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關於「安樂死」的家庭錄像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沒有哀傷,更像是個小小的慶典。所有家人著正裝,唱起歌謠。老人舉起杯,微笑著吞下藥劑,他平靜地倒在了兒子懷裡,告別了人間。「安樂死」這一話題又一次席卷了網絡。
許多人渴望「安樂死」,甚至在前幾年有過好幾起「孝子殺母」的案件,因為不忍父母飽受重病的折磨,狠心幫助父母了結了生命,法院卻收到全村的聯名信,為「孝子」求情,折射出現代的倫理困境。
許多人認為,死亡就是解脫。
死亡是安樂的解脫嗎?
「到了那邊不會再受苦了」——面對病痛的折磨,許多人會這麼想,但是我們不得不沉思:那邊是哪邊?是地獄還是天堂,又或者是「人死如燈滅」?
一千四百年前,印度那爛陀寺的方丈戒賢和尚,在年老之時,曾患有風病,二十年來,乍發乍息,手足拘急,如火燒刀刺之痛,三年前苦痛難忍,甚至打算絕食而盡。
可是夜裡,他夢到了文殊師利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形貌端正儀服輕明,來告訴他,經中說有身皆苦,卻未說厭離於身而自絕之事,你過去生中曾作國王卻施虐於人民,感召此苦果,如今當省察宿世罪業至誠懺悔,於苦痛中修習安忍,勤宣經論,罪業自然銷滅。
隨後,大師禮拜彌勒菩薩說,「戒賢每天發願,祈求命終之後,來生能夠往生於您的座下,不知得否?」菩薩告訴他「汝廣傳正法,後當得生!」
文殊菩薩告訴戒賢和尚,我們因為見到你不為利益眾生而作無謂的捨身之事,故來勸你住世,要顯揚正法,將《瑜伽師地論》等傳授給未聞大法之眾生,那樣你的身體也會慢慢好起來,有一位東土大唐遠來的僧人,好樂大法,想要隨你學習,你可以安心地等候他的到來,悉心教導他。自此以來,大師的病就慢慢痊癒了。
三年後,他終於等來了西行取經的玄奘大師,傾囊相授,將解脫諸苦的方法東傳大唐。
「人死如燈滅」的想法,以為生命是一次性的,被稱作「斷滅見」。從佛法的正見來看,我們的生命往過去追溯,並沒有開端,往未來發展,也沒有終結。無始無終的生命在「因緣——果」的發展規律中,一切的事物的發生都有其原因,一切善惡的造作都會產生後果,並不會突然出現或者戛然而止。
生命亦是如此。由物質和精神所組成的生命,物質的部分來自於父精母血與後天的營養補充,意識的部分則來自於前生,也會延續到來世。
在無盡的生命長河中,雖然生活的浪花轉瞬即逝,但波濤洶湧的河流從未停歇。它遵循著「善有樂報,惡有苦報」的因果規律。
「這輩子受完苦,下輩子就享福了」——這也是一種邪見,下輩子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生(特別是臨終時那一念)的善惡造作,這一生勤行善業,來生便可以投生善趣,乃至是往生到淨土。
譬如說,清淨地受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來生便可以投生到人道之中。
佛經中說,人身難得,就好像在大海上漂浮著一塊朽木,這個朽木恰好有一個小小的圓孔,而海底有一個盲龜,這只盲龜一百年才溜躂到海面去透透氣。恰好老龜把頭伸出來鑽到這個塊漂浮的朽木圓孔裡,這概率小不小?在輪迴之中,轉生為人的機會比這還小。
所以「殺生」的罪過在五戒之中首當其衝,殺人——包括自殺——更是「殺生」中重大的罪業。對因果的道理缺乏了解,如果對面前的困境選擇「一死了之」,造作了深重的惡業,那並不意味著解脫,而是始料未及的大恐怖。
即使有著再多的病苦、貧窮,這個人身也是最珍貴的學法之器,在這個苦樂參半的人間,我們人類的梵行、勤勇、憶念是輪迴中其餘五道的眾生,甚至是天人都自愧不如的。如果不珍惜這個人身,咬緊牙關,爭取徹底解脫眾苦,未來真的很難再遇到這麼好的條件了。
正如《法華經》中所說,「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不懂得因緣無始無終的道理,選擇「安樂死」,還沒來得及承受的罪業還會延續要來生,更增添了一份「殺人」的惡業,即使想要解脫苦惱,卻沒成想會面臨更大的痛苦。
唯有信解生命無限,才有面對生老病死的底氣。
菩薩捨身是怎麼一回事?
