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星雲大師《如何實踐佛法》

星雲法師  2011/03/25  大字體  護眼色

第四篇 四無量心

壹·四無量心的意義

四無量心是指菩薩普度眾生所應具備的四種精神──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以無量的與樂心、拔苦心、歡喜心和包容心來廣度一切有情。

「無量」兩個字,涵蓋了「四心」的因、緣、果、德種種相狀,具有下列殊勝的意義:

1.因無量:也就是發心無量。我們的思想主宰了一切的行動,因此唯有發心,才能產生力量,尤其像普度眾生這麼艱鉅的使命,如果沒有無量的發心,徒有行動,還是無法產生廣大的效益。因此,我們要行長遠的菩薩道,就必須發起無限的菩薩心。

2.緣無量:指無量的助緣。

(1)眾生無量:佛法在眾生中求,眾生就是菩提的根,若無眾生可度,就沒有菩提可修,也就完成不了菩薩道,成就不了佛果。我們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要以無量的眾生為助緣,做到不舍棄任何一個眾生。

(2)時間無量:在世間上,我們想要成就一番非凡的事業,都需要長久的努力,何況是要成就無上的菩提,更需要將自己投入無限的時間裡,勤行佛道。十方三世諸佛也都是在累劫精進中,累積自己的福德因緣,方得以成就正覺。所以,我們凡夫福薄德淺,更需要以無量的恆常心來求得佛法。

(3)空間無量:根據《本生經》的記載,佛陀在因地修行時,輪迴苦趣,猶不忘以各種身份來度脫六道眾生;不僅如此,在《法華經》中,佛陀曾自述:「我於塵點劫前,早已成佛,自是以來,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其他如:觀世音菩薩早在無量劫前成就正覺,但為度脫眾生,因此倒駕慈航,游諸國土,常行佛道;普賢菩薩遍一切處實踐十大願,無怨無悔;地藏菩薩發誓度盡地獄眾生,方證菩提……凡此都說明了諸佛菩薩之所以會成為佛菩薩,就在於他們將慈心悲願遍覆法界,而無有揀擇憎愛之心。我們要實踐菩薩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應當傚法諸佛菩薩的勇猛精進,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無論在何時、何處,都要以廣度眾生為己志。

3.果報無量:「因」無量加上「緣」無量,我們與無量的人、地、時、空結下善緣,自然會產生重重無盡不可思議的無量依正「果報」。

4.福德無量:「四無量心」的福德無有窮盡,在諸經論中多有記載,今舉《清淨道論》說明如下:

(1)安穩入眠,不作惡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由於日間心懷慈悲,常行喜舍,所以不但在夜晚能夠安穩入眠,而且能見吉祥之夢。

(2)常為一切眾生所愛敬:常行「四無量心」的人,猶如戴上道德的寶冠,常為人、非人等一切眾生所敬愛。

(3)諸天守護,善神擁戴:常懷「四無量心」以度眾利他的行者,便能得到諸天善神的守護愛戴。 (4)逢凶化吉,消災免難:常行「四無量心」,積集無量福德以為善緣,自然能減輕業障,逢凶化吉,消災免難。

(5)容光煥發,儀表堂堂:常懷四無量心的人,因為常行正念,相隨心轉,自然就會顯得容光煥發,儀表堂堂。

(6)臨終不亂,趣向善道:以「四無量心」為行持的人,直至臨終也能提起正念,所以能趣往善道。即使終其一生不能證果,死後必能上升梵天享受諸樂。

貳·「四無量心」的內容

菩薩懷抱慈無量心,慈愛眾生,因此常求安穩樂事以饒益有情。以悲無量心,悲憫眾生輪迴六道,受種種身苦、心苦,所以發心為之拔除。以喜無量心,令眾生得大歡喜。以舍無量心,舍以上三種心,對眾生不憎不愛。

一、慈無量心

慈無量心是一種希望眾生得到快樂的心。慈與悲合稱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為魔法,可見慈悲思想與佛教關係的密切。

《大智度論》卷二十將慈悲分為三種:

1.生緣慈悲:觀一切眾生因起惑造業,而在生死中輪迴受苦,因此而生起與樂拔苦的慈悲心,稱為生緣慈悲。這是一般凡夫的慈愛,因為不明我、法二空,所以還是不能出離生死。

2.法緣慈悲:證悟無我所起的慈悲。這是已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二乘,以及初地以上的菩薩的境界。

3.無緣慈悲:是諸佛如來無限的慈悲,即徹證我、法畢竟空的般若智而生起的慈悲。因為心中已無差別,所以視眾生與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緣無緣的眾生都給予所需。

