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

2015/08/10  大字體  護眼色

50、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為什麼?

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若求開悟,或置信願於度外。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不悟亦無所礙。縱悟到極處,若無信願,則斷難往生。以故大師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入道多門,唯淨土最為第一。淨土宗要,唯信願行三法而已。蓮池之令人參者(即參念佛是誰),以當時宗門甚盛,不如是,或恐人以為異宗,而不肯修。又亦欲引宗門中悉修念佛三昧也。蕅益之不須參究者,以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若求開悟,或置信願於度外。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不悟亦無所礙。縱悟到極處,若無信願,則斷難往生。以故大師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今人多多崇尚外道,以外道皆有秘傳,實則外道百千萬種,但只煉丹運氣一道而已。此係保養色身之法,非了生脫死之道。況其名詞多與欲事相似,妄人遂從此造無間業,可痛傷哉。

竅謂淨土一法,為諸法之歸宿,乃用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何得不先研究得極無可疑,不被一切經教知識語言所搖奪?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經典,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尋常矣。若先知淨土之所以,再研究其餘經論,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高深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80頁 復金慧暢居士書)

51、什麼是有相三昧和無相三昧?

禪宗所說,是依無相三昧發揮。念佛求生西方,是依有相三昧而發揮。

《金剛經》說心地法門,故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汝不知看經上文說的話,獨以此兩句,疑念佛求生西方。不知有有相三昧,有無相三昧。凡般若部中許多經,並禪宗所說,皆是依無相三昧發揮者;凡諸大乘經,備明修因證果,並開示念佛求生西方者,皆是依有相三昧而發揮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17頁 答善熏師問)

52、淨土法門在佛法五乘中的地位是什麼?

人天乘而兼菩薩乘、佛乘者,其唯淨土法門乎?惟此淨土法門,乃能出三界,了生死。

竊維佛法有五乘:(一)人天乘。人乘持五戒,得生人道;天乘行十善,得生欲界天。加四禪四定,則生色無色界天。(二)聲聞乘。修四諦,得四沙門果。(三)緣覺乘。觀十二因緣,得辟支佛果。(四)菩薩乘。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五)佛乘。行大慈大悲,成正等覺。人天乘而兼菩薩乘佛乘者,其唯淨土法門乎?蓋人天乘,只修五戒十善,俱是有漏功德。唯此淨土法門,乃能出三界,了生死。修淨土者,必須敦篤倫常,恪盡已分,你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加以四弘誓願,廣大其心,自行化他。普令內而父母妻子,外而鄰里鄉黨,皆修五戒十善,並修淨土法門,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人雖系凡夫,實即菩薩。何以故?以心廣大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93頁 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53、參宗研教,都可以了脫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

參宗研教全仗自力,談何容易。信願持名了生死,才是道理。

佛法的最要問題,就是了生死。若論了生死之樁大事,很難很難。我們凡夫,根機劣,知識淺,而且五濁惡世,邪師外道甚多,要了脫生死,究竟如何了脫呢?唯有念佛法門,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淨土。佛法之中,方便多門,參宗學教,都可以了脫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因為參宗研教,都要務到極處,如實修證,才有希望。這是全仗自力,談何容易!念佛是攸賴佛的願力加被,是歉仗佛力,自然確有把握了。譬如渡海,仗自力如飛渡,仗佛力如駕慈航。飛渡難免墮落之虞,駕慈航決定有到彼岸的日子。其中難易安危,想大家都能辨別得了。總而言之,仗自力參禪悟道,了生死,未證到家,總是不易了。念佛求生淨土,只要信願真切,行持堅固,就有了脫的功能。若論自力他力,禪淨難易,講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照《四料簡》說來,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更要念。雖通沒有證,總要念佛了脫生死,才是道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05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

54、如何正確理解《永明四料簡》的含義?

今當末世,眾生根劣障重,知識稀少,若舍淨土,無由解脫。永明禪師恐世不知,故特舉料簡以示來茲。誠迷津之寶筏,昏衢之明燈也。

又永明禪師,為修行人確示要道,開出《四料簡》。

(一)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二)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四)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此《永明四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先須認準如何是禪,如何是淨,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然後逐文分剖,則知字字的當,無一字能移易。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即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所謂純真心體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本來面目,明心見性。有淨土者,即真實發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禪與淨土,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是約機約修,一理一事。理雖如是,須如理起行,行極證理,務使實有諸已也。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忽忽,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而因地不真,心戀塵境,乃至求來生富貴,生天求樂,皆不得名為有淨土。

(一)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於諸法之中,唯以信願念佛一法,自利利他。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而喪膽,如虎之戴角。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即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即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歟?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花開見佛,證無生忍。即最下證圓初住,能現身百界作佛,故曰,來生作佛祖。

(二)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即是決志淨土,求生西方,志誠念佛,感應道交,定蒙攝受。力修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亦皆蒙佛化身前來接引,非萬修萬人去乎?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然已高預聖流,竟不退轉,漸證聖果,則其開悟,可不待言。故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其人雖略識心性,而見思未盡。直須磨礪淨盡,至於無餘,則生死方可出離。若一毫未斷,六道輪迴,依然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即使命終,歸途莫測,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耽擱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眨眼之間,隨其業力,便爾受生,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四)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淨土,悠悠泛泛,修諸法門。(非指埋頭造惡不修行者)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不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享福愈大,惡業愈多;既造惡業,難逃果報;一息不來,即墮地獄,償其夙債,所謂鐵床並銅柱是也。如是造業之人,譬如慧日,盲者不見,雖有諸佛菩薩垂以慈悲,以彼惡業障故,不能獲益,永劫受苦,故曰:沒個人依怙。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可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又佛在世時,眾生色心業勝,依仗自力,或可證道。今當末世,根劣障重,知識稀少,若舍淨土,無由解脫。永明禪師恐世不知,故特舉料簡以示來茲。誠迷津之寶筏,錯衢之明燈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69頁 淨土法門說要)

55、什麼是禪淨,什麼是有禪有淨土?

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

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恆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已也。

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恆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已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籠統。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41頁 淨土決疑論)

56、如何認識念佛與參禪的權、實、頓、漸?

