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淨土三篇

宏海法師  2019/12/01  大字體  護眼色

《徹悟禪師語錄》-示眾

好,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下午吉祥。

今天我們是這三天課程的第二課,昨天把《印光法師文鈔》《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給大家也算是斷斷續續地貫了一遍,今天我們講的內容是第二位,也是蓮宗的十二代祖師,徹悟禪師他老人家的語錄。

在清朝的嘉慶年間,徹悟禪師在教內的地位,可以說是佛門第一人,當時他駐錫在北京懷柔有一個紅螺寺,非常有名。那個時候紅螺寺跟我們普陀山,一個是一個寺院,一個是這麼一個大山頭,但是那會兒居然有一句話叫「北有紅螺,南有普陀」之說,所以其中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徹悟禪師,他是出家前就極具才華的一個行者,由於他當時出家以後參究悟道,名聲非常大。那會兒天天有人去找他問法,他每天還有自己的功課,一天要念十萬聲佛號,所以說規定了一個不做應酬僧,每天在他的客廳點一尺香,這一尺香燒完了以後,就不見客了,這樣的一個祖師行。

他一生講的開示無數,但是後來他把自己所有有關禪宗的這些法義、開示,全部把它給燒掉了。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徹悟禪師語錄》,是他後來行歸淨土,轉弘淨土以後作的一些示眾呀、回書信呀,還有一些詩偈。特別是像他有一首偈子叫「思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趣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就是把自己的這種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全身心皈依的這種情感全部寄託在偈子中,也極具感染力,就這首詩就度了好多人。

而且他當時,大家想想他是宗門下開悟的大佬,轉弘淨土的時候,還引起很大的誤會,好多原來跟他的弟子,就是禪和子,就覺得失望極了,覺得祖師爺不弘根本禪法了,轉去念佛,很失落。

他還作了一首偈子,說「自憐身作太平僧」,當時剛好是康雍乾盛世,時值嘉慶皇帝繼位,所以當時的世事叫太平僧,太平盛世,非常繁榮。「了生脫死卻未曾」,生死還沒著落。「但求名標蓮蕊裡,不願高列上傳燈。」你看從這兩首偈子,我們不用多講,就可以知道這位祖師爺的僧格、風骨,和他見地和弘揚的發心。

那麼,我們今天講他的幾段語錄,跟昨天所不一樣的是什麼呢,我們昨天講《印祖文鈔》的時候,挑選的這篇可以說是比較廣、闊,甚至你看羅列的他的這個教法、教義,在外圍有一些泛泛的了解。

今天我們開始講《徹悟禪師語錄》,等於說這個鏡頭直接推進到一個核心的,以心性為本的開示,就不在這些外面的典故呀、歷史呀,或者哪一些勸誡上面來論。我們挑選的內容,也是把它做了信、願、行三個基本的版塊,因為淨土的宗旨就是這樣子的。

那麼大家在聽的過程中,特別是來的居士同修,大家因為我們今天把這個法句,已經給大家影現在大屏幕上了。如果能夠看見的,盡量要跟著詞句走,不要走神。

另外我們也不要覺得說,好像怎麼今天開始講的說什麼「唯心所現,唯業所感」,你就會覺得離自己好像遠了,聽不懂了,澀了,不要作這樣的想,特別是居士同修。實際上這個開示越推得進,越貼近我們當下的心體,也就是我們現前的境界。

我們從開始看這一段,第一個是示眾的節選,我們來看第一段開示,他老人家怎麼講的。「一切境界,唯業所感,唯心所現。」你看,一開始就不婆婆媽媽地講,直接一切境界,什麼是境界?這個詞我們已經聽得太多了,每天都說是境界很高,出現了什麼境界,但是有可能我們還沒有好好感受過什麼叫做境界。境,這境界就來了,一個蚊子飛到我口裡邊了,就是此時此刻的展現,當下、現在,這就叫境。什麼叫做界呢?差別種種的不同,當我們投身進去的時候,就出現了生活,這就叫境界。

所以每每我們總是說,佛法不能離開生活,我們要在生活中修行,然後聽到如此精彩、甚深的法義的開示的時候,就覺得這個講得太高妙了,我們現在吃不消。實際上佛法一直在生活中,生活也從來沒有離開過佛法,所謂的境界,說白了就是我們現在的生活。

大家正在每天都活著,所有的人、事,你入道學佛的因緣,出家為僧的行動,這都叫生活,都叫境界。各各不同,所以就叫一切境界。

當然依照佛法的專業闡述的話,我們都知道阿賴耶識,內變根身,外變器界。也就是這個境界你如果弄好一點,過好了,往上走,四禪八定、六欲天等等這些,都屬於你的境界。

如果你弄不好了,一日一夜,萬死萬生,這幾天在普濟寺講《地藏經》,無間地獄,求一念間暫住不得,也是這個境界。所以我們經文裡面講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境界就是指的凡所有相。

「唯業所感」,一切的境界它怎麼湧動出來的,怎麼起伏跌宕地這樣進行著往前走的呢,什麼力量在驅使?身、口、意三業,所有的想法、一切的行動,乃至種種的說辭。

你看,如有過了解到唯識,《八識規矩頌》裡面講到,「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就是這「唯業所感」。它業力的輻射面能到哪裡,每一法都是由這個業力推選出來的,包括我們現在此時此刻的正在進行時,這就叫「唯業所感」。

感是什麼東西,感應呀,只要你一念起來了往那兒投,它就有一個幻化的影子往那兒放。我們現在也在做投影,投放,你看我這兒一點,這就叫感,屏幕上即刻就顯現,這就叫應,所以唯業所感。

唯業所感根本後面的大驅動盤是什麼,這個平台在哪裡呢,「唯心所現」。不管你怎麼體現,萬變不離其宗,你就再怎麼複雜的境界,再怎麼花花綠綠的生活,它並沒有厚重到認不清根本。根本是什麼?就是我們每一位在座的本有的清淨自性心,就這個功德。

