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何以拜佛能罪滅河沙

南懷瑾老師  2014/08/2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何以拜佛能罪滅河沙

佛教主張禮拜佛、菩薩聖像,當然它有很深的哲義存在。

且說佛陀滅後,後世不見報身真佛。那時優填王因思念佛陀,就用旃檀香造佛像,視同真佛供養,為佛像肇始,為後人帶來憶念追思之需。《圓覺經》說:「若覆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故今佛弟子皆以佛像做禮拜、供養、觀想之修持所用。佛經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諸經典中,常讚禮拜、供養佛像之功德利益,因之佛教徒遵循已久。

何以拜佛有如是功德感應等事,就佛之行持證悟,非常人所能行,由因地至果位歷經修行,已入不生不滅無餘涅槃之大光明藏。故於一一拜中,佛光注照,黑去暗除;惡業即化,障礙何有?佛表光明,業表黑暗,拜佛乃引佛之光明,破除自己業的黑暗,如一室之黑暗,以一燭光尚可破除,況佛遍照,暗破無餘。佛像巍巍功德,世俗凡夫以及諸般外道,自不能理解。

修行人靜坐參禪、或觀想、或念佛、或持咒既久,當起而經行、或拜佛,五體投地,諸環百節,千筋萬絡,乃至脊骨百骸,莫不牽引,全身舒展,等同運動;以動養靜之法。靜時攝心,動時調身,絕不偏邊。行人靜中能定,動中也當能定,於拜佛中也當考驗可否專心一致,心不外馳,以上對身心調攝,都有益處。

復次,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若行者拜,只一見此形好佛相,自心如是嚴飾,等無差別;此剎那間,面對佛像,心如工畫,於念不起生滅,攝心觀住,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我即佛,佛即我,何以故?吾人心中本具足如來德相,只因一念根本無明,妄想顛倒,邪執分別,故自性佛相隱而不現,今以一念拜佛、觀佛、憶佛,以外在假設的佛相引發內裡,原具自在之佛相互相契入,此一契入,互相融和,自他無別,佛我無二。若拜佛、觀佛、憶佛已竟,離此一剎那,吾人的心又隨逐染法,見一切眾生相,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假如離此佛相,若開眼、若閉眼、若憶、若不憶,佛相現出,清澈光明,具足如來德相,當下是佛;或觀車水馬龍悉觀成蓮花,觀街頭男女悉成清淨大海眾菩薩,此時修持已圓,拜與不拜佛皆為戲論矣。所以說,拜佛是攝心入清淨覺海最好的方法,凡夫俗子的我們,拜佛時還打妄想呢,何況開眼、閉眼,佛相現前!或觀成車馬為蓮花、眾生為菩薩,由此可知學佛修行有多難!

普賢菩薩曾發過十個大願,稱做十大願王,過去、現在、未來行菩薩道者,皆依此十大願王而得成就無上菩提,可見其行願功力之深切久遠了。在十個大願中,頭一個大願就是「禮敬諸佛」。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對禮敬諸佛之功能詳加闡釋。佛是人天之師,雖具高至無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乃至諸天、仙人、梵王、帝釋、人及非人都要向佛禮拜,足見拜佛一定有很大的好處。我們於諸種佛相之前,頂禮膜拜,虔誠倍加,如面聖容,如佛親臨,做此思惟,當受法益。文殊大智有禮佛之偈,今錄於下,凡禮佛依此佛作觀,獲益難思。偈說:「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如來湧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皈命禮。」

如是拜,如是觀;當拜佛時,只求一心直下觀拜下去;起觀行時,住心一處,觀主體的我與客體所禮的佛皆入大般若智性空覺海之中,化自他,絕對待,自他無二,主客一如,於此性空寂照之中,緣起觀行,豁然朗現之中,莊嚴道場若帝釋天珠,彌布虛空,每寶珠上,十方諸佛坐蓮台,放大光明,佛光、珠光相映成趣,大般若光打成一片。再觀自身所化與諸佛湧現等同,自身一一於如來前接足頂禮。如是作觀拜佛,為理事圓融拜佛,其功德實不可思議復不可說矣。

當拜佛時,只求一心莫因旁人訕笑,而起自卑;更由我慢不躬頂拜,此等即失其利。應知我為佛子,面佛頂禮,佛所制儀,非不見我人對待,更應觀禮拜於法性之中,週遍法界,禮十方一切諸佛,更當思惟,非此時應遍體諸佛,往昔歷劫早經遍禮諸佛,盡未來際也當遍禮諸佛,如是作觀,是真佛子,功德難宣。