如來為眾生說法,唯欲令眾生了生脫死耳。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若深研淨宗,則當竭盡心力,而為宏揚。

《西方路》書中,權、實、頓、漸辯疑之文,須先明權、實、頓、漸四字,然後再論念佛、參禪之為、為實、為頓、為漸,則可了無疑義矣。權者,如來俯順眾生之機,曲垂方便之謂也。實者,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頓者,不假漸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謂也。漸者,漸次進修,漸次證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親證實相之謂也。彼參禪者,謂參禪一法,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固為實為頓。不知參禪,縱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但見即心本具之理解性佛。若是大菩薩根性,則即悟即證,自可永出輪迴,高超三界。從茲上求下化,用作福慧二嚴之基。此種根性,就大徹大悟人中論之,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其或根器稍劣,則縱能妙悟,而見思煩惱未能斷除,仍須在三界中,受生受死。既受生死,從悟入迷者多,從悟入悟者少。是則其法雖為實為頓,苟非其人,亦不得實與頓之真益,仍成權漸之法而已。何以故?以其仗自力故。自力若十分具足,則何幸如之。

稍一欠缺,則只能悟理性,而不能親證理性。今時則大徹大悟者,尚難其人,況證其所悟者哉。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皆須修習(此徹上徹下之謂也)。如來為眾生說法,唯欲令眾生了生脫死耳。其餘法門,上根則即生可了,下根則累劫尚難得了。唯此一法,不論何種根性,皆於現生往生西方,即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為漸。雖有其機,不如尋常圓頓之機,有似乎漸,而其法門威力,如來誓願,令此等劣機,頓獲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處。凡禪講這人,若未深研淨宗,未有不以為淺近而藐視者。若深研淨宗,則當竭盡心力,而為宏揚。豈復執此權、實、頓、漸之謬論,而自誤誤人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1頁 復馬契西居士書二)

57、淨土殊勝法門為什麼世人多不研究,或完全不知?若能信得及往生有分嗎?

殊勝法門愚人不知。或恐提倡淨土法門,人或藐視,謂其無智慧,故不敢耳。須知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據說一切法門中之特別法門。愚夫愚婦心無成見,則易生信。汝能信得及,許汝往生有分。

念佛法門為律教禪密之歸宿法門。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況以下之一切菩薩之諸大德乎?永明之本當已久證佛果,然既示生世間,必須自利利他之行。念佛往生西方,乃自利利他最上之法,故以身作則是極力提倡之,以期盡擔荷佛法之職,而慰如來說法之本懷也。今人多不研究,或完全不知,所謂習矣不察。或恐提倡淨土法門,人或藐視,謂其無智慧,故不敢耳。此正孟子所謂「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之流輩也。

須知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中之特別法門。愚夫愚婦心無成見,則易生信。通宗通教者,知為特別法門,則必極力提倡。通宗通教而以特別法門作普通法門論,則不但不生信且將闢駁矣,以故名為難信之法。故光常曰,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六道三乘之九法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汝能信得及,許汝往生有分。祈將此字與邵夫人看。倘領會得,當立即痊癒,否則亦只世間夫妻之情誼而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87頁 答陶冶公書)

第二章 靠自力與靠佛力

58、一切法門難在哪裡?淨土法門易在哪裡?

一切法門,難在斷煩惑以了生死。淨土法門易在仗已信願念佛之力,感佛慈悲攝受之力,感應道交,故得不斷煩惑,帶業往生,較彼專仗自力者,其難易不可同年而語矣。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無非為眾生斷煩惑以了生死,證無生以成佛道耳。但眾生根機不一,致所得利益各別。其有宿根深厚者,現生即可斷盡見思,超出三界,進學菩薩上求下化之道,以期圓滿菩提,則何幸如之。其或根機稍劣,縱令禪定力深,徹悟自心,而見思未斷,則依舊輪迴。況從生至生,何能自保?倘一隨福迷,則直墮三途矣。其下焉者,又何待言?此自力了生死之難也。如來懸知末世眾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法門,俾彼法身大士,與具縛凡夫,及五逆十惡之極重罪人,同於現生,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各隨已資,而為悟證。其慈悲撫育之心,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萬一。以此法門,仗已信願念佛之力,感佛慈悲攝受之力,感應道交。故得不斷煩惑,帶業往生,較彼專仗自力者,其難易不可同年而語矣。念佛之人,若知此義,自能死盡偷心,專修此法,不致好高務勝,隨經教知識語言所轉,舍此別修諸餘法門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35頁 曺雲蓀了義居士舍宅為念佛林發隱)

59、信願念佛往生是靠什麼力量?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均須以戒、定、慧、斷貪、嗔、癡,令其淨盡無餘,方可了生脫死。此則難如登天,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94頁 與張靜江居士書)

60、為什麼說念佛法門統攝律教禪宗?

欲知此義,須深明佛力自力大小優劣,則一切疑惑,泮然冰釋矣。

問,念佛法門,愚尚能修。律教禪宗,智猶難曉。何謂此法統彼諸法?

答:欲知此義,須深明佛力自力大小優劣,則一切疑惑,泮然冰釋矣。夫佛與眾生,心性雖同,若論力用,天地懸殊。良由眾生具足無量煩惱惡業,功德智慧,不能顯現。佛則具足無量功德智慧,煩惱惡業,淨盡無餘。佛與眾生,迷悟不同,致使力用,勝劣迥異。律教禪宗,皆仗自力了脫生死,所以久經長劫,尚難出離。念佛法門,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了脫生死,所以盡此一生,便登不退。(《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94頁 淨土問答並序)

 

61、靠自力和靠佛力的具體含意是什麼?

靠自力,須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斷惑證真,方出生死。靠佛力,縱不明教理,未斷惑業,但能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臨命終時,決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即此一生,定補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謂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於佛。誓願攝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應於我。感應道交,故得如是。

律教禪宗,最初須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斷惑證真,方出生死。若教理不明,則盲修瞎煉。若非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縱使理明功深,亦頗斷惑,倘有絲毫未盡,依舊不出苦輪。直待惑業淨盡,方可出離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懸遠。更須歷劫進修,始可圓滿佛果。譬如庶民,生而聰慧,讀書學文,多年辛苦。學問既成,登科入仕。由其有大才能,所以從小漸升,直至宰相。官居極品,再無可升。於群臣中,位居第一。若比太子,貴賤天淵,何況皇帝。畢世為臣,奉行君命,鞠躬盡瘁,輔治國家。然此相位,大不容易。半生勤勞,通身能耐,到下場頭,不過如是。若學問才能,稍不充足,則不能如是者有百千萬億也。此是自力。學問才能,譬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位至宰相,譬修行功深,斷惑證真。只可稱臣,不是敢作君,(臣決定不敢作君。臣欲作君,除非託生皇宮,為皇太子。修餘法門,亦可成佛,但與淨土較,奚啻日劫相倍。讀者須善會其意,勿泥其詞。