這個功德發動了,啟動了無明,就開始變現,所以全部都是業力的循環作用,全部都是心體當體的展示舞台。就我們此時此刻就是這樣子的,待會兒也是這樣子的,我們一個念頭想想過去,還是這樣子的,全部都是這樣子的,一切境界。

但是,下面的話,我們不要認錯,為什麼?因為我們一說唯心所現的時候,所有的,特別是道人,有知見的道人,下意識地會開始怎麼想,到處去找心,到處去認境,這不是有境界,有心嘛。境是無處不在的,心也是無不現前的,所以我們總是挪開了當下此時此刻呢,去左右地去游移,這就是凡夫。

所以我們再往下看,「即其現處,當體即心。凡在有心,不能無境。」就是說我們現在所有的現前的境界,當體就是心,心就是境,境就是心。你現在千萬不要除了當體的境,別找一個我主觀能動的心,沒有的。

你也不要能夠說提煉出心來以後,剩下一個客觀的境,也沒有的。諸位,這個不是光聽聽就可以了,你要心跟著走,要起觀,隨文入觀。隨文入觀如果能夠一念相應,有可能就像釋迦牟尼佛比彌勒菩薩要早九劫,一念就可以頓超,心境一如。

為什麼說到說所現處當體就是心呢?大家想想,我們的本有的自性清淨心功德中,最初一念是什麼時候迷的呢?什麼時候滑落到凡夫分別、迷惑的狀態?最後我們說將來要修成正果,返妄歸真,一念相應,那麼這一念相應,又是什麼時候到頭的呢?從我們背覺合塵,開始啟動輪迴,到我們將來修成正果,作大圓滿覺,你說能夠離得開我們一念嗎?這一念什麼時候離開過。

就好像我們昨天晚上,假如果你諸位做夢,昨晚上睡著了,做夢了,今天又醒來了。你說做夢,睡著,一直做夢,到今天醒來了,是兩個人嗎?是一個人。所以從迷到悟,從悟到迷,所有的都是當體就是這個心,不管是迷以後,悟之前,只有一個心,就是「即其現處,當體即心」。

那麼「凡在有心,不能無境」。「有」是什麼意思,我們說三界,不是就叫三有嘛。有因必有果,因果不壞,就是只要你有一念執著,有所得,那你這個心就把它用在凡夫迷的層面了。

只要我們一念執念生起來,心跟境一念分別開來的時候,一個能所對待出現,那麼能的感覺一挑頭,所認識的對像也得跟進上來。所以「凡在有心」,就「不能無境」。你的念頭是啟動了分別,那麼所對的境界就必然要歷歷在目,像我們此時此刻就是這樣子。

但是實際上問題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就好比一個人,我們現在在教義裡邊也常講到有一個麻蛇繩的作用。本來是麻,編成一股,就認為這叫一個繩就出現了。實際上繩還是麻,把繩子往路邊一扔,他有的就錯認成蛇了。所以說一個人遠遠地望上去,比如他看到了一條繩子,他馬上去取,結果發現是一條蛇,嚇得不行了。

再有一批人,遠遠地看上去,這是一條繩子,他正好需要這個繩子,拿過來用,這個繩子就可以捆東西,這個蛇就可以把這個人給嚇跑。那麼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呢,你說這個繩子是不是唯業所感,唯心所現?蛇也是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單獨這一個人,他的別業所見,他就錯認作這是個蛇。

所有的人共同共業所見,他就以為這是一個繩子。可是問題是什麼呢,一個人錯認為蛇,大家都知道這是繩子,他錯了,好髮現。所有的人都共同的妄見,以為這是繩子,就很麻煩了。現在我們佛法極難信,就是因為大家都認為這是繩子,到了這個層面。

就像我們現在,你說大家去看個電視,看個電影,電影大屏幕上我們一看顯示出來,這無非就是演戲嘛,劇情嘛。那大家誰都不會把這個電影當真,對不對。但是如果說到我們本身生活,現前的唯業所感,唯心所現的境界,也是一場大戲,也是一部電影的時候,不一定人人能夠接受得了。

能夠信入的接受,不信的就麻煩,為什麼,這就叫共業多分,妄現。但是實際上,我們內變的根身,外面的世界,所有的有心所現的境,既然心是覺得是真的,那麼這個境一定就體現的是真的。就好比說,他覺得這個蛇是真的,這個蛇就能咬人,他覺得這個繩子是真的,這個繩子就能夠捆東西,這就叫做「凡在有心,不能無境」。

那麼既然不能夠無境,這個境是怎麼來體現,就是它怎麼運作,怎麼發揮的呢?非常廣大。昨天我們講到九界同歸,實際上所有的萬事萬物,無非我們常講到十法界。諸位來看下面。

不現佛境,便現九界之境」,如果你這個心沒有緣在常寂光的清淨無染中,那麼你一定會緣在往回的九界。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在這個九界之中,「不現三乘之境,便現六凡之境」,也就是你不緣菩薩、不緣羅漢、不緣辟支佛,那麼你緣的肯定是什麼呢,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三界裡,如果你不緣人天鬼畜之境,便現地獄之境。

反正只要有心,就不能無境,一念心啟動,在劫難逃,十法界分身散影,看你往哪裡緣。這是總的原理,徹悟禪師告訴我們,總的原理就是這樣的。就好比說如同緣的蛇,它就能咬人。你緣的地獄裡邊,就是苦楚相連。你緣的菩薩法界,那就是六度萬行,就是般若波羅蜜。看你往哪裡緣。

大家想想,我們有時候反觀一下,你比如說到六凡四聖,對吧,有凡聖的見解,六道輪迴有苦樂的差別。如果你真的要一念反推這個現前的清淨功德心的話,大家想一下,凡聖的差別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當下一念啟動,有凡情有聖見的時候,這個差別,是誰賦予你這個權利,在你的清淨功德心中,一定要進行這樣的差別。

我們在說苦講樂的時候,這個苦樂的覺受,也是誰給我們的權利說,一定是有苦樂的差別出現。為什麼在本有的自性清淨上面,一念頓現這樣的分別知見,所以我們剛才講到了,你不要覺得說這個心在不間斷地變現,已經無量劫來積累了多少煩惱,實際上就在這一念迷覺之中,這就是心的境界。

