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把握機緣
◎宇宙萬物,天地萬事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聚散有時,生滅無常。大家有緣相聚在一起學佛,都是多生以來種下無數的菩提因緣成熟的緣故。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好好珍惜此一千載難逢的殊勝因緣,但念無常,好好地把握每一個學習的機緣,努力精進,勿懈勿怠,一生成就,了辦生死。
是日已過
◎普賢菩薩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普賢菩薩教我們要但念無常,時時刻刻想到無常大敵,因為人命呼吸間,一息不來,輪迴路險,焉知何在?
無常
◎每天臨睡前,我們應當捫心自問,自己今天為自己的生死大事準備了多少?是不是又荒廢懈怠了一日?人生的一切都是無常,學佛念佛要趁早,因為無常大限隨時隨地都可能到來,我們應當更積極地及早準備自己的生死大事。
不要執著
◎金剛經告訴我們的就是不要執著。「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相,則名諸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等金剛經的點點滴滴都是佛陀殷殷告誡我們要放下一切,不執著一切。
夢幻泡影
◎金剛經裡最後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告訴我們,眼前我們所擁有的,所鐘愛的,所眷戀的,所執著的一切都如同夢幻泡影一般的脆弱,都如同露珠閃電一般地短暫,都不真實,都是無常,都將過去。提醒著我們不要執著,要真實地放下,去追尋真正永恆的歸宿。
即一即三
◎念佛就是淨,就是禪,就是密,即一即三,即三即一,一句「阿彌陀佛」俱含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的所有精華,念佛真的是不可思議!老老實實地把一句「阿彌陀佛」執持下去,佛教的精髓盡在其中。
慎選法門
◎學佛人要放聰明一點,我們要慎選一種簡單易學且容易成就的法門,因為生命有限,人生無常,沒有多少機會時間可以給我們蹉跎。古代祖師如永明大師、蓮池大師、徹悟大師都是禪門大德,參禪到最後都知道這條路是行不通的,倒過來最後還是回到念佛,息心淨土;近代如李炳南老居士一開始也是學禪,又是學密,學了好些年,也是最後回到了淨土法門,在念佛中成就了道業。
靠自力?靠佛力?
◎學禪學密之所以難成就,難在只靠自力,除非上上根機的人方能成就;念佛之所以易成就,另在依靠佛力,有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依其本願,接引眾生,靠著佛力加被,上中下根一概攝之,橫截生死濁流,一生了辦,超凡入聖。所以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念佛是真正的究竟
◎念佛才是真正的究竟,而且是三根普被,無機不攝。試觀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末後普賢菩薩尚且教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夫華嚴乃世尊成道後為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教導的無上經王,都勸大菩薩念佛,求生西方以圓滿佛果。吾輩俗地凡夫,竟還藐輕念佛,視念佛為粗淺,視念佛為愚夫愚婦之行,真是愚癡昏昧,可憐至極,無可救藥啊!
萬病從殺生來
◎萬病都是從殺生而來。華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我們累世以來,所造的殺業早已無窮無邊。所以我們不只要戒殺吃素,不再造殺業,更要積極地放生,救贖生命,償還殺債。
(九)
自性自度
◎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學佛念佛,了脫生死是自己的事,任何人都幫不了你。師父把佛陀的教誨教你,就好比醫生開藥給你服,服不服藥還在於你自己,不服藥病不會好,怪還是要怪你自己。所以學佛念佛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所謂:「自性自度」,奉勸學佛人要及早好好準備自己最重要的生死大事。
長遠心
◎學佛念佛一定要發長遠心。因為修行的路如同爬山一般,不可能一下子就登上峰頂,在過程中總是有諸多橫逆阻撓處處障礙著我們,讓我們上上下下,進進退退。但是只要發長遠心去做,百折不撓地努力行去,一定會有成功的一天。
念佛的秘訣
◎念佛的秘訣沒有別的,就是要多念,生處轉熟,養成念佛的好習慣,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老老實實,竭誠盡敬地執持下去,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融入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當中,久而久之,自能體會其中的奧妙。
