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證嚴法師:信仰雖異愛心皆同

證嚴法師  2011/01/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一起時,難免有彼此知見的差異。佛教徒會排斥佛教以外的宗教信仰者;認為佛陀的聖教超越一切,佛陀的智慧是涵蓋宇宙大地的大智慧。而其他的宗教也會排斥佛教,以及其他與自己信仰不同的宗教。像天主教、基督教,他們認為信仰上帝的人一定會得救,不信的人會墮地獄,所以因知見的差異,常會引起紛爭。

常常有人問我∶「法師,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什麼不一樣嗎?」我都這麼回答∶「只要是正確的宗教,其目標都是一樣的,就是‘愛’;天主、耶穌,都以博愛的精神來愛世人;佛教講慈悲,所謂蠢動含靈都是佛陀所愛的對像。所以,只是名稱不同,研究的經典依據不同,至於最終的目標應該是一樣,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宗教應該像大海,所有的小溪、河流都能歸流於大海,宗教的精神應該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廣學。若只知自己的宗教,又強調偏執,那就不是好的宗教家。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他不喜歡談怪異、憑勢仗力的事,也不談擾亂人心的話。世間的聖人都已如此,何況是要超越世間的宗教,學佛者應該要「廣學」,而且也希望能「博究」,才能知己知彼——就像知道自己的脾氣,也要知道別人的脾氣,不能說:「我的脾氣本來就這樣嘛!」要人家都來順著你,那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先去了解別人的性情;「當他生氣的時候,我就少說兩句,等他氣消了,我再和他評理。」若是這樣,那什麼事都會很圓滿,也才是「廣學博究」的心態啊!

希望人人學習時,要打開心門,了解自己,也了解別人!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大安法師:如何淡化過重的情執

問: 過重的情執(主要指親情),目前已是弟子修行的...

人生該不該有信仰

人生渺渺,世事茫茫,何去何從,很難確定,原因是個人...

新加坡114歲壽星許哲拜會證嚴法師 暢談有愛不老

2011年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新加坡國寶、114歲的人瑞...

人以愛慾交錯,故心不見道

「佛言:人懷愛慾,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

宣化上人:最大的毛病是什麼

最大的毛病是什麼呢?就是愚癡和愛。 人最大的毛病是...

斷除對異性的貪愛與相思

如果說死亡是這個世間人們最恐懼的事,那麼最悅意不過...

感情是緣分的組合

我們今天人不是講感情,要談戀愛嗎?我們佛教講,菩薩...

夫妻感情和美是怎麼修來的

言色相和,無相違戾。這是佛教導我們,夫婦之間精神生...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是非當教育 磨練真功夫

現在的社會很複雜,苦難的眾生佈滿每個角落,我們要發...

心力?業力?自然力

平日生活安逸的人們,難以體會人生之苦;總是當無常發...

證嚴法師:為法忘軀

過去不知有多少宗教家,為了維護自己信仰的宗教而捨棄...

證嚴法師:憍慢是必除的雜草

昨天,有一群作家來訪,他們說∶現在的社會中,要找甘...

四大毒蛇

從前,有一位樂修佛道的修行人,決定獨往山中用功。但...

虔誠誦持大悲咒,躲過下毒槍擊暗殺

民國李生春,曾任福建省防司令,平時常持大悲咒,特別...

末法時代地藏法門的殊勝

問: 文殊菩薩跟地藏菩薩給您不同的啟示。 夢參老和尚...

達摩大師「四道行」的人生哲理

達摩大師來中國以後,為了教育其弟子創立了達摩禪,還...

為何佛的恩德還超過父母的恩德

諸佛的恩德很難報答,他超過父母的恩德。那父母之恩對...

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

達本問: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 菩薩曰:汝一...

通過念佛來斷除執著

怎樣來成就明白的心呢?怎樣來真正地能夠通過念阿彌陀...

真理戰勝邪惡

有一回,佛陀在拘睒彌弘法,受到外道的嫉妒,故意收買...

當修無常想,斷盡一切貪愛執著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次對諸比丘開...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做人如水:能適應任何環境,就像水一樣,能包容萬物,...

翠岩禪師《警僧銘》對僧人的告誡

翠岩可真禪師是宋代著名高僧,福州人。曾經參訪過慈明...

對治愚癡,作善為業

三善十一者:無癡者,於諸事理,明解為性。對治愚癡,...

【佛教詞典】敵論者

因明用語。為「立論者」之對稱。略稱敵者。即問難者、...

【佛教詞典】愛染如法佛

(雜語)示冥合敬愛之理者。即愛染之標幟。...

【視頻】臨終不要再啟動業力的開關(淨界法師)

臨終不要再啟動業力的開關(淨界法師)

【視頻】正念之道(阿姜查與巴蓬寺)

正念之道(阿姜查與巴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