我們再往下看,心緣境緣出來以後,「佛及三乘所現境界,雖有優降不同,要皆受享法樂而已。」也就是說四聖境界,雖然裡邊佛是最高的大圓滿,覺行圓滿了,菩薩只能自覺覺他,羅漢只能自覺,不能夠覺他。雖然有這些高矮的不同,境界不一樣,但是什麼呢,只都享的是法樂,不是煩惱,都享的是法樂。

「三界諸天所現之境,但唯受用禪定五欲之樂。」四禪八定,從色界開始往上走,二十二重天。「人道之境,苦樂相間,各隨其業,多少不同。」投生成人了,那麼算是一個好像上上下下的中間的一個樞紐一樣。實際上,六道中人道確實是樞紐,你造惡業往下墮,也是以人道為本,你修四禪八定,乃至十善五戒,往上升,也是以人道為本。所以說,「各隨其業,多少不同」。

「鬼畜之境,苦多樂少。至於地獄,則純一極苦。」也就是說,下墮了以後,基本上就沒有樂可言了,只有這個像地獄的話就是「純一極苦」。這個是介紹說,一念現前心,緣法不同,受用有異。這是徹悟祖師首先從心的背景,直接給我們作一個交代。就沒有從其他的法上,你看是最痛快直接的。

我們再往下看,因為有些法聽不懂了,一定要有妙喻,這個比喻出來以後,馬上你就能相應到裡面。他這裡做了一個比喻是什麼呢,「如人夢中所見山川人物,皆依夢心所現。若無夢心,必無夢境。設無夢境,亦無夢心。故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就是當下我們現前的所有這個境界,就像夢裡邊的山川人物。

因為我們現在,比如說我們在講這個法義的時候,一講到「唯心所現,唯業所感」,我們很難當體起來。為什麼說很難當體起來呢,就是我們太久的這個二元習慣,當下正以為是正思惟的時候,實際是沒有觀照的。真正的觀照就是忘卻這個分別觀照,但是我們現在沒有,你看有時候祖師開示講到說,你要把知見要進行什麼,要消融,心境一如,就是要把它消融了,不是把它抹殺了。

你像現在我們說,現前的境界就像夢裡邊所現的山川人物,但是,這個境界是怎麼出來的,「依夢心所現」。沒有我們現前一念心,絕不會有這個境,現前的這個境,本來就是當體一念心,你不要在境外再去求心了。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把業和果分開,一說到唯心所現,就是把心和境拆離。他當體不起來這個功德,你隨順不到這個當體,入不了法性。

所以大禪師們苦參密究,苦苦追求,就為這一念,心境一如。但是現在我們就從理上就要知道,心外無境,境外無心,特別最後兩句,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要跟著這個文字般若走,境即是心,心即是境。

所以你看我們,大家如果能夠識得這個法,一開始我們講過了說:一切境界,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很多時候我們理解這個法義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呢,是重在說,哎呀,馬上就說境是怎麼樣的,心是怎麼樣的。

這個法最核心的訣竅在於哪裡呢?在於唯心所現的「唯」,一切法只有「唯」,不在心、境上論。你現在如果入到這個唯法中的話,心境一如,心就是境,境就是心,再沒有什麼好修的了,就是這樣子的,但是現在我們很難。

你比如說,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勘驗,特別是在禪宗的祖師爺們,他來了人怎麼接引呀?諸位都知道臨濟宗,臨濟宗的手法很高,他接引眾生的時候是看你來什麼根器。什麼叫來什麼根器呢,如果是中下根的人來了,他就說什麼,我便奪境不奪法。就把現前境的這個執著、執念給你破了,但是,他把法沒有破,把法給立起來,破你現前對境的執著,立你當體認可的佛法,這是一般的根器,是這麼給他演繹的。

如果說中上的根器來了會怎麼樣呢,奪境也奪,就是境界也破,法的知見也破。因為現前的境界他會投身進去,所以讓他抽身出來,破了世間法,還有一個出世間佛法,他也得破,這是中上根器的人來了,這麼給演這個宗,叫弘宗。

上上出格人的根器來了會怎麼樣,他說人、法、境,什麼都不奪,一切就是這樣子,全體作用,縱橫四海。那大家,法師們會一下,這就什麼叫做「當體即心,全心即境」,就是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就此時此刻就是這樣子的,一切法就是這樣。

我們用慣了世間法了,覺得貪瞋癡,然後突然學佛了,開始追求無貪無嗔無癡,用到極處還轉不了身的時候,你華麗一轉身,發現心境一如的時候,這才是入了法味了,起了真修了。

所以夢中所現山川人物,沒有夢中、夢後,沒有夢中和醒後之說,夢裡邊也是它,醒後也是它,夢中、醒後全是它,你就乖乖地不要動。大家都是道人,你要從此處開始入這個佛境,入這個佛法。

既然我們常言道: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對不對。那說明現前的境界都是心的體相,都是心的作用,沒有一法不是心的味道,這就叫法味。

當然在具體的日常操作中,我們還是需要方法的,需要方法。最直接的方法,怎麼來勘驗這個現前的自性清淨呢?禪門裡面常講到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是最快,最凌厲的。諸位我不曉得,因為每個同修都有每個人用功的方法,入道的訣竅。

你也可以就是把這個法可以試試看有什麼效果,就是一切的境界都是佛境,都是法身。所有的呈現都是佛的妙用,法性的功德。你不要在上面再進行,不要說這個人那個人,這都是太粗淺了,你都不要說這個法那個法,也不要說這個境那個境,你試試看還有什麼效果。

就用這個法來勘,既然所有的都是法身,都是佛性,上殿過堂也是,念經持咒也是,上廁所、吃喝拉撒也是,修善法也是,鬧事非也是,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全是,你就這麼往過勘。看看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能不能過得去,是不是念念能擺得平,沒有再要其他的需要,就這一點。

所以我記得,前些天不是跟著我們全山的執事,大隊伍去參學,有的法師也一起去了,可能還在一個團。參學我們這一團是去的雲南,可能去過的諸位法師們,去雲南都知道,像去了昆明,又在大理,然後到麗江,不是也是很火的旅遊勝地嘛。

