅什大師就叫下面人把所有的針全都收上來,那是一大把,當著眾人的面吞下去。這樣一來,下面人再不敢說要跟鳩摩羅什大師一樣了。
大師此舉也就是說,你如果能夠像我一樣敢吞針,就可以跟我一樣;你吞不了針,就不能一樣。
所以想想鳩摩羅什大師這個三賢位菩薩,那是真實不虛的,不能用一般人的價值標準去判斷他,哪是我們所能夠隨便評價的呢?
鳩摩羅什大師在臨終的時候,曾經發過一個願:我所翻譯的經典流傳後世,弘通永遠,今在眾人面前「發誠實誓」,若我所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謬的話,「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
就是說我鳩摩羅什翻譯的經典如果沒有錯謬,就要有舌不燋爛的瑞相,以此來證信。大師圓寂,真的做到了「薪滅形碎,唯舌不滅」,也尸體全碎,舌頭獨存。
所以,鳩摩羅什大師能夠到中國——震旦國來傳揚大乘經典,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我們要感恩這位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