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在生活中磨練自己,在違緣中堅定自我

2011/06/01  大字體  護眼色

什麼是違緣?違緣就是我們生活、修行等方面所遇到不如意有障礙的事。違緣也可以說是一種逆境、一種挫折。

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永遠都是一帆風順的。當我們遇到違緣時,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這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我們要明白違緣的產生皆是業因果報。人們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過得幸福美滿、稱心如意,但事實告訴我們,由於造業因緣的不同,所得到的果報也不同。我們只有深信因果報應的道理,才能勇敢面對違緣。

的確,違緣會給生活、修行等方面帶來障礙,並使身心受到打擊,甚至使我們對生活、修行失去信心。可我們又無法逾越它,在違緣面前我們變得悲觀失意、無可奈何。其實,我們不應該有悲觀的心態,無論我們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的違緣,都要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不要畏懼,不要彷徨。

許多人都認為違緣不好,但我們通過學佛會知道違緣並非完全是件壞事。雖然它對我們的生活、修行起了不良影響,卻能讓我們從中悟到許多道理,認清這個五濁惡世,使我們產生厭棄心、出離心。由於人都有妄想執著,若希望自己生存在一個只有順緣而沒有違緣的空間,那他的一生注定要失敗。因為在順緣中會使自己忘記身處火宅,有的只是放逸。正如天道的眾生,可以說他們是生存在一個很少違緣的空間。他們在順緣的環境下恣情享樂,忘記了修行,忘記了自己還在六道中輪迴,待自己的天福享盡,就要墮入惡道中受苦。

我們學佛人是很需要在違緣中接受考驗的。我們要以一顆平常心坦然面對,在違緣中體悟世間無常的道理,尋求解脫煩惱的方法。可以講,違緣是我們修行上的助緣。

有些違緣是我們造業感召的果報,既然造了業,就要受到報應。我們不要想逃避,逃避是沒有用的。正如有一首偈云:「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只有逆來順受才是最明智的。而有些違緣卻是佛菩薩特意安排,用以考驗我們的道心是否堅定。我們每一位凡夫眾生要脫離輪迴、超凡入聖,不經歷考驗,不經歷違緣怎麼行呢?世尊於雪山六年苦行,每日一麥一麻都未證果,這就是修行上的違緣。但若不是這個違緣也無法讓世尊悟到一味追求苦行也是無法解脫生死的。也正因為有了這個違緣使世尊放棄了苦行悟道的方法,而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入大禪定,目睹明星,一剎那間大徹大悟,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

此外,我們許多祖師大德的一生也並非都是在順緣中度過。如禪宗泰斗虛雲老和尚在當年朝禮五台山路上遭寺院止單又身染重疾,以及後來的雲門事件;密宗大成就者密勒日巴尊者為得到上師馬爾巴的密法傳承,面對的是一次次令他痛心疾首的違緣;紅教寧瑪巴諾那祖師被困入地牢六年,並遭人於食物中下毒陷害;顯密圓通的清定上人被冤判入獄二十載;淨土宗大德淨空法師當年出家時,到處寺廟都不給他掛單,初出道弘法時,遍遭別人冷嘲熱諷,還有許多大德在違緣中的感人事蹟就不—一列出了。他們所經歷的違緣是我們無法感知的,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然而祖師大德們沒有一個悲觀失意,而是以大無畏的頑強意志坦然面對。

或許有人會說因為他們是祖師,是聖人,我們凡夫一個怎能和他們相比呢?那麼試問有哪一位祖師大德不是由凡夫修成的?正因為他們由一個凡夫經歷了無數次的違緣失意,無數次挫折失敗,才造就出一代祖師大德的高尚風範。「不歷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啊!

