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樑,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
持地菩薩,「持地」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從外在的事相,他因地是平整大地,使令大地平整,所以叫持地;深層的意思,從理觀來說,他對一切怨親的眾生內心平等,這個「持地」指的是心地。一個是大地,一個是心地,這兩層意思。
這個時候他就從座位起來,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講他過去的因緣。說我憶念在過去的因緣當中,有一尊普光如來出現於世。這個普光如來就是五十三佛的第一尊佛,那個時候我出家做一個修苦行的比丘。這個持地比丘修苦行是怎麼修的,往下看就知道。身為比丘,我的修行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經常在一切的要路津口。他不是在佛堂修學,他是在要路跟津口的地方修學。要路就是眾人往來的地方,人很多的地方。津口就是水陸交通必經的要道,就是車馬很多的地方。
我經常跑到人很多、車子很多的地方,幹什麼呢?假設這個地方的土地有危險、很狹隘、有不如法——不如道路之法,那麼這個不如法的道路有什麼過失呢?會妨損車馬,會妨害車子,會傷害到馬。只要遇到這樣的處所,我就用泥土做一個平填的工作。也就是說,比較高的地方我把它移走,比較低的地方我把它填滿。
假設遇到有河流的地方走不過去,我在中間做一個橋樑,或者是用沙土把這個坑洞填平,讓它能夠形成一個道路,我就是在做這件事情。經過以上的勤苦,當中經過無量佛的出世,我都是做平地之行,而沒有退轉這個道心。這講到持地比丘出家以後的修行方法,這個就是他的方便門。
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毘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前面講平地,這個地方講他兼帶的修學。或者有一些力量比較薄弱的眾生,比方說小孩子或者女眾,我就到闤闠處,人很熱鬧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經常做買賣。假設有人需要去拿東西、要搬東西的時候,我就預先把這個東西搬到他所要到達的處所,然後放下物品就當下離開,完全不收任何的費用。
前面是講他的所緣境是土地,這個地方兼帶地,他的所緣境是人,為人來搬東西。這個地方有一種以佈施來廣結善緣的意思。這當中有一點因緣的變化,看下一段。
「毘舍浮佛現在世時」,這個毘舍浮佛對持地比丘的影響相當的大。毘舍浮佛就是莊嚴劫的第一千尊佛,這尊佛出世的時候,整個世界是「世多饑荒」。當時五穀欠收,我作為一個荷負物品的人,替人家搬東西的,不管是遠是近,我搬完東西只收一錢。
為什麼收一錢呢?因為當時饑荒。我本來是不收錢的,但是因為饑荒,乞食困難,所以為了維持生計,就勉強收一錢。這當中或者有馬車牛車被陷在污泥當中,我以我廣大的神力,我的力量很大,因為過去生的福德招感(你看他多生多劫都是為人家搬東西,或者是整理土地,所以他福德大,力量也特別大),我就為他推車輪,來拔除眾生心中的苦惱。到這個地方,他主要是在修學福德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