然依華嚴末後一著,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迴向往生。正與托質皇宮,為皇太子,意義相齊。淨土法門,得華嚴一經,遂得如大海之橫吞萬川,如太虛之總攝萬象耳。猗歟大哉。)譬雖出生死,尚未成佛。學問不充,不能如是者甚眾,譬惑未斷盡,不出生死苦海者甚眾也。念佛法門,縱不明教理,未斷惑業,但能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臨命終時,決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即此一生,定補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謂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於佛。誓願攝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應於我。感應道交,故得如是。又若深明教理,斷惑證真,則往生品位更高,圓成佛道更速。

所以文殊、普賢、華藏海眾,馬鳴、龍樹、諸宗祖師,皆願往生也。譬如託生皇宮,一出母胎,貴壓群臣,此是王力。迨其長大,學問才能,一一充足,全能承紹大統,平治天下,一切臣宰,皆聽詔諭。此則王力自力,兼而有之。念佛法門,亦復如是。未斷惑業,仗義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猶如太子初生,貴壓群臣。既往生已,惑業自斷,定補佛位,猶如太子長大,承紹大統,平治天下也。又惑業,如馬鳴、龍樹、諸宗祖師,已登補處,如文殊、普賢、華藏海眾,皆願往生者,猶如昔鎮邊鄙,不堪承紹,今居東宮,不久登極也。祈盡舍舊習,於此法門,極生信願,專精修習,則無盡煩惱,不斷頓斷,無量法門,自然證入。其圓成無上佛道,度脫無邊眾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尚勉之哉,尚勉之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95頁 淨土問答並序)

62、念佛往生有哪三種不可思議的力?

佛力、法力、眾生心力均不可思議。

可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一切眾生皆具不可思議之心力,由無佛力、法力加持,則只能造業,不能得其受用,徒具佛性,了無所益。一旦聞善知識開導,歸命投誠,與佛慈誓,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回視六道往還,如輪上下者,不勝憐憫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95頁 復獨山楊慧芳居士書一)

63、依普通法門評論淨土法門的錯點在哪裡?

錯在不知佛力不可思議。

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其利益與普通法門,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門,由茲自誤誤人,而又自謂宏法利生者,不勝其多。其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與自力之大小難易,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平論,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為平論,則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烏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81頁 復善覺大師書)

64、如何認識仗佛力特別之因果?

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禪、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古今多有深入經藏,徹悟自心,於此法門,不生信向者,以死執仗自力通途之教義,論仗佛力特別之因果之所致民。使知此義,則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以此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720頁 無量壽經頌序)

65、信願念佛之力與不仗佛法力之自力有什麼不同?

仗自力了生死無分。仗佛力得超凡入聖。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如天普覆,似地均擎。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誠可謂三世諸佛之總持法門,一代時教之特別妙道也。但以法門大而攝機溥,用力少而得效速,致稍通宗教者,皆藐視之,謂為愚夫愚婦之修持法門。而不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不可以語言文字形容也。以一切法門,依戒定慧力,修到業盡情空地位,方有了生死分。業盡情空,豈易言哉?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況思惑乎?縱令見地高深,以煩惑未斷,仍舊輪迴。再一受生,退者肆有十千,進者億少三四。

自力之不足恃,敢矜已智,而不隨順如來誓願攝受之道乎?修淨土法門者,但具真信切願,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其平素所作所為,不與佛法世誼相悖。則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縱絲毫惑業未斷,帶業往生者,其所得尚超過業盡情空之阿羅漢上,以種性不同故。況已斷者又何待言。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議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圓顯。(此自力,與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別)固與專仗自力者,奚啻恆河沙數之天淵懸殊也。是知此之法門,不可以一切普通法門之道理論,以是特別法門故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41頁 思歸集發刊序)

66、念佛人為什麼要自審自知根基?

念佛人如果自知自己的根基,就會做到愚者安愚,不雜用心,專修淨業,即生定獲往生,所謂其愚不可及也。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猶然從事於仗佛慈力,求生淨土一門,是之謂大智。

來書頗合善導專修之說,又契吾人庸劣之機,喜甚。眾生習氣,各有所偏。愚者偏於庸劣,智者偏於高上。若愚者安愚,不雜用心,專修淨業,即生定獲往生,愚不可及也。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猶然從事於仗佛慈力,求生淨土一門,是之謂大智。倘恃已見解,藐視淨土,將見從劫至劫,沉淪惡道,欲再追隨此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彼深通性相宗教者,吾誠愛之慕之,而不敢依從。何也?以短綆不能汲深,小楮不能包大,故也。非曰一切人皆須效我所為。若與我同卑劣,又欲學大通家之行為,直欲妙悟自心,掀翻教海,吾恐大通家不能成,反為愚夫愚婦老實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憐憫。豈非弄巧翻成大拙,騰空反墜深淵乎哉?一言以蔽之,曰自審其機而已矣。吾人但安分守愚,一任舉世之人盡作通家,俾佛法大明於世,眾生盡得度脫而已。快何如之!師壽處祈亦以此言告之。弘一師擬僻居深山,可謂篤信真修之士矣。欣慰無量。(《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48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九)

67、淨土法門為什麼最要在有信願?

有信願,則決定肯認真修持。肯修持,則即可得往生之益。

淨土法門,乃極難極易之法門。說其難,則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尚不信。說其易,則愚夫愚婦,至誠懇切念,即能臨終現諸瑞相,往生西方。彼大徹大悟、深通經論者,猶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則棄佛力,以專主自力;一則專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發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此法最要在信願。有信願,則決定肯認真修持。肯修持,則即可得往生之益。非如禪宗、密宗,要常有善知識教導,否則,或恐入於魔道,則佛也難救矣。但依光所說而行,決定不會有危險,及不得實益之慮。(《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43頁 複習懷辛居士書)

68、如何認識自力了生死與仗佛力了生死的區別?

仗自力了生死,皆須功深,斷惑證真,見思煩惱絲毫無餘。仗佛力,至誠懇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臨命終時,自能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一切法門,皆須自力功深,斷惑證真,見思煩惱絲毫無餘,方了生死。斷見惑已,即證初果,預聖流,名須陀洹,尚須七生天上,七返人間,而斷思惑,漸證四果羅漢之位,生死方了。念佛法門則不然。只要至誠懇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臨命終時,自能蒙佛接引。品位高下由修持之深淺定之。極樂四土,雖生同居,位亦不退,即能頓超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帶業往生,全仗佛力,喻如有大石百千萬個,欲過海者,裝於大火輪中,即可不沉而運於他處。否則撮土之沙,亦即下沉。自力欲了生死,猶如舍舟過海,除非有羽能飛,否則未有不墮溺者。仗佛力了生死,猶如穩坐船中,片刻即到彼岸。(《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62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觀音成道日開示法語)

69、為什麼說今日張三、明日李四的人往往欲求益反受損?

