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的生命觀

淨慧法師  2013/04/14  大字體  護眼色

佛教的生命觀

人世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佛教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一切有情眾生之中只有人能修行解脫,所以佛陀慈悲開示,要佛弟子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更要慈愛他人的生命。當今世界,自殺已經成為最為危險的現象,不但社會上因挫折壓力而自殺者越來越多,而且受各種邪惡極端組織蠱惑脅迫而自殺的人亦為數不少。我們身為佛子,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謹遵佛陀教誨,慈悲為懷,關愛生命,護持淨戒,不自殺生,亦不教唆他人犯殺生戒。

一、眾生平等,善待生命

生命從何而來,死後又歸何處?這是人類永恆追尋的話題。孔子講,「未知生,焉知死」,體現出儒家對現實人生和生命價值的重視。佛教進而探究人生的實相,追求生命的本源,提出了緣起論、佛性說,以及六道輪迴、生死解脫等完整的理論和修行方法。

四聖諦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於鹿野苑所宣講的四種修學法門,是佛教理論和修行解脫的基石。四聖諦中首先是苦諦,講人生是苦,生命是無常的。人生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等八種苦,包括三個方面,即人自身因身心的變化而發生的生老病死苦,外界因物慾的得失而發生的求不得苦,以及社會關係方面眷屬朋友分離、仇敵冤家共住等痛苦。在所有痛苦中,最終又歸結為「五蘊盛苦」,五蘊熾盛如火,所以苦海無邊。佛教是最平實的,就是要解決現實人生是苦這一根本問題,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從不介入有違慈悲濟世精神的活動,而是以超然出世的品格利樂一切有情。

緣起思想是佛教教義的根本,其經典概括是《阿含經》中所說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相待而有,一切法皆依賴一定的條件而產生和消亡。一切生命都由眾多因緣聚集以及因果聯繫而存在,蘊、處、界是組成生命的要素,包含了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由色、受、想、行、識五蘊,隨六處而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認識作用,以及地、水、火、風四大,從不同側面論證了有情眾生是色與心,物質和精神和合的存在。

由緣起論可以推知,一切生命都是因緣而生,有生必有死,這是亙古不變的客觀規律。有情生命是有限的,死後亦非斷滅而歸於無。《成唯識論》云:「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諸非常者,必不遍故。」一期生命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永恆生命的結束,而是新的一期生命的開始。有情生命有前生、有今生、有來生,生命輪轉的方向,完全是由自己所作的業決定的,在六趣中生生死死輪迴不息,唯有聖者才能解脫生死,出離輪迴之苦。

透過佛教緣起論,進而可以通達諸法平等無自性,即平等一如的法性。大乘佛教進而認為,一切眾生皆具有清淨的如來藏佛性,眾生與佛是平等的,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平等的生命觀要求我們要善待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更要慈愛善待一切眾生的生命,不可任意剝奪他人的生命甚至是動物的生命。人的生命最為寶貴,要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解決生命的痛苦,最終達到生死的解脫。

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佛教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六道中的眾生只有人能夠值遇佛法,修行解脫。六道輪迴是佛教信仰的基礎,佛教認為,生命的存在形式有六種,眾生因為自身的善業和惡業,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惡鬼道、地獄道等六道之中流轉往覆,此死彼生,了無出期。

在六道之中,人道眾生具有其他各類生命所無法比擬的殊勝之處。三惡道眾生因為寒熱苦、殘殺苦、飢渴苦等眾苦煎逼,苦多於樂,故無法修學佛法。阿修羅道眾生則嗔恨心重,多數時間都在與天爭鬥,所以也無暇修學善法。天道眾生多為五欲塵心所染,過分貪著享樂,亦無法修行。太苦無力修行,太樂又易於貪著享受,只有人道苦樂參半,有時間思考人生,有慚愧心,有意志力,能夠發起宏誓願力,所以才能參究生命的實相,追求真理,有機會從痛苦之中解脫出來。因此經中常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

佛陀常用「盲龜浮木」來比喻人生的珍貴。《阿含經》中說,人身極為難得,如大海盲龜,百年一現,有浮軛木有孔,在海上隨風飄動,當盲龜浮出水面,其頸正好穿入孔中。這種機會少之又少,佛以此比喻人身難得。佛經中講,從惡趣死,生惡趣者多,如大地土;從惡趣死,生善趣者少,如爪上土。所以人身難得,人死之後墮三惡道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總之,人道的殊勝非其他生命所能比,所以佛教非常重視人生的價值。經中有警示:「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古人也有勸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佛教要求我們重視人生,其目的就是要我們珍惜此身,用於修學佛法,求證解脫。依據佛陀的遺教和佛法的精神,在沒有得到真正解脫之前,絕不可自暴自棄,甚至自殘生命。願所有佛子謹遵佛陀的教誨,切莫辜負此人身!

