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了解自己的念頭

2011/11/26  大字體  護眼色

修行不在其它,而在修心。如果要修心,就必須了解自己的念頭。了解念頭以後,才能夠透過念頭找到心性。找到心性以後,才知道如何修心。 如同要找水性,就先要找到並了解水波。因為水是無形的,而波是有相的。只有透過有相的水波,才能認識到無相的水性。除此之外,別無它途。

念頭是什麼樣的呢?按照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來說,念頭有四種相,所謂的:

(一)生相,就是念頭剛剛生起之相,往往是對著境界忽然而生的,或者是獨自忽然而生的,它也就是最初的無明心動;

(二)住相,就是念頭的持續之相,它的特點就是有了細微的分別和執著;

(三)異相,就是念頭的變化之相,也就是從一個念頭的住相,緊接著變化到下一個念頭,沿著一個主題,衍生出一系列緊密相關的念頭,一個緊接著一個,前仆後繼,時間長短不定,它的特點是執著越來越深,並且產生了比較粗的愛、恨、取、舍的慾望;

(四)滅相,就是念頭消滅之相,這個系列的念頭終於結束了。

為了能夠清晰地了解念頭的四種相,我們通過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個典型場景來分析一下。 好比一個人,比如一個男子吧,走在一條僻靜的小路上,當轉過了一個彎以後,忽然看到十幾米遠的前方出現了另外一個人。於是,他將會產生一系列的念頭,並且具備生、住、異、滅四種相。什麼是這個系列念頭的生相呢? 當他「看」到那個人的第一剎那,甚至還不知道對方是個人的時候,就在對方形象「出現」的一剎那,念頭就已經產生了。而對方形象從無到有的極短暫的這個過程,就是念頭的生相。 顯然,這個念頭的生相(也就是最初的無明心動),幾乎無法被觀察到。不妨暫時放下,後面再繼續說明。

什麼是這個系列念頭的住相呢? 當他看到了對方,知道對方是個人的時候,就進入了住相的邊緣。 而當他確認了,對方就是一個人的時候——這就是第一個念頭的住相。這時,就已經有了對於人的分別和執著。 什麼是這個系列念頭的異相呢? 當他確認了對方是一個人以後,在習氣的推動下,他通常是不會就此罷休的。他的第一個念頭不會等到消滅,立即就會發生變化,再仔細地觀察一下,對方究竟是什麼人——這就是念頭的異相——從此將進入第二個念頭。 當他終於確認了,噢,對方是一個女人的時候——這已經是變化後第二個念頭的住相了。 一般人仍然不會就此罷休,他不會等到第二個念頭消滅,他會在習氣的推動下繼續變化,再仔細地觀察一下,這個女人漂亮嗎——這就是第二個念頭的異相——從此將進入第三個念頭。 當他終於又確認了,噢,對方是個妙齡美女的時候——這已經是變化後第三個念頭的住相了。 ······ 就這樣,他還會繼續變化出一系列的念頭,比如: 第四個念頭:啊,路遇美女真是有緣啊!——第五個念頭:能和她相處真可謂不虛此生了!——第六個念頭:我該怎樣和她打招呼呢?——第七個念頭:她會不會拒絕我呢?——等等等等。

在念頭異相的不斷變化當中,執著越來越深,並且有了愛或者恨,有了想要得到的「取」,或者想要拒絕的「舍」。無論付諸行動與否,這裡就已經有了所謂的「業」,將來也會隨業受報。什麼是這個系列念頭的滅相呢? 當這位男士終於回過神來:哎呀——我是一個學佛的人,怎麼能夠有這些胡思亂想呢!真是慚愧啊! ——這就是前面的一些列念頭的滅相,它被另一個嶄新的念頭取代了,它終於結束了。 大體了解了念頭的情況以後,我們就可以開始著手修行了。也就是學會觀察當下的念頭,使自己的心一步一步地走向覺悟,並最終回歸圓滿的覺性。對於「覺悟」的含義和層次,馬鳴菩薩在《起信論》當中說得很清楚,大致情況是這樣的:

