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頓止觀就是頓觀。如果你覺得人生怎麼處理都不是辦法時,佛陀會建議你先不要處理,不處理是最好的處理,先放下,這是頓觀。但是在你太執理廢事時,覺得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八十八佛也不要拜了,佛陀建議你要修漸觀,生死業力可怕,所以操作時頓漸是交互運用。不定止觀,也就是頓漸的交互運用。
不過按照《法華經》的規劃,諸位!修觀時,是先有頓觀再有漸觀。就是說,你現在的心受到刺激,墮入了顛倒想,在妄想裡跑不出來,這一關過不去了,有人刺激你或者你受到某一件事情的傷害,這個妄想在心中揮之不去,你怎麼辦?所有的修行都是告訴你走出妄想,但是你走不出來,按照《法華經》思想的規劃,先入頓觀,放下它。
《法華經》的意思就是說,你要站在超越生命的角度來面對生命,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調伏煩惱,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好好地懺悔業障,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努力地了生死,所以它是先把心帶回家!先理想化地把心帶回家,然後再務實地面對你的煩惱,修無常觀、無我觀去對治。
所以在整個《法華經》的規劃,是先放下它,面對它,然後再處理它。為什麼要這樣子呢?因為你不先修頓觀,直接跟妄想拼了,可能會很慘,你不是它的對手,因為你念佛的力量一天念兩個小時,你打二十二個小時的妄想,白天也打,睡覺也打。你用兩個小時的佛號,要跟打了二十二小時的妄想拼,而且還不只是今生的妄想,你每一生都是這樣子,所以就像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以這個真妄交攻的角度,你不跳脫妄想,直接在妄想裡面跟它打架,你慘了!你一定是心隨妄轉,向妄想投降,該怎麼著就怎麼著吧。這時你只好投降,因為你的正念被妄想吃掉了。
注意!先超越妄想,然後再面對妄想。因為當你超越妄想時,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把它的根給拔了。就是我先否定你,然後我再來面對你。我本來就沒有妄想,這妄想是後來的,是生滅的因緣相,這時你就有自信了。你有自信時,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你的底氣就足,你用這個力道,法門一操作——心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你面對妄想就有力道。所以在頓漸不定時,先頓觀然後再入漸觀,一般是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