此外,依慈悲的層次,又可分為:

1.消極的慈悲、積極的慈悲 2.熱鬧的慈悲、寂寞的慈悲

3.直接的慈悲、間接的慈悲 4.廣大的慈悲、微小的慈悲

5.一念的慈悲、無限的慈悲 6.有緣的慈悲、無緣的慈悲

7.有情的慈悲、無情的慈悲 8.有求的慈悲、無求的慈悲

9.有相的慈悲、無相的慈悲 10.一時的慈悲、永恆的慈悲

二、悲無量心

悲無量心,是解除眾生痛苦的心。《法華經》說:「以大慈悲力故,度苦惱眾生。」菩薩經過累劫修行,斷除一切煩惱,成就一切梵行,本來可以證得清淨涅槃,然而為了憐憫眾生,不住涅槃,不斷生死,乘願受生六道,廣開甘露法門,轉無上法 輪。例如:佛陀因地割肉餵鷹、舍身飼虎;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尋聲救苦;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等等,都說明了菩薩之所以能普度眾生,正是由於悲心願力所產生的偉大力量。所以經上說: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能激發感同身受的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就無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悲無量心是菩薩成佛的必要條件。

三、喜無量心

慈心令眾生樂,喜心令眾生喜,喜與樂有什麼差別呢?《大智度論》卷二十說:樂是在五塵中所生的快樂,而喜是在法塵中所生的喜悅。譬如:憐憫窮人,先施與財寶,是先給他快樂;然後教導他謀生的技能,則是使他在生活中產生歡喜。所以,樂是比較表相的感受,喜是深層的感受。因此,《大智度論》說:「初得樂時名樂;歡心內發,樂相外現,歌舞踴躍,是名喜。譬如:初服藥時,是名樂;藥發遍身,是名喜。」

我們為什麼要給眾生歡喜呢?因為歡喜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產。一個人沒有了歡喜,即使坐擁金山銀窟、華廈美眷,也沒有意義;只要我們心中歡喜,即使是粗食淡飯,梅妻鶴子,也覺得充實自在。

佛陀以「苦」來教誡弟子,是要我們正視苦的原因,然後實踐佛教真理來離苦得樂。所以,「示教利喜」才是佛陀說法的真正目標。在佛經上,我們常看到諸弟子請法時「願樂欲聞」,及聞法後「歡喜踴躍」、「歡喜讚歎」的辭句,可見法喜禪悅才是佛教的真諦寶藏。

因為歡喜修道而體悟者,在佛經中也多有記載,例如:

《釋提桓因問經》:「我於喜樂念樂中,欲求五功德果。」

《華嚴經·入法界品》:「歡喜恭敬心,能問甚深法。」

《十地經》:「諸佛子菩薩,住於極喜地,極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忻慶。」

諸佛菩薩中,以「歡喜」成就佛道者,除了彌勒菩薩以外,還有:歡喜自在佛、歡喜莊嚴佛、歡喜藏佛、歡喜德佛、歡喜無畏佛、歡喜威德佛、歡喜王菩薩、歡喜念菩薩、歡喜意菩薩、歡喜力菩薩等,可見佛教是一個提倡歡喜的宗教。

因此,我們奉行佛教,除了自求清淨安樂外,更應該散播禪悅法喜給大眾受用,使大家在佛光的普照之下,遠離憂苦的陰影。

四、舍無量心

慈悲固然能使眾生得到福樂,但是行慈心、喜心時,容易生貪著心;行悲心時,又容易生憂愁心,因此佛陀告訴我們:需以舍心來去除一切分別妄想,並令一切眾生都能以平等心進入佛道。

舍,是一種無上的智慧。所謂:「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放開腳步,才能使我們向前邁進。同樣地,我們以慈心、悲心、喜心來弘法度眾,更要舍除對三心的執著,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萬法因緣和合而成,所以就勝義諦而言,無一眾生可得,也無一心可得。若有得者,皆是有求,不能成就無量的功德;若能舍去一切分別妄想,就能冤親平等,廣度一切眾生有如己子。好比虛空因為能包容萬物,所以能成就一切萬物。

舍,是一種最高的境界,唯有「舍」,才能容納異己,唯有「舍」,才能心包太虛。世界之所以動亂不息,就是因為世人都只知道向前獲取,而不知道回頭反省;只拚命向外追求有形有相的物質,而忽略了心內的精神世界更為遼闊。如果大家都能放下我執,尊重他人,舍得犧牲奉獻,自然就能擁有一個圓融和諧的世界。