麗江從玉龍雪山下來,有一個什麼項目呢?叫《印象麗江》。我不知道諸位有的去過沒有,看過沒有。《印象麗江》,實際上就是露天演出嘛,是張藝謀還有一個叫什麼王潮歌,這兩個導演他們合作,每個地方旅遊都有這個現在什麼《印象西湖》也有,咱們《印象普陀》,也是他們弄的。

這個《印象麗江》也是這個導演,他們特別會拍這個大場面。進去的時候這個導遊就給說,說,哎呀,你們進去看一下,師父們,這裡面非常好,說場面很大,還有什麼殉情呀,還有什麼對山歌呀。反正他說他進去了嘛,開始就哭,走了還要哭,覺得被激動的不行。我心裡還不以為然,這有啥呀,就這個演出曬得烈日炎炎的,有啥看頭,說早點完了算了。

哦,進去以後呀,這個人的情見還真是這樣,它這個場面很弘大,出來都是少數民族的異域風情,小夥子騎著馬就從整個演藝場上從後面這麼繞一圈過來,咯嗒咯嗒,它讓你心緒蕩漾得很。哎呦,當時我就心想說,沒有辦法又跟著走了,又動了。這個心裡就開始起伏跌宕說,這場景好,音樂唯美,節奏明快,所有的心就跟著走了。

但是後來呢,這也是真的是阿彌陀佛無處不在,跟說法一樣。後來有一個環節是什麼呢?就是演出,他們少數民族叫納西族嘛,納西族的那個小夥子出來呀,他就是要表現他們彪悍的一面。有一個領頭的舞者站在一個桌子上,其他人呢,給他抬著那個缸,幹什麼,給他倒酒。

倒酒完了以後,他就來了一段台詞,說什麼,說朋友來了,喝酒;朋友走了,喝酒;談戀愛了,喝酒;失戀了,也喝酒;說賺到錢了,喝酒;錢花光了,還是喝酒。就有這麼一段台詞,顯現得很彪悍,但是當時突然間觸到我這個法了。

那我們回到此時,諸位知道,就勘驗你現在能不能相信現前一切法皆是佛法,現前一切境本來佛境。喝酒,你就從這一個法往過勘,全是佛,就是佛的法身,念念無間,就往這麼過去走,誒,感覺不錯。「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齊休。」就這樣。

所以「境外無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實際上就是佛性嘛。諸位常見祖師裡面開示說,無佛無眾生,眾生即是佛,你能把眾生和佛的知見融到一起,現前才是真佛真法。為什麼,因為你眾生即是佛的時候,眾生的知見就滅了,就融進去了。

佛即是眾生的時候,佛的知見也融進去的,雖然眾生和佛宛然一切現前境界,但是你的心地上已經消融了,擺平了,就這麼修。所有的止觀也罷,持咒也罷,念佛也罷,無一法不是為這個法。

所以你看再輝煌、再清淨,還是此心此法。唯有心,所有一切法中當體只有心,你還要什麼,你還缺什麼,還缺什麼?

但是問題是什麼呢?我們有時候入不進去,會游移。當然諸位也不要說,法師你不是在講淨土嗎,怎麼這塊繞繞繞,繞到心性繞到禪法裡邊了。實際上跟諸位講,淨土也是這個法,為什麼?不要以為講了半天就講禪宗了,沒有一刻離開淨土,淨土的修法換了一個說法,還是這個樣子,什麼說法呢?「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就是這個法,沒有第二個法。

所以你看為什麼說聽祖師開示還要入這個法。所以後面講到說「故曰,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說這個,這一段還有一段是什麼,「若於因中察果,當須觀心。」就是你想知道你的來果,當來的果報,當然這個當來的果報還在這一念心中了,其實這就叫「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果是相即不相離的。一念因,當體就是果。

所以你若於因中察果,想在因中就知道是什麼果,「當須觀心」,「設於果處驗因,當須觀境」。心境一如。所以「故曰,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果必從因,因必剋果。」因果是相應的。

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就是真正你能夠悟到心境一如,因果不二的這個道理的話,後面一句非常重要啊,「而猶不念佛求生淨土者,吾不信也。」就是說你,真的能夠把這個法給相應了,知道心境一如,知道因果不二的理,你還在這裡說我不必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話,你絕對沒有悟道。你悟到這個法,你還不念佛求生西方,不存在這個事,有這樣的事,我不相信,我不相信,這是徹悟禪師說的,說他不相信。

所以大家看到了,實際上這段話,給我們交代的,把佛法的核心眼目交代明白,就是「是心作佛」。剛才我們講了半天就是「是心是佛」,最為直接痛快。心作心是,四個字。心作,就是唯業所感,唯心所現,那麼我們當下正好利用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念念求生西方,念念阿彌陀佛,這就是緣的佛法界。

雖然在緣佛法界的時候,心作的過程中,但是當體即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這就是心是,心本來就是。念念不曾遠離,心境一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能夠把這個法搞清楚了,看清楚了,這一盤棋,法界這一盤棋,還有什麼走不了,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嗎?沒有了,沒有了。

所以大家發現了沒有,這一段開示,實際上是給大家講的信。可是我們今天講的信願行的信呀,不是通常的那個讓你從了解上,宗教情懷上去信,直接從最究竟的法義上信。就像我們說信什麼呢,信月亮一樣,今天的信叫圓滿信。不是在初一的月牙兒上信了,也不是說慢慢的月亮越來越大,半月信,是直接就信十五十六的滿月。月亮還是一個月亮,就是這個質量,但是讓你在起信的時候,怎麼信淨土呢,直接看它十六的月亮最圓,清淨一如。這是信。

那好,我們再往下看,願力是怎麼樣的啊,你看。「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什麼意思,我們的心既然說心境一如,那你這個心要往佛法界緣,你要有指歸、投向。

