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白話譯

印光大師  2015/08/1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原文】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聖一如。由迷悟之攸分,致升沈以迥別。大覺世尊,愍而哀之。示成正覺,普度眾生。以醍醐之一味,隨機宜而殊說。大根則為說頓法,令其速成佛道。小器則授以漸教,使彼徐出塵勞。隨順世間,循循善誘。

【譯文】

每位眾生都具有本有的妙覺真心,也都具有同樣的般若智慧。眾生和諸佛、凡夫和聖人在這一點上是無二無別的。由於迷惑的深淺和證悟的程度不同,導致生命形態上升或沉淪差別各異。偉大的覺者釋迦牟尼佛,慈悲哀憐眾生迷惑顛倒,於是在這個世界示現成佛,想普遍度脫一切眾生。將醍醐一味的無上佛法,隨眾生的根器和時機不同而作的種種不同的演說。對於大乘根器的眾生則演說圓頓之教法,令他們快速成就佛道;對於小根器的眾生則教授漸近之教法,使他們能夠慢慢超脫生死塵勞。就這樣佛陀隨順世間眾生的現實狀況,慢慢勸化誘導他們走上菩提正路。

【原文】

示戒善,辟人天之坦路。明因果,陳趨避之良謨。言戒善者,五戒不殺,即仁。不盜,即義。不邪淫,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則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現,即智。五戒全持,不墮三途,恆生人道。此與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盡義,佛則兼明果報耳。

【譯文】

佛陀開示持戒修善的法門,為眾生開闢了一條通向人道、天道的平坦大路;詳明地宣講因果報應的道理,為眾生陳述了一個趨吉避凶的良好教訓。所謂持戒修善,就是持五戒、修十善,五戒中不殺生,即是仁。不偷盜,即是義。不邪淫,即是禮。不妄語,即是信。不飲酒,則心地清明而心志專一,神識不昏迷而真理顯現,此即是智。五戒如果能夠全部持守,則不墮落於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途之中,恆常投生於人道。這與儒家的「五常」大體相同,但是儒家只是讓人「做到本份」,而佛門則兼帶說明「三世因果」。

【原文】

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名身三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名口四業。不貪,不嗔,不癡,名意三業。此與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約身,十善多分約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

【譯文】

十善,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叫身三善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這叫口四善業。不貪、不嗔、不癡,這叫意三善業。十善與五戒內容大致相同,而五戒大部分是約束自身行為,十善大部分是約束起心動念,十善業如果具足,必定可以上生到天界。

【原文】

至於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對兄說友,對弟說恭,種種倫理之教,則皆欲使人各盡其分,無或欠缺,隨順世相,修出世法。若夫廣明因果報應,不爽毫釐。墮獄生天,唯人自召。乃如來至極悲心,欲令眾生永離眾苦,但受諸樂耳。故不惜現廣長舌相,為諸眾生盡情宣演。

【譯文】

至於佛陀遇到為人父母者,就對他說要慈愛子女;遇到為人子女者,就對他說要孝養父母,遇到為人兄長者;就對他說要友愛弟妹,遇到為人弟妹者,就對他說要恭敬兄長。這些倫常道德教化,都是希望使每個人能盡其應有的本分,令他們在世間倫常上沒有什麼欠缺,然後能隨順世間的事相,修習出世間之佛法。廣泛地開示因果報應絲毫不差的道理,絕對千真萬確。墮入地獄或生到天堂,是個人業力感召的結果。這是釋迦如來以最究竟的慈悲心,想讓一切眾生永遠脫離一切痛苦,永遠享受一切安樂啊。所以不惜苦口婆心,為一切眾生盡情的演說真實不虛的佛法。

【原文】

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須先斷惡因。若能常修善因,決定恆享樂果。此即書之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之,積善必有餘慶,積不善必有餘殃之意。但儒唯約現世與子孫言,佛則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盡而論。

【譯文】

佛經上說:「菩薩畏懼種下不善的因,眾生畏懼得到不好的果報。」如果想要不遭受痛苦的果報,必須先斷除造惡之因。若能常常修習善因,決定恆常可以享受安樂的果報。這就是《書經》上所說的:「作善則降吉祥,作不善則降災殃。」《易經》上也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意思。但是儒家只談到現世個人與子孫,佛教則是兼帶過去、現在、未來的無盡三世的談論。

【原文】

而凡情未測,視作渺茫,不肯信受。如盲背導師,自趣險道,欲不墮坑落塹,何可得耶。是故佛法廣被十法界機。若約人道而言,即無一人不堪受佛法,亦無一人不能受佛法。藉令各修戒善,則俗美人和,家齊國治。唐虞盛世之風,何難見於今日。

【譯文】

然而,由於凡夫情識分別,無法測知真實的事理,看不清事實真相,因此將佛陀三世因果之說,視為虛無渺茫,而不肯真正信受。就如同盲人違背了嚮導之師,自己趣向於危險的道路,如果想要不墮落到深坑之中,這怎麼可能呢?所以佛法廣大,能普遍利益十法界眾生的根機,如果就人道來講,沒有一個人不能承受佛法,也沒有一人不能受持佛法。假使人人各自持戒修善,則世間能完美和諧、家族齊整、國家平治,實現堯舜盛世的社會風氣,在今日看到又有什麼困難呢?

