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若實無我,誰能造業,誰受果報

淨界法師  2024/11/2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若實無我,誰能造業,誰受果報

首先我們要先從空性的角度來解釋人生,這個中道它也是先從假入空,別教的中道解讀人生,它是分成次第的,它是次第三觀的,先空、次假、後中,不像圓教直接地契入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別教的思想,它解讀人生是分成三塊:

第一個,它先從假入空,就是一切法無我。

那麼一切法無我,有人就問:如果生命是不能主宰,你得到一個果報,你就不能有一個我來主導它,因為它要老病死,你是不能決定的。那麼既然一切法無我,誰能夠去造業,又誰去受果報呢?

因為凡夫跟外道的思考認為,生命一定要有一個我,因緣果報才能建立。欸,我去造善,前生的我去造善,所以今生的我來得果報。就像說:欸,我今天有個房子,這個房子破了,我沒有破壞,這個我又跑到另外一個房子去嘛,那才能夠構成因果相續,如果人生沒有一個我,那到底誰去造業呢?又是誰去受用這個快樂痛苦的果報呢?

就這個凡夫外道,在大乘佛法講空性的時候,他們會疑惑。因為大乘佛法它不否定外境,只否定我執,它把那個我抽掉就好,那麼把這個我抽掉的時候,我們來看它這個假觀因緣怎麼建立呢?「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不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因果的相續不必靠我,靠一念心識的活動。

諸位!你今生的果報,不是前生的我造作的,不是,是你前生的心。你前生的生命裡面有一個明瞭的心識,這個心識當然主要是第六意識,它能夠思考,它接收到一個什麼信息,可能產生一種錯誤的思考造了罪業;也可能得到一個正確的思考,佈施持戒,所以讓你今生快樂。那前生造業是誰呢?是你那個前生的心態。那麼你的心態經過輾轉的相續,你今生得果報,也是你今生的一念心識去感受快樂痛苦,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一念的心去造業,一念的心得果報,不必有一個我。

所以這個觀念很重要!我們從一種業感緣起的思考,走入中道的時候,你要怎麼解釋人生的因果。就是說,首先我們要看一個事情,就是說,流轉三界中,蕅益大師說,流轉者誰?是誰在流轉?你一定要搞清楚這個觀念,誰在流轉?凡夫說:欸,我在流轉啊。

錯!其實你就是一念愚癡顛倒的心在流轉,這個心識從過去到現在還是那一念心。你看你來的時候,什麼也沒有帶來,你就是一念心來投胎;你走的時候,什麼也沒帶走,也是一念心識離開。所以蕅益大師說,來的時候是現前一念心識,走的時候也是一念心識。那中間是什麼呢?當然是如夢如幻了,哪裡有什麼?你不能夠說來的時候是一念心識,走的時候也是一念心識,那中間都是真的,那怎麼可能呢?剛開始來無所從,走的時候也什麼都沒有。

所以你人生沒頭沒尾的時候,你中間的解讀,那當然就是「依他如幻」。所以,我們從一切法是業力所變現,你現在的思考要提升了,一切法不是業力變現,是你的心識所變現!人生是你的心識創造出來的。如果你今生富貴,那是你前生的心識,打了很多佈施的妄想,對不對?因為你只要不跟空性相應都是妄想,但是至少是善的妄想,就是你前生可能受到別人的鼓勵,也可能你自己有這種觀念,總而言之你內心當中,經常有一種佈施的思想活動,所以你今生富貴了。

如果你今生很莊嚴,那是你前生的思想裡面有一種忍辱的思想,你遇到事情自己會產生一種——我一定要退步、要包容的思考模式,你有這種思想,你今生才可能莊嚴,跟業力其實沒有關係,業力只是參考用的。因為佛法裡面,很多都是業力很少,果報很大;也有很多是業造了很多,沒什麼果報,所以業力僅供參考,就是你造業的時候,你用什麼心態,這個才是根本,就是心為業主。

淨土宗更明顯。你如果說,念佛是造善業的話,有些人一輩子念佛,他也沒往生,但是你佛號沒有他念得多,是吧?你臨終的時候才念佛,平常不念佛,到了臨終的時候地獄相現了,你念了十句佛號往生了,你是靠淨土的淨業往生的嗎?那如果說完全從業力的角度,為什麼他每一天念幾萬聲他沒往生,你臨終才念十念往生呢?業力僅供參考,因為那個操作業力的是你一念心識,因為你信願具足,你心力強啊。