但很多人好奇,在《金光明經》中有「捨身飼虎」的典故,《法華經》中有「焚身供佛」的願行,這看起來非但不「安樂」,也似乎不符合上面所談的因果規律呀?
但捨身佈施給眾生、法師、佛陀的精神,與世間凡夫的惡見無關,與「捨生取義」的價值取向也不盡相同。
在久遠以前,有一位聰慧多智的修行人「一切智光明仙人」,奉行彌勒古佛所說的《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在山林中精進修行。後來,彗星橫流,連雨不止,一切智光明仙人無處乞食化緣,端坐在林中。
兔群之王被他的修行所感動,擔心他會餓死,便召集群兔,告訴他們「一切諸行,皆悉無常,眾生愛身,空生空死,未曾為法;我今欲為一切眾生作大橋樑,令法久住,供養法師。」
說完,帶著她的孩子前往一切智光明仙人之處,恭敬地說:「大師!我今為佛法住世,前來供養尊者。」
仙人十分感動,卻疑惑地說:「奈何您身為畜生,雖有慈心,又有什麼因緣成辦此善業呢?」
兔王堅決地說:「我當以身體供養尊者,為佛法久住,令一切眾生獲大利益。」
說完,她轉身告訴自己的孩子:「從今以後,你就要自己生活了,尋覓水草滋養身體,切記要繫心思惟正念三寶。」
她的孩子卻不願離去,依偎在母親的身邊:「如您所說,無上大法甚為珍貴,欲供養大法,我亦願樂。」話音剛落,母子二兔縱身躍入篝火之中。
兔王母子以自己的身軀作為美食供養給一切智光明仙人,大地震動,諸天都來散花供養,而仙人見到兔王母子的捨身之行,慈悲心起,發大誓願:「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永不食眾生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的時候,一定要製定斷肉的戒律。」
說完,仙人也投身如火中,與兔王母子一併殉道。
正在此時,天地震動,金色的光芒遍佈世界,舉國的君民都被這種異象所吸引,循著光芒的源頭找到了山林中的一切智光明仙人和兔王母子的遺體,並見到了他們所留下的經卷,全都歸心佛法。
這位兔王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兔王子就是羅睺羅尊者,一切智光明仙人就是即將在此世間成佛的彌勒菩薩。
或許有人會問,這不是自殺嗎?更何況兔王母子的行為尚可理解,一切智光明仙人為何要作無意義的「浪費」呢?
