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證嚴法師《調伏人生二十難》第十難,觸事無心難

證嚴法師  2011/03/09  大字體  護眼色
佛說人有二十難,觸事無心第十難;

天下原來本無事,心中常因計較煩;

前腳落定後腳放,悟得真空始是閑;

恆持心淨能輕安,觸事無心也不難。

學佛調心,這是人人的本分事,心難調,就會隨著境界起伏不定。修行就是要在難調的心態下,好好地用心下功夫,好好地調伏。「佛說人有二十難,觸事無心第十難,天下原來本無事,心中常因計較煩」。

這段話讓我們了解:天下原本就沒什麼大事,心中如果不分別、不計較,自然可以和外面的境界融會貫通,一點困難的事情也沒有。困難的形成,都是由於一分計較,有了計較心,事事就難以過關,所以我們的心要時時調伏好,真正不計較的心,其實是充滿無限的自在與快樂。

印尼將軍感受多

看看這一回(民國八十九年)「全球慈濟人醫會」的成員集合在台灣,幾天的時間裡,每個人都過得很歡喜,並且有滿滿的心得與感動。其中,有一位從印度尼西亞來的將軍,他是印尼空軍醫院的領導者,曾經統領全國七十多所國家空軍醫院,在印尼國內,他的地位可說是備受尊崇。

他自己也說,平時進出都有隨從陪侍在側,最起碼也有兩位秘書或兩位以上的隨從。之前他也曾經來過台灣,一下飛機就受到相當的禮遇。台灣的政要還派遣豪華轎車接送他,並且安排他住在五星級以上的飯店;此外,他開會的位置也安排在貴賓席,十分受到禮遇。

但是,這一次他以志工的身份,隨印度尼志工一起來台。那一天,在大林慈濟醫院的晚會活動中,大家都平等地依照先後次序入座。他說他走路要排隊,座位則是在最後面,睡的地方是通鋪,尤其是要睡在地板上,但是環境雖然截然不同,他卻覺得很歡喜,並且切實體會到慈濟世界的真平等——大家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但卻可以和平地共同生活。人醫會裡的成員,雖然每個人都是醫師,卻不分地位高低,讓他覺得十分感動。

他並沒有分別「我的地位很高,平常受到與眾不同的禮遇,進出受到如此的尊重,怎麼來到這個團體沒有得到特別的對待?」這就是「觸事無心」。因為他觸事無心,所以心很平靜開闊、很歡喜,甚至他還體會到慈濟這個團體的平等。

心如果能不計較,天下就沒有困難的事。困難的產生就是「心中常因計較煩」,若能不計較,人生不就海闊天空!下一句「前腳落定後腳放,悟得真空始是閑,恆持心淨能輕安,觸事無心也不難」。我不是常常說,就像我們走路,前腳走、後腳放,這樣才能向前進;如果我們前腳走,卻不想放後腳,就無法更上層樓。

待人處事其實也是相同的道理,事過境遷就過去了,不要把心纏留在當時的狀態。心如果纏繞在人事上,就會很不快樂,我們應該體會到,人生原本就是一場假相,如果知道相是假的,一切相皆是幻化無常,那麼人與人之間,哪有永恆不變的形相?

看看大自然的境界,有春夏秋冬。在冬季裡,樹葉原本部掉落了,草木也枯乾了,而春的來臨,又讓葉落的樹枝慢慢地開始長芽。幾天前看到的是乾枯的樹枝,兩天後再看,樹枝上的樹蕊已經開始冒出來;隔天再看,樹枝的嫩葉已經伸長了;再經過幾天,就變成了整棵綠油油的大樹。

看!大自然的景象也是不固定。小樹苗的成長很快,過了幾天再看,幾年後再看,從前的樹苗已經變成大樹了。所以大自然景象,沒有固定的形態,人生的形相也是如此!

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不一樣的形相,從初生嬰兒天真無邪的可愛形態,慢慢隨著歲月流逝,我們的身體、軀殼不斷地變化。在不經意當中,從幼年變成青年、中年、老年,軀體不停地變化,原本清瘦的人不知何時竟發福了,這就是改變中的形相。

事物的變化就是無常,也就是「空」,因為它有生、住、異、滅。人的身體有生、老、病、死的形態;物質則有成、住、壞、空的現象,世間沒有一項可以永遠留住的事物,既然留不住,也就是空。了解一切皆空的定律,凡事就不會煩擾我們的心,如此不僅心態能清閑,更能平靜。

