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楞嚴經略講

宏海法師  2018/12/0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宏海法師:楞嚴經略講

(第一講)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有緣們吉祥,諸位下午好。

今天菩薩加被。感謝咱們普陀佛協弘法部的邀請。可以說是再一次來與各位大德法師們結這個法緣,做這個法供養。有這樣的因緣,至少我本人來講,非常的歡喜和榮幸。當然,如果有開口講的有偏頗不到之處的話,也誠心地請諸位法師大德們給予指正。

那麼我們就單刀直入。今天的這個題目,咱們主辦方列的,當時商量的叫《楞嚴經略講》。因為依照以往的慣例,這不是第一次來了,每次的只有一天的時間,法會主題性的演講也就兩個小時,就算功德圓滿了。這次修定法師跟我說成了三天了,說這個體制改了,成了三天。三天,料就要多一點。所以講什麼呢?想來想去,剛剛好,本人在北京居士林,把《楞嚴經》就這麼粗顯地給貫講了一遍。那想想就這麼濃縮一下,既然三天的話,就講個《楞嚴經》的內容。把這個題目給答應下來以後,沒想到這部大經是廣講好講,略論反而難論。也不知道說怎麼串這個內容,最後只好就是說從這個主線我們做一個穿引,跟大家來說說《楞嚴經》吧。因為相信在座的,有的大德法師們其實對《楞嚴經》可能已經瞭然於心了,或者能夠轉了《楞嚴》了,這都不一定。但是今天應這個因緣,我們就略略地再說一下。

在說之前,想陳述幾點,就是這次的緣起。首先第一點,從本人的,我自己覺得這個,從我的因緣中、法緣中呢,確實想推廣一下這部寶典。為什麼呢?因為在座的我們都是法師居多,大家都知道,如果說要用功辦道的話,見地是首當其衝的。見地,對佛法這個精準的把握,最為切要。雖然我們有時候說,教理教理,光說出來,光理解了,光思維了,還不能夠作為修證的一個層面。但是如果說對教理的精研有足夠的深入,那我想,我們的心就會更加的靈銳。我們常說,有理可軌嘛,有法有教可軌,才能增進我們心的觀力。當然,如果從更深的角度,從更深的層次來講的話,如果你的教理能夠透徹,當體就是心性的受用,這是並行不悖的。所以這是第一點,教即是觀。我想把《楞嚴經》今天給大家做一個緣起。

第二點就是這些年來一直,雖然經書沒有看幾本,在這裡算是賣弄了,一直也在磨嘴皮子。就覺得我們現在確實講法講法越來,你看,咱們這裡這麼好的平台,每個月又有定期這樣的法會。但是講法該怎麼講?曾經的前輩們,已經成曾經了。現在呢,可以說也是很多地方確實也在講,遍地開花。我想,在座的諸位大德,也會有這樣的機緣出去要弘、要化。

那麼弘化呢?當然要拿老佛爺說的算數呀。怎麼去講?前幾天跟一個佛學院的同修道友,一個小師父討論。他說,現在已經不適應逐字逐句地講了,這個太麻煩,太老套了。當時我們也說了這樣,討論了一下,但是我自己心裡還是有一點保留。因為現在,確實很多時候,都是需要概括性的主題。當然,主題性地發揮,也是需要對逐字逐句地深入了解、參透、融化了以後,再這樣把它轉述出來。

那麼,針對性的講座,因為沒有時間。但是,確實真的就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講嗎?所以我還發了個心,就覺得說對於佛陀的聖言,祖師們的言教,這段時間呢,我想逐字逐句依樣畫葫蘆地,盡量把它原汁原味地這樣講一講。哪怕是做這樣一個,怎麼說呢,照本宣科。但是我看看,如果說不多說,也不少說,特別是不能夠亂說。因為我們雖然現在也在說,但是畢竟不是正遍知呀,沒有這個四無礙智,所以說試著中規中矩地我們來這樣學習一下,是不是效果會更好。這個也不知道,這是我自己的一個見解。所以這次說,這樣來講一講。

