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

2015/08/10  大字體  護眼色

350、善導為什麼提倡專修?永明為什麼提倡圓修?

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

卐蓮淨土詩小序,前兩行發明遮表一心,亦屬謬論。善導專修淨業,可名表專一心。永明萬善圓修,何名遮專一心?直是一錯到底。當雲淨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迴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徹大悟地位,其立言決難無弊。譬如井蛙,只見一井量之青天而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34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二)

今為汝寄新印《文鈔》一部,及善導《觀經疏》一部。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詳閱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3頁 復沈授人居士書)

351、修淨業者如何處理專修與圓修的關係?

隨己身份而立功課。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迴向往生一法耳。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係淨土法門之助行乎。

修行唯隨己身份而立功課,非可執一以論。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迴向往生一法耳。一門深入,萬善圓修均可。若棄舍淨土,於別種法門一門深入,並萬善圓修,均不可。以仗自力,決難現生了脫故也。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修淨業者,有專修、圓修種種不同。譬如順水颺帆,則更為易到。亦如吃飯,但吃一飯,亦可充飢。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係淨土法門之助行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22頁 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金剛等持誦,亦不必廢。但以持經咒之功德,通用於迴向往生,則六度萬行,皆為往生助緣,是為圓修。(《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76頁 復慧海居士書五)

352、念佛欲得一心應該怎樣行持?

發真實心,真為了生死。念佛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諸魔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依此而行,決無歧誤。(《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0頁 復永嘉周群錚居士書)

353、為什麼念佛沒有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淨心。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

接手書,知發大菩提心,誓證念佛三昧。刻期掩關,以祈遂此大願。光閱之不勝歡喜。所謂最後訓言,光何敢當,然可不盡我之愚誠以奉之乎?雖固知座下用此種絡索不著,而朋友往還,貧富各盡其分,則智愚何獨不然。但盡愚誠即已,不計人之用得著與否耳。竊謂座下此心,實屬不可思議。然於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淨心。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敢為座下陳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2頁 復弘一法師書)

354、行起解絕的「起」怎麼解釋?一般念佛人有哪些通病?

「起」之一字,義當作「極」。唯其用力之極,方能得其真實利益。淨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唯其具真信切願,方有篤行。行之亟亟,一心可得也。

末法眾生,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全然不知。故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遊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

淨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唯其具真信切願,方有篤行。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遊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然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未燒至其身,轉瞬則全體熾燃,遍界無逃避處。尚猶悠忽度日,不能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佛法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益。不獨淨宗修觀為然,宗家以一無義味話頭,置之心中,當作本命元辰,不計時日,常為參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徹大悟,非行起解絕乎?

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非行起解絕乎?愚謂「起」之一字,義當作「極」。唯其用力之極,故致能所雙忘,一心徹露。行若未極,雖能觀念,則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見分別,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實利益。唯其用力及極,則能所情見消滅,本有真心發現。故古有死木頭人,後來道風,輝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極之一字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02頁 復范古農居士書一)

355、為什麼勸修淨業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

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願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

又今人多尚空談,不務實踐。勸修淨業,當理事並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願閣下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04頁 復范古農居士書一)

356、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什麼境界?

是一心境界。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未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念,則不念矣。)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云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無念,不可認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念念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9頁 復馬契西居士書五)

357、記數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記數,又念佛,又須想佛乎?

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此係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

念佛記數,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學煉丹運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於彼,即謂是彼之功夫。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漸調伏,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係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呼吸若使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28頁 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358、念佛最妙的方法是什麼?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36頁 復幻修大師書)

所言念佛妄想多,當一心念,攝耳諦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即都攝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凡一切人皆以諦聽告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2頁 復拜竹居士書三)

359、念佛只圖快、圖多有什麼缺點?

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只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4頁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懸殊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19頁 復唐能誠居士書)

360、念佛人為什麼不要染上虛張聲勢、自誑誑人的壞習氣?

染之則徒勞無功,小則無而為有,大則以凡濫聖,非徒無功,其罪有不可盡言者。

一日念佛三十萬,則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羨其所念多,當致力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實行,止圖虛名。光曾見許多日課十萬彌陀者,皆屬虛張聲勢,以自誑誑人耳。此種習氣,染之則徒勞無功,小則無而為有,大則以凡濫聖,非徒無功,其罪有不可盡言者。現今僧人雖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請法師不易,故致如是。(《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41頁 復周群錚居士書)

361、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是什麼?何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之洪猷?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縱有小益,必伏大禍。且勿謂為老僧迂談,則幸甚幸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77頁 致崔德振居士書)

362、「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具體怎麼做?