不要聽人說何法,便修何法。今日張三、明日李四。口頭上說得天花亂墮,心地上絲毫也用不著。我佛法門無量,總要量自己身份,擇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損也。

我佛法門無量,總要量自己身份,擇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損也。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下化眾生、諸大菩薩上求佛道所常用之法門也。根無大小,皆可修持,有大便宜,快修快修。不要聽人說何法,便修何法。今日張三、明日李四。口頭上說得天花亂墮,心地上絲毫也用不著。所以古來大法師、大宗師,對此淨土法門,莫不提倡。有不提倡者,不知此法門之廣大故也。今試言之,唯此法門,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後,賴以度世。三根普被,凡聖兼資。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子,高之不能超此外,卑之亦能預其中。廣大圓滿,無以復加矣。證諸《華嚴經》,善財菩薩經歷百城,遍參知識,其第五十三次至普賢菩薩所,其時善財已證等覺之位,與諸佛齊等。而普賢為之讚歎如來勝功德後,對彼善財及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教以廣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

良以圓滿佛果,舍此末由也。其聞此法者,最下亦是初發心菩薩。修此十大願王功德,皆須迴向西方,方能勝進。再證諸十六觀經,下品下生,是五逆劣根。臨命終時,地獄相現,遇善知識,教以念佛,仗佛願力,滅罪往生,即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淨土法門,神妙難思,敬於此信得極者,修此法門,萬牛莫挽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19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

70、為什麼不能現生斷惑證真而又不仗佛力者則非愚即狂?

淨土乃特別法門,全仗佛力。若能現生斷惑證真,不仗佛力,亦不為過,若不能,則非愚即狂也。今之大通家,類皆如是。哀哉!

然聽經如為修持淨業,發明自力他力之所以然,則其利大矣。若止求通達教義,不以淨土為事,則斷惑證真,恐無此力,帶業往生,又以不生信願,雖有佛力,莫由依仗,則成有因無果之業識茫茫人耳。須知一代所說,皆屬自力法門,乃通途教理。淨土乃特別法門,全仗佛力。若能現生斷惑證真,不仗佛力,亦不為過。不能現豐斷惑證真,而又不仗佛力,則非愚即狂也。今之大通家,類皆如是。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42頁 復周群錚居士書)

第三章 淨土行人與密宗

71、何為密宗?密宗的要旨是什麼?

密宗,又名真言宗。此宗主張三密相應。所謂三密即身語意三密,就是手結印,口念咒,意作觀想。靠三密加持,可以即身成佛。

今之學密宗者,皆得其皮毛。全無金剛戒力、菩提道心,不去持咒以斷惑證真,多效現字現象,以問吉凶禍福、前因後果,則與靈鬼作用相同。是之謂敗壞密宗,吾恐避不暇,說甚即凡成聖也?

密宗以三密加持,能令凡夫現生證聖,其功德力用,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故云不思議力用。雖然,此就密宗之本旨說,然須是其人方可。其人謂誰?如金剛智、善無畏等。苟非其人,道不虛行。今之學密宗者,皆得其皮毛。全無金剛戒力、菩提道心,不去持咒以斷惑證真,多效現字現象,以問吉凶禍福、前因後果,則與靈鬼作用相同。是之謂敗壞密宗,吾恐避不暇,說甚即凡成聖也?吾人但以淨土法門為一座大須彌山,全身靠倒,庶幾不被一切知識所奪,而現生可以了脫矣。否則隨風倒流,了無已時。(《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408頁 復丁福保居士書十)

72、修密宗法門能即身成佛嗎?

密宗雖有現身成佛之義,而現身成者,究有幾人?莫道學密之人,不能現身成佛,即傳密宗之活佛,也不是現身成佛之人。

近人多好立異,不肯做老實工夫,故有學禪宗、相宗、密宗者。此三法門,均不可思議,然均屬自力。密宗雖有現身成佛之義,而現身成者,究有幾人?莫道學密之人,不能現身成佛,即傳密宗之活佛,也不是現身成佛之人。汝等且莫隨此各法門知識轉,則現生便可出此五濁,登彼九品,為彌陀之弟子,作海會之良朋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95頁 復韓宗明張宗善二居士書)

73、密宗提倡即身成佛是指什麼佛?

密宗提供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為成佛。一班無知之人,便認做成福慧圓滿之佛。則是以松栽為棟樑,其材可以為棟樑,非現在即可為棟樑也。

一切法門,皆須以戒定慧之道力,斷貪瞋癡之煩惱,煩惱斷盡,方可出三界了生死。在昔頗有此種人,而今則恐全世界也無一二人可得也。是以愈向後,愈宜專修淨業也。

密宗法門,不可思議,而今之傳者,多失其宗。以持咒三密之功,消除煩惑,則為正義。而傳之者,以神通吸動人;學之者,無一不以得神通為事。則是尚未能扶壁而行,而欲騰空遠遊,何可得乎?

密宗提供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為成佛。一班無知之人,便認做成福慧圓滿之佛。則是以松栽為棟樑,其材可以為棟樑,非現在即可為棟樑也。十七年有某某在上海提倡密宗,一百日成佛。上海有信心者,咸依之學。十八年夏,有艷其名,欲借此求利,請至北平,四十八日成佛,比在上海快一半。至十九,北平、天津、上海皆不能容,回家還俗,可吧之至。了生死法,淨土法門,最為穩當。無論何等根性,若具真信切願,至誠懇切持念佛號,求生西方者,臨終必蒙佛力加被,往生西方。此之法門,乃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一切法門,皆須以戒定慧之道力,斷貪瞋癡之煩惱,煩惱斷盡,方可出三界了生死。在昔頗有此種人,而今則恐全世界也無一二人可得也。是以愈向後,愈宜專修淨業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99頁 復石金華居士書)

74、上根之人又得密宗正傳者能現身成佛嗎?