第三點呢,確實現在感覺到我們現在佛法的流通呀,諸位住在名山寶剎,自然而然有自己現前的福報。這個出去流通佛法是越來越艱辛。也就是說,快坐吃山要空了,市場也沒了,信徒也搞不清楚了,到底信什麼。那麼我們這個時代,隨著時代這種節奏的加速度,然後變得多種多樣的形式,更多的載體。但是佛法有兩種,一個是結緣的佛法,一個是解脫的佛法。我們現在似乎,當然我的感覺不一定對,似乎是結緣的佛法居多,甚至過剩。但是解脫的佛法正在降溫,正在降溫,越來越遠。這來的時候我還想起,打個比方,如果曾經大家到過北京,去過故宮轉一轉。曾經的年代,故宮裡邊去了,你是可以直接進到太和殿,在那個金鑾寶座上坐一坐,還拍張照片,人人都可以的。

現在我們有時候在北京,來了這個同參朋友,最怕的就是他要去故宮。為什麼怕呢?去了故宮只能走馬觀花這樣(看一下)。到了節假日的時候進去了,從正門進去了一直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有警察說,快快快,走走走。就這樣繞一圈,沒時間停留。更不要說你能坐到太和殿裡邊,還在那拍照,都沒有這個機會。所以,有時候我們反思,是不是我們現在,也在趨向於這樣,不斷地在結緣。但是結緣、結緣、只有結緣,沒有解脫的話,可能這個法就成了滅的加速度。雖然今天,因為解脫法,是要解脫人才有這個功德。雖然今天我們也是來結緣,希望結這個解脫之緣。帶著這樣的初衷,和借這個機會,與諸位大德來共同分享一下這部《楞嚴經》。

那我們就轉入正題。大家都知道《楞嚴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縱觀這個世尊的一代時教,從凡夫到佛,它的事理圓融,闡述精微,確確實實沒有幾部能夠蓋得過《楞嚴經》的。古來大德去研習這部經典的時候,也是把它當做一部《大藏經》的一個核心去深入。像近代的圓瑛法師,圓明講堂。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心呀,但是都悟不到這個真心;每個人都現前在定呢,但是明不了這個真定。所以說,真正能夠把這個真心剖出來,性定,就是本性之定給我們指出來的,只有首楞嚴,最切要。

虛雲老和尚也說道:我們這個時代,你去哪裡去參訪善知識呢?你真正要用功辦道,今天的內容大部分都是說,如果說要用功辦道,你去哪去參訪善知識去?只有說,熟讀一部《楞嚴經》。最好能專讀專修,這樣修行比較有把握。所以說從法門上來講,更是如此。《楞嚴經》確確實實是一部佛教的修學這樣的一個百科全書,一個大全。因為在內容上來講呀,就這一部經典,它就把所有我們佛教,無非八大宗派,再整合一下,就是禪、淨、律、密、教,就這五大流啊。如果說,蕅益大師說的,這不是我說的,說能夠把這五大流能夠均衡地發揮的經典,唯有這一部《楞嚴》。他講到說,各各能夠專重,然後各各能夠圓極。

也就是說這部經典,不管你是持戒的,還是念佛的,乃至學教的,還是修密的,就是你每個同修、同學能夠入到這部經典中,個個能夠專重,就都能得到核心的這個眼目,能夠把它講圓、講透。另外一個他就說到,這個經典還特別怪,當然這是因為它全面。為什麼呢?未嘗有一宗取為主經。就是沒有一個宗派,可以把這部經典獨攬過去,說這是我所依的根本經典。每一個宗派,沒有這個權利。