你每天的心都往西方發,願生西方淨土中,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那麼他日命終的時候,你能夠不往西方走往哪裡走,念念如此,還在這一念。就像這個大樹、牆一樣,你每天都往西面推一下,它這個地基每天都往西面歪一分,你說它哪天這個牆倒了,這個樹下來的時候,它會往東或者往南、往北走嗎?必往西方,這就是願力的交代。

但是我們的願力要貴在什麼程度,就是這個願力要懇切到什麼程度?你看前面講到,重心往西方,「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

所有的其他的知見,轉不了你求生西方的願心,一切的邪說莫能搖惑。以現在來講,你看為什麼說難行道難行道,現在外道相善亂菩薩法,詐現威儀的很多,說得頭頭是道,甚至教理也不能通,以法謗法的多。

你看我這些天,在講一個叫《觀經四帖疏》,不知道有法師知不知道。《觀經四帖疏》裡面是怎樣的呢,它有一個概念就叫別時意。這個別時意禍害到什麼程度,就是《攝大乘論》裡邊提出來一個別時意是什麼,說往生西方呀,十念往生,《觀無量壽經》裡面不是講到十念往生法嘛,他說十念往生,其實不是說讓你這輩子真的就能往生,是佛為了發慈悲心讓你積累善業,才告訴你,臨終十念如果念好了,也能往生極樂。

但是真實的情況是沒有這回事,是讓你生生這麼積累善根,這個功德可能在哪一生哪一世才能體現,叫做別時意趣。說白了,就是說淨土法門極樂世界是一個善意的謊言,沒有這輩子即生成就這回事。

大家知道,這個出來以後呀,還有大法師給進行註釋,演繹,差不多從隋朝開始,近百年的時間,別時意的影響,很多人不修淨土,你想想這個禍害有多大。

一切境緣莫能引轉」,就還有一個另外什麼,我們最容易被他宗知識所轉。什麼叫做他宗知識,跟大家講一下,不是說一般的歪理邪說,或者是旁門左道。他宗知識就是說他在另外一個宗派裡講,是當知無愧的善知識。你看我們一直在鑒別禪和淨的這個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明天的內容還是如此。

你比如說六祖大師,你說他能說不是善知識嗎?中國的佛教要是沒有了六祖,還能叫中國佛教嗎?可是六祖在《壇經》裡面就講過,東方人造罪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往哪裡生?不明就理的人就把這段話摘出來什麼呢,來破淨土法門。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沒有一個真實的這樣的一個,你把自己的心看好,就當體就是淨土,很多人就把六祖的無上開示翻作毒藥來破淨土。

實際上我們要知道,真正六祖的開示是為了讓我們泯東西之見,不是為了破往生之法,沒有人這麼說。這就是他宗知識所轉。那禪宗的知識裡邊開示的時候,佛之字,佛這個字我不想聽,聽都不要聽,然後我們一聽就以為說,破念佛法門。實際上祖師爺講過了,說佛之一字,佛這個字我不想聽,是要破這個佛的定見和執念,不是破念佛這個法,有時候我們就跟著就走了。

所以你看這裡講到了,說什麼呢,說你的願力要切到什麼程度啊,大家來看,「若正修淨業時」,你正在修淨土法門的時候,怎麼樣呀,「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禪授汝。

就是哪怕達摩祖師來了,告訴你,說你不要修淨土了,我有無上的禪法給你傳授,比這個要好得多,你應該怎麼樣呀,「當向祖師作禮」,說我已經先受了如來念佛法門了,發願受持,終身不悔。所以祖師雖然有妙禪,我不敢自違本誓。達摩祖師來了,你不能移不能動,這才叫做切願。實際上每一個法每一個宗都是需要切願的,就是不移不動的這個願心的。

你看禪宗不是也有這樣的公案嘛。大梅禪師去參馬祖的時候,問馬祖說如何是佛,馬祖就給他說了說,「即心即佛」。這麼一開示,大梅禪師就悟了,悟道了以後,馬祖就想看看他上哪兒去了,他住山,住山長養聖胎去了。長養聖胎的時候,馬祖又派了一個侍者去,一個和尚就去問大梅禪師,去看他在幹什麼。

然後這個和尚就去見大梅禪師,說你見馬祖得了個什麼?這個禪師說:「馬祖跟我講了,說什麼呢,說即心即佛,我得了這個法了,現在就在這兒住。」這個和尚就給他說了:「說馬祖現在不這麼說了,另外有好的法了。」

說又有什麼好法呢?說馬祖現在又講非心非佛了。結果大梅禪師說什麼,說這個老爺子太能迷惑人了,天天作亂開示惑人,說:「老漢惑人,無有了期,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禪宗也要這樣的願心的。誒,馬祖聽了以後非常高興,給大眾說什麼:「哎呀,梅子熟了。」意思是大梅禪師成就了。

所以沒有一法不需要願力,這裡你看徹悟禪師開示到,願力還要大到什麼呢?不僅僅達摩祖師,只是祖師爺,還有什麼?「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就是釋迦牟尼佛來,化身到你現前,怎麼樣呀?「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我說的淨土法門只是當時應景的一個方便而已。怎麼樣呢?「今更有殊勝法門,超於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

釋迦牟尼佛再現在前給你這麼說,怎麼辦呢?「亦只可向佛稽首陳曰: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你看看這個願力要篤定、深切到什麼程度。深切到就是說佛再來了給你說淨土法門是方便法,你再今天聽我的,我還有更殊勝的法告訴你,你都不能買賬的。給釋迦牟尼佛頂禮說什麼呢?說我曾經受您老人家發願修了淨土了,一息尚存,絕不更改了。

所以大家看看,徹悟禪師所講的願,要願到什麼程度,要願到這個地步。我們看一下今天講到的信要圓滿信,願要願到什麼切呢,絕無二心。這個二心是什麼意思?第一個,依人而言,不認第二個人。只認釋迦牟尼佛說的,祖師爺來了不認,菩薩來了都不認。

就佛說了是這樣的,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來了也不認,只認第一人。其次,只認第一人裡邊還有抉擇,只認第一人的第一個法,不認這個人的第二個法,釋迦牟尼佛說了也不認。願力要切到這樣的地步,才叫做切願。

