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時代,有一位比丘於清晨前往河邊洗浴,後至岸邊歇息。此時有一天人放光,照於河岸,對著比丘說:‘有一個巢穴,夜晚有煙竄出,白天則有火燃。有一婆羅門見到此事,便破壞此穴,並挖堀其地。這時,有一位智者為婆羅門所教亦以刀挖堀巢穴之地。結果,先後見到一隻烏龜、一條毒蛇,便將其捉取。後來婆羅門告訴智者繼續挖掘,又陸續發現肉段、刀捨及毒蟲,也都相繼取出;更進一步挖掘時,則見到兩條通道及一堆石頭,便將石頭搬出洞穴。最後則見到一條龍,婆羅門說:「不要惱怒此龍。」並向它跪拜。’
天人向比丘說:‘請不要忘記今日我所說之話,你可以向佛請法,此義只有佛及聲聞弟子等得以了達。’於是比丘前去精舍,恭敬地頂禮佛足,向佛請示:‘世尊!為何這個巢窟夜則有煙出,晝則火燃?誰是婆羅門?誰是智人?何者是刀?何者是掘?何者為龜?何為毒蛇?什麼是肉段?什麼是刀?什麼是毒蟲?何者為二道?何者為石聚?何者為名龍?這些為何意喻?’
佛陀開示大眾:‘所謂的巢穴,即是喻此色身,為父精母血、四大和合所成,靠著衣服、飲食而得以生長。身體壞滅時,四大離散、敗壞、腫脹、蟲食、潰爛,最後歸於大地,無一可樂之處。夜時煙出,代表心念遷流種種思慮分別;白晝火燃則表身口廣作種種業行;婆羅門代表如來,乃覺悟之聖者;智人喻為諸聲聞;刀喻智慧,能斬斷諸煩惱賊;掘地譬為精進,能防止懈怠;烏龜表五蓋――貪慾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法蓋;毒蛇喻嗔惱之害、肉段者表慳貪;刀捨則喻為色、聲、香、味、觸之五欲;毒蟲喻如愚癡;二道喻為疑惑;石堆代表貢高我慢;龍則表示漏盡見思二惑,證阿羅漢。’
佛陀復說一偈:
‘巢窟名為身,覺觀如彼煙,
造作如火然,婆羅門如佛,
智人是聲聞,刀即是智慧,
掘地喻精進,五蓋猶如龜,
瞋恚如蝮蛇,貪嫉如肉段,
五欲如刀捨,愚癡如楞只,
疑者如二道,我見如石聚,
汝今莫惱龍,龍是真羅漢。
善答問難者,唯有佛世尊。’
比丘們聽完佛的開示,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一》
省思:
眾生的報身如同故事中的巢窟實不可愛,終將敗壞。凡夫卻因貪愛色身,追逐五欲造作惡業,始終受苦流轉。有智之修行者,依如來教法以智慧力、精進力行道,‘理將俗反’用佛法真理將顛倒錯誤的知見行為導正,捨五欲、破五蓋、斷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煩惱,必能成就道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