你看咱們普陀山,我也是普陀山的子孫呀。現在應該是以天台教法為主,依著法華嘛。華嚴呢,就更不用說了,《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也是根本的經典。但是《楞嚴經》它就怪得很,沒有一個宗派,能夠把它直接霸為主經,就是獨佔了。也沒有一個宗派,可以把它貶為權教,就是方便施設的,在二線,不敢放。就這樣的一部經典。所以說在修行的次第上,非常的充實圓滿。在引逗我們,逗機上面,也可以說是婆心切切。對於萬事萬物的染淨緣起,從凡到聖,這個修證路程,都是面面俱到。所以必然我們在開講前,真的要讚歎一下,激盪我們對於法的殷重。你說剛才也念了「無上甚深微妙法」。

好,我們再轉一個話鋒。就是這部經典,對於我們東土的佛子,我們現前的諸位行者,也是有格外的因緣和特別的意義。因為這部經典傳入到咱們這兒的時候,情節也是非常的曲折的。最早的感召,緣於天台的智者大師。智者大師當時從教法中,發明瞭不是一心三觀嗎,他的修學的體系。那麼他的這個修學體系,雖然他沒有讀過《楞嚴經》。當時就有印度過來的一個梵僧就告訴,誒,發現他講的這個道理跟《楞嚴經》的這個經旨是暗合的,說完全同步的,相脗合的。智者大師一聽這個事呢,就每天,現在天台山不是有一個拜經台嗎?每天專門向西,向西方拜,一直拜了十幾年。你想想,當時智者大師都多麼渴望能夠讀誦到這部寶典,智者大師。那我們今天能夠現成地來聞解受持,確實有莫大的福報。

後來這部經典傳過來的話,也是,當時因為在印度,不是被禁止流通嘛,稱之為國寶。到了這部經的譯主,就是般剌密諦,他是兩次冒進,想把這個經書給偷著運到東土來。後來沒有辦法,總是被海關扣住了。最後把字寫的非常小,寫在細羊毛的那個氎上面,藏在胳膊裡,一直藏在胳膊裡,縫住了,好上了,才依著海路到了現在的廣州光孝寺。遇到這個因緣成熟了嘛,當時被武則天貶的這個宰相叫房融,降職到廣州,正好因緣會聚了,才把這部寶典給翻譯出來。所以,確實這部經典是血淋淋地流通到我們中國來了。這是從因緣上,可以說是先輩們的為法忘軀。現在我們有時候說為法忘軀,修法修法,稍微身體有些不適了,就覺得說,哎呀,要調一調。

既然是這樣的一部修學大綱寶典,確實是學佛的必由之路。這個《楞嚴經》為什麼說,既境界又深,但是它又非常接地氣。你說他去修學一下,你翻開,不要說那麼多的註解了,就光說這一部《楞嚴經》呀,你就覺的難以究其源,盡其底的。但是如果說你,就是輕微地這麼看一下,粗淺地了解,你絲毫都埋沒不了,隨便不得。你不認真,不去入心,你就不知道它裡面的風光無限。所以歷代的祖師們也是,每一位祖師,都是恨不得能夠一口吞進,又把它全盤吐出來,竭盡心力地這樣去弘化演繹。就這樣都吃力不討好,跟諸位法師說一下,就是這樣吃力不討好。為什麼呀?每個人都是懷揣著濃濃的楞嚴情結。《楞嚴經》最著名的一部註釋叫《正脈書》。

《正脈書》是交光大師寫的。交光大師出了《正脈疏》呢,他有點怨氣,為什麼呢?在他之前有一個天如惟則法師,會了十家對於《楞嚴經》的解釋,有一本合輯。他看了以後還不滿意,就是因為不服這個十家之義,他才寫了《正脈疏》。結果呢,《楞嚴經》的第二部最著名的註釋就是《指掌疏》。這已經到了清朝了。當時我們普陀山常住的印光法師,有的一些,特別是居士們想看一下、學習《楞嚴經》,他就推薦他說要看通理法師的《楞嚴執掌疏》。《執掌疏》裡邊,一開始他也抱怨,看不慣交光大師,為什麼呢?說交光大師的《正脈疏》,不合華嚴家法,而且一開始又立了十部這個玄說,說他繁言亂心,駁辨太甚,也看不慣。後來蕅益大師的《文句》裡也講到。