攝耳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

念佛之法,各隨機宜,不可執定。然於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於攝耳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淨念。淨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故須自量。(《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23頁 復徐志一居士書)

363、「都攝六根」的下手處是什麼?

攝耳諦聽,志心諦聽,久久便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諦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能志心諦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95頁 與張靜江居士書)

念佛下手,最要莫過於聽。聽則心沉而一,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23頁 復常逢春居士書七)

364、怎樣才能攝心歸一?為什麼不可定求瑞相?

欲得攝心歸一,需生死心切,懇切至誠,著實從心中念,切勿滑口讀過。或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于歸一也。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

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于歸一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22頁 復朱德大居士書)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無知識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歸一,以業障深故。念時,要心存敬畏,念起於心,聲出於口,音要入耳,要使句句聽清楚。從朝至暮,無用心事,則常念。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以心一起念,便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裡之聲,乃極明瞭事。早晚立一功課,或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讚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隨各人工夫立。若忙極,則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課外,行、住、坐、臥都要念。只求心歸於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歸一,自與心浮散時不同。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401頁 復吳希道居士書)

365、為什麼說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

因為聽之一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不比觀想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損。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不比觀想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損。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體之人,修觀想等法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78頁 復劉惠民居士書)

366、念佛時如何消滅妄念?

欲消滅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瞭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21頁 復修淨師書)

367、為什麼念佛時反覺妄想多多?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裡,故不知也。知妄想多多,故精進念佛,方謂真念佛人。

又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若窗縫中照來一線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裡,故不知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5頁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處。若不念佛,汝何由知如是之多妄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78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一)

368、念佛人應如何以身示法?怎樣才能令念佛不間斷?

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己過,不論人非。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一句佛號,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61頁 複葉福備居士書一)

369、念佛的秘訣是什麼?

信願行三,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竭誠盡敬,妙妙妙妙。知此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十餘年前與吳璧華書末云:「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又《楞嚴經》勢至圓通章末後云:「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無選擇者,遍用根塵識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禪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見,況證四果(藏教)及七信(圓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口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訣也。信願行三,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28頁 復明性大師書)

370、什麼是隨念隨聽之法?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者,即隨念隨聽之一法也。隨念隨聽,比隨息好。恐汝不善用,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

當念佛時,或聲或默,均須攝耳諦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過。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者,即此隨念隨聽之一法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818頁 淨土法會課儀跋)

念佛以志誠為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用隨念隨聽之法。掐珠不過為防懈怠,掐之有礙,則不必掐。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當雲隨息,不可雲數息。光《文鈔》隨念隨聽之法,恐汝不善用,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59頁 復周壽超居士書)

371、為什麼說玉峰法師的念佛四大要訣違背念佛宗旨?

玉峰法師念佛四大要訣,教人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由此可見,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其弊叢生,不可不慎。

玉峰法師行持雖好,見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執之語,未免有大妨礙。即如念佛四大要訣,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詞立論,直與從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經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豈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勢至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彼極力教人散心念,不讚揚攝心念。

念佛雖一切無礙,然欲親證三昧,能靜固好,不能靜,亦無妨即動而靜。彼直以靜為邪,謂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且念佛一法,圓該一代一切法門。而靜之一字,尚隔其外,豈可謂為淨宗真善知識。祈二次再版,刪去此四大要訣,庶初機不至受病,而通人無由見誚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其弊叢生,不可不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60頁 復丁福保居士書十)

372、念佛與看書有什麼不同?

看書與念佛兩不相同。念佛是正行。念佛之要,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只長聽自念之佛聲,則得之矣。

一心念佛,又不可專事閱覽。念佛是正行,行路等何必看書,只好念佛。看書與念佛兩不相同。念佛行住坐臥都好念,看書,非凝神靜慮,不得其義意。念佛之要,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只長聽自念之佛聲,則得之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21頁 復常逢春居士書五)

373、修淨土人必須屏除萬緣才能念佛嗎?