或許又有人這樣想:祖師大德們經歷了這麼多的違緣,得了大成就,那麼我也祈求天天都遇上違緣,好促使自己早日得到成就。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祖師大德們沒有一位是祈求違緣來使自己得到成就。他們都是一切隨緣,沒有半點攀緣心。故我們不能走極端,要持中道而行。只要我們順緣來時不放逸,違緣逢時不失意,在生活中磨練自己,在生活中學做人。正如太虛大師講: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然而,許多時候,我們也是非常需要順緣的,如我們弘法辦道,要是遇到違緣是不好的,那麼我們為了佛教興旺,眾生得度,就要虔誠祈禱三寶護法的威德加持,遮止違緣,破除障道,祈來順緣。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認為佛教對事情的樂觀心態是一種消極意識,卻自認為他們那種「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才是積極的精神。但實際上有多少人在困難與挫折的違緣面前堅強不屈?有多少人成為違緣的傀儡。試問空憑我們一句「不服」就能解決問題了嗎?那簡直是癡人說夢。那些所謂的「時代強人」在遇到違緣時,其實只會怨天尤人,心理上得不到半點平衡。佛教所講的逆來順受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觀念,而是要人們在違緣中體悟世間無常的道理,啟悟自我真如的本性,由此能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只要細細感悟佛陀的真理妙語,我們現實中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尤其我們面對現在這個虛幻不實的世界,風雲起落,世事難料的社會,在我們一次次被違緣擊敗的時候,佛陀的真理教言無疑是一劑醫治萬病的靈丹妙藥。他絕不會麻痹人們的思想,只會把人們從黑暗的深淵中帶往光明的世界。

知道了違緣的意義,我們在未來的日子裡就應該理智地堅信因果,用大慈悲、大喜捨、大智慧、大行願、大無畏演繹自己光輝燦爛的一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出家憂道不憂貧

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果能...

行住坐臥二六時中,一切無心不被物轉

佛所說法,千經萬論,總是要眾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識得...

修學淨土法門,解行都要一門深入

淨土法門的修學,起先絕對不能看太多太雜,解和行一定...

占察輪相對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占察與世間算卦的不同算命的一般不給出家人算,因為修...

人可以有霉運,但不可有霉相

美國從事個性分析的專家羅伯特菲力浦有一次在辦公室接...

放下修行中的虛容

放下修行的時間,時間的長短不代表一個人的智慧;放下...

【推薦】我又沒有罪,為什麼要修懺悔呢

有一次和居士提及懺悔法門的時候,有居士問:師父,我...

沒有遠離這「五蓋」,休想得定

修禪定的方法有很多種。按照佛教的禪定修法,不管修哪...

四無量心

菩薩須內具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四種無量心。...

成功人士的11個好習慣

我們每個人都想成功。有人想成功地減肥、學吉他,也有...

凡事盡心盡力,時時反省自己

我們看第三段,修行布施的差別內容。這個地方有三段:...

不要自以為聖,要以人為鏡

如何化解嗔恨心呢?不要從忍(世俗忍)下手,而要從思...

如何忘記過去曾受過的傷害挫折

問: 如何忘記過去曾受過的重大挫折?忘記別人對自己...

內心的安住跟平常的生活怎樣協調

問: 請問師父,那種安住跟平常生活怎麼協調?我們安...

如何發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問: 如何發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大安法師...

抱定這一個死句啃,不問開悟不開悟

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更差一程路。這些話同你們講,實...

莫教錯過眼前事,無限春光不再來

初做功夫,於行住坐臥四威儀內,遇境生疑、逢緣理會處...

心的覺悟

佛陀時常教育我們要活在當下,而不是沉溺於往昔回憶,...

念佛人也吃肉,應如何解決

問: 請問有的人也念佛,可是他照樣吃雞鴨魚肉,應怎...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凡是未出三界,都要讀經修行

一、讀經自利利人 說到讀經,就是在齊聲誦經。所謂「經...

出家之後的事更多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來出家,你若沒有個主宰,還是會入邪...

【佛教詞典】常轉

【常轉】 p1011 瑜伽八十二卷十四頁云:云何常轉?謂穿...

【佛教詞典】瞿師羅

(人名)梵名Gho?ira,又作具史羅,瞿私羅,劬史羅。巴...

【視頻】夢參老和尚《華嚴經_世主妙嚴品》

夢參老和尚《華嚴經_世主妙嚴品》

【視頻】邪淫的因果

邪淫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