高聲念佛
◎念佛時如果妄念紛飛,心識雜亂,不能專注的時候,必須要大聲念,攝耳用心聽,自能去除妄念。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障;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心不散亂;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
戒為無上菩提本
◎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守一分戒律,得一分清淨,成就一分道業;守十分戒律,得十分清淨,成就十分道業。
學佛的根本
◎學佛的根本就在「戒定慧」三個字。楞嚴經云:「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所以學佛之人應該好好地在「戒定慧」三無漏學上下功夫。
三無漏學
◎如何在濁世中,心不為外境所轉,如如不動,而且能把外境轉過來,化煩惱為菩提,化火焰為紅蓮,這就須要功夫,必須要在「戒定慧」三無漏學上下功夫。
戒定慧
◎佛陀在涅槃時叮嚀弟子要「以戒為師」,就是要佛弟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行為中處處小心謹慎,隨時觀照自己的言行有沒有違反佛陀的戒律,時時省察己過,日日懺悔罪愆。有了戒行,自然生出了定力,不致隨緣流轉,為外界所影饗;有了定力,自然發出了智慧,能夠明辨是非,分別善惡。
紙上談兵,都是空談
◎聽得千萬句,不如行得一句,學佛最重要的是行,也就是要實踐,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的行持上,才能真正獲得實益,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都是空談,一點用處都沒有。
學佛人的行持
◎學佛人的行持,最重要的是一門深入,老老實實地執持「阿彌陀佛」聖號,任憑山崩海嘯,地老天荒,絕不改變。生活上的行為當以戒殺茹素為斷眾惡之首,以贖命放生為行眾善之先。
(十)
忍辱
◎忍辱是成就道業必經的過程,所以六度中特別有一個忍辱。人生一切的成就就是靠忍辱,所以金剛經中特別提及「得成於忍」。經中告訴我們,世尊曾於過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修忍辱行,並且面對歌利王割截其身體,四肢關節節節支解時,仍能忍辱,不生瞋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後為然燈佛授記成佛。所以,忍辱功德不可思議,學佛人當修忍辱行,以釋迦牟尼佛為師,用忍辱來成就我們的道業。
觀照自己
◎面對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與諸多業障,修行中的我們總是會不時地犯錯,動怒,與人摩擦、口角,這時候我們便當時常觀照自己,用慈悲的心來看待世間的一切,用忍辱的心來對待生活中的橫逆。
捨
◎所有金剛經,心經就是告訴我們要「捨」,要捨掉一切,放下一切,不執著一切;連捨的感覺也要捨,連放下的感覺也要放下,連不執著的感覺也沒有,這才是真正的捨,真正的放下,真正的不執著。
懺悔
◎我們每天殺盜淫妄,不管是言行舉止甚且是起心動念,不知道犯了多少的罪業。所以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又云:「業力之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既知吾人是個十足的業障凡夫,我們每天一定要懺悔,用懺悔的力量來消除如恆河沙般地罪業。
罪從心起將心懺
◎「罪從心起將心懺」,懺悔一定要從內心深處真真實實地發懺愧心,懺悔己過,誓不再犯,這才是真正如法的懺悔。
拜八十八佛
◎懺悔最好的方法便是拜八十八佛,用禮懺的方法消除宿業。在拜佛禮懺中,因諸佛本誓願故,得以滅罪消愆,清除四重五逆重罪。
禮懺
◎在禮懺的過程中,身禮佛,口念佛,意想佛,身口意三業清淨,並得諸佛依本誓願佛力如被,如此懺悔,消業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
警策
◎每個人初發心學佛都很單純,想自利利人,行菩薩道,想成佛證道,普度群萌。但在過程中大多數人卻常常走偏了路而不自知,或者沾染了名聞利養,虛榮貪婪心一起,心就不清淨了;或者忘了自己生死事大,而只終日汲汲營營於身外公益之事,結果所做功德只成人天福報,還是要在六道中輪迴受苦。
莫忘初心
◎所以學佛的過程中要「莫忘初心」,保持當初開始學佛的那一念「清淨心」,必須時常抱持著「警覺」的心情,如糾察般地省視自己的行為與動機,所作所為是不是為名?是不是為利?是不是只重外緣不求自省?是不是只求人天福報不求往生西方?稍有沾上名利色彩,馬上懺悔修正,稍有違背初衷,立刻慚愧改過,如此才不枉此生學佛,才不致誤入歧途。
內功外功
◎學佛要內功外功並行並重。內功是執持名號,一句佛號,死守不忘,行住坐臥,念茲在茲;外功是六度萬行,斷惡修善,戒殺茹素,放生助人。內功為正,外功為輔;內功是主,外功是從,惜世人多重外功而忽內功,捨本逐末,愚癡顛倒,可惜啊可惜!