修淨土人,隨分隨力。豈必屏除萬緣,方能修持乎?但如能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

修習淨土,隨分隨力。豈必屏除萬緣,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親,淫人思美女,雖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無時或忘也。修淨土人,亦復如是。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12頁 復江有傳居士書)

至於事牽,亦屬浮泛之遮護語,非實情也。今為一喻,如孝子思親,雖與人百凡應酬,其心中常常有思親之念,不能暫忘。又如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雖終日各有事業,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臨陣之欲脫苦,孝子之思親,淫士之戀女,則一切時一切處,均能念佛,不能間斷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98頁 復智正居士書二)

374、念佛人應該怎樣做才能心佛相應?

一是志誠懇切。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極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應,第一是志誠懇切,第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57頁 復李覲丹居士書一)

375、如何正確認識念佛之辛苦?

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慣,故以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則將來之苦,蓋有說不能盡者。

今夏各處水災,饑民甚多,尚宜切戒家人認真念佛,以防意外之禍。如其不能受辛苦,當念饑民之苦,及富室或有被劫之苦,則自可忍此念佛之苦矣。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慣,故以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則將來之苦,蓋有說不能盡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15頁 復許止淨居士書)

376、只有午夜才好念佛嗎?

念佛一法,方便之極。一切時,一切處,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念佛一法,方便之極。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一切時,一切處,均好念。潔淨處,出聲念默念均可。大小便時、不潔淨處、並睡時,只好默念。默念功德,仍是一樣。何只午夜好念乎?從前隱居山林則好,今則人心壞極,為幾升米、一件衣,就肯殺人。汝且在家念佛,勿萌隱居之念。(《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69頁 復沈淨心金談二居士書)

第三章 諸惡莫作,眾善助行

377、什麼是助行?為什麼說修一切行門及種種善根皆為淨土助行?而不知此義者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

所有修持功德,皆悉迴向往生。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

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迴向,是大乘勝行。否則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迴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然鬚髮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迴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0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378、如何處理正行與助行的關係?

念佛之人,各隨己分。專念佛號亦好,兼誦經咒並廣修萬行亦好。但不可了無統緒,必須以念佛為主、為正行,餘皆為賓、為助行。正助合行,則如順水颺帆,利益甚大。

凡修行人,必須以念佛為正行。以持咒誦經,及作種種利益事,為助行。正助合行,則如順水颺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於薩婆若海矣。若不生信發願,求生西方,泛泛然念佛持咒等,皆只為來生福報而已。……念佛之人,各隨己分。專念佛號亦好,兼誦經咒並廣修萬行亦好。但不可了無統緒,必須以念佛為主、為正行,餘皆為賓、為助行,則善矣。否則如一屋散錢,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無指南針,無所適從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0頁 復沈授人居士書)

修行人外功內功皆當修。汝一向多方幫助各善舉,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內功。外功為助行,內功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來日無多,固宜偏重內功,少作外功,庶不至被善舉所轉,終至仍在娑婆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80頁 複方聖照居士書五)

379、為什麼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法大意?

此惡字,通身口意。三德未圓,即是其惡。又九法界皆為惡,佛法界為善。所以此兩句,便是佛法大意。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是總戒律,能修到,則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來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

欲生西方,須做好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二句,在字面上看來,固若容易。然究其實際,蘧伯玉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卒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若賢若聖,皆不能承當此二句者。昔白居易為杭州太守,謁鳥窠禪師。問曰:「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惡字,通身口意。無明四十一品,等覺大士,尚有一分無明未破,三德未圓,即是其惡。

又九法界皆為惡,佛法界為善。所以此兩句,便是佛法大意。白居易曰:「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能道。」師答曰:「八十老翁行不得。」此是總戒律,能修到,則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來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21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

現在殺劫尚盛,前途危險。當勸眷屬,及與鄉人,各各吃素念佛,以求往生西方。否則後世做人,不知又如何苦惱也。凡皈依者,令彼各各實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事,以為世間善人。吃素護生,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以了生死。以此自行,復以化他,普令同人,同沾法澤。否則後來之苦,與眼前有過之無不及也。嗚呼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63頁 復施宗導居士函)

380、印祖為什麼勸念佛人注重敦倫盡分?欲得佛法真實利益必須要敦倫盡分嗎?

