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麼,我們看它虛空的相狀跟作用是怎麼出來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虛空會產生,是我們內心當中的一種迷悟的知見產生一種染淨的思想,進而推動一種善惡的業力,所以就這樣子出現了。比方說,阿難!你在一個地方挖井,那麼虛空就在一個井中出現;你在十方的當中去挖井,就產生十方的虛空,所以說虛空之體性是圓滿十方,哪有固定的方所呢?你沒有固定的方所,你怎麼能問它說,它從哪裡來呢?它根本就沒有來,也沒有去,它本來就是週遍法界,只是我們因為思想跟業力的結合把它顯現出來,是這樣子的。
壬四、斥迷惑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所以我們凡夫外道把虛空當作是因緣生或自然有,都是我們虛妄分別心的一種計度。其實只有一種虛妄的言說相,而得不到真實的義理,是這個意思。
我們再把它作一個總結。這一段只講四個字「相妄性真」。虛空之相,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的,是沒有一個地方來,也沒有一個地方去,它只是一個過程的生滅相。但是虛空的體性,卻是週遍法界的,是隨時存在的。
我們來看看現在的人生。你看看這個世間上,虛空的相越來越少了,因為高樓越來越多了,空氣污染越來越大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我們講由心可以看相,但是由相也可以看到我們的心。我們現在對有相的東西比較執著,所以你看虛空越來越少。
有一個很有名的畫家很抱怨,他說古代人在畫畫,空白的地方留很多,他畫一棵樹,上面畫一隻小鳥,他不再畫了,給你很多想像空間啊:虛空很多,這隻小鳥可能往東邊飛,也可能往西邊飛,也可能會飛到我家來。他說,現代的人畫畫,畫得太多,沒有留太多空白。
那麼,我們會講到說,那為什麼古代的人虛空比較多,現代的人虛空比較少?那麼虛空到哪裡去了呢?有一個研究機構他們就研究說,古代的聖賢到哪裡去了?古代那些很有智慧的聖賢,愛因斯坦、愛迪生跑哪裡去了?其實《楞嚴經》講很清楚:「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我講實話,你說聖賢跑哪裡去了?佛陀跑哪裡去了?當我們眾生的心都不再想著聖賢、不再想著佛陀的時候,他就消失了。你跟他不相應的時候,他就沒有因緣出現了。這些聖賢其實是遍滿法界的,但是你不再憶念他的時候,他就消失掉。就這麼回事。
我們習慣性說,誒,這個東西跑哪裡去了?那麼孔夫子跑哪裡去了?其實是你心中跟他不相應,他就消失掉了。所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就是說世間上所有的東西,法界統統具足,孔夫子的體性本來也就具足,但是我們的心跟他不相應的時候,他就沒辦法顯現出來。是這個意思。
所有的東西,在我們心中消失的時候,這個東西就再也不出現了,不可能出現了,它回到了它該去的地方了。所以有些道理你要把它參透,你才會想像說,那我怎麼去創造極樂世界。你知道這個事情是怎麼來,這個是怎麼去,你就能夠去創造你的人生。你都不知道這個東西是怎麼來,怎麼去,你就是只在事相上用功,你就很難產生很大的力量。
淨界法師《楞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