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心的罪源來自無明愛慾

證嚴法師  2015/04/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心的罪源來自無明愛慾

人間最需要的就是愛,但是愛一有偏差,這個愛就會變成污染的愛,變成煩惱、無明、迷惑的愛,苦不堪言!佛陀告訴我們:心的罪源,來自愛慾,尤其是男女的愛慾。

心的罪源來自無明愛慾

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對弟子們說:「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佛陀仔細觀察世間後,發現世間萬法力量最強的,莫過於「眩」與「惑」這種將人心永遠縛著在牢獄中無法解脫的法。「眩」就是心黑暗了,「惑」就是不解。因為心的無明晦暗惑亂了我們的心,所以無法了解正法;無法了解正法,就無法使我們的心永遠寂靜。所以說:「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

意念拉鋸產生無明人心

人的心念時常拉鋸。凡夫常常會被愛慾的意念拉過去,要費很大的功夫才能矯正;但往往境界現前時,這種念頭再度產生,很快地又被拉過去;心念就這樣反反覆覆難以自拔,這叫「心的無明」;而我所說的「眩惑」,也就是「無明」。

無明的心一動,就無法看清正確的法。因一念無明而引發貪、瞋、癡,就會開始牽動心外的境界──心外的境界莫過於色、聲、香、味、觸。而「色」除了萬物之色外,最主要的就是男女之色。

男女的愛慾是罪惡之源,這種罪源,是起自內心的那分無明、眩惑,使人的心無法寂靜。心若無法寂靜,就容易被男女情愛束縛住、無法解開;就好像進入牢獄一樣,苦不堪言!

照顧心念透徹眼前境界

佛陀曾舉過一個例子,即:「男子見女人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著,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這是說男子在看到心儀的女人時,就會想盡辦法甚至不擇手段去追求!

男女之愛真的很奇特,這種無明的力量實在很大,所以佛陀說世間沒有一種法能勝過這種法的眩惑力量,這種無明之法實在很可怕!

每天翻開報紙,哪一天沒有感情糾紛的問題發生?這些問題不僅擾亂了社會,也擾亂了家庭,讓許多人因而身敗名裂,這些都是心的貪慾所致。

人不能無情無愛,無情無愛的人生是一種殘酷的人生,但是情與愛要控制好,不要淪為色慾之心。佛陀再三叮嚀我們:心之所以會亂,是從愛慾心起;心無法寂靜下來,也是因為無明;心中既然無明,便是一片黑暗;一片黑暗,就無法透徹眼前的境界。因此我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不要惹來這種眩惑的無明。要時時多用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白骨觀實修法

一般人忌諱白骨觀這幾個字。修白骨觀,不單純為了修不...

中醫博士論性開放的毀滅性後果

當人們對婚外情、一夜情、小三見怪不怪,當色情文字甚...

做月下老人是助人墮生死欲坑

你很喜歡做月下老人?喜歡做月下老人,這完全是凡情,...

濟群法師:如何消除我執與貪心

我們要消除我執,必須依靠止觀的力量。通過禪修培養止...

執我與離我

修法從身求者,猶如泥裡淘金,煮黃沙求漿粥,無一法可...

脫離不了過去,就失掉了未來

大乘佛法成就清淨之後,他要產生願力,這個就是修假觀...

慧律法師《執著心是痛苦的淵藪》

我們不難看出「心」才是痛苦的根源,否則社會愈進步,...

我們的果報是怎麼受用的

這個地方的識變,前面我們比較偏重在造業這一塊,這個...

【大藏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藏經】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藏經】【註音版】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

憍慢是心地必除的草

對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別人,如果有了貢高我慢,...

把心放開,不比較不計較

一年輕女孩前來哭訴說:種種事情都不如意,感情、金錢...

證嚴法師:情愛

有位少女問男女之情,如何才好? 師言:要專,要規規...

忍還不夠,要吞下去消化掉

修行,不離一個「忍」字;待人處事如果忍不下一口氣,...

哪十種行為是犯了盜戒

什麼叫偷盜,先把偷盜解釋清楚了,我們對這種行為產生...

改變自己命運的簡單武器

他父親是位大莊園主。 七歲之前,他過著鐘鳴鼎食的生...

二十四節氣食療方

《立春養生法》 膽氣足則百病無,多敲膽經最舒服。名春...

【佛學漫畫】清明·生命之思

認知死亡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場生命的療愈,目的是在死...

人生四個等級的境界

人生在世,有貴賤之分,窮富之分,也有境界高下之分。...

善導大師《答往生念佛文》

善導大師的重要著作《答往生念佛文》開示了念佛人如何...

突發腦溢血,念藥師佛化險為夷

藥師法門,又叫延壽法門。當有人死相現前,神識出竅之...

知恩報恩的雁王

從前,在波羅奈城附近有一個大池塘。池塘裡,有很多魚...

曇鸞大師的往生故事

曇鸞大師,是魏朝時代雁門人。在他年輕的時候,曾上五...

做什麼都不要求回報

人們在世俗的生活中工作,是為了獲得某些報償。但出家...

大安法師:如何依止善知識修學佛法

問: 我們常常聽到依止一位善知識修學佛法,應該是百...

善人為何得惡報?因為你只認識了一半

我們看見的世間相好像不平等,有很多的年齡很大的都活...

【佛教詞典】鵝珠

據大莊嚴論經卷十一所載,昔有一比丘,乞食至穿珠師家...

【佛教詞典】觀一切法空

(雜語)法華經安樂行品曰: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

【視頻】昌義法師《2014年廣靈極樂寺佛七開示》

昌義法師《2014年廣靈極樂寺佛七開示》

【視頻】淨界法師《只布施一次卻遇到好福田》

淨界法師《只布施一次卻遇到好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