修淨業人欲依佛法了生死,必須敦行世間倫常,以為賢人善人。否則縱學佛法,亦難得真實利益。以根本既缺,便難完全得佛法之真利益也。

須知佛法,原與儒教無異。凡佛弟子必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依佛法了生死,必須敦行世間倫常,以為賢人善人。否則縱學佛法,亦難得真實利益。以根本既缺,便難完全得佛法之真利益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46頁 復陳謂恩居士書)

光初出家至一居士家,其傢俱念佛,其婆媳二人兒女三四個各供一佛。供佛之棹,係一長棹,媳燒香供水撣灰,只在己佛前,婆之佛棹灰也不撣,光見之心痛。以為此種人,未聞善知識教訓,致以身謗法。此光注重於敦倫盡分之來由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11頁 復屈文六居士書二)

381、什麼是「敦倫」?

孝親敬長,善教兒女,即為敦倫。尤其善教兒女,實為敦倫之大者。以兒女既皆賢善,則兄弟、姊妹、妯娌、兒孫,皆相觀而善。從茲賢賢相繼,則賢人多而壞人少,壞人亦可化為賢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之基,皆於教兒女中含之。

所言敦倫,恐汝不會其意,今為略釋。世人多多不知敦倫之義,包括得廣,但以能孝親敬長,遂謂敦倫。是亦甚是,然是小焉者。善教兒女,俾彼悉皆為賢人為淑媛,實為敦倫之大者。以兒女既皆賢善,則兄弟、姊妹、妯娌、兒孫,皆相觀而善。從茲賢賢相繼,則賢人多而壞人少,壞人亦可化為賢人善人。

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之基,皆於教兒女中含之。能孝親敬長及外面一切都善,而不能善教兒女,此人亦未可直名為能敦倫之君子。如能孝親敬長與一切通皆如法,又能善教兒女,其人即居家無所作為,其培植國家社會也大矣。今世亂已極,究其本原,皆為父母者不善教兒女之過。使人各善教兒女,何得有此種惡劇?以極力扮演而促行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7頁 復神曉園居士書)

382、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算是敦倫盡分嗎?

果能如是,又能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則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諸凡順遂。家縱貧不至有禍,亦不至凍餓。可謂真佛弟子矣。

又修淨業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真信願持佛名號,決定求生極樂世界。自行如是,化他亦然。果能如是,則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諸凡順遂。家縱貧不至有禍,亦不至凍餓。以真實修持,必蒙三寶加被,不令過為困苦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07頁 復羅省吾居士書二)

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凡蓮友必須勸其力敦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果如是,則可謂真佛弟子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88頁 復周伯遒居士書二)

學佛之人,務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則生為聖賢之徒,沒入如來封疆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96頁 復隆智居士書)

383、吾人學佛為何要從倫常上講究、起心動念處體察?欲了生死一定要注意倫常嗎?

克盡倫常之道,即為世間賢人善人。賢善之人念佛,易於感佛,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也。故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倫常也。

欲皈依佛法,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必須要克盡倫常之道。倘不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根本欠缺,與佛不相應,何由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也。是故必須要孝親敬長,兄弟姊妹,夫婦主僕,一一各須盡自己之職分。能於各宗,盡其職分,即為世間賢人善人。賢善之人念佛,則易於感佛。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倫常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80頁 復金益平居士書一)

吾人學佛,若不認真從倫常居心動念處講究,則自己工夫亦難得益。他人見聞,或生閑議。是以須要從倫常上講究,從起心動念處體察,則本立而道生。世人見聞,不知不覺相隨而學,譬如風行草偃,水到渠成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16頁 復朱石僧居士書一)

384、學佛人為什麼要首先打好做人的基礎?基礎含義是什麼?

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學佛者亦復如是。故克盡人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方可趣向。否則雖終日奉佛,佛豈佑之哉?

至於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若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一不實踐,雖終日奉佛,佛豈佑之哉?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語云,選忠臣孝子之門,學佛者亦復如是。昔白居易問鳥窠禪師,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29頁 與丁福保居士書)

又念佛固貴專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營謀,妄希富樂,實所不應。至於分內所當為者,亦須勉力為之。非必屏棄一切,方為修行也。若屏棄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養則可,否則便與孝道相背。雖曰修行,實違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5頁 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385、念佛人盡誼盡分的要求是什麼?如何落實到行為上?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然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讚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當吃長素,或吃花素。即未斷葷,切勿親殺),修十善業(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之事。口不說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之話。心不起貪慾、瞋恚、愚癡之念)。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於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2頁 一涵遍復)

然人生世間,不可無所作為。但自盡誼盡分,決不於誼分之外,有所覬覦。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讚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順水颺帆,更加櫓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32頁 復寧波某居士書)

386、為什麼說不盡己分,妄說大話,皆自欺欺人之邪惡敗類?