現身成佛,與宗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語大同,仍須斷惑,方能證真,方可了生脫死。若謂現生即已三惑淨盡,二死永亡,安住寂光,了無事事,則為邪說,為魔話。

□□之根性,約時人論之,亦可雲上根矣。自己發心出家,未幾年台教要旨,亦頗悉知。往東洋學密宗,東洋人極佩服崇重,死後尚為修塔於高野山,謂得密宗之正傳,亦不能說彼不能現身成佛。及至臨死,佛也不能念,咒也不能念,比愚夫婦之念佛安坐而逝者,退半多多矣。此又上根人得密宗正傳之結果矣。其餘又何足論?

密宗實為不可思議之法門,實有現身成佛之事。彼宏密宗者,皆非其人。有幾個真上根,皆自命為上根耳。妄借此事,以誘彼好高務勝、貢高我慢之流,便成自誤誤人,害豈有極也?餘不須提,□□及□□氣焰甚盛,自命固已超諸上根之上。其罵孔孟,更甚於市井小兒罵人。不知罵孔子,即是罵堯、舜、禹、湯、文、武,即是滅世間倫常正理。吾不知彼所學之密宗,欲何所用,為盡傳於廢經、廢倫、廢孝、免恥、殺父、殺母之人乎?為復傳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人乎?若為傳於廢經殺父之人,彼說尚能強立,若傳於孝弟忠信之人,彼已欲打倒廢滅剷除孔子所稟承之二帝三王之道,復取以為善而教之密,則彼亦莫能自解。

若□□及□□者,真可謂敗壞佛法之魁首矣。此人現身亦好成佛,不妨到阿鼻地獄,受毗盧遮那之自受用三昧於刀劍樹鑊湯爐炭中也。又□□之根性,約時人論之,亦可雲上根矣。自己發心出家,未幾年台教要旨,亦頗悉知。往東洋學密宗,東洋人極佩服崇重,死後尚為修塔於高野山,謂得密宗之正傳,亦不能說彼不能現身成佛。及至臨死,佛也不能念,咒也不能念,比愚夫婦之念佛安坐而逝者,退半多多矣。此又上根人得密宗正傳之結果矣。其餘又何足論?

現身成佛,與宗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語大同,仍須斷惑,方能證真,方可了生脫死。若謂現生即已三惑淨盡,二死永亡,安住寂光,了無事事,則為邪說,為魔話。彼嫌淨土偏小遲鈍,讓步彼修圓大直捷之法,現身成佛去。吾人但依淨土言教以修,彼此各不相妨。(《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78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一)

75、為什麼說顯蔭之死,遠不如愚夫愚婦?

末世眾生,根機淺薄,唯淨土法門,方可依怙。試觀顯蔭之死,遠不如愚夫愚婦。而顯蔭之所知,非愚夫愚婦所能企及,而愚夫愚婦之所得,又非顯蔭所能企及。故祈專志淨宗,勿被密宗現身成佛之語所動。現身成佛,乃理性,非事實。若認做事實,則西藏、東洋之佛,不勝其多。如顯蔭自命得密宗正傳,而死時竟成一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人。其已現身成佛矣,何又結果如是也。祈洞察是幸。

末世眾生,根機淺薄,欲於教義禪宗,得真利益,甚難甚難。唯淨土法門,方可依怙。試觀顯蔭之死,遠不如愚夫愚婦。而顯蔭之所知,非愚夫愚婦所能企及,而愚夫愚婦之所得,又非顯蔭所能企及。正光所謂性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湧,因佛號以渟凝,故致上智不如下愚,弄巧翻成大拙也。願居士專志淨業,勿歆羨於宗通說通,庶可於了生脫死,不成畫餅。周德廣,二月初二,念佛坐逝,無悲戀之情,有悅豫之色,當必直入蓮邦,為彌陀弟子矣。去年病中,發願以所積萬金作善舉,因以七千元交光,三千四百元,印大士頌一萬部,一千六百元印不可錄,二千元印新排之增廣文鈔,餘三千元,作別種善舉。

其子四人,俱不甚豐裕,而能以親所積者,為親作功德,不肯自己受用,亦可謂難行能行矣。祈專志淨宗,勿被密宗現身成佛之語所動。現身成佛,乃理性,非事實。若認做事實,則西藏、東洋之佛,不勝其多。且勿說平民,即□□之心行作為,佛氣尚無,況說成佛乎?以彼於民不聊生之時,猶然不惜百姓脂膏,任其鋪排耗費,而錢到已手,便當命寶貴,毫無慈悲喜舍之念故。顯蔭自命得密宗正傳,謂佛法東流中國,唯弘法大師教理圓妙,歷斥中國各宗祖師,皆不及弘法大師之正傳。而死時竟成一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人。其已現身成佛矣,何又結果如是也。祈洞察是幸。(《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28頁 復黃智海居士書)

76、今之傳密和學密者各以神通為事是否有失密宗本旨?

今之傳密宗、學密者,各以神通為事,未免失其本旨。傳者尚無真神通,學者誰得真神通?學佛法,何可作瞎搗亂,謀發大財、得大權乎?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密宗道理,不可思議。而今之傳密宗、學密者,各以神通為事,未免失其本旨。傳者尚無真神通,學者誰得真神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64頁 復謝慧霖居士書二十四)

今之人多是越分打妄想,想得神通而學密宗。(真密宗者,在例外。)如傅某之魔死北平,某諸弟子有欲發大財者,反致虧一二百萬;有欲得權利者,反致數十人關閉牢獄;有欲即成佛者,反致著魔發狂。某奉某喇嘛為師,其師有神通,能知過去未來,彼必問及獨立之事,則當日獨立,當日送命。某清澈及某之神通,致許多極崇奉之弟子倒楣。可知師與弟子,皆是不安本分。無神通,何可充有神通?學佛法,何可作瞎搗亂,謀發大財、得大權乎?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汝且守分,一任人皆成佛。汝縱無大得,幸有此許多佛,必不能不相度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96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四)

77、學密宗者欲得神通、欲現身成佛有什麼危險?

欲得神通、欲現身成佛,即易著魔或致受病。密宗之危險,殊非筆墨所能宣。祈死守淨土修持,讓他人通通成佛去。

學密宗者,病在欲得神通、欲現身成佛。問之,彼皆謂無此念,實則無一無此念。以其倡導之人,先以神通吸動人,何能令學之者無此念乎?昨頗有五六位,非黃君一人,彼見信與否所不計也。彼學密而迴向淨土,故是正理。但恐不屑生淨土,欲現身成佛,或致受病。使彼無此種知見,斷不至稱讚大愚。既稱讚大愚,則是以大愚所說為至當之論。然大愚之成佛之弟子,並無成佛之表示。足知其為妄稱許人,以期世人恭敬供養,尊已為已成佛之高僧。其犯大妄語、以凡濫聖之罪,實非小可。我等但守淨土修持,讓一切人皆得成佛,以度我等,則何幸如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74頁 復慧海居士書四)

當此大劫,好不志心念佛而妄想紛飛、論說空話乎?密宗之危險,殊非筆墨所能宣。祈死守淨土修持,讓他人通通成佛去。(《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95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三)

78、為什麼學密宗要量自己身份?如不善用心,即易著魔便成廢物嗎?

