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光大師:淨業行持

印光大師  2011/07/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凡修淨業,以決志求生西方為本,而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聽言「信」者,須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無能喻。娑婆之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音印,與蔭同,蓋覆也)熾盛(五蔭熾盛者,謂中生於色、受、想、行、識五陰之中,起惑造業,如火熾然,不能止息也。此一屬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娑婆之苦,雖多逾恆沙,此八攝無不盡。諸苦既經身歷,不煩備釋)。極樂之樂,約根身則蓮花化生,長生不死,體稟男質,絕無女形,不聞惡道之名,況有其實?約器界則黃金為地,七寶為池,行樹參天,樓閣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無不如意,而諸凡用度皆是化現,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而彌陀導師相好光明無量無邊,一睹慈容即證法忍,況復觀音、勢至、清淨海會各舒淨光,同宣妙音。故雖具縛凡夫,通身業力,若能信願真切,即蒙佛慈攝受,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能如是信,可謂真信。

欲詳知者,當熟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咸皆帶說淨土。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遍參知識,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若欲研究,《阿彌陀經》有藕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諦信受。《無量壽經》有隋慧遠法師《疏》,訓文釋義最為明晰。《觀無量壽佛經》有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至於《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舍此淨土修餘法門,亦不稍移其志,可謂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既知如上所說義理,必須依此諦信,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

既生信已,必須「發願」,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若其未生淨土以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紆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唯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了生脫死,超凡人聖,位居不退,忍證無生。回視人天王等及出家為僧,不知淨土修餘法門,歷劫辛勤,莫由解脫者,如螢火之與呆日,蟻垤之與泰山矣,可勝悲哉。以故修淨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切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矣。以此不可思議殊勝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況享福之時必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如置毒於醍醐之中,便能殺人,不善用心者,其過如是。必須徹底斬斷此等念頭,庶淨土全益通身受用矣。

既有真信切願,必須志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須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也已。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迴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然鬚髮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迴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念佛雖一切時一切處皆無妨礙,然須常存敬畏,必須視佛像一如活佛,視佛經祖語一如佛祖對己說法一樣,不敢稍存疑、慢。至於平時念佛,聲默隨意,若睡臥、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經過臭穢不潔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便為不恭,默念則功德一樣。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或了無恭敬,則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矣。」今之在家讀佛經者,皆犯此病,故於有緣者前,每諄諄言之。

念佛必須攝心,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須攝耳諦聽,字字句句納於心中,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大勢至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即此是也。文殊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者,亦即此是也。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捨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人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畫傳

一、出生望族,孝深識廣 蓮池大師(公元15351615年),...

阿彌陀佛略傳

阿彌陀佛於未成佛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為妙喜國的國王...

李炳南老居士《正是用功時節》

每年的元旦都要說幾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講經...

願不切,行不深

先說願不切 蕅益大師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若以信...

盡說西方是小乘,小乘原自不相應

盡說西方是小乘,小乘原自不相應 盡說,也是有相當一部...

用什麼簡單方法處理24小時的妄想

問: 平常我念佛可能只有兩個小時,我不可能一直念佛...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臨門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臨門,何以見得呢? 我們把古人說的五...

淨土行人晚年要做三件事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淨土法門為諸法之歸宿

原文: 淨土法門,為諸法之歸宿。猶如大海,盡世間所有...

念佛所見之境,不可歡喜怖畏

念佛所見之境,惡境不可怖畏,但攝心正念,其境即消。...

發心念佛求生西方,七寶池中即生一朵蓮花

原文: 夫眾生之心,與阿彌陀佛之心,覿體相同,若以信...

印光大師法語三則

第一則 世人食肉,已成習慣,但須知無論何肉均有毒,是...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執滯之著不可有,執持之著不可無

【原文】 人恆病執著,然亦不可概論。良由學以好成,好...

世間之人情執牢結堅固

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愛思...

無所事事絕對不是自在

常常聽到人們說被工作和日常的瑣事困住,沒有過上自己...

你不貪了,苦就沒有了

一切眾生在怖畏當中、衰惱當中、憂患無明的暗蔽當中,...

真正的布施是不求回報

無所求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 真正的布施是不要求...

到了極樂你可以選擇留在那裡,也可以回入娑婆度有情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老年人常被病魔侵襲折磨該怎麼辦

問: 我已老了,身體常常被病魔侵襲折磨,雖然早晚功...

暫執聖號已勝百年之福,一發大心已越歷劫善根

佛在《阿彌陀經》中講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執持名號跟禪是有密切關聯的。經典當中有句話:若人但...

念佛人的悟處

淨土法門的困惑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來,一直就有許多...

聖嚴法師《增上緣》

增上緣,增上的意思是幫忙。他已經在做一件事,且做得...

【佛教詞典】因相應法

【因相應法】 p0592   品類足論六卷十頁云:因相應法...

【佛教詞典】烏仗那國

烏仗那,梵名 Udyāna。又作烏孫國、烏長國、烏場國、...

【視頻】二十四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的故事

【視頻】慧律法師《法無定法》

慧律法師《法無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