修行之人不盡己分,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譏毀。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

凡對在家人說法,必須先要令彼各盡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僕忠。能如是則為世間善人。再加以戒殺放生吃素念佛,方可不愧為佛弟子。每見修行之人多於倫理有愧,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譏毀。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凡一切人,不盡己分,妄說大話,皆自欺欺人之邪惡敗類,尚不得名之為好人,況可以冀其了生死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26頁 答超一師書)

387、什麼是淨業三福?修淨業三福對往生有何重要意義?

淨業正因有三: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人天福)。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二乘福)。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大乘福)。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迴向淨土,皆得往生。

世間事事,皆須以身為本。修此淨業之人,乃為國家社會之寶,令彼見者聞者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所以,歷觀古來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學佛得力而來。

又須令念佛者,各各盡己之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僕忠。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此自行,復以此化他。則無知之人,不敢妄生譏毀。倘不能盡己之分,縱有修持,亦難與佛相應。而且招彼無知者,妄謂佛法無益於倫常世道也。歷觀古來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學佛得力而來。是以《觀經》三種淨業正因,第一即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師長即有德之人),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能孝能弟能慈,能令身三(身三業殺盜淫),口四(口四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意三業貪瞋癡),通皆是善。如是之人,乃為國家社會之寶,令彼見者聞者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世間事事,皆須以身為本。(《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15頁 復朱石僧居士書一)

然修此念佛法門欲生西方,須於身口意三業之間,修善斷惡,方可與佛合德,命終自然感佛來迎,故曰淨業。業淨則心淨,心淨則感通自易。十六觀經,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為淨業正因。何以故,乃造屋固基之法也。基若不固,屋雖造高,不免傾頹。(《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20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

餘按《觀無量壽佛經》,淨業正因有三: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前二大小隨人,此則唯屬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迴向淨土,皆得往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162頁 陳聖性貞女貞孝淨業記)

388、與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相反的後果是什麼?

念佛之人,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若與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相反,斷難獲永離眾苦常受諸樂之果矣。修淨業者,尚鑒之哉。

既有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之因,決感仗佛慈力往生淨土之果。彼世之不盡己分,以敦孝慈,妄欲冀附於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例,雖佛力法力不可思議,由自己心地不正,與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相反,斷難獲永離眾苦常受諸樂之果矣。修淨業者,尚鑒之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32頁 馬母姚夫人往生事實發隱)

又念佛之人,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7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389、念佛人如何盡孝?

念佛人盡孝莫過於以淨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父母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直至成佛而後已。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

又須以淨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高預海會,親炙彌陀,直至成佛而後已。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則化功歸己,而親與自己之蓮品,更當高增位次矣。《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欲孝其親者,宜深思而力行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6頁 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出世間之孝,其跡亦同世間服勞奉養,以迄立身揚名。而其本則以如來大法,令親熏修。親在,則委曲勸諭,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則不造殺業,兼滅宿殃。念佛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願,求生西方,必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托質九蓮也。從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娑婆之眾苦,常享極樂之諸樂。

親沒,則代親篤修淨業,至誠為親迴向。心果真切,親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蓮品。既能如是發心,則與四宏誓願相應,菩提覺道相契,豈獨親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蓮台品第,當更高超殊勝矣。而況以身說法,普令同倫發起孝思乎?此其孝方為究竟實義。非若世間只期有益於色身及現世,竟遺棄其心性與未來而不論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168頁 循陔小築發隱記)

390、為什麼說以肉食奉養父母不但不為孝,而實為扳親墮落?