我佛法門無量,總要量自己身份,擇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損也。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下化眾生,諸大菩薩上求佛道所常用之法門也。根無大小,皆可修持,有大便宜,快修快修。

修密宗者,需三密相應。但不善用心,即易著魔。若一著魔,便成廢物。

修密宗者,三密相應,即身成佛。但不善用心,即易著魔。即善用心,修此法門,便與其他法門相隔。非若修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多無妨礙。故修密宗者,若能得益,固然是好,若一著魔,便成廢物。

我佛法門無量,總要量自己身份,擇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損也。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下化眾生,諸大菩薩上求佛道所常用之法門也。根無大小,皆可修持,有大便宜,快修快修。不要聽人說何法,便修何法。今日張三、明日李四,口頭上說得天花亂墮,心地上絲毫也用不著。所以古來大法師、大宗師,對此淨土法門,莫不提倡。(《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18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

79、印祖如何評價顯蔭?為什麼說志尚浮誇,不務真修者可為年輕人一大警策?

顯蔭天資甚高,顯密諸宗,皆得其要領。但以志尚浮誇,不務真修,死時顯密之益不得力。念佛之事向未理會,亦不得力。雖有多人為彼助念,而自己已糊里糊塗,不省人事。此可為年輕之聰明人一大警策。

座下宿根深厚,聰明過人,不幾年,於宗、於教、於密,悉已通達。恨光老矣,不能學座下之所得,唯望座下從茲真修實證,則台、密二宗當大振興矣。但現在年紀尚輕,急宜韜晦力修,待其涵養功深,出而宏法,則其利溥矣。聰明有涵養,則成法器。無涵養,或所行所言有於已於法不相應而不自知者。此光區區愚誠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46頁 復顯蔭法師書)

顯蔭天資甚高,顯密諸宗,皆得其要領。但以志尚浮誇,不務真修,死時顯密之益不得力。念佛之事向未理會,亦不得力。雖有多人為彼助念,而自己已糊里糊塗,不省人事。此可為年輕之聰明人一大警策。良由顯蔭天資雖高,氣量過小,無韜晦涵養之真修,有矜張誇露之躁性。(在東洋回國,往寧波看其師,當日即病,次日即往上海)。因聞其師令閉關靜修一語,即日便病,次日即去,竟至延纏以死,可不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49頁 復恆漸法師書一)

80、今之學密宗者多開葷吃肉對嗎?

喇嘛做大佛事,尚須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義。

西藏、蒙古喇嘛皆吃肉,以其無什米糧,尚有可原。今之學密宗者,多開葷吃肉,反大嘉美其事,謂為吃了就度脫了,則成魔說矣。喇嘛做大佛事,尚須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義。(《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99頁 復石金華居士書)

81、有人言及密宗亦以往生西方為事對嗎?

須知密宗要旨,在三業相應。果三業相應已久,便可從心所欲。未到心空而妄欲得者,或至著魔。此密宗一大關係也。

諾那來上海太平寺,言及密宗亦以往生西方為事。而阿彌陀長壽陀羅尼持之,開囪門,即能隨意長壽,或即往生,此語何可一概?勿道爾我不能,即諾那也不能隨意往生。一弟子以此事問光,光復之曰,此事理實為的確有之,但不可謂人人均能往。須知密宗要旨,在三業相應。果三業相應已久,便可從心所欲。未到心空而妄欲得者,或至著魔。此密宗一大關係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64頁 復謝慧霖居士書二十四)

82、為什麼說當今修持,唯淨業最為第一?

禪宗,縱能悟,誰到業盡情空地位?相宗,縱能記清名相,誰能真破我法二執?密宗之神通,及現身成佛,亦實有其事,然非爾我之根性所可冀及。有欲得神通,欲即成佛,而由茲著魔發狂者甚多。

當今修持,唯淨業最為第一。切勿聞禪之奧妙、教之淵深、密之奇特,而為之轉移。令如來普度眾生之道,因此見異思遷而失之。其不虛此生此遇矣!

當今修持,唯淨業最為第一。切勿聞禪之奧妙、教之淵深、密之奇特,而為之轉移。令如來普度眾生之道,因此見異思遷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輪迴中人,可悲可痛。必專修淨行,即生了辦,庶可不虛此生此遇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61頁復羅鏗端居士書二)

淨土一法,人人可修,修之均有感應。今人多多皆是好高務勝,以致或因撐場面,反累實益也。現今之人,一動手先講建築。未知淨土之所以,便欲遍研大乘經論。或慕禪宗之玄妙,或慕相宗之精微,或慕密宗之神通,將仗佛力了生死之法,視之若不濟事者。禪宗,縱能悟,誰到業盡情空地位?相宗,縱能記清名相,誰能真破我法二執?密宗之神通,及現身成佛,亦實有其事,然非爾我之根性所可冀及。有欲得神通,欲即成佛,而由茲著魔發狂者甚多。顯蔭,既能台宗,又得密宗真傳,已是灌頂大阿闍黎。凡所與灌頂之人,通皆現身成佛。彼到死時,咒也不會念,佛也不會念。在彼平時,心中、語意中,每以法身大士相擬。到了臨終,尚不如一字不識之老太婆老實念佛者,為能安危念佛而逝之為愈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05頁 復閔宗經居士書)

83、為什麼說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淨土法門之千穩萬當?

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淨土法門之千穩萬當。蓋契理而不契機,則不能感應道交。所謂說法不投機,便是閑言語矣。

王弘願居士,雖則崇信密宗,頗有效驗。然始則錯認消息,將有未得謂得之失。繼由多閱教典,方知錯認。次則現雖工夫得力,而虛火上炎,無法自治。光以此二事,斷其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淨土法門之千穩萬當。謂君宿具靈根,見地高超,尚有錯認,及受病不知對治之失,則世之不及君者可知矣。彼謂密宗高出顯教之上,引種種言論以辨。然佛無二心,亦無兩法。欲抬高密宗,但當論密宗所以高處。既以密宗之妙處,與顯教之妙處證同,是欲推尊而實持平也。彼之所論,乃約教而遺機。光乃約機而論教之利益。蓋契理而不契機,則不能感應道交。所謂說法不投機,便是閑言語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24頁 與徐蔚如居士書五)

84、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成佛尚有餘裕,不學密法,又有何憾?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密法,又有何憾?切勿以密宗有現身成佛之義,遂將往生西方置之不論,則其失大矣。

淨土法門,徹上徹下。將墮阿鼻者,念佛尚得往生;已證等覺者,尚須迴向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切勿以密宗有現身成佛之義,遂將往生西方置之不論,則其失大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1頁 復沈授人居士書)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密法,又有何憾?(《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41頁 復周群錚居士書)

85、印光大師拒人研究他宗嗎?