一、凡夫修行者的覺悟

對於普通凡夫修行人來說,只能夠做到在起了一個或者一系列貪、嗔、癡的妄念以後,才覺察到:哦——我不應該起這些惡念!於是,他就不再繼續產生惡念妄想,也就不會去發起身體和語言的惡業造作了。 ——相比普通世間人來說,這已經很不錯了,他的道德與人品堪稱高尚。 前面場景當中的那位男子就是如此,雖然他路遇美女,生起了攀緣、執著和慾望之心,但仍然能夠及時覺察,而沒有發起身體和語言的粗俗惡業。在如今的時代,還是難能可貴的。 然而,馬鳴菩薩的結論是: 「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 ——像這樣,等到貪、嗔、癡的妄想雜念,經歷了生、住、異、滅而結束以後才發覺,從真正修行的角度來說,並不能夠叫做覺悟,因為已經造做了惡念(慾望念頭)之業——它積累了貪慾習氣——它屬於三界內的分段生死。

二、三賢位菩薩的覺悟

所謂三賢位菩薩,指的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位次當中的修行人。從初住位,也就是初發心住位開始,一共有三十個位次,在《楞嚴經》和《華嚴經》當中有詳盡的說明。 住位的菩薩,已經開悟無生法忍,相似見到法性。所謂法性,即是心性,即是佛性,即是覺性,即是大乘空性,即是圓滿覺性。初住位的菩薩由於相似見到法性的緣故,得到菩薩三種不退當中的位不退,也就是不會再墮落到普通凡夫的境界當中。

對於三賢位的菩薩來說,他們能夠覺悟念頭的異相。就是說,當念頭從住相一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們馬上就發覺了——於是,這個念頭也就自然結束了。因此,他們很少造下三界內的生死之業。 二乘人(阿羅漢和辟支佛)也是如此,他們與三賢位菩薩的覺悟大約相當。而且,他們可以做到完全不造作三界內的生死業。但是,他們的智慧通常卻不及三賢位的菩薩們,這是由於他們心量不夠廣大的緣故。 在前面的場景當中,如果這位男子是一位三賢位菩薩的話,在他看清對方是一個人以後,他會有細微的執著——這就是念頭的住相。但他不會繼續產生刻意觀察對方是男是女的想法——也就是說,他幾乎沒有了念頭的異相。與此同時,念頭戛然而止——自然回到了如如不動的心性明瞭當中。 在這種心性明瞭當中,他當然清楚地觀察到了對方的性別、相貌、大致年齡等等,也完全知道對方是一位美女,而且,他對於這些都還有或多或少的分別和執著。但是,這種執著比較微弱,都只會發生到念頭的住相為止,不足以推動他的心產生後續的強烈執著與慾望,更不會產生粗俗造作的口業和身業。 ——必須要說明的是,悟道不久的初住位菩薩,通常還做不到這樣完美,他們還需要進一步調訓自己的心——禪宗把這叫做「牧牛行」。就是說,對於法性之理的悟已經比較透徹,而心念之行還沒有到家。

所以,只能叫做相似見性。或者,也有人把這叫做「解悟」。但是,初住位菩薩的確是悟道了,他們對於本然覺性能夠當下不假思索地明瞭,只是這種明瞭還不能夠完全相續——這要等到初地菩薩才能夠做到。 還應當說明的是,初住位菩薩已經具有了殊勝的智慧功德,《華嚴經》當中廣為讚歎,他們是真正的佛子,「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堪能住持正法,「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做皈依處」。《楞嚴經》甚至稱之為「安立聖位」——他們已經踏上了「真菩提路」。