勸父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為究竟有益之孝。世間習俗為親謀者,屬皮毛上事,尚有加親之罪。如以肉食奉養為孝,實為扳親墮落。

汝書與四十元,俱收到。汝之為母之誠,可謂至誠無加。然當以此誠,勸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為究竟有益之孝。世間習俗為親謀者,屬皮毛上事,尚有加親之罪(如以肉食奉養為孝),扳親墮落(如臨終預為揩身換衣。閑談安慰及哭泣,並喪祭用酒肉、及待客等)。此種整理,在俗人不知,固不足責。若佛弟子,猶狃於習俗,則是借此以博孝親之名,實則破壞親之出苦之路,成就親之墮落之方。其為孝也,與羅剎女之愛,無有少異(羅剎女攫人將食之,曰我愛汝,故食汝。世間此種孝子,則萬有九千九百多。或有一二不如此者同,亦未可知)。今為汝寄《飭終津梁》並《喪祭須知》。另寄書三包,以答汝五元之敬。閱之,自不至以孝累親墮落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47頁 復李德明居士書一)

391、怎樣念佛方為真正修淨土人?

必須念念克治自己習氣,心心憶念彌陀洪名。凡有與佛不合之念頭起,則自責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如此信願持名,決定往生,方為真正修淨土人。

又近世之人,多務虛名,不修實行。口雖念佛,心與佛違。譬如藥忌並服,何能愈病。必須念念克治自己習氣,心心憶念彌陀洪名。凡有與佛不合之念頭起,則自責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決不許其稍住頃刻,必使心中淨無瑕穢,如淨琉璃,內含寶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持名,決定往生,方為真正修淨土人。(《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31頁 杭州彌陀寺啟建蓮社緣起疏)

392、為什麼說習氣少一分,即是學佛得一分益處?

今之學佛人,真者亦多,偽者亦頗不少:口口談空,步步行有。如優人作戲,苦樂悲歡,做得頗像,究其實,了無真情,皆假裝耳。此種人何能令人景仰?

吾人學佛,當常努力。凡一切時須對治自己習氣。對治習氣,即是克己格物之功夫。習氣少一分,即是學佛得一分益處。習氣少,即是復禮致知之端倪。

接手書,知宿有善根,故於弱冠之年,即能崇信大法,不勝欣慰。現今社會,陷溺已極,若再不依佛說因果報應生死事理,並改惡修善,敦倫守分,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等法門以行,將見人道泯滅,大地黑暗,不見天日矣。汝既得聞佛法,發心皈依三寶,當常努力,凡一切時須對治自己習氣(對治習氣,即是克己格物之功夫),習氣少一分,即是學佛得一分益處(習氣少,即是復禮致知之端倪)。世有學佛之人,了不對治習氣(口口談空,步步行有。如優人作戲,苦樂悲歡,做得頗像,究其實,了無真情,皆假裝耳),此正所謂以佛法作門面行為,仍舊何能令人景仰。譬如插酒幌子賣毒藥,初則人猶謂是,久則誰受彼瞞,適足自辱自壞而已。今之學佛人,真者亦多,偽者亦頗不少,彼以佛菩薩之言論,作迷惑世人劫奪財產等招牌。(《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83頁 復周大賚書)

393、念佛與戒律是什麼關係?

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禪淨一道齊行矣。

律不獨指粗跡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為犯律。而因果又為律中綱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禪淨一道齊行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77頁 復四川謝誠明居士書)

394、持戒念佛的必要性和利益是什麼?

欲生淨土,當淨其心。欲淨其心,非持佛淨戒不可。念佛人如能嚴持佛戒以清淨身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迨至臨終,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故有欲現生親得實益,臨終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自可不虛所望矣。

夫宏闡淨土,何以首列梵網?良以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欲淨其心,非持佛淨戒不可。果能持戒,則貪瞋癡心,不發現行,戒定慧道,徹底圓彰。恆沙功德,無量妙義,不求自得,具現心中。所謂戒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過。況又加以真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現生固已心佛不二,臨終不生淨土,將何生乎?縱令根機陋劣,未能如是,而以嚴持佛戒之清淨身心,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迨至臨終,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即便帶業往生,固已永脫輪迴,高超三界,常時親炙彌陀,自可速證法身,況已業盡情空者哉。其有自詡高明,藐視戒律,及與淨土,謂自性清淨,有何善惡持犯自他淨穢,但任天真,即如如佛。從茲口口談空,步步行有。聽其言,則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則卑入九地之下。生為法門之敗種,死作泥犁之主人。較彼帶業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況上焉者乎?其有欲現生親得實益,臨終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自可不虛所望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102頁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疏註節要跋)

395、為什麼說念佛求來生福報即是破戒違法?