恆持心淨能輕安

心態若要平靜,就要好好用心觀察身外的境界,並且體會內心的世界。如果我們不用心就容易放縱,心若放縱就會產生計較。能收攝自己的心,冷靜地思考,才能真正覺悟,擁有覺悟的心,即能體會真空妙有之法,世間就沒有喜怒哀樂不平衡的情況產生,心地一片寧靜閑適。所以「悟」字非常重要。

「恆持心淨能輕安」,我們要永恆保持通達的心態與觀念,不要只是一件事情想通了,下一件事又想不通。世間的事相,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如果用心,就可以體會沒有什麼值得計較!一件事情既然想得通,其它的事情也都同理可證,這麼一來,心能不受境界、人我是非所染污,就可以恆持清淨,心若能清淨就會輕安。

人生難得心輕安,修行最重要的境界,也是在於輕安。所以我們要時時照顧好自己的心,境界本來就不會污染我們的心,心會受污染,都是自己沾染的,就像我們常說「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境界是它原本的境界,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只是自己的心被境界迷轉,不是境界使我們的心轉動。重點在如何解開心中的纏縛?纏於境界的人,心結還是要自己解開,俗話說「解鈴還需繫鈴人」。當我們遇到境界時,心不會煩亂,不會和境界牽纏不清,這樣內心就能輕安,若能如此,觸事無心也不難。

平常對身外、身內要多用點心,才能真正體悟「一切皆空」的道理,進而得到妙有的歡喜。我們要永遠恆持心的清淨輕安,如此,待人處事就不會受到是非的薫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做更好的自己

一種花生於深山幽谷,其態,從容優雅,其味,芳香遠播...

菩薩修行六念,把念佛放在第一

如菩薩六念,念佛第一。又云:繫念思惟因緣力故,得斷...

「修持法」和「供養法」的利益和妙用

問: 各個法門有修持法和供養法。請細說這二種法的利...

古人用功不肯剎那離開工夫,故能當下悟道

有人問趙州:云何是大道?州云:平常心是道。又問:我...

在生活中轉煩惱為菩提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沒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飯、人來客...

達照法師:修行是唯一有意義的事情

有人問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告訴他:修行是生命中...

【推薦】學道須具足五種正信

第一要信自己方寸中一個喜怒哀樂底主人翁,覿體與三世...

不是佛號有問題,而是你的心有問題

淨土宗的修學是本尊相應的法門,就是說,我們臨命終是...

【大藏經】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大藏經】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大藏經】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行菩薩道要謹防五種心魔

人與人之間慧性平等。身外境界的好壞是由分別智來判斷...

證嚴法師:心不爭,自圓滿

修行學佛前應先學做人,能把自己的心照顧好,再去照顧...

人為什麼不能將愛放大一點

曾經有一則新聞,嘉義有一位喜好釣魚的父親,有一天帶...

在順逆境中不為所動

佛陀說睹境不動難,意思是:身在順逆境界之中,而能不...

反觀自己,不向外求

每當我們拜訪佛寺時,總是見到許多佛像以打坐的姿勢端...

願將娑婆三千界,盡種西方九品蓮

光緒十六年(1890年)冬,印光大師一肩雲水,行腳於東...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大家觀自在,今天是農曆九月十九日,一般民間也稱這天...

念佛之人的「三不可」

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 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

為什麼用恭敬心對待人,他們反而覺得我好欺負

問: 請問法師,為什麼我用恭敬心對待一些人,他們反而...

慧律法師《2007年新春開示法語》

1 心量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2 放下,是一條...

一句惡語種,世世怨仇果

遠離粗言,粗言這口業就是粗惡的語言。我們在身、口、...

淨宗三祖-承遠大師

1.生平 承遠大師(公元712---802年),四川綿竹縣人。...

人生有二件事我們要學會

有二件事我們要學會:一者感恩。二者奉獻。 別人對我們...

生死是幻相,要用信願念佛來了斷

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舍...

祖師大德放生事蹟及開示

流水長者子 金光明經上記載著,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六...

廣植善因獲福無量

有兩個女子都得到庵羅果。其中一位是吃完果肉但不留果...

【佛教詞典】一切無障礙

意謂通達一切而無任何障礙。略稱一切無礙。法華經神力...

【佛教詞典】一切種愛語

【一切種愛語】 p0008   瑜伽四十三卷十二頁云:云何...

【視頻】大安法師《觀經四帖疏·九品往生章》撫順善緣寺

大安法師《觀經四帖疏·九品往生章》撫順善緣寺

【視頻】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開松老和尚)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開松老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