我們再來看下面講到信願行。淨土法門徹悟禪師開示行在什麼呢?行叫做萬行之行,皆是淨土行。大家來看,仔細聽,看不到了只能聽了。怎麼聽呢,大家來看,說,「此一念佛法門,如天普蓋,似地普擎,無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

我們太多了聽過,說淨土法門,常講到說,像歌裡面唱的說,天地間走來了小小的我,說什麼天大地大何處是我家。這個法就表了天地之間,沒有一法能獨立於天地之外而存在,對不對。念佛法門,沒有一法能夠獨立於淨土修法而存在,這就叫「如天普蓋,似地普擎」,它是總持法門。聽起來好像太過了嘛,一點都不過。

打個比喻,祖師也打個比喻,說什麼?就好像我們射箭一樣,對吧,射箭如果你這個箭有靶子的話,那你這一箭射出去呀,有可能射中,有可能就不中,不在這個靶子範圍內。現在他給你說的是一個什麼條件呢?你在空中讓你射箭,這個靶子是什麼?大地就是靶子,你說你在空中射箭,大地是靶子,向大地射,哪裡有一箭能夠不中大地嗎?找不著一箭中不了大地。這就叫「如天普蓋,似地普擎」,念佛法門。

既然「如天普蓋,似地普擎」的話,我們要從什麼,宗教圓融再來導歸淨土上來看一下,徹悟禪師開示的。你看他首先引入《華嚴經》,他說《華嚴經》講的就是念佛法門。「如華嚴全經,雖有五週四分之殊,以因果二字,該盡無餘。」就是八十卷的《華嚴經》,雖然這麼一部大經,裡面分了四分五週,我們研習過《華嚴經》的法師們都知道,這個是澄觀法師著的《華嚴疏鈔》,《華嚴疏鈔》裡面就把它劃了四分五週,舉果勸樂生信分、修因契果生解分、依人證入成德分和托法進修成行分,這就叫四分。整個八十卷的《華嚴》實際上他說了,說整個內容無非就是從凡夫因到成佛果,攝盡無餘了。

四十一位因心,無一心而不趨向果覺。」四十一位因心就是從十住、十信、十迴向、十地,這叫做因嘛,趨向於果覺就是成佛之果。所以他就說難道這不是念佛法行嗎?你從因至果,哪一行不是念佛法門。

而且講到「而末後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全經一大結穴,不其然乎。」這難道不是在講淨土嗎?他把《華嚴》會過來。「又華嚴者,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佛果,此萬行非念佛行耶。」那大家如果有去讀過《華嚴經》的都知道,《華嚴經》裡面毗盧性海的行法,那裡邊的行門太多了,太廣大了,門門皆入佛道,門門皆是佛境。

裡面不僅有正行還有逆行。什麼是逆行呢?你看這裡祖師爺就是講到了,說「具婆須蜜女,無厭足王,勝熱婆羅門等無量門。」也就是說,這個具婆須蜜女是華嚴五十三參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啊,其中的一個善知識。大家知道她修行,怎麼修的,她修這個成佛之道,成佛之行怎麼修的呢。

所以你看不讀《華嚴》都不知佛法的富貴,富貴到面面俱到,樣樣能行。她怎麼修的呢?她專門用色相來度化眾生,這個須蜜女是一個妓女,我們一說妓女,世間來講那就染污到什麼程度,對不對。她但是有驚人的美貌和非常有學問有涵養,所有一切的男的看見她都瘋狂,那麼她以她什麼來修佛行呢,她的願力法門是什麼?

只要有人跟她對視一笑,眉目傳情,或者說說話、牽牽手乃至擁抱、接吻,所有的這些人瞬間都能夠入菩薩清淨地,這是人家的願力,一個妓女,菩薩行。這裡徹悟禪師說具婆須蜜女,把她拉出來,知道說這也是同步在行念佛行。須蜜女她有一個什麼咒?相應的咒叫什麼?一切眾生歡喜敬愛清淨陀羅尼。你佛法廣大不可思議,境界我們想不來的。

還有這個無厭足王,無厭足是幹什麼的?他的王宮裡面就跟無間地獄一樣,當時善財童子去參究他的時候,參訪他的時候,一進去發現他正在懲罰犯罪的眾生。他所有的這些刑具已經無所不用其極了,手腳給砍掉的,耳朵給割掉的,眼睛給挖了的,肢解身體的等等這些。

善財童子進去以後,就瘮得慌,就起了疑心了。結果天人當時傳來的聲音,天人勸善財童子要信受善知識,結果他的信心起來了以後,這個無厭足王就把他牽著他的手走到後宮,後宮裡面的情景,全部都是什麼呀,七寶莊嚴,轉輪王的福報。

無厭足王就給他說了,說我沒有辦法,是為了懲罰這些,是為了讓他們知道苦趕緊入佛道。我雖然給他們行如此的酷刑,我心裡不生一念嗔恨之心。所以徹悟禪師說,無厭足王的行也是什麼,也是念佛之行,同樣也是念佛之行。

還有一個叫勝熱婆羅門,勝熱婆羅門是外道,諸位要知道外道是什麼?修苦行的。我們聽過說,印度不是有什麼,烈日炎炎的時候,他點著火在那兒烤他,四面都是火,中間有一個山,他就在山上待著烤。然後烤得差不多了,中間有最高的一個刀山,他就直接從那兒跳下來登上去,他就修這個行。

結果善財童子去參訪他的時候,他說如果你能夠從刀山登下去,再從火海跳下來,一切菩薩行皆得清淨。善財童子受不了了,說哪有這樣的無益苦行,這不是最典型的嗎?他說佛的教法中說了,人身難得,自命證佛難,隨法修行難,這肯定是魔子魔孫了,讓我自己去找死嘛。

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天人又勸他說:莫作是念,莫作是念。你看,徹悟禪師為什麼要開示這個呢?就是說所有《華嚴經》裡面的所有這些行呀,不僅是正行,包括逆行,反著來的,也是念佛之行。為什麼?你看這裡講到淫行、殺行、外道苦行,所有的這些都在華藏世界海的清淨行中,萬行之行,一切之行。「此無量門,非即念佛門耶?」徹悟禪師,富貴的《華嚴》,他拉出來印證,難道不是在講淨土法門嗎?