念佛法門,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門。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來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違法。

至於念佛,能按時念亦好。否則,鎮日隨便,不分行、住、坐、臥,(臥當默念,不宜出聲。)總以念佛為事。然鬚生信、發願,求生西方,萬不可求來生福報。若求來生福報,即是破戒違法。以念佛法門,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門。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來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違法。若今生尚有修持,來生定有世福可享。一享福,必定要造惡業,(今之世道,亂至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癡福者,所釀成耳。)既造惡業,則後來之苦報,不忍言說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07頁 復傳德師書)

396、為什麼沒受戒的人也要持戒?

五戒前之殺盜淫妄四條,乃性戒,無論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犯之均有罪過。但未受戒者犯之,則按事論罪過。受戒者犯之,則於事上論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層罪過。

受戒也要持戒,不受戒也要持戒。非未受戒,便可不持戒也。以殺生、偷盜、邪淫、大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名大妄語,其罪極重。)名為性戒,其體性當戒故。飲酒一戒,名遮戒(遮,止也),唯受戒者,不可飲。未受戒者,飲之無罪。(《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54頁 復施元亮居士書三)

397、在家念佛人為什麼要以五戒為根本?

戒為佛法基址。在家念佛人如能以持五戒為根本,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迨至臨終,感應道交,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佛法法門無量,無一不以戒為基址、淨土為歸宿者。汝二人既欲皈依三寶,當須認真持佛淨戒。在家人以五戒為根本。但五戒前之殺盜淫妄四條,乃性戒,無論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則按事論罪過。受戒者犯之,則於事上論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層罪過。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許人喝。未受戒者喝,無罪過。若喝而妄為,則在所為之事上論罪。故雖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則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發心皈依三寶,固當五戒全持。佛大慈悲,雖有一二三四隨人意受之例,然此係有勢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寬。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兒不能持殺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49頁 復王(雨、雪)夕居士書)

398、犯娼妓也是犯邪淫戒嗎?

勿道良家婦女不可犯,即娼妓亦不可犯。以在彼雖有良賤不同,在我總一邪噁心行故也。世之愚人,不知正法,多屬邪見。

人生世間,險難甚多,淫慾邪見,是其大宗。汝家道頗豐,上無父兄,若不極力勉勵,難免不墜淫慾之萬丈深坑。一墜其中,則便不能出,非埋身於溫柔鄉,令家業破壞,子孫滅絕,先德喪盡,己靈埋沒而不止也。當觀女色,如毒蛇,如羅剎,雖己妻室,尚宜節欲保身,以求克繼先德,永昌厥後。至於邪淫,勿道良家婦女不可犯,即娼妓亦不可犯。以在彼雖有良賤不同,在我總一邪噁心行故也。世之愚人,不知正法,多屬邪見。彼反以彼為正法,謂正法名邪法。(《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35頁 復蔡吉堂君書)

399、吃煙是否犯戒?有此毛病能否往生?

五戒不言吸煙者,以佛世尚未行也,此係明末時始興起。僧既不修行,則是地獄種子。故下流行為,無不備具。汝既知彼為敗類,何又問無此戒乎?香煙之害,甚於洋煙。吾國之窮,此居大半。光已深悉其毒,每勸人勿吸。其中有嗎啡海綠印等毒質,若少年婦女吸之,則便斷絕生產。

至於往生,固不在戒與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發切願一心念佛,無一不往生者。

古雲,處世當如將軍對敵,作人當如處子守身。將軍一失敵,三軍俱傾覆。處子一失身,萬事皆瓦裂。宜如何戰兢惕厲,以全吾父母之遺骸,以保我本具之佛性也。五戒不言吸煙者,以佛世尚未行也,此係明末時始興起。僧既不修行,則是地獄種子。故下流行為,無不備具。況大家同吃,彼更有何忌諱乎?汝既知彼為敗類,何又問無此戒乎?彼豈一切行為,皆不違戒,唯此違戒乎?香煙之害,甚於洋煙。吾國之窮,此居大半。光已深悉其毒,每勸人勿吸。其中有嗎啡海綠印(編者註:海洛因)等毒質,若少年婦女吸之,則便斷絕生產。此係一皈依弟子名趙月修字恆光,親見外國女教員戒女學生者。祈廣為人說,則與保全人家嗣續同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64頁 復楊振仁居士書)