蓮池大師在《竹窗二筆》中舉揚:「要解謂妙覺圓照,離於身見,得蘊空故,乃能如是;若不達法行,空慕其跡,徒增業苦。」
也就是說,菩薩捨身,並不在於忍受劇苦來折磨自己的意志,而在於斷除「身見」,照見五蘊皆空。
我們生活在幻生幻滅的世間,一切都如夢幻泡影,但是凡夫總是妄想其中有一個恆常獨立的主體——「我」的存在,譬如說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乃至是執著自己的物品、愛好、關係為「我的」。食色男女、貪生怕死、自助餐吃撐到要吐、禪坐時腿子疼得要哭、我的寶貝捨不得讓人碰、更不要談親兄弟明算賬……我們凡夫的世界裡,永遠離不開「身見」。
而菩薩以真實無妄的正見與深密的禪定,斷除了身見,視生死如空花,見身軀如泡沫,「捨身」並不僅僅是以供養最珍貴的身體來對治貪心,更是踐行佛法中最精妙的性空智慧。
菩薩捨身,放下這垢穢無常的色身,而追求清淨常樂的法身,看似「捨生取義」。然世間人眼中的生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推重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但一切智光明仙人悟入了此身「無我」,投身入火中,不僅僅是被兔王母子激發了大悲心,也是藉由智慧的觀照徹悟了平等的真諦,沒有人與兔的高卑、鴻毛與泰山的輕重之別,更無生死之繫縛,與「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相應。
所以,隋代的智者大師讀到《法華經》中,藥王菩薩焚身供佛的故事,因「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一句,頓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不生不滅的生命實相
面對生命痛苦,我們想要以死亡的方式來逃避,則落入邪見網中。而斷除對此身的執著,則能像兔王母子、一切智光明仙人那樣,解脫生死之大苦。
在佛門,往往有高僧逝世,大家都會說「圓寂」、「涅槃」。其實高僧的逝世並不代表這高僧真的證得了「圓寂」的聖果,這兩個詞與「逝世」也並非一個意思。
在《涅槃經》中說,釋迦牟尼佛在前生捨身求得一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它講述了世間一切因緣法都是無常變化的,而用般若智慧照見一切生滅之法空寂的法性,放下對無常世間的執著,就能解脫一切的苦惱,就能證得如來的圓覺寂滅的佛性。而菩薩求法心切、為法忘軀的行持,正是對這個偈子最好的詮釋!
所謂「圓寂」——眾德既圓、染患斯寂——就是圓成一切功德、斷除一切煩惱的意思。而「涅槃」即是「不生不滅」,追求生死之解脫,並非在生死之外尋求一個「涅槃」的時空,而是以正見和禪觀,諦察生死的幻象「並沒有實性的生,也沒有實性的滅」,便在生死中證悟涅槃,度一切苦厄。
唐代有一位夾山禪師,前往秀州華亭參船子德誠禪師。被船子禪師一撓打落水中。夾山才爬上船。就被船子逼著「道!道!」。夾山剛想開口,船子又把他打落水中,於是夾山豁然大悟。
船子禪師大喜,囑咐他善加保任,夾山便辭行,卻頻頻回頭。船子見他心中尚有疑惑,突然大聲喊住他,夾山猛然回頭。
船子大喝一聲:「汝將謂別有那。」(你以為佛法大意,還有別的嗎!)便打翻了船,投江而逝。
船子禪師以生命作為證明,夾山禪師這才疑慮銷盡,原來佛法大意並無其它。
正如經中所言,諸佛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指示生命的實相。然生死如幻不實,故非大事。我們一切在生死之中頭出頭沒的眾生,本質上亦是「本自涅槃」,並沒有實性的生滅,只不過昏昧不知而已,若能夠直徹生命的實相,便能視生死若等閑,如船子禪師一般歡喜自在。
然我輩眾生,並不能像大禪師那樣對空性有著切身的體會,面對病苦和生死,或許難有如此自在,如果硬要模仿,也不免「空慕其跡,徒增業苦」。除了在平時多在正見善行上用功,爭取早日實證涅槃的境界,病苦來臨時也須多多看醫生,多多臨時抱佛腳。
餘緒
記得一個男孩對我講述了一個兩難的事:「我奶奶病了,在床上躺了好多年!
「我父親信佛,每天念觀世音菩薩,希望觀世音菩薩保佑我奶奶,能夠長壽,慢慢痊癒。
「但是她能下床是不可能了,我也每天求觀世音菩薩,希望我奶奶早日往生,少受一點兒苦!您說,我這樣做對嗎?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聽了他的難處,我想到一個最直接的辦法:「我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知道,讓他幫您決定吧!」
「那菩薩是怎麼想的?」
「不論是希望老人家長壽,還是早日往生,都只是我們片面的想法。但是有一點是一致的——希望老人家解脫痛苦,這個心願是清淨的!我們也不知道哪種方法是最合適的,既然都求觀世音菩薩了,就請菩薩管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