再往下看,「法華一經」,你看他拉出來的都是大部頭的經典。「法華一經,從始至終,無非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此非始終唯一念佛法門耶。」他不講《華嚴經》了,成佛的法華。那確實如此,你看《法華經》裡邊,我們不管說,可能《法華經》咱們普陀山誦得比較多了,你看在《化城喻品》裡邊,化城三百里,歇好了以後,再往五百里的佛道上走,五百里的的寶所。

那麼從三百里的化城到五百里的究竟,難道不是念佛法門嗎?《藥王菩薩品》裡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已經證得現一切色身三昧,但他還不執著這個色身相。怎麼呢,燃身供佛,大家想想燃身供佛的時候,難道不是念佛法門嗎?常不輕菩薩,跟一個二百五似的,現在我們見到常不輕菩薩保準說他是神經病,見了誰都磕頭,《常不輕菩薩品》裡邊,見了誰都磕頭,說:「汝是未來佛,吾不敢輕慢汝。」這不是一切眾生皆是佛,不是念佛法門嗎?至於後面講到的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徹頭徹尾一部《妙法蓮華經》就是念佛法門,就是念佛法門。

所以你看他這裡講到說,「總佛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半、滿、權、實、偏、圓、頓、漸,種種法門。」什麼叫做半呢,我們一般都是判作半字教和滿字教,就是小乘聲聞乘的教叫半字教,菩薩教叫滿字教。聲聞緣覺菩薩呢,叫做權法,就像《法華經》裡面不是有一個牛車、鹿車、羊車嘛,這叫三乘,這都叫權法。

把這些火宅裡面的眾生引出去以後,發現唯有一佛乘,大白牛車,所以天台宗有為實施權,開權顯實的這個,這就叫權實教法。如果論到教裡面,還有化法四教,藏通別屬於偏教。只有這個圓教才屬於圓,這叫偏圓化法四教。化儀四教裡面有頓、漸、秘密、不定,有頓有漸。

所有的這些招都出盡了,無非什麼呀,就是佛說的一代教法。一代教法怎麼樣呢,「無非顯示唯心自性,圓成無上妙覺而已。」難道不是一大念佛法門嗎?他這裡又講到這個。你看,這就等於說把整個教下都稱之為念佛法門,無一例外。

後面又開始會通什麼呀,宗門下是什麼,「至如禪宗,達摩大師西來,但當曰,直指人心,見性便了。而雲成佛者」,難道宗門不是念佛法門嗎。「至如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一棒打殺,與狗子吃等語,皆顯示法身向上勝妙方便。是真念佛也。」你看這裡講的這段話非常重要,因為禪宗最著名的公案,大家都知道趙州禪師嘛。

剛才講的,人家四月初八在這個浴佛法會,他在那兒不適時宜地說了,這種事太無聊,當時要是讓我知道什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讓我知道了一棒子打死餵狗吃,嚇死人了這種話。「佛之一字我不喜聞」,就聽也不想聽這個字。那麼徹悟禪師這裡說,這是什麼呢,這是「顯示法身向上」一法不立,「是真念佛也」,念的實相佛,宗門也是念佛。

所以說「往往無知之輩,謂宗門中人,不宜念佛」。你看禪堂裡面都是貼一個念佛是誰,一說到念佛是誰,就以為說那就不用念佛了,然後念佛一聲還要漱口三天,這種流弊知見都會出來。

所以你看祖師爺說,「謂宗門中人,不宜念佛此不唯不知念佛。」就是你不僅僅不了解念佛法門,「豈真知宗哉」,就是你連禪宗,什麼叫做「宗」,什麼叫做「教」,根本沒搞明白,所以大家有興趣一定要看一下印光法師的《宗教不宜混濫論》,非常明瞭。

最後一句,大家來看,前面講的呢,是會通,先說信,對吧,再說願,然後我們講到說萬行之行是淨土行,從教下來講《華嚴經》、《法華經》全是在闡述淨土,從宗門而言,一千七百個公案,都是為淨土作註釋,為念佛作準備。後面講到了我們一般說,那肯定這就是佛法裡邊都是在講念佛法,沒錯。

今天我們末後一著,還要往高了拔,是怎麼樣呢,「不唯宗教兩門如是」,也就是說不僅僅教下是講的淨土法門,宗門是講的淨土法門,要聽明白啊,「即普天之下,士農工商,諸子百家」,這講的是什麼呢,就是所有在這個社會上生活的,你是一個做學問的,還是種地的,還是經商的,諸子百家,就是還是講這些倫理道德的,還是宗教之士。

縱不慾念佛,不知佛者」,就是從來不知道佛法是什麼法,也從來沒聽過念佛是什麼門,聽都沒聽過,誰知道你們佛法,你不要跟我講這些。不慾念佛,不知佛者,怎麼樣呢,「亦不能出於念佛法門之外」,就是每天你的起心動念,造業感果,輪迴六道,上下升沉,全部在走的是什麼,走的是念佛的原理、規矩,前面講到的:唯心所現,唯業所感,心境一如,業力感應。

大家想想,普天之下,就是說世間的這些人,雖然不知道佛,都在行念佛法門。為什麼,「以彼去來動靜,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活著就在行念佛之法。當然我們念的不一樣了,有時候念地獄,有時候念畜牲,有時候念人天。但是不管你這個念,念的是什麼法,所行的法,原理跟淨土法門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功的原理正等無異,就是一個法。

禪師後面給講了一句開示是什麼呢,「所謂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就是說你萬法歸宗,你一氣不言,就是你一句話都不用說,就在這直勾勾地坐在這兒,一切法都是念佛之法。

「一氣不言含有象」,有象就是萬事萬物的宇宙萬法。「萬靈何處謝無私」是什麼呢,隨便你所有世間的一法,出世間的萬法,所有的世出世間之法,怎麼呢,你再怎麼給我折騰,都出不了這個真如法性,一念心體,叫「萬靈何處謝無私」。就是你離不開這個一念心體。