(十一)
茹素放生
◎學佛後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實踐,在生活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所有的惡業中,殺業最重,而且楞伽經云:「食肉與殺同罪。」吃肉就等於殺生,所以諸惡業中當以戒殺茹素為急。而所有的善業中,放生第一,因為放生就是救命,功德最大,所以諸善業中當以放生贖命為先。所以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最重要的功課
◎簡單地說,學佛的實踐上當以茹素為斷惡之首,放生為行善之先。茹素放生是學佛人行持上最重要的二門功課。
時常觀照自己
◎學佛之人要時常觀照自己,反省自己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時時慚愧,刻刻懺悔,畢竟我們還是具縛凡夫,常常說錯話做錯事,時常觀照自己,時常修正自己,才能在學佛路上日起有功,漸趨佳境。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果從因來,有智慧的人面對問題會檢討自己,探尋原因,找出症結,進而改正過錯,因正自然果圓。愚癡的人卻只是在果報上計較追逐,終究只是徒勞無功,一事無成。「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學佛的人應該多在因地上下功夫。
自己的家就是道場
◎學佛就是覺悟,而非向外攀緣,自己的家就是道場,生活工作本身就是修行,在生活中努力盡好自己的本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隨時隨地觀照自己,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從而力行實踐,改過遷善,這就是真正的學佛人。
學佛人的典範
◎一個平平凡凡能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盡力做好本分,並能在生活中隨時反省,隨時懺悔,慚愧有餘,虛心向上的人,再能在生活中加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老老實實地執持名號,這就是一位我們學佛人的典範。
難行道易行道
◎想要成佛,選擇禪、密、教、律都須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長修行始能成功,因為只靠自力,故難。選擇淨土法門,依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即可一生成就,超凡入聖,因為依靠佛力,有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依其誓願,佛力加被,故易。
善知識的重要
◎末法時代,眾生業重福薄,學道人多,得道人少,很多人用盡心血,花費了精神財力,努力學道,卻終是一無所獲,這是因為缺乏善知識指導的緣故,沒有選對方法,走錯了路,迷失了方向。所以依止一位如法的善知識是學佛路上不可或缺的,在善知識的監督指導下修行用功,隨時請益,隨時修正自己,才不致空費心力,徒勞無功,甚至走入邪魔外道而不自知。
不能發虛願
◎發了願是一定要實踐的,切切不能發虛願。對一般人而言,有了承諾而不兌現,尚且不對,更何況是正信的佛弟子,對至高無上的佛菩薩發願。所以發願一定要慎重,要量力而為,切不可貪好浮華虛榮,為了虛名頭銜去發超出自己能力以外的願,變成了虛願。
修行的基礎
◎戒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沒有打穩,以後任何的努力都是徒然。所以世尊教我們要「以戒為師」,隨時隨地檢討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沒有違反佛陀的戒律,隨時隨地約束自己,修正自己的行為。
(十二)
人間大孝
◎蓮池大師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人世間最大的孝莫過於勸父母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供養父母再多的金銀珠寶,華屋大廈,都帶不走,再多的承歡膝下,噓寒問暖都只是短暫虛假的,唯有勸父母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才是真孝,真正讓父母得到利益,願天下有心的子女們,勉力於此!
虛心自慚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為。我們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如果不能虛心自慚,接受別人對我們的教導與批評,反而狂妄自負,目空一切,這種人永遠不會進步,也沒有資格算是一個學佛之人。
修行的目的
◎我們修行過程中,所有一切的六度萬行,止惡修善,就是為了成就我們,清清淨淨地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自淨其意
◎佛教的教義不外乎這十六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淨其意」。對我們念佛人而言,「自淨其意」,就是牢牢地抱住一句「阿彌陀佛」聖號,用一念抵萬念,降伏妄念,清淨自心,在執持名號的過程中,普現我們每一個人本來俱有的佛性。
應無所住
◎可惜世人多隻注重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且執著自己所作功德,結果所得功德只是成為人天福報,翻為輪迴業緣,殊為可惜!大部分的人卻忽略了最重要的「自淨其意」。學佛人當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淨心來執持名號,不執著斷惡修善的一切功德,把所有功德完完全全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成就我們學佛成佛的道業。
無常
◎「榮華可喻花開落,聚散還同雲去留」,天地萬事包括大自然的一切,花開花落,雲聚雲散,潮來潮往,日昇日落,處處都是在為我們說法,告訴我們人世間唯一的真像—「無常」。宇宙萬般都如同夢幻泡影,閃電露珠般地虛幻短暫。提醒著我們不要執著,要真實地看破,真實地放下,在生活中隨緣不變,做自己的主人。
依法不依人
◎修行的方法很多,教我們修行的古德祖師以及善知識,同修道友也有很多,我們應當把持一個大原則--「依法不依人」,以釋迦牟尼佛教誨我們的教法為主,以佛陀所說的經典為準,因為只有佛陀所說的最究竟,最圓滿。所以一切修行皆當聽佛說,以佛陀的教法為準則,才不致人云亦云,誤入歧途。
止觀
◎有人問何謂止觀,其實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止觀。能夠把一句佛號念得不起雜想,不生妄念,就是止,能夠把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是觀。能夠依照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老老實實地執持名號就是止觀。
要學佛,非佛學
◎末法時代,我們學佛眾生,業重福薄,根器愚劣,千萬一定要老老實實地持名念佛,信願求生,不要再去研究太多的佛學,又是止觀又是經教。我們要學佛,而非佛學,老老實實地在行持上「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再加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綽綽有餘了。
息心淨土
◎你拚命地研究止觀,能夠把天台教旨融會貫通,甚至你能把三藏十二部經典都能倒背如流,都沒有用,還只是個具縛凡夫,還要生死輪迴,要成佛還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你什麼都不懂,只是老老實實地執持「阿彌陀佛」聖號,以深信切願的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卻能夠一生成就,當生就超凡入聖。念佛法門,真的是不可思議!奉勸諸君,息心淨土,安心念佛,不要再蹉跎有限的大好命光。
(十三)
持戒
◎念佛時總是心思散亂,忘念紛飛,一直靜不下來,這是因為沒有守好戒律,在生活中時常犯戒的緣故!要知道有戒才會有定,有定才會有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以戒為基礎,戒律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沒有了戒律,其他一切都談不上。所以我們要好好地「以戒為師」,拿佛陀的戒律來作為我們生活行持的準繩與規範!