三、初地以上法身菩薩的覺悟

所謂法身菩薩,指的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菩薩,共有十一個位次。 初地菩薩真實地見到了佛性,證得了法身,所以稱之為「法身大士」——他們才是禪宗所說的,真正的見性成佛。 雖然在經典當中,把初地菩薩叫做大乘見道位,把二地到七地的菩薩叫做修道位,把八地以上菩薩叫做無修道位或者證道位。而實際上,初地菩薩也完全可以稱之為「證道」——因為他們已經證悟了法身。又因為法身就是佛法界的緣故,他們也可以稱之為「佛陀」——真實的覺悟者。 據天台宗的教典以及相關佛經,如果因緣成熟的話,初地菩薩甚至可以在一百個世界當中示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示現做佛。 ——顯然,稱他們為佛陀是沒有絲毫過失的。 比如龍樹菩薩,在他的一生當中,據記載,只證得了初地。而他所顯現出的功德與智慧,簡直就像佛陀一樣了。 龍樹菩薩只用了九十天,就把人世間的佛經全部學完了,而且完全通達——他甚至覺得,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這還遠遠不及他心中的真實智慧。 於是,他準備不再做佛陀的弟子——他準備成為一位新的佛陀——他要做教主! 這時,龍王菩薩出現了,他把龍樹菩薩請到了龍宮當中,請他觀看人間所沒有的全部佛經——龍樹菩薩驚呆了——他夜以繼日地學習著。可是,越學他就越明白——他永遠也學不完!而他引以為自豪的無窮智慧,都已經被展現在佛經當中了——不再有任何值得自豪之處。 於是,龍樹菩薩再次虔誠地做回了佛陀的弟子。

後來,他也成為了禪宗傳佛心印的祖師。不僅如此,幾乎任何一個佛教宗派,都尊崇龍樹菩薩為祖師。 龍樹菩薩證得初地以後,在他講經的時候,時常會示現出不可思議的神變——他的色身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團圓光——猶如一輪明月一般。這就是傳記中所記載的「現月輪相說法」。 ——初地菩薩就已經有了這樣的不可思議功德,難怪他們也會被稱為佛陀了。 初地以上的菩薩,完全具備了菩薩的三種不退,所謂位不退、行不退和念不退。他們既不會退入凡夫位當中,也不會退失廣利眾生之菩薩行,而且不會退失正念——在念念當中,都與法性相應,無二無別了。對於初地以上菩薩來說,他們能夠覺悟念頭的住相——就是說,他們心中的念頭,已經不會再有住相了,他們已經遠離了對待分別和執著的緣故。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會再有念頭,而是說,在初地菩薩心中,生起的念頭只是當下的明瞭之念而已,不會發展成為連續的分別。 如果說初地以上法身菩薩還有什麼不足的話,那就是他們還會有念頭的生起,還有細微的了知——這就是無明。

如《楞嚴經》所說: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在以後的修行當中,從初地一直到等覺,法身菩薩將會逐步地破除無明,逐步地圓滿法身,直到最終成佛。 在前面的場景當中,如果這位男子是一位初地以上菩薩的話,他將在念念光明當中自然行進。一旦對面的人映入了他的眼簾,他就會對應著產生明瞭的念頭——這就是念頭的生相,僅此而已。通過這種明瞭,他「知道」對方各方面的情況,但他不會再有後面的相續分別和執著。 然而,一個念頭既然已經產生,往往就不僅僅是一個念頭而已,猶如一塊石頭落入了水中,自然會蕩出幾道漣漪。六祖大師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對境心數起」,就是對應著境界,自然動了幾下念頭。然而,在這幾個自然生起的念頭當中,都只具有生相而已,不會發展到住相,也不會產生執著。這就是初地以上菩薩的心行。 由於有了這樣純淨的心行,初地以上菩薩逐步展現出了法身,純淨智慧得以發生,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也隨之逐漸顯露。在《起信論》當中,稱之為「智淨相」和「不思議業相」——而且會不斷增上,永無斷絕。

四、佛陀的覺悟

所謂佛陀,指的是菩薩地窮盡以後的圓滿覺悟者。 當三昧觀行極其深入以後,因緣具備之際,如《起信論》所說: 「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顯然,究竟覺悟的佛陀,在最後一念當中,完全消融了念頭。順著這一念相應心,回歸了真如心性之源。圓滿心性得以顯現,朗然大覺得以現前。 此時,心性就是常住不變的法身,一切都在法身當中如幻地展現,如幻地消亡。而法身則沒有任何變動。作為究竟的覺悟者,佛陀不再有任何擾動的念頭,甚至連念頭的生相也覺悟了——就是說,在如如不動的心性當中,即將要產生念頭的時候,佛陀自然就覺悟了——於是,念頭根本就不會生起。——這實在是不可思議,一切智慧、妙用神通等等,都自然具足,隨緣顯現——而佛陀卻沒有絲毫的動念。 佛陀覺悟的情形不勝枚舉,詳見各部大乘經典。