又有人妄說拜佛、菩薩聖像,不能抬頭觀看,此是不明法理,以訛傳訛。前已述及觀佛好,自身作佛,又「觀念法門」中所言,若行者只觀佛陀白毫之相,剎那現成,滅無量罪,可知觀佛修持可獲大利。或若拜神鬼等,懾其威猛,不敢張望,以神尚有我執,此乃外道所依,佛教弟子不可倣傚。應知拜佛觀佛時,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當下淨土顯現不二;可知拜佛有如是甚深功德了。

前已略述,此段提出緊要處,凡所有相,皆含有性,佛相雖然如是,有情無情莫不如是。凡夫拜相不拜性,聖者禮性不禮相。凡夫身拜心不拜,聖者心拜身不拜,惟大智者,拜而無拜,無拜而拜,身心不二,性相一如。故以外在佛相,依之禮拜,而引內裡佛性,我內裡佛性成就,則我外在佛相必然具足,一切外相為內性之表彰,一切內性皆外相之含蘊,此凡夫依佛相禮拜,正是依此法修行;若修行人禮拜到佛相與自性打成一片,豁然相我一體,無二無別之時,自會妙處。那「山河大地無非法身,翠竹黃花皆是般若」;於此中立,拜與不拜,皆成戲論啦!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南懷瑾老師文章列表

普庵祖師與普庵咒

農曆七月廿一日,為普庵祖師聖誕。他曾發菩薩大願,凡...

念《地藏經》靈與不靈的原因

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

聽經聞法有八種功德

根據方廣大莊嚴經卷十二所記載,聽經聞法有八種功德,...

拜佛、念佛就是廣結善緣

一個人憶念觀世音菩薩時,為什麼你的貪瞋癡會淡薄?因...

如是利益,百千萬億法門之所無者

居士既能發露懺悔。於淨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淨則...

憶念三寶遠離怖愄

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眾時,有一天為比丘...

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有三種功德

第二個,我們選擇極樂世界,我們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那...

為什麼要提倡念《地藏經》

我提倡念《地藏經》也有我的原因 我提倡念《地藏經》也...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誦《無量壽經》不念佛號,屬於念佛法門嗎

問: 一個朋友每天誦三遍《無量壽經》,不念佛號,這樣...

略說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

口業的四種

佛教把口業分為四種:惡口、兩舌、妄語、綺語。 惡口...

【推薦】打佛七的利益和注意事項

一、佛七的內涵 佛七,也稱打佛七,指的是淨業同修集中...

妙蓮老和尚《要為後代培福慧》

一、閑來多為不急忙 古人有句話說:病中方知身是苦,...

本分的錢都受不住,意外的財能守住嗎

人人都講發財,所以炒股,發財來得快嘛。可也別忘了賠...

信是修學佛法的基礎

信是修學佛法的基礎,如果沒有信,就會遇到許多問題。...

我們最壞的毛病,就是愛說別人的壞事情

我們最壞的毛病,就是愛說別人的壞事情,看別人有一點...

最不稱職的御醫

這個故事說的是悔悟,取自《雜譬喻經》。 古時候,有...

先超越妄想,才有辦法放下主宰

一個有志氣的修行人,一定追求臨終的感應道交。臨終的...

淨業行人的遺囑樣本

XXX、XXX、XXX,我的親人們、孩子們: 今天我趁著身體...

「八風」是如何引發煩惱的

八風中的譏、毀、衰、苦本身就是煩惱,我們想大家比我...

念七佛如來功德利益

南無多寶如來: 除了脫離三惡道,可以使慳貪、吝嗇的...

真正的財富

有一個大富翁,擁有千萬的財富,別人和他談話,他都訴...

《楞嚴經》與《法華經》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楞嚴經》到了後面二十五圓通的時候,它偏重在空觀,...

供養正法法師等於供養十方諸佛嗎

問: 請問師父,有人說,供養弘揚正法的法師,這個功...

【佛教詞典】忍辱太子

(本生)昔毗婆尸佛時,波羅捺國王有太子,名忍辱。太...

【佛教詞典】烏仗那國

【烏仗那國】 p0945   西域記三卷一頁云:從鳥鐸迦漢...

【視頻】一位苦和尚的曠世傳奇:具行法師

一位苦和尚的曠世傳奇:具行法師

【視頻】界詮法師《轉識成智》

界詮法師《轉識成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