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只要種子還在,希望就在

2012/03/20  大字體  護眼色

人生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無論受多少艱,無論經歷多少苦難,只要一個人的心還懷著一粒信念的種子,那麼總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讓生命重新開花結果。

很久以前,為了開闢新的街道,拆除了許多陳舊的樓房。然而新路卻久久沒有開工,舊樓房的地基在那裡,任日曬雨淋。

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學家來了這裡,他們發現,在這一片多年來未見天日的地基上,這些日子裡因為接觸了春天的陽光雨露,竟長出了一片野花野草。奇怪的是,其中有一些花草卻是當地從來沒有見過的,它們通常只生長在地中海沿岸國家。

這些被拆的樓房,大多都是建造的,大概花草的種籽就是那個時侯被來了這裡。它們被壓在沉重的石頭之下面,一年一年,幾乎已經完全失了生存的機會。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旦它們見到了陽光,就立即恢復了生機,綻開了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小小的種子真令人驚嘆,它們是如此的脆弱卻又如此的堅韌,即使在沉重的壓力下,數百年,它們依然能夠保持自己鮮活的生命。一旦雨露滋潤,它們便又煥發出了生機,一粒種子,即使被埋沒數百年,依然蘊藏著生的希望,那麼一個人,當他處於困境時,又能如何呢?

有一年,一支探險隊進入撒哈拉沙漠的某個地區,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陽光下,漫天飛的風沙像炒紅的鐵砂一般,撲打著探險員的面孔,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沒了,這時,探險隊長拿出一隻水壺,說:這裡還有一壺水,但穿越沙漠前,誰也不能喝。

一壺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託目標。水壺在隊員手中傳遞,那沉甸甸的感覺使隊員們瀕臨絕望的臉上又露出堅定的神色。終於,探險隊頑強地走出了沙漠,掙脫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極而泣,用顫拌的手擰開那個水壺——緩緩流出來卻是沙子!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裡,真正救他們的,又哪裡是那一壺沙子呢?他們執著的信念,已經如同種子,在他們心裡生根發芽,最終領他們走出了「絕境」。

事實上,人生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無論受多少艱,無論經歷多少苦難,只要一個人的心還懷著一粒信念的種子,那麼總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讓生命重新開花結果。

人生如此,只要種子還在,希望就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一袋寶石

早上一大早,太陽還沒有出來,一個漁夫到了河邊,在岸...

【推薦】「天知道」的成功

清朝末期,上海閘北有一家梨膏店,生意做得很大,店門...

怎樣才能減少痛苦

你要經常思惟,現在我們生存的現實生活以及周圍環境的...

良好的心態才能成為命運的主人

你也許無法改變自己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完全可...

從工作中創造人生意義和喜悅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我沒有做和尚,說不定已經做了木匠...

世間有這四種人

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在羅閱城的迦蘭陀竹園時,有一...

人生的四盡與四不可盡

一、人生需謹記的四盡 一盡:盡孝 對父母要盡孝;人無...

證嚴法師:生活,淡泊簡單就好

△ 有的人不僅圖享受,還追逐時尚流行、虛榮、奢侈,...

居士恭敬護持三寶,定獲無上福田

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將軍武功高...

如本法師:守口業的果報

口業如果能守得清淨,功德是無限量的,其果報美好難思...

念到一心不亂,還會遇到惡因緣現行嗎

問: 法師曾提到說,我們今生可能是八識田中眾多的種子...

南懷瑾老師:學佛後對鬼神也應該和善恭敬

我們年輕時學佛也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

聰明人反被聰明誤

證嚴上人於晨語開示,有些聰明人反被聰明誤,別人見他...

給別人一點掌聲

一個在巴黎旅遊的外國人,在車站附近遇到一個街頭賣藝...

【推薦】除了錢以外,什麼都沒有

在風光旖旎的美國海濱城市,生活著一位富裕的華裔女士...

如何證明人是素食動物

對於素食的另一種爭論,在於人類是素食動物還是雜(肉...

文殊菩薩為什麼要高舉寶劍

我們看到文殊菩薩的塑像,他右手拿著寶劍,很多佛像也...

已聞佛法善思維 真心召請願解脫

沒有佛教,我們都輪迴、輪迴、無盡的輪迴,活著就等於...

星雲說偈

序 - 直悟生命的本源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固然造就了繁...

佛家之孝與儒家之孝

儒家講孝為至道,至德要道。而佛說的戒律,最終歸結到...

道濟禪師戒淫文

妻妾之外非己色,淫人妻女敗己德, 夭壽折福殃兒孫,皆...

念佛的感受及心路歷程

問: 想聽師父分享現今念佛時的感受,及師父念佛的心...

【佛教詞典】實等諸句無實自性

【實等諸句無實自性】 p1272 成唯識論一卷七頁云:勝論...

【佛教詞典】宗義

(一)一宗所立之教義。標示該宗之主張及信仰之方向。宗...

【視頻】夢參老和尚《功夫到位 煩惱即滅》

夢參老和尚《功夫到位 煩惱即滅》

【視頻】昌義法師《2010年廣靈極樂寺佛七開示》

昌義法師《2010年廣靈極樂寺佛七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