光並非拒人研究他宗。禪宗、相宗、密宗,無一宗不好。然吾人以博地凡夫之資,欲於現生了百千萬劫難了之事,當籌度已力之大小以修,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鑽石他宗。致於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視之,以致仍舊百千萬劫不能了耳。其不痛哉!

佛法廣大,無量無邊。吾人以博地凡夫之資,欲於現生了百千萬劫難了之事,當籌度已力之大小以修,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鑽石他宗。致於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視之,以致仍舊百千萬劫不能了耳。佛法猶如太虛,了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所言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者,約自己所立之地位言也。既自己不能與太虛相契相合,須必按自己所立之地位以論,不妨於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約自己而定以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禪宗、相宗、密宗,無一宗不好。然以年已半百之人,得仗佛力,能以具縛凡夫即了生死之法,而復致力於其仗自力之法門,雖能助淨業而圓通見解,誠恐心力不及,則以彼為正、以此為稍帶,必至難以得力。光並非拒人研究他宗,有不諒者,加以嚴厲之譏,謂禁拒人研究他宗。則光於冥冥中得福,而大眾以光為佛怨矣,祈自裁度而定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64頁 復李覲丹居士書七)

86、印光大師禁人讀誦研究大乘經論嗎?

淨土法門,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隨已所樂,諸大乘經論,皆當讀誦。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覽,或恐舍此取彼,則欲了生死,難之難矣。有謂光禁人讀大乘經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說耳。

念佛一事,固貴純無間。所以一切時、一切處,均宜念。育經則不能如念佛之常不間斷,又何必於污穢處育也。持名若至其極,則不作觀,而淨境亦可具現。倘工夫不純,妄欲見聖境者,或有著魔之虞。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淨土法門,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隨已所樂,諸大乘經論,皆當讀誦。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覽,或恐舍此取彼,則欲了生死,難之難矣。有謂光禁人讀大乘經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說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70頁 復馬宗道居士書二)

有謂光禁人讀誦研究大乘經論者,不知凡來光處求教者,或身羈俗網,或年時已過。對此事務繁冗,來日無多之人,倘泛泛然令其遍讀研究,而不先將淨土法門之所以,令其徹底明瞭,其於種善根、明教理,則或有之。於即生了生脫死,或恐無有希望。以注重於讀誦研究,以期開悟而自證,不復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事也。不知凡夫具足惑業,欲仗自力,於現生中了生脫死,其難甚於登天。以故光不避譏誚,而攄誠以告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90頁 文鈔摘要序)

第四章 淨土內涵與淨土特點

87、念佛的原理是什麼?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如來普令眾生緣念於佛,使之隨佛界之緣,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

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信願持名。持至一心不亂,即可轉凡成聖,其功能力用,超過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

念佛法門,其來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猶如虛空,常恆不變,雖常不變,而復念念隨緣。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之緣,不隨三乘之緣,便隨六道之緣,不隨人天之緣,便隨三途之緣。由其緣之染淨不同,致其報之苦樂迥異,雖於本體了無改變,而其相用固已天淵懸殊矣。譬如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雖虛空之本體,不因雲日而為增減,而其顯現障蔽之相,故,普令眾生緣念於佛,故曰「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又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夫隨佛界之緣,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隨眾生各界之緣,則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即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則化之。即生作佛,轉凡成聖,其功能力用,超過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1041頁 棲真常住長年念佛序)

88、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含義是什麼?

凡作觀持名,通名為作佛。心不作佛,則心不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觀無量壽佛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者,謂觀想佛像,憶念佛德,及與佛號。是佛者,謂當觀想憶念之時,佛之相好莊嚴,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現於觀想憶念者之心中,如鏡照相,覿體無二。然則心不作佛,則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則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則心是六道矣。心之本體,如一張白紙。心之作用之善惡因果,如畫佛畫地獄,各隨心現。其本體雖同,其造詣迥異。故曰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吾人可不慎於所念所作乎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1063頁 千佛圖頌並序)

凡作觀持名,通名為作佛。(《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14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十)

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觀想既是作,持誦禮拜豈不是作。(《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63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89、初學者為什麼只能緣想一佛,不能緣境過寬?

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咸皆具足。

且勿謂緣想一佛,不如緣想多佛之功德大。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餘。若久修大士,緣境不妨寬廣,境愈寬而心愈專一。若初心末學,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而障深慧淺,或致起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歷代諸祖,皆令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咸皆具足。古人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可謂最善形容者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69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二)

90、為什麼說念佛一法取舍皆是?

參禪一法,屬專究自心,則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屬兼仗佛力,則取舍皆是。

言取舍者,此約究竟實義為難(難者、反詰問也)。不知究竟無取無舍,乃成佛已後事。若未成佛,其間斷惑證真,皆屬取舍邊事。既許斷惑證真之取舍,何不許舍東取西、離垢取淨之取舍。若參禪一法,則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則取舍皆是。以一屬專究自心,一屬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門之所以然,而妄以參禪之法破念佛,則是誤用其意。彼無取舍,原是醍醐。而慾念佛者,亦不取舍,則便成毒藥矣。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執。唯取其適宜,則有利無弊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4頁 復馬契西居士書二)

91、如何理解念佛一法是阿伽陀藥?

以普生總治一切病故。

念佛一法,如阿伽陀藥。梵語阿伽陀,華言普生,亦云總治,以普生總治一切病故。念佛一法,能除八萬四千煩惱,亦復如是。所以念佛法門,包羅萬象。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諸法,無不還歸此法界。以其為諸法總持,故得無法不備,無機不收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83頁 淨業社開示法語)

92、為什麼說信願念佛法門是藥王中之藥王?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名為阿伽陀藥,萬病總治,乃藥王中之藥王也。

大覺世尊,名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藥,其數無量。戒定慧三,攝盡無遺。以故此三,名為藥王。若能服之,即凡成聖。然藥雖美妙,修合實難。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名為阿伽陀藥,萬病總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輪。戒定慧三法,當念悉得具足。是知信願念佛一法,乃藥王中之藥王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897頁 募建藥王篷序)

93、為什麼說淨土法門於在家人更為要緊?