洋煙一事,其害甚深。《文鈔》後附有戒煙神方,靈極,許多人皆戒好。有戒不好者,皆彼身體另有痼疾。汝且依之,作雙倍日期緩戒,則可斷此禍根矣。至於往生,固不在戒與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發切願一心念佛,無一不往生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59頁 復李吉人居士書)

煙俱勿吸,以傷衛生,口氣常臭,熏天熏人。

鴉片香煙,其毒極烈,花錢買害,癡人可憐。(《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2048頁 德育啟蒙)

編者註:

佛制五戒,未見吸煙之戒,其實為不飲酒戒中所攝。不飲酒戒即有不享用一切奢侈品之義。《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佛家吃飯尚珍視如服藥,為治自己之餓病,豈肯有額外之浪費?況且藥為治病,誰敢濫服藥物?多食不僅傷身,而且「壞其善心」,為害不淺。吸煙不能療饑,犯多食之罪;而煙毒之害遠過於多食,定為佛制所不允。

吸煙只是追求一種味覺之刺激,增長貪心,亦為佛所喝止。《六度集經》佛言:「夫厚於味者,即仁道薄;仁道薄者,豺狼心興矣。」貪圖味覺之享受,則失仁慈之心,失仁慈之心,而豺狼之心便會興起,則腐化墮落,不可救藥矣。

念佛持咒之人,若有煙癖,最為護法神所惡,不為呵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淨土法門如何理解「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

信眾:請問師父,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的區別是什麼?在...

病、死現前時,有何五欲可貪

前段時間,學習蕅益大師的一段開示感觸頗深。蕅祖云:...

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

原文: 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鞲者。佛四聖諦,...

淨宗道場能否做佛事

經懺佛事是本末顛倒 凡是發揚佛德,在佛前舉行之儀式統...

念佛號時很快就打瞌睡,這是業障嗎

問: 師父您好!弟子在打佛七期間,念佛號時如果心裡不...

達照法師學佛常識釋疑

一、問:人活在紅塵,雜念太多。該如何做,才能入佛之...

夢中仙人指路 臨終正念往生

在浙江平湖有一位叫演良的居士,他是一個食品公司的工...

一生行善但不知道阿彌陀佛,最後會往生嗎

問: 如果一個人從不知道佛教,也不知道阿彌陀佛,卻...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大藏經】【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

【原文】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

祭祀祖先應該用素食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習行既久,不知其非,反以為...

有心世道之人,咸皆提倡佛學

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乃生,佛,凡,聖各所同具...

淨土法門為諸法之歸宿

原文: 淨土法門,為諸法之歸宿。猶如大海,盡世間所有...

感化的教育

有一位安養比丘尼,住在一座寺院,平常待人慈悲,對人...

淨土法門與發菩提心

我們修淨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當做阿伽陀...

一位20歲出家僧人的心路歷程

和大部分同齡人比我是幸運的。幸運的是自己在童年聞到...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菩薩一生補處願

最後看第二十二願 菩薩一生補處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

福報大的人怎麼厭離娑婆

有些人厭離娑婆有困難,為什麼他對於厭離娑婆有困難?...

自己所念的佛到底是不是佛

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強調,念佛所念的到底是不是佛,因為...

慧不貪慾

佛陀在舍衛國的只洹精舍度眾時,城中有一大富長者,育...

善良,讓人生的機遇不曾錯過他

聖保羅國際影業公司計劃籌拍一部情感電影《中央車站》...

參禪的方法究竟是怎樣的

禪宗一門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語文字可...

為別人留一條路

一個村莊坐落在沙漠地帶,村人趕集必須穿過那片氣候無...

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

圓破色陰超劫濁 在整個五陰的對治當中,第一個所要對治...

名號就是無盡藏,要如何去開採呢

阿彌陀佛名號在前面這個依正二報裡面,談正報就介紹阿...

【佛教詞典】熱惱

(術語)逼於劇苦而身熱心惱也。法華經信解品曰:以三...

【佛教詞典】定光

(佛名)梵名提洹羯佛Dipa?kara,譯言錠光佛,或然燈佛...

【視頻】《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海濤法師《文殊八字咒及其功德利益》

海濤法師《文殊八字咒及其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