這是特別給法師們這裡再推薦一下,真正要入《楞嚴》,把握楞嚴最精確的精準,真的還得依著蕅益大師的《文句》來。這是我的個人意見。蕅益大師寫過一篇《文句》。他裡面還批判過,說這個交光流毒。因為交光法師在《楞嚴經》裡註釋的時候說,他說,我們用功辦道,有一句話叫做「用根不用識」。蕅益大師不同意他的說法,這個內容我們後面在隨著講解再給大家仔細地商量。那麼這都是這些祖師爺們,你也來,我也往,就是這樣都懷著對楞嚴的情結。

為什麼你看圓瑛大師叫做「楞嚴王」呢?圓瑛大師當時在圓明講堂講《楞嚴經》的時候,到了什麼地步,就是有疑問的時候,他實在貫不過去,貫不過去,沒辦法,就寫一個小紙條貼在牆上。貼在牆上,在那打坐、參。每明白一條,就把這個小紙條給撕掉一條。結果等到整整八年,貼了一房子的紙條,最後八年《楞嚴經》講圓滿了以後,那紙條也扯淨無餘了。他自己回憶說,每講一次,就多一次發明,有一番進步。後來講得太耗心血了,當時還吐血,是觀音菩薩變成一個老婦人,給他托的夢,讓他吃點什麼川貝,還是什麼花兒來著。最後他依著那個方子吃了以後,才把這個吐血的病治好了。這是在《楞嚴經講義》裡面,圓瑛大師自己說的。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說,歷代祖師大德們對於《楞嚴經》的情結有多濃。

當然,我想我們學習這部《楞嚴》,就基於這三天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就希望做一個引子,引發我們諸位大德法師,以後我們學習《楞嚴經》的時候,當然也是有一個態度。什麼態度呢?就像蓮池大師也註釋過一個,叫做《楞嚴經摸象記》。你看我今天我講的這些,都不是我說的,都是歷代一線的祖師們這樣交代的。蓮池大師當時怎麼講呢。他就說,打了個比喻,佛說,諸弟子,你們每個人各陳己義,但是「汝等所說皆非我意」。就是你們講的這些不能夠全盤,全方位地代表我說的圓滿的道理。但是,「然各自當理,足以利物」。就是你們只要循著你們的這一條的理解力,去給人家講一講,也可以利益眾生。那麼蓮池大師引這句話,他的意思是什麼呢?就說大家一起都去摸這個大象,摸這個楞嚴大象。

那麼有的人呢,摸著尾巴了,就說像辮子,說就像辮子;有的人摸著耳朵了,就像扇子;有的人摸著腿了,就像柱子。不管你摸到的這個地方,可能都不是整體的象的全部,但是每一個地方都是象的真實狀態。蓮池大師交代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每一個呀,你隨著祖師們的稱性而談去學。雖然好像橫看成林側成峰,但是每一個境,都是廬山真境。所以,我們看祖師們的註解也是這樣。不要依著祖師們,覺得橫豎是非,就自己也跟著在那兒去是非。只要你看的相應,自然有一番道理出來。所謂的橫看成林側成峰。我想,這是我們依著祖師們留下來的一個學習的態度。這又是一點。

下面我們就開始,具體的說一下這三天的課程。要煩擾大家了,也是繁言亂心。那麼這次課程,我們分三個板塊。

第一個就是正解經題。把這個《大佛頂首楞嚴經》的經題,我們先做一個貫解。可能由於時間關係,這是我們最主要的內容。為什麼這麼說?你看每一部經典裡面,都有弟子問說,此經名何,當何云此經?每部經典裡面都有這個情節。就是說,每部經題呀,才能夠提綱挈領地把這部經的總體核心宗義所在,能給它涵蓋出來。為什麼華嚴宗的《十玄門》,天台宗的《五重玄義》,都是第一個都是要解釋這部經的經題是什麼意思。所以我說,我們這次來講,也要把它提綱挈領地,把《楞嚴經》的經題要做一個貫解,這是最重要的內容。