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為要緊。以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老實頭顓蒙念佛,念到業盡情空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來藏妙真如性,悉皆覿體全彰。待至臨終,定登上品。其或根機陋劣,未能業盡情空。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性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淨土之妙,妙在於此。(《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15頁 淨土篇序)

94、為什麼說淨土法門是一乘無上之大教?

十念一念,即登不退。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歷劫難逢。幸得聞熏,勉力修習。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當遜其奇特。十念一念,即登不退。歷劫修證者,當仰其高風。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禪宗。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證大菩提。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是以華嚴海眾,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如斯大力用,諸佛共宣揚。若此極發揮,諸祖皆如是。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歷劫難逢。幸得聞熏,勉力修習。恐彼無知狂徒,謂為淺近,故此依教讚述,令其奉行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93頁 淨土問答並序)

95、淨土法門有沒有口傳心授之秘?

念佛一法,是按經典所說而修的,不是有秘密的,絕無口傳心授的道理。若有口傳心授之秘,便是魔外,不是佛子矣。

竭誠盡敬,為學佛之無上秘法,當為一切人說之。不致力於此法,即是舍本逐末。

所言預錫珍秘,不知淨土法門,絕無所秘。若有口傳心授之秘,(竭誠盡敬,為學佛之無上秘法,當為一切人說之。不致力於此法,即是舍本逐末。)便是魔外,不是佛子矣。密宗,則有秘傳,然不若淨土之為直捷穩當也。汝勿以現身成佛等大話自期,則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欲現身成佛,或恐佛未能成,往生亦不可得,則兩頭成空,為可慮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28頁 復朱南圃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是按經典所說而修的,不是有秘密的,絕無口傳心授的道理,何可冒險而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216頁復趙俊峰居士書)

96、蓮宗諸祖為什麼多皆專主持名?

末世眾生,業重障深,依觀經修觀,尚難成就。是以蓮宗諸祖,多皆專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續即生。

念佛一法,當依淨土經論為準。末世眾生,業重障深,依觀經修觀,尚難成就。是以蓮宗諸祖,多皆專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續即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44頁 復丁福保居士書七)

97、什麼是專念自佛(實相念佛)?

深窮實相,以期悟證,及禪宗看念佛的是誰,並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於四種念佛中,名為實相念佛焉。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專念自佛者,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悟證,乃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及禪宗看念佛的是誰,並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於四種念佛中,名為實相念佛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59頁 彌陀聖典序)

98、專念他佛有哪三種念法?

一觀想,二觀像,三持名。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

專念他佛,有三種念法。一觀想,謂依十六觀經作觀,或專觀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觀廣大法身,及具觀十六種觀。二觀像,謂對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59頁彌陀聖典序)

99、為什麼說持名念佛攝機最普,得益最深?

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故攝機最普,得益最深,尤其最利末法鈍根之士。

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諦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倘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必於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縱根機陋劣,未證三昧,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間,迨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唯此是賴。否則但種來因,難得實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覿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60頁 彌陀聖典序)

以實相遍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於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11頁 復吳希真居士書二)

100、什麼是自他俱念,禪淨雙修?

自他俱念即禪淨雙修。唯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致力於持佛名號一門也。

至於自他俱念,即所謂禪淨雙修者。有以專看念佛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願求生為事者,雖似禪淨雙修,實為有禪無淨。既無信願,莫由仗佛力以帶業往生,倘未到業盡情空地位,又不能自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是知禪淨雙修。唯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致力於持佛名號一門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61頁 彌陀聖典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淨土法門如何理解「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

信眾:請問師父,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的區別是什麼?在...

病、死現前時,有何五欲可貪

前段時間,學習蕅益大師的一段開示感觸頗深。蕅祖云:...

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

原文: 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鞲者。佛四聖諦,...

淨宗道場能否做佛事

經懺佛事是本末顛倒 凡是發揚佛德,在佛前舉行之儀式統...

念佛號時很快就打瞌睡,這是業障嗎

問: 師父您好!弟子在打佛七期間,念佛號時如果心裡不...

達照法師學佛常識釋疑

一、問:人活在紅塵,雜念太多。該如何做,才能入佛之...

夢中仙人指路 臨終正念往生

在浙江平湖有一位叫演良的居士,他是一個食品公司的工...

一生行善但不知道阿彌陀佛,最後會往生嗎

問: 如果一個人從不知道佛教,也不知道阿彌陀佛,卻...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大藏經】【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

【原文】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

祭祀祖先應該用素食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習行既久,不知其非,反以為...

有心世道之人,咸皆提倡佛學

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乃生,佛,凡,聖各所同具...

淨土法門為諸法之歸宿

原文: 淨土法門,為諸法之歸宿。猶如大海,盡世間所有...

感化的教育

有一位安養比丘尼,住在一座寺院,平常待人慈悲,對人...

淨土法門與發菩提心

我們修淨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當做阿伽陀...

一位20歲出家僧人的心路歷程

和大部分同齡人比我是幸運的。幸運的是自己在童年聞到...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菩薩一生補處願

最後看第二十二願 菩薩一生補處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

福報大的人怎麼厭離娑婆

有些人厭離娑婆有困難,為什麼他對於厭離娑婆有困難?...

自己所念的佛到底是不是佛

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強調,念佛所念的到底是不是佛,因為...

慧不貪慾

佛陀在舍衛國的只洹精舍度眾時,城中有一大富長者,育...

善良,讓人生的機遇不曾錯過他

聖保羅國際影業公司計劃籌拍一部情感電影《中央車站》...

參禪的方法究竟是怎樣的

禪宗一門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語文字可...

為別人留一條路

一個村莊坐落在沙漠地帶,村人趕集必須穿過那片氣候無...

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

圓破色陰超劫濁 在整個五陰的對治當中,第一個所要對治...

名號就是無盡藏,要如何去開採呢

阿彌陀佛名號在前面這個依正二報裡面,談正報就介紹阿...

【佛教詞典】熱惱

(術語)逼於劇苦而身熱心惱也。法華經信解品曰:以三...

【佛教詞典】定光

(佛名)梵名提洹羯佛Dipa?kara,譯言錠光佛,或然燈佛...

【視頻】《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海濤法師《文殊八字咒及其功德利益》

海濤法師《文殊八字咒及其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