五、慈悲喜舍,本為一體

由慈悲喜舍的內容看來,四無量心雖類別為四,其實都是慈心悲願的延伸:先是欲令眾生都能得到快樂,而施以慈心,繼而看見有人不能得到快樂,悲心油然而起。接著又想令眾生都能離去苦惱,得到無上法樂,喜心繼之產生。以慈心、悲心、喜心度眾,而不起憎愛貪憂,不生人法執著,就是舍心現前的境界。因此《大智度論》說:「慈是真無量,慈為如王,餘三隨從如人民。」

參·長養四無量心的方法

《華嚴經》云:「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慈悲喜舍是我們依止安住的所在。我們想要培養「四無量心」,應從下列兩點著手:

1.建立自他互易的觀念:常常換個立場為他人著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長養「四無量心」。

2.建立怨親平等的觀念:以業力輪迴而言,眾生沉浮在生死海中,已不止千萬劫以上,因此,六道眾生無非是我們過去世中的父母親朋;以法界緣起而言,眾生與我本為一體,又何有親疏之分?如果我們能由此建立怨親平等的觀念,就能泯除計較分別心,長養慈悲喜舍心。

此外,當我們實踐「四無量心」時,應該要有智慧做為引導,否則濫用、誤用的結果,只會形成社會的亂源。例如:濫行佈施,造成一些人不勞而獲的觀念;見到有人破壞社會正義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義直言,反而臨陣逃脫,勸阻他人;父母供給兒女金錢吃喝嫖賭,甚至一意姑息,縱子犯罪;社會人士不當的放生,害死更多的生命等等,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星雲大師文章列表

祖師訓誨出家三十要則

一 出家要真參禪,參透未生以前; 一日凡軀脫落,靈光...

文珠法師《改善自己的命運》

我們皈三寶,堅定信仰,盡形壽修學佛法,一定可以改善...

五件不可得之事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對比丘開示:世...

七字經

天下要數忠孝賢,人間能有幾個賢。 只要記得賢人語,...

撿拾零碎時間修行

如果明天就要躺下來,面對死亡,想想你要去那裡?想想...

一直起煩惱又一直放下,這樣有機會突破嗎

問: 我現在在修學上好像遇到了一個瓶頸,我們現在一直...

不要跟著感受走

在我們生命當中最麻煩的就是感受的問題,感受問題。那...

即使沒有錢,有智慧的人也能修到福德

一個有智慧的人,即便自己沒有財富,也能作福,修到福...

【大藏經】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大藏經】【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大藏經】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有些事需要破格處理,結果才會更好

世間萬事都有一定的格局,有時候格局也不是一成不變,...

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思一思

不急不急,安全第一;不急不急,禮讓第一;不急不急,...

星雲大師《人間萬事都會過雲》

佛教講「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 不只是時間會...

跟著感覺走

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個E世代的語言跟著感覺走,這句話充滿...

已經明心見性,何必還要再求生淨土

天如惟則(1286-1354),是元朝臨濟宗禪師。禪師幼年於...

令休法師五台山求見文殊大士

隋朝僧人釋令休,隸籍河南,平日裡很樂於四處尋訪勝跡...

凡有願者,終必能滿

淨土法門,是以信願行三資糧作為往生的條件。這三者是...

【推薦】男女間交往須知

現代男女在交往異性朋友,乃至於隨著感情的加深而相互...

白色的蟑螂

打開孩子的餅乾盒子,在角落的地方看到一隻蟑螂。 那...

憨山大師徹悟心性的故事

徹悟心性 一五七五年,憨山大師三十歲。這年新春正月同...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生命的「倉庫」---第八識

第八識等於是我們的一個倉庫。當我們生命結束的時候,...

不願面對的真相--一位白領居士的思考

剛出完差回來,好累,身體也累,心也累 為什麼我會這麼...

先修善良,再修空法

現在我有一個習慣,每次有人來要皈依三寶,特別是那些...

眾生易度人難度,寧度眾生不度人

遙指海東新月上,後世的禪宗,把祖師悟道的故事編集為...

剩茶葉的再利用

一般大家喝過的茶葉都倒掉了,而且隔夜茶又不能喝,所...

【佛教詞典】餘甘子

(植物)梵名,庵摩洛迦果āmraphala,毗奈耶雜事一曰...

【佛教詞典】受領意化

【受領意化】 p0730   佛地經論六卷十五頁云:又如眾...

【視頻】歡喜念佛(演甫居士)

歡喜念佛(演甫居士)

【視頻】夢參老和尚《人被貪慾所縛,三界九有都是苦》

夢參老和尚《人被貪慾所縛,三界九有都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