下面再依著時間的因緣的話,就分兩路,兵分兩路。一個就是染著門,就是輪迴之路。大家都生在輪迴之中,也天天講著輪迴,不管你信與不信,輪迴是真實存在的。我們一天天活到這個樣子,父母親生下來,長到二十幾,出了家,現在普陀山,大家都當著和尚。那怎麼到這個樣子的呢?你別說,都知道,你不明白這個,不明白怎麼來的,你就不知道怎麼回去,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這是依著輪迴門,輪迴之路。

再第三個主題就是解脫之門。一念佛法入心。從哪裡開始?怎麼發的心?怎麼樣開始入的道?改變了原來的見解,顛覆了原來的知見。那麼從聞思修,入這個妙莊嚴路,最後直至成佛。路上還有險象環生、風光無限,怎麼對治、怎麼擺正等等這些,一直到成佛才能夠歇手。就這樣。這是我們這三天所設置的內容。

今天就先跟著諸位大德,我們先看一下這部經典的題目。一共有二十個字,二十個字。《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一共二十個字。諸位大德原諒一下,因為我不會做PPT,不會做PPT,就沒有給大家在兩邊這樣的(放)方便了。但是呢,我們講《楞嚴經》正說耳根圓通最利,所以,索性如果你閉起眼睛來聽一聽,耳根可能聽得還更加的相應。對於這部經典的經題。我們先教條一下。

大家都說一部經典的立題方式,從來都是有規律的。我們都知道有七種立題方法嘛。擺開了就是人法喻,單三復三具足一。這個我們都知道就不用再講了,大概說一下《楞嚴經》是以什麼名目立的題?是以人和法來立的題。如來是人,菩薩也是人。但是如來是果地的人,菩薩是因地的人。密因是法,了義也是法。密因是理法,了義是教法。首楞嚴也是法,萬行也是法。首楞嚴是果法,萬行是行法。依這六個方面合起來,叫做人法立題。人法立題。當然,裡面也有一點點兼於比喻的立題,就是大佛頂的佛頂,表這個法的極其殊勝。這是這部經典的立題方式。第一個版塊,叫做人法立題。

下面我們就開始契入這個經題。從大佛頂開始,就從「大」開始。這部經典的經題,有的是通,有的是別。通就是每一個經最後要落一個「經」字。前面的這十九個字都屬於別題,我們主要講的就是別題的內容。

先來泛解一下。首當其衝就要看看什麼叫做「大」。諸位大德,什麼叫做「大」,這個「大」你要跟得上來,要心入到「大」裡面,我們修的是大乘佛法。《楞嚴經》常說到體、相、用。體大、用大、相大,說得這麼教條也搞不清楚。所以我們索性的來熱一下身。我有一次在五台山的時候。我一到冬天,喜歡去五台山,因為那清淨,人少。有一年就是要講這個《楞嚴經》,那會兒在北京居士林要開講了,就是想想說這個大佛頂,怎麼開始講這個「大」,我都不知道從何說起。問了下旁邊有一個居士,拖個七、八歲的小孩兒,七歲還是八歲來著一個小孩兒,每天跟著他到黛螺頂跟著去磕頭。我隨口就問了一下,「小菩薩,你說什麼叫做大呢?」他回了一句說,「難道說有個小嗎?」你看這就是法。說得我當時就無言以對,難道說有個小嗎?當然有個小了,我們所有的人都知道,與生俱來就有大有小呀,在我們當下的現實世界裡,不可迴避的就有大有小。所以我們今天就圍繞這個「大」字先來熱一下身。

