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想到這末世還有阿羅漢,我才不會孤獨

寂然法師  2018/06/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想到這末世還有阿羅漢,我才不會孤獨

前些天,我領著一個小朋友參訪一座古寺,古寺歷史厚重、遺存重疊,處處在在,都發生過許多值得銘記或難以追憶的事蹟。

古寺後有一座山,山頂有一座塔,小朋友問我哪裡有路,是上山禮塔的捷徑?

我不知道,因為來了很多次,總是匆匆,也一直沒有興致,發心找到這條捷徑。

索性這一次,我們也不問人,也不請人,自己好好逛遍這山寺,看看能不能找到上山禮塔的路吧。

最後終於找到了。

原來古寺旁,有一方別院,供奉著十八羅漢石像,別院邊就是那條路,但此時天漸暗,又落下微雨,我們意趣轉淡,決定還是拜一拜羅漢們就走吧。

眾羅漢像圍坐一堂,前面供著三個巨大香爐,雖然下著雨,但爐子裡面冗堆著元寶紙錢燒剩的一疊疊錫箔灰,仍舊冒著刺鼻難聞的化學藍煙。

「這末世還有佛法存在嗎?」小朋友問。

「有的,就像這十八尊羅漢中,據說還有四位,見佛得戒,受佛囑託,禪定自在,留壽住世,也就是說仍然還活著,只要人間還有一個阿羅漢,佛法就不會沒落。」我當時肯定地對小朋友說。

「既然是據說,那麼依據何經、何人而說這世間仍有佛陀時代的阿羅漢活著呢?」

「他們在哪裡?」

「他們以什麼身心形式,存在於世間生活?」

「怎麼才能見到他們?」

「如果見不到,那麼他們存世的意義又在哪裡······」

面對這麼多問題,我一時語噎。

小朋友繼續又問:「阿羅漢的生死涅槃,與我們凡夫有何不同?他們生在何處,又死向何方?既然阿羅漢已經見道,乃至涅槃有餘及無餘,那麼他們的留壽住世是否已經形成了自己所標榜的否定和背叛?」

面對小朋友的這一堆問題,我忽然想到《阿含》一經。

關於這些問題,經中曾記敘了「佛陀」與「瓦車喬陀」一段交談:

有一天,外道行者瓦車喬陀來到佛陀跟前,問道:「喬達摩,解脫了的比丘往生何處?」——「解脫了的阿羅漢」即是指阿羅漢。

佛陀回答說:「瓦車喬陀,不可說其再生。」

「喬達摩,則其不生。」

「瓦車喬陀,不可說其不生。」

「那麼,喬達摩,其生又不生。」

「瓦車喬陀,說其生又不生亦不可。」

「喬達摩,其既非生又非不生。」

「瓦車喬陀,說其既非生又非不生亦不可。」

聽了佛陀這些幾無邏輯、不可思議的回答,瓦車喬陀困惑不解,迷茫之餘,他又坦言:「喬達摩,我被這個問題弄得不知所措,我被它搞糊塗了。」

「夠了,瓦車喬陀!不要迷惑不悟,不要混淆不清,此法博大微妙,不易明瞭,精深善美,不可僅依邏輯而了悟,深奧富有理性,唯智者知。身為外道的你,有其它信仰,另外一種追求,另外一種律制,追隨另外一種導師,你亦不易明白。因此,瓦車喬陀,下面我將問你,你一定要善思後回答:瓦車喬陀,假如一堆火在你面前燃燒,你會不會注意到火在你面前燃燒?」

「喬達摩,如果有火在我面前燃燒,我將會注意到火在我面前燃燒。」

「但是,瓦車喬陀,假如有人問你:在你面前之火,因何而燃燒?你將怎樣回答?」

「喬達摩,我將回答說,因草木的燃料,在我面前之火得以燃燒。」

「但是,瓦車喬陀,如果你面前之火熄滅,你將會意識到它己熄滅了嗎?」

「喬達摩,如果在我面前之火熄滅了,我將會意識到它的熄滅。」

「但是,瓦車喬陀,如果有人問你:火到哪個方向去了,東西南北?你將怎樣回答?」

「這個提問不適於此。喬達摩,因為有草木燃料。火得以燃燒,而當此燃料燒完後,不再續有。如果燃料燒完了,則說火的熄滅。」

「正是如此,瓦車喬陀!拋棄,根除一切色、受、想、行、識,它們如同棕櫚根樁,不復存在,亦不可能在未來重新生起。

瓦車喬陀,聖者從五蘊中獲得解脫,其法深不可測,如同大海,不應說其往生,亦不應說其非生、非不生。」

從佛法的根本原理來看,我們不可說阿羅漢再生,因為所有生起再生的因緣都己被根除;也實在不可以說阿羅漢斷滅了,因為已沒有可斷滅之物——世間認知中的生與滅,對於阿羅漢來說,都已不在他的範疇建立之中。

這個道理,就像量子物理學家羅佰特·奧本海姆描述「電子的位置」時所說的差不多,他說:「假如我們問,電子的位置是否保持一成不變,我們必須回答說:不;如果我們問,電子的位置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必須回答:不;如果我們問,電子是在一靜止狀態,我們必須回答:不;如果我們問,電子在運動中,我們必須回答:不。」