夾路桃華風雨後,馬蹄無處避殘紅」,我曾經在這個講堂裡給居士有一次講過這個道理。什麼叫做「夾路桃華風雨後」,所有我們一天的日用,去來動靜,不管你是信佛不信佛,知道不知道,有沒有感受念佛法門,但是這個法門就像什麼,「夾路桃華風雨後」,這是一個比喻。

諸位設想一下,就是兩邊都是樹,桃華,桃花桃樹,正好桃花盛開的時候,突然間暴風驟雨下了一通,把這個桃花瓣呢,打得滿地都是,「夾路桃華風雨後」。然後你現在騎著馬,想從這個路上走過去,「馬蹄無處避殘紅」,就是你每下一蹄,你騎的馬每走一步每下一蹄,絕對繞不開要踩著這個桃花瓣,每一腳必須要落在桃花上,這就叫「馬蹄無處避殘紅」。

我們所有的起心動念,現前的一念心體,只要你有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的時候,就是無不是念佛法門。所以我們一般去會淨土的時候,覺得說不是說了佛法裡面是總持法嗎,就可以了,包羅了宗教,圓融了宗教。今天祖師給我們會到什麼程度,所有世出世間沒有一法不是在行念佛之法,只不過看你是正著往上走呢,還是倒著往下墮,但是功能、原理、後台、總樞紐一模一樣,這就叫「馬蹄無處避殘紅」。

所以你看,如此殊勝之法,可能我們因緣中,也過去有些障礙。本來這個開示語錄,是兩邊能夠看得著的話,容易相應,但是可能今天總是有些美中不足吧,剛好因緣中不能夠看,那諸位能夠聽清多少算多少。

總之今天這個法,實際上是極出格之法,極圓融到位之法。我們沒有從通常的所謂的情感上的信仰,乃至邏輯上的信念,去講淨土的信願行。我們今天講的信,唯以剛才講的十六的月亮,以滿信為信,以切願為願,只信一個人說的,最初的一個法,就是釋迦牟尼佛。那麼最後會歸到行的時候,不僅教下是淨土之行,宗門也是淨土之行,宗門教下,世出世間全部都是淨土之行之萬行之行,沒有一法能出去。

如果大家能了解,把這個法會到這裡,再不要去問佛法,確實已是「身至含元殿,無須問長安」了,已經扎扎實實地落停在這個「馬蹄無處避殘紅」。這就是祖師爺心目中的淨土。祖師如是說,我輩當如是隨順教誨,當如是依教成就。所以今天我們第二節課就把這個徹悟禪師的開示,給大家供養,希望還是我說的,有所增補。

明天的內容,依然還是圍繞著禪淨的這個釐不清這個思慮,進行講什麼呢,蕅益大師的答卓左車的一封書信。有問有答,那個開示的教法也罷,語氣也罷,比今天的更加淋漓痛快和難解。

所以諸位法師或者居士,如果說有興趣的話,回去一定要預習一下,預習一下明天來再聽的時候,萬一這個還不靈,依然看不到,那麼聽起來會相應、好聽一些。

好,今天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這句佛號跟我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請看經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

六字洪名的實相之道,一刻也不要離開

阿彌陀佛徹證法界實相理體,同時又把他無央數劫的積功...

念佛法門的宗旨是信願行

念佛法門的宗旨是信願行三法。信是什麼呢?信,從事相...

【推薦】【漫畫】惡不能障,彌陀救度

四川省梓潼縣農村有一對夫婦,年紀四十歲左右,一直以...

念佛的人,隨緣不動心最重要

大家來打佛七,難免一時間不適應。因為環境和生活條件...

臨終之時,阿彌陀佛搶先把我們帶走

復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蓋穢土自力修行,...

大安法師:心情浮躁時如何通過念佛求得安寧

問: 我自己的一個問題,我心非常浮躁,怎麼都靜不下...

往生到極樂後,惡業最終會怎麼樣

問: 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後,惡業種子不起現行,那這...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藏經】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肉食主義的邏輯悖論

從童年到成年,一遍又一遍地,大眾被告知吃肉是正常的...

素食,就是不做餓死他人的幫兇

哈佛營養學家梅爾指出:如果美國肉類生產降低百分之十...

除了會佈施,還得要會迴向

諸位在這裡要特別注意:你除了會佈施,還得要會迴向,...

持咒常識問答簡選

問:持誦神咒,有人說不宜在家念。如白衣咒大悲咒之類...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慾所牽

真正修道人不一定要在這個田地、資身用具上去預作策劃...

針丟了之後

有個人不小心弄丟了針,實在找不到了,他突然看到家中...

高僧倓虛法師的故事

我們所說當代的一些高僧大德的弘化因緣,也不知道為什...

忙碌的猴子

天剛亮的時候,一個農夫用他那古老的犁,犁著一塊田地...

春節是吉祥的節日,應以皆大歡喜的方式來慶祝

在這新春佳節之際,大地上人們喜氣洋溢。為了慶祝春節...

【推薦】印祖談家庭教育中母親的重要作用

五倫,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

聖嚴法師《父母是家裡的佛》

問:當家裡有老人需要照顧時,常會在兄弟姐妹間造成緊...

不要擾亂眾生得度的因緣

隨緣度化: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

有什麼看不開的呢

比舍是個出名的珠寶商人和經驗豐富的航海家。一次,比...

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死後各分散

宗喀巴大師要我們修無常觀,分三個次第: 第一個思惟今...

淨界法師:三皈五戒開示

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簡單講幾句話,因為待會不能過...

講經講得不對,勸其他人不去聽,是謗法嗎

問: 講經講得不對,勸其他人不去聽,是謗法嗎? 仁清...

【佛教詞典】華頂寺

位於浙江天台山之極頂,規模宏偉,工程艱鉅。五代後晉...

【佛教詞典】三味

(名數)一出家味,二讀誦味,三坐禪味。見涅槃經十二...

【視頻】界詮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界詮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視頻】大安法師《劉遺民居士見佛》

大安法師《劉遺民居士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