所以我們思考事情,必須要從業感緣起而提升到萬法唯識,生命是你的心識創造出來的,你是什麼心態,就是說,你今生有這個結果,與其去怪你的業力,倒不如去怪你前生的心態有問題。所以你可以從今生的生命,去檢討你過去有什麼心態。

富貴從佈施中來,如果你很富貴,你前生的思想裡面一定有一個佈施的心態,一定有的;你今生如果身體不太好,有錢,你前生有佈施的心態,可能你的脾氣也不是很好,有瞋心的心態,容易跟人家對立。就是說你從今生的結果,可以去推斷你內心的思想遇境逢緣大部分都是什麼思想。

當然你平常的思想,「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日常生活當中,經常生起什麼思想,你大概也知道來生將往哪裡而去了。所以生命就是「心心所法,因緣力故」,就是你不斷地去串習造作,然後就造業,然後來生就得果報了,這個就是中道的萬法唯識,不是業感。

業力是個工具,諸位!身口是個工具,你的心是主導者,心為業主,這才是真理。所以心態比業力更重要,這個觀念套在淨土宗更明顯!「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這個都是心態問題,是你的心理素質。

往生是考驗你的心理素質,你對彌陀的皈依,對淨土往生的願力,你是一定要往生,還是你只是很想往生,這個概念就不一樣了。那麼你的佛號只是決定品位的高下,那是資糧力,那是種資糧,它本身沒有主導能力的,它是一個配套。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隨處皆妙藥

當今社會風氣浮動不安,問題皆出在「人心」,「身病好...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詳夫心者。非真妄有無之所辨。豈文言句義之能述乎。然...

外界的打擾來自我們的內心

有個小和尚學會了入定,可是每當入定不久,就感到有只...

你一天到晚看別人,就容易起煩惱

問: 師父在《楞嚴經》有提到:就是他的根跟識,是一個...

執著越重,輪迴就越難出去

唐朝有一個百丈禪師,他有一天在百丈山講《金剛經》。...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心靜欲自消

四十二章經的三十一章,心寂欲除,這個心寂滅了,自然...

把自己的心兒丟了

一個小沙彌剛吃完一隻山杏,準備把杏核隨手丟了時,被...

寧願做傻瓜

從前有一個禪師叫作無相大師。無相大師給弟子開示的時...

【大藏經】【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大藏經】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心然法師《地藏菩薩本跡記》

序 白聖 菩薩以正智證到真如理之後,復起差別智,觀見...

界詮法師的學佛出家因緣

我是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鬧饑荒,六零、六一、六二連...

【推薦】應該怎樣觀察我們的色身

我們的生命是沒有開始的,要是說生命有開始,那生命就...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教圖片】六祖惠能大師畫傳

1、惠能大師(公元638年—公元713年),中國禪宗六祖,...

別把自己筐住

財是第一大筐。在這個拜金主義盛行的時代,有錢能使鬼...

用這個寶貴的人身,讓生命更有價值

這樣我們如果放在這麼一個長遠的時空底下來看,我們原...

皈依三寶讓我們找到吉祥幸福的人生

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佛,他完全覺悟了,他能覺悟我們,...

修行務必去除執著

我們所用的任何方法,無非使我們本具的心性凸顯出來,...

壇經與淨土宗有無衝突?

來書云:《壇經》說東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語,與蓮宗有...

所有煩惱過患皆由此而生

過去,有位智光長者請佛為大眾宣說出家與在家之勝劣,...

障礙最怕一件事,就是你的堅持

以前我讀佛學院,我們的教務主任在新生訓練時,他在黑...

懂得取捨更靠近成功

孟子的這段話大家都很熟悉: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中國禪宗的起源

少年時代的淨慧長老 我今天所講的禪,不是六度禪波羅蜜...

不迴向亦能獲大益,此語欠妥

接手書,並閩佛化社書,及大綱大事記。備悉此社尚正當...

做月下老人是助人墮生死欲坑

你很喜歡做月下老人?喜歡做月下老人,這完全是凡情,...

【佛教詞典】得有三種

【得有三種】 p0995 大毗婆沙論一百五十八卷一頁云:問...

【佛教詞典】死籍

(物名)記死人名之簿籍也。焰羅王供行法次第曰:正報...

【視頻】夢參老和尚《眾生隨業遷流,自己做不了主》

夢參老和尚《眾生隨業遷流,自己做不了主》

【視頻】守財狗

守財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