三、嚴持淨戒,誓不殺生

佛教修學的體系是戒定慧三學,這是解脫生死、通往涅槃的唯一道路。戒是三無漏學的基礎,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佛法修學之正途。《華嚴經》中講,「戒為無上菩提本」,佛陀臨終時教誡弟子們要「以戒為師」,所以遵守戒律是佛弟子的基本行為準則和根本標準。

無論是在家五戒,還是出家比丘戒以及菩薩戒,都將殺生作為根本重罪。《阿含經》中講:「尼拘陀!云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謂不自殺生、不教他殺、不隨喜殺;不自偷盜、不教他盜、不隨喜盜;不自妄語、不教他妄語、不隨喜妄語;不自邪染、不教他邪染、不隨喜邪染。」《梵網經》云:「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波羅夷是佛教戒律中最嚴重的罪行,比喻為斷頭,不能再生。犯殺生戒者,將永遠被驅除僧團,死後墮落地獄。《華嚴經》中亦講到殺生的果報:「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殺生戒包括不殺一切有情眾生,而以殺人之罪為最重,既不許自殺、親手殺,也不許教他殺、勸他自殺。根據道宣律師的南山律,具足五個條件即犯殺人戒:一是人,二人想,三起殺心,四與方便,五命斷。即要以人作為對像、要知道所殺者是人、要有殺人的動機、要有殺人的方法手段以及最終將人殺死等五個方面。根據這五個方面判斷,自殺即是殺生,同樣是違背佛戒的。

佛教認為死亡有三種:壽盡而死、福盡而死、非時橫死。《瑜伽師地論略纂》中說:「壽盡死,則業命終;福盡死,則衣食闕;不避不平等,則餘緣枉橫死。」非時橫死是遇到自然界水火災害及惡緣人禍等而枉死,自殺即屬於非時橫死之一種。而讚美自殺、教唆自殺者罪業更重,道宣律師說:「今多有人自焚,多有愚從七眾讚美其人,令生欣樂,並如律本結重。」也就是說,自焚致死,即犯殺戒;讚美自焚者,也同樣犯殺戒。我們佛弟子要堅持正知正見、正信正行,不要受邪惡勢力的蠱惑,輕棄人身,罪莫大焉,後悔莫及。

四、結語

佛教是愛好和平、珍惜生命、積極向善的宗教,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殺戮。自焚是一種極端的自殺行為,是受錯誤觀念以及極端思想的蠱惑脅迫所致,與佛教慈悲為懷、關愛生命的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馳的。不管是出自何種目的,無論是自殺,還是教唆他人自殺,都是邪惡愚癡的行為,都嚴重違反了佛教的根本精神。所謂的「自焚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最高境界」、「自焚不違背佛教教義」等說法是毫無根據的。珍惜人生、關愛生命是人類文明共同的價值取向,只有宗教極端組織等,如臭名昭著的太陽聖殿教、奧姆真理教等才會鼓吹自焚和暴力活動,這種無視人類文明、戕害生命的言行必然受到愛好和平、積極向善的人們所反對和唾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吃肉殺生因果不虛

色身無常 世上沒人願意生病,人人都怕病,上至帝王,下...

善良是你生命的守護神

有一個故事,是報上看來的。 一個販子,拐了一個5歲的...

呂頌賢博客承認已皈依佛教 堅持素食十幾年

香港影星呂頌賢在博客中承認自己已經皈依佛教,並且十...

把生命價值建立在外在上,那你一定不開心

有一位九十二歲的老太太,兒女都過世了,先生也早已過...

熏習,決定你輪迴的力量

佛陀在解釋人生,他主要的一個觀念,就是從因緣來建立...

【推薦】送別公公——我所親見的死亡過程及思考

今年二月二十六日,久病於榻的公公病逝於長沙。最後的...

獵人聞法得道

昔日,佛陀在摩竭國甘黎園中城北石室窟中說法。當時有...

星雲大師《尊重生命》

世間上最寶貴者莫如生命,任何生命都應該獲得吾人之尊...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如何依止善知識

一、善知識的名義 善知識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一般是講知...

《金剛經》中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是什麼

《金剛經》講,一個修行的人要達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

在家居士怎麼樣持守戒律

問: 阿彌陀佛!我是第一次聽法師講經。通過這次參加禪...

《善生經》中的夫婦之道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觀妻子,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

【推薦】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途

說到用功、了生死,何謂生死?又如何了法?古人講修行...

福報皆從供養佈施而來

供養是積累福報資糧的最主要方法,須知福報皆從供養布...

生死心切,道心就自然好

今天在禪堂裡面種的是般若因,所以禪堂裡面稱智慧堂,...

另類的放生人

以前我去買小魚小鳥,總是對賣主不屑一顧,有一種高傲...

弘一大師《授三皈依大意》

授三皈依大意 第一章 三皈之略義 三皈者,皈依於佛法...

祭祀祖先應該用素食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習行既久,不知其非,反以為...

白晝舉燭

古時候有一位梵志,通達多種經典,很有學識,是位頗具...

生死無常,念佛之人自然得庇佑

前天中午,姐姐打來電話,我聽她的聲音有些異樣,以為...

盤山寶積禪師的悟道因緣

幽州盤山寶積禪師是唐代高僧。與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緣不...

勇悍精進無懈怠的常精進菩薩

常精進菩薩,又名常應時菩薩,以修行精進波羅蜜為最勝...

曾修無量福,今得禮尊足

【我聞遍知海。真實德無邊。度脫諸有情。心歡喜敬禮。...

居士的正淫範圍及其意義

男者俱通自他。非支分者,謂除產門所有餘分,馬鳴阿闍...

【佛教詞典】摩醯

(雜語)Mahā,又作莫醯。譯曰大。大品般若經義疏一曰...

【佛教詞典】金光明四天王護國

(雜語)金光明最勝王經四天王護國品曰:爾時四天王即...

【視頻】念佛感應故事系列

念佛感應故事系列

【視頻】懺雲法師1997年參訪蘇州靈岩山寺實錄

懺雲法師1997年參訪蘇州靈岩山寺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