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門關》第二則裡有「百丈野狐」的公案。
百丈和尚,凡參次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眾人退,老人亦退。
忽一日不退,師遂問:「面前立者復是何人?」
老人云:「諾某甲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
某甲對云:「不落因果!」五百年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遂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
師云:「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
「迦葉佛」是過去七佛中的第六佛。所謂「一轉語」是只一句便脫迷而悟的話。「不昧」是不曖昧,不弄虛作假。
百丈懷海禪師(720-814)在講壇上面向修行僧說法時,總有一個老人安靜地坐在後面聽法。說法後,老人總和修行僧們一起離開。但有一次,老人沒有離開留下了。
百丈和尚覺得很奇怪,問到:「你到底是誰?」
老人回答說:「我不是人。」
很久以前,在迦葉佛時代是這個寺的住持。有一次,一個修行者問我:「不斷修行,大徹大悟的人到底受不受因果報應呢?」我馬上回答:「不受因果報應。」正因為這個回答,我墮入500世(500次轉世)的狐狸道,無法脫身。請您大發慈悲,代我做一正確的回答。」
老人恭恭敬敬請法:「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百丈和尚馬上答道「不昧因果(對因果不曖昧,不弄虛作假)。」
老人當下大悟,超脫狐身。
老人為什麼回答「不落因果」而墮野狐之身,而聞「不昧因果」能脫野狐之身呢?
在佛教中,產生事情的直接原因為「因」,間接原因即附加於「因」之上的事情、條件為「緣」,由此產生的結果為「果」。在此過程中,由「因」而「果」的力量為「業」。例如有一粒豆的種子,這是「因」,耕田、播種、澆水、施肥,這些叫做「緣」,發芽結果,這就是「果」。「緣」是否到位,與「果」關係甚大。即使是惡因,但如有良緣,就能得到善果。良因如果加上惡緣,就會得出惡果。而且,果也不會終於果,果還會成為因,加上緣又生出果。
這不單單是豆的種子問題。我們的存在都遵照這一法則。我們一件一件的善行或是惡行累積起來就形成了我們的現在。而且這還沒完,那些行為都會成為「因」,當然又會形成「果」,這就是「因果報應」。
大修行人絕不可能免於「因果報應」,也就是說因為不是「不落因果」,所以老人墮入野狐之身。
那麼百丈和尚回答的「不昧因果」是什麼呢?
處於「因果報應」之中又超越它,在「因果」中又不受制於其狀態,一語道破就是「不昧因果」。
在百丈和尚的「眼」裡,既沒有墮入野狐身這回事,也沒有脫野狐身這回事。「因」只是一時之位,「果」也是一時之位,這就是全部的存在。野狐就是野狐,是絕對的存在。
老人因為執著於因果報應而又妄想不受因果報應,想辦法要脫離野狐之身,而五百世都不得解脫。聽聞百丈和尚一語道破「不昧因果」,悟到野狐就是野狐之時,反而能脫五百世野狐之身。
有一個關於一休禪師的有意思的故事。
在一次旅途中,一休求宿於一農家。這時附近傳來一陣悲泣聲,詢問其由,得知因為那家主人亡故。禪師很同情,於是特意佈施。家人一邊哭泣致謝,一邊傾訴自己的煩惱:「我家很窮,只有一點點田地,養不活七口人。因此,明知不好,丈夫還是去捕魚狩獵,這才得以填飽肚子。丈夫得病後很為此事煩惱,認為是犯了殺生之罪所以才得了這個病。他非常煩惱死後是否能進入極樂世界。」
禪師開導說,只要懺悔了自己的罪業就行了,肯定能進入極樂世界。可是那家人還是不能首肯。於是禪師說「如果你們實在擔心殺生罪孽,那我就給你畫一個極樂世界的保證書吧」。於是在一張紙上寫上幾筆,認真折好放在逝者胸前,「這樣肯定就能進入極樂世界了」,說完就離開了。
因為一休禪師是當時有名的大德,所以那家人以為他一定寫了什麼難得的話,結果偷偷一看發現是一首狂歌。
造孽如有須彌般。閻王如何記得過。
若殺生罪孽有如須彌山那麼多,以至不能去極樂世界,閻王肯定也有漏記的時候,所以放心吧。
我們既然活著,就一定因何種「因緣」而造「業」,因此要受「果」。太受制於「業」就不能活下去。想開了,坦然地面對「業」,承認它就是自己的責任。
農夫的苦惱是「不落因果」,一休禪師說「閻王也有漏記的時候,放心吧」,是「不昧因果」。
古來人們將沒有真正悟達禪境卻自以為因果者,稱作「野狐禪」,蓋由此公案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