從凡夫修行者的「覺悟」,到三賢位菩薩的覺悟,再到初地以上菩薩的覺悟,乃至於最後佛陀的覺悟,都離不開對於心念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觀察修心。 在了解了念頭以後,修行者就可以循序漸進地深入心念當中,先覺察念頭的滅相——這樣就不會讓妄想一個一個地持續下去,及時阻止身體和語言的惡業造作;再覺察念頭的異相——這樣就不會產生粗重的執著和情染,很少造做三界內的生死之業;進而覺察念頭的住相——這樣就不會產生相續分別,執著心自然消滅,得以出離三界生死,念念融入清淨法身;最後覺察念頭的生相——這樣就沒有任何生死變動了,一切微細念都已經消融殆盡,修行者成為了圓滿的佛陀。 如是了解念頭,如是腳踏實地地修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慈舟法師:死心念佛

修淨土法門,必須切實用功,應該死心念佛。古人所謂打...

定不定業對淨土宗的往生有什麼啟示

定業就是說,這個業的結構非常堅固,它有主動得果報的...

正念不足,內心就會生起邪念

世間上有邪與正兩種力量,若邪不勝正,為什麼我們內心...

失念者,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

隨煩惱二十:言失念者,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

千念萬念為了臨終正念

前面的阿賴耶叫攝藏;這個地方就是執持,有執取義跟執...

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面

大家出入佛門,要懂得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要清淨收...

當下的念頭若是念佛,就不會犯戒

真正念佛,一定是持戒 信願行的行就是念佛。先由念佛的...

果真法師:心念轉變病就能痊癒

科學日新月異,醫學也隨之不斷進步,而人類的疾病卻相...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你跟著妄想走,如何能感應道交呢

念一句佛號可以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那我們如何念一...

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

春節是一家人團聚最為開心的時候,但我聽說有幾位女士...

網絡學佛必須痛戒的弊病

在現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網絡是宣傳佛法的一個特殊...

業力把東西暫時借你用

《攝波羅蜜多論》云:資財無常現可見,若能任運起大悲...

慈舟大師的念佛功夫

慈舟上人的禪定功夫,不是坐禪坐出來的,乃是念佛念出...

十二種素餃子的做法

素餃子很好吃,但做素餃子有些訣竅。做素餃子一般需要...

虔念觀音聖號,化除刀兵厄

印祖當年還請許止淨居士,專門編了一本《觀世音菩薩本...

佛經裡的空城計

從前有個小國家,資源豐富,人口也不多,人民的生活很...

念佛經常頭疼,是過於用力的原因嗎

問: 弟子幾年來一直用十念計數法念佛。最近把計數放下...

【推薦】疾病與念佛

病乃人生八苦之一,人人必然遭遇之事。既屬人之所遭,...

為什麼有時會突然閃現非常惡的念頭

問: 有時非常惡的念頭會突然閃現,這是為什麼? 大安...

老年人的三大要事

對於年老的人,生前應辦好三件要事: 第一,少說話,...

宏海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一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同修們,請大家...

慈悲一百語

1.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 福莫大於心善。 3. 一點...

貧窮困苦種種逼迫,你該怎麼辦

【復次。若未來世諸眾生等。雖不為求禪定。智慧出要之...

兵小功大黃豆芽

兵小功大黃豆芽 盡管世界各國飲食文化不同,可對於吃...

【佛教詞典】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

【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 p1414 此卽五淨居天。雜集...

【佛教詞典】梵語千字文

全一卷。唐代義淨撰。又作唐字千鬘聖語、梵唐千字文。...

【視頻】2019年巢湖相隱寺傳授三壇大戒紀實

2019年巢湖相隱寺傳授三壇大戒紀實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佛說無量壽經》靈鷲山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