可是,即使當有人問到人死後的情形時,佛陀給予了看上去好像是同樣語式的回答,但佛陀的所說,也還是有根本的不同。

世間所說,無論如何也是針對於客體,站立在本體,描述與邏輯、排列及渲染。

而佛法一開始強調的就是「非我」,甚至佛陀對於此類問題,所一貫採取的態度,是「此是無益」、「此是妄論」。

他不「求是」,認為「求是」的企圖終無甚解,徒增煩惱,他只說不,這樣不是,那樣也不是,否定的同時讓我們只需面對自己身心的現實狀況,指出涅槃是煩惱的徹底終結,是導致我們煩惱與痛苦的貪瞋癡的不再生起。

而且語言無法表達此最高境界的真實本性,語言表達的都是我們此岸的猶豫和觀望,而不是彼岸的自在與解脫,甚至對於本性本體的企圖和表達也統統都是自己對於「非我」與「解脫」的妄想和雜念。

我想,這可能是最為妥當的結論。

「如同火焰被風吹得搖曳不定,熄滅後永不繼燃,同樣的,阿羅漢從色心二法中得以解脫,消失後不復生起。」我最後念出一段我背了好久,仍然沒有嫻熟掌握的經文。

「阿羅漢果真的是蕩然消失,不復存在?」小朋友又重複的問。

《經集》說,對於寂滅之人來說,不存在任何一種可以說成是自己的形式。當一切因緣斷除之後,一切可討論的基礎也隨之消失。

《優陀那》如此解說這一複雜問題:

如同躍出火爐的火星一一熄滅,

它們的去處無人知曉。

獲證究竟解脫者,

穿越貪慾大海者,

享受寂靜喜悅者,

無有痕跡可尋找。

從形而上學來看,涅槃是痛苦的究竟解脫;從心理學來說,涅槃是對自我的去除;從道德倫理來講,涅槃是貪瞋癡的熄滅——但是如此這麼橫說豎說,還只是說說而已。

「那麼,你說的這四個阿羅漢,到底是否仍活在這個世間呢?」

「佛陀都說了諸行無常,他生前一天到晚強調這事,然後如果讓已然解脫五蘊、證得涅槃的阿羅漢永恆駐世,也確實好像沒有這樣的道理,但我仍然相信,或者說是信仰著……這幾位阿羅漢仍在我們身邊,默默地陪伴著我們的人生。」

為什麼?

因為……是因為……每當想到這末世還有阿羅漢,我才不會孤獨。

(騰訊佛學)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莫失好時,若失好時則不可救

講完信、願、持名,佛陀為什麼又講今現在說法呢? 這個...

不要把歉疚理想帶到棺材去

每一個人在世間經歷數十年的寒暑歲月會有病老死亡的一...

心律法師:孝順從當下做起

大家都說,李生是個很孝順的人。他不僅常說:等我有錢...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古人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時...

達觀法師:無常觀偈語

一切法相,夢幻泡影,似露似電,應起正觀。 身心世界,...

「潛伏」在我們生命中的菩薩和大善知識

印光法師告訴我們: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

瀟灑人生,坦然面對死亡

生命,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也是一切宗教、哲學、文學、...

年輕時用來建功立業,有空再來修行,這樣可以嗎

問: 師父,我覺得現在還年輕,應該把時間用在建功立...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目犍連尊者一念嗔恨的果報

這是目犍連尊者在修行中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釋迦牟...

長者不在於年邁耆老,而在於修行的成就

昔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一日,摩訶迦旃延...

垃圾車定律

有一天,打算到機場,因時間來不及,因此,我拜託一位...

以貌取人

佛陀居住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有一位比丘名叫拔提...

十方叢林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我國的四大...

何為見地?修淨土宗沒有見地能否往生

問: 何為見地?修淨土宗沒有見地能否往生?在修行整個...

面對死亡而改變人生的觀念

因為身語行為受心支配,由內心執著不同,將導致行為傾...

機心越深,以後的奇禍就越大

看看我們的飲食:我們每天都追求美味,這些所謂的美味...

學佛要實修實證

《大莊嚴經》裡有這麼一段記載:從前有兄弟二人同時出...

修廟不是和尚的事兒

北宋年間,大慧宗杲禪師提倡參念佛是誰,為什麼呢?念...

嫌棄是損福報最快的方式

如果你去仔細觀察,很會嫌棄和抱怨的,都沒有多少福報...

女眾進入寺院應遵守的禮儀

我們每次過堂都做一點學習,今天學習關於女眾入寺的內...

一牛斷三命

佛住世時,弗加沙王由於讀誦了《十二因緣經》,體悟到...

聖嚴法師《工作不只是保住飯碗》

什麼是現代人應該有的正確、健康的職業道德觀念呢?時...

一念佛名,能淨身口意三業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輕,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

佛陀開示四種惡語

佛陀在教化弟子時,經常向弟子們講說各種惡行與善行,...

【佛教詞典】酒有十過

行宗記·釋四波羅夷法:「酒十過者:一、顏色惡,二、...

【佛教詞典】近住律儀必具受八支

【近住律儀必具受八支】 p0822   俱舍論十四卷十二頁...

【視頻】成都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

【視頻】金蓮安養——紀念福鼎昭明寺界空法師

金蓮安養——紀念福鼎昭明寺界空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