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為什麼有些人做壞事反而能發達

方海權  2012/07/08  大字體  護眼色

問:為什麼一些人做了很多壞事,反而能發達。有一些人老實做人,反而不能發福,

方海權答:目前做壞事,不能代表他以前過去生沒做好事。目前做好事,不能代表他以前過去生不造罪業。

目前做壞事,以後會受報應。但是,報應不一定會現生報。若能善惡業都會現生報應,那這個世界就沒有人做壞事了,都會去做善事。因為今天做了點壞事,明天就搞得頭破血流,家破人亡,人人都看到,很可怕。故此沒人去造罪。

如果今天佈施了一元,明天就會得到果報萬元。明天佈施了萬元,後天就會得到果報千萬上億元。因為一發心就會有現報,這生意太好做了。

目前為人老實, 多做善事。而碰到不順,那是諸佛菩薩、上天幫助他把過去的惡業重罪,改寫為現報輕報,應該不必傷心才是。不明的人看來,還以為好心無好報,那是錯覺。其實,這個老實人已經減少很多大禍臨頭的災難了,福自然會慢慢誕生。

而那些目前做壞事而得福的人, 由於過去生福報熟的原因。本來他可以享受很久的福,但被壞事一擾亂,福就不能享受久了。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春風得意,風華正茂。突然,生了一個病,或是被車一碰、或是被石頭一砸死了。悲哉。當然,做壞事得福的人不全都會目前得惡報,但都會減少和損掉很多福報。

而我們又經常看到一些老實漢,將餓死了,又有了一點吃物,使未餓死。病得差不多了,吃了點藥又好了,這樣反覆不死不活。到了老年,家道興隆了,子孫都很爭氣孝順。老實漢反而享受起了福報來。原來,斷惡也是一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方海權文章列表

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

有一位高僧行腳於各個寺院、去禮拜參訪。有一回,他來...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和「至心信樂乃至十念」有衝突嗎

問: 《佛說阿彌陀經》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

這種善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我們剛開始叫做善念,一般人叫善念,從善念要提升到一...

廣化老和尚親述殺生的現世報應

就拿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我的腿是怎麼摔斷的?就是我過...

修行的重點和方式有哪些

問: 您認為修行的重點是什麼?有哪些方式? 慧律法師...

聖嚴法師:為什麼相愛的人,反而會相互傷害

問: 為什麼相愛的人,反而會相互傷害? 聖嚴法師答:...

面對無常,我們應該怎麼做

問:親人去世後,我很難過,怎麼樣才能走出失去親人的...

極樂世界是物質世界還是心靈世界

可能我們學哲學,往往他就把它分成二分法,或者是唯物...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十種應當遠離

(一)與世事糾纏不清,一心眷戀世間八法的上師,應遠離...

一切修法都是修心

《金剛經》上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

喝茶的十個益處

唐代劉貞亮把飲茶的益處表述為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

人生的禍福來自於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種不同的遭遇,是禍是福、是苦或是...

理觀智慧所帶動的六個階段

這個理觀的智慧所帶動的有六個階段。 一、理即佛。一切...

經行有六點好處

經行和靜坐是禪修過程中最基本的主要形式,這在經律論...

【推薦】今日方閑,成辦大事

蓮池大師在他的《竹窗隨筆》裡面寫了一個他同時代的故...

心能轉業賣齋立斃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

一句彌陀就能成佛,為何還要講法四十九年

問: 法師,既然一句阿彌陀佛能往生成佛,世尊為何講法...

讓心靈富裕起來

2010年4月28日,中國首屆心靈富豪榜在北京大學百年講...

可以跟著念佛音頻旋律唱念佛號而不計數嗎

問: 如果跟著念佛音頻一起念佛,此時是否可以專心憶念...

如何做好臨命終時的準備

從唯識的角度來觀察人生,我們知道唯識的整個生命的因...

真明白佈施的道理了,就不會等

每個人的心是一塊田,自己種什麼,就得什麼樣的果。起...

抽煙對外貌的十五大危害

抽煙對健康損害多多。一照鏡子您就能看出來!如果您抽...

大安法師:配偶邪淫有年,應怎麼辦

問: 配偶已邪淫有年,怎麼講都不改,請師父開示怎麼...

若修念佛,則實為穩當之極

原文: 汝之性情,每好作無謂之話說。汝家不充裕,兼有...

【佛教詞典】藥樹王

又作藥王樹。草木有可以治病者,稱為藥草、藥樹;其中...

【佛教詞典】彌沙塞部

(流派)謂彌沙塞羅漢部宗之律藏。即五分律是也。...

【視頻】聖嚴法師《中國佛學的特色》

聖嚴法師《中國佛學的特色》

【視頻】不沾惡習,以身示善

不沾惡習,以身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