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
◎我們在生活中,沒有人不犯戒的。因著我們的愚癡,因著我們的業障,每天或多或少,或重或輕,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違犯戒律的地方。所以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要非常小心謹慎,時時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刻刻留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有了慚愧,我們才會虛心自省,改過遷善,有了懺悔,我們才能滅除罪愆,回復清淨。
慚愧
◎一個人學佛到底有沒有進步,但看自己「慚愧」二字做到了多少。慚愧一分,得一分實益,成就一分道業;慚愧十分,得十分實益,成就十分道業。
我慢
◎「知識愈高,我慢愈熾,習氣愈長,去道愈遠。」學佛的過程中,我們千萬永遠要記得「慚愧」二個字。永遠真實地抱持著謙卑無能的心情,向一切人一切事物學習,良善的是我們的模範,劣惡的是我們的殷鑒。千萬不能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是個專家,以為自己已經有所成就,如此乃犯了學佛大忌—我慢,以後障礙報應是一定逃不掉的。
有漏
◎學佛人最怕的就是「有漏」。流血流汗,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累積起來的功德福報,因為自己的貪瞋癡無明業障,在生活中不小心犯戒違律,把所有的功德福報都漏光了。
犯戒有漏
◎犯戒的人就是有漏,守戒的人就是無漏。戒律就是因果,沒有什麼藉口,觸犯了戒律,就是觸犯了因果,是一定有感有應的。所以學佛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在自己的行持上小心謹慎,隨時觀照反省自己,好好地在戒律上下功夫,別讓自己辛苦的修行變成有漏功德。
檢討過錯
◎我們的身體生了病,或者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有不順遂,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愚癡的人只會自憐自艾,怨天尤人,用種種藉口來蒙蔽自己。有智慧的人則認為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一定是自己違犯了戒律,一定是自己觸犯了因果,才會有所報應,趕快檢討過錯,自省懺悔,誓不再犯。
戒律
◎末法時代念佛的人不少,但成就者稀,其中最大的關鍵乃在於戒律守不守得好這個問題。若能持戒,謹言慎行,嚴格律己,所有一切功德都無漏無失,道業自然成就;若不能持戒,散漫輕佻,為所欲為,所有一切功德都有漏有失,如何能在道業上有所成就。
勤行禮懺
◎犯戒的人一定是有罪的,一定是要背負因果的,唯一補救的方法就是老老實實地誠心懺悔,發露已過,痛切反省,誓不再犯。我們應當每天在佛菩薩聖相前勤行禮懺,用懺悔的力量來消滅我們每天犯戒的過錯。
佛法式微
◎凡夫最可憐的地方就是不覺。犯了戒,功德都漏光了,仍不自知。所以我們須要有善知識指正我們的缺點以及錯誤。可惜末法今日,能看出我們毛病的善知識已經不多見,能更進一步指正我們毛病的善知識更少,而且能虛心領受善知識對我們指正與批評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難怪佛法式微,能長進成就的人如鳳毛麟角,非常難得,其間最大的原因就是緣於我們的我執我慢,不知慚愧,不肯虛心納受善知識對我們的指正批評。
謙卑自省
◎可憐的眾生,由於愚癡,由於業障,由於執著,由於我慢,由於不知慚愧,由於不懂羞恥,即使遇到了難得的善知識為我們開示指正過失,仍復剛愎自用,目空一切,任由功德一切有漏,咎由自取,實在是十分可惜。我們應當趕快放下,放下一切我執我慢,學習慚愧,學習虛心,學習謙卑,學習自省,如此才能真正在學佛道路上日起有功,真正獲得佛法的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