【原文】

因茲道啟西乾,法流東震。歷代王臣,咸皆崇奉。以其默化人心,隱讚治道,伏兇惡於未起,消禍亂於未萌故也。至於出家為僧,乃為專志佛乘,與住持法道而設。非謂佛法唯僧乃可修持也。

【譯文】

因佛教誕生於天竺,而後佛法流傳於中國,歷代王公大臣,人人都崇敬奉持。這是因為佛教能夠起到潛移默化人心、暗中讚同治世之道、伏兇惡於未生之時,消禍亂於未萌之際的緣故啊。至於出家為僧,這是為了專心志求佛乘,與住持佛法之道而施設的,並不是說佛法只有出家僧人才可以修持啊。

【原文】

此諸淺說,乃如來隨順世間,漸令出世之人天乘法。餘如聲聞,緣覺,菩薩等乘,咸皆以此為基。若夫有大根者,直趣妙覺,徹證吾心本具之佛性,極暢如來出世之本懷,其義深遠,姑置勿論。

【譯文】

這些淺顯的言說,是釋迦如來為隨順世間而施設的,想使人漸漸出離世間的人天乘教法。其他如聲聞、緣覺、菩薩等乘教法,全都是以此為根基。若有大乘根器的人,直接趣向佛地妙覺,徹底證得我們本具的佛性,究竟暢演如來出世度生的本懷,其中的意義極為深遠,在這裡就暫時不討論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行山願海,以行填願

修行人發的願要廣,不僅僅是度自己,不僅僅是度自己的...

大安法師:明瞭因果和輪迴的真理就能改命

明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為什麼能夠救人?下面提出五個重...

碰到這些人,應當在財施中加上法施

當你佈施的時候,如果碰到這些人(盲聾瘖啞)了,你要...

《宗鏡錄》之法師十過

若不觀心內證,法師略有十種過: 一、但外求文解。而不...

道生大師----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道生法師(355-434),中國東晉、南朝宋時高僧。亦名竺...

印光大師的棒喝教學

德山棒,臨濟喝,開創了禪宗宗師的棒喝教學法。臨濟義...

東來傳法的高僧:求那跋陀羅

為了追隨正法,求那跋陀羅棄家潛逃,到遠方求師訪友。...

文殊菩薩善巧度化外道

在說法會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向舍利弗說道:我曾經見...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常念佛及觀音聖號,決無產難之苦

女人能從小常念佛及觀音聖號,後來決無產難之苦。或一...

凡夫應當先求往生後才來度人

原文: 某居士去年去世,彼先妄發大心,要在此世間度人...

宿業現前,怕之豈能消滅

宿業現前,怕之豈能消滅?惟其不怕,故正念存而舉措得...

因小拂逆便生瞋恚,豈非自小其量

【原文】 我若因小拂逆,便生瞋恚。豈非自小其量,自喪...

聖嚴法師《懺悔的意義與功能》

拜懺,事實上就是修福修慧的大功德。 「懺悔」一詞,...

離喜愛無憂,一切無恐怖

從喜愛生憂,從喜愛生怖;離喜愛無憂,何處有恐怖。從...

用感恩的心對待當下的生活

《菜根譚》有這樣一段話:釋氏隨緣,吾儒素位,四字是...

這是難中之難,沒有比這更難的了

這是難信法,於難信法要生決定信。《無量壽經》特別講...

廣欽老和尚傳奇一生

一代大德上廣下欽老和尚,大家讚譽他是佛教界的國寶,...

對自己和對別人要用不同的標準

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人性不可拂...

東來傳法的高僧:求那跋陀羅

為了追隨正法,求那跋陀羅棄家潛逃,到遠方求師訪友。...

南山律祖道宣律師

我國隋唐時期,佛教宗派,一時紛起,形成了一個眾芳競...

中了二隻箭

法國有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家境清寒,長大後嫁給一個公...

佛教禁止占卜打卦,為何又有《占察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這部經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我開...

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引淨土宗的二祖善導大師說: 「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

舍利弗尊者入金剛三昧

佛陀往昔與五百位大比丘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一日,捨...

【佛教詞典】四禪天

色界諸天分為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

【佛教詞典】正語

云何正語?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

【視頻】文化大觀園《少林禪》

文化大觀園《少林禪》

【視頻】宏海法師《隋代高僧道綽大師》

宏海法師《隋代高僧道綽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