第一個解釋「大」叫做相對之大。相對大。就是在我們一個平凡人的認知水平而言,我們都是依著分別心,起的概念,看的事實。比小的大的就叫大,比大的小就叫小嘛。或者曾經是很小,後來長大了,從始至終由大變小。我們現在一般的視野,法師,我們都是二元對待的視野。也就是在這個常情中,相對說,有參照物有大小分別計度。這個大,就決定了、開啟了我們輪迴的事實,輪迴的內容,就是在這個體現。當然說滑落到我們現實境界而言,現實社會生活中而言,生活中而言,就拿人來說吧,我們常說要心量大,心量大,如果從人來說,這一個人特別自私,個人主義,他就跟旁邊,他跟夫妻生活他都搞不成,天天要吵架。如果他這個人自私家,從家裡的範疇來講,可能跟其他的六親眷屬就搞不好。如果他自私一個族,現在一個民族,民族之間就有衝突。

如果他自私一個國,那麼國家的的利益,戰略掠奪就發生了。所以從小到大,都是一個相待的境界。到了我們世間法裡面,才有的說,真正的說著眼於整個人類生命的人,才稱之為大愛無疆。這就叫相待大。相待大,它有一個什麼特性呢?就有推比性。推此及彼,相待而言。如果說,從佛法專業的角度來描繪一下,就是六道輪迴,因果不虛,就這個意思。這是第一個層面叫相待大。

如果從世間輪迴的角度,往出世間去推,演繹,第二個「大」就叫做絕待大。就是絕掉這個對待之法,顧名思義嘛,沒有分別不加比較,從等觀的視野,沒有親疏的視野中,超越了剛才我們講的對待之法。那諸位,我們都耳熟能詳了。在這樣一種等觀視野中的話,就人的情懷而言,就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所謂的。就現實世界而言,外在的世界而言,也是超越了唯物、唯心的這種通常的對待。你看世間人裡面都喜歡講唯心唯物,可是如果要真正較真一下的話,你唯心的人,你能夠擺脫物質的束縛嗎?你唯物的人,相信唯物,無非還是心的作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要超越了相待的常態,才稱之為真正意義上這部經典的大,叫做絕待之大。這經典的內涵叫做絕待,絕待平等的狀態。那麼這個絕待,它就有無比性,本性上是無比的。如果抽一句經典裡的話來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嘛,「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再沒有比它上的,跟它比的都沒有了,沒有可比性。這就叫做絕待大。

既然已經絕諸對待的話,我們從道理上一聽是這麼一回事。好像有形而上的感覺。但是,你這麼一個形而上的描述,你超越了對待,但是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具體的法上,你怎麼體現呢?我們常說,佛法不是要落實到生活之中嘛,怎麼體現呢?超越了大小的對待,還要回歸到我們絕了對待認知,曾經相待的事物上來,就是我們現前的生活、因緣、人事兒。無非就是這些,圓融嘛。萬事萬法他是互相影響的、互相關聯的、互相不妨礙的,不管你是廣度,還是隱或者顯,或者宏觀、微觀等等,它都是相互融照的。咱們佛門裡面不是常有一句話,就跟這個屋裡的所有的燈一樣,一個屋裡有一千盞燈,(燈光互不妨礙),它是事事無礙,無盡緣起的,這才叫做圓融大。我們第三個概念解釋這個大,叫做圓融大。如果就圓融大來講,它的本性有週遍的性質,週遍性。你一定要抽一句經典來講,就是什麼呢?諸佛菩薩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圓融嘛。這是我們對於第三個「大」的理解。

既然圓融了,你得有可操作性呀。圓融了,你能夠一隻手遮到整個法界嗎?所以說,在這樣的一種不加分別,相互作用,圓融的萬事萬物中,任何的參與者,也就是一個點乃至一個面,就等同於所有的圓融之法。整個法界。所以第四個就叫做隨處大。隨時隨地,隨心念,念念都是這樣的。牽一髮就可以動全局,而且每一發,都可以跟全局都是同步重要的,一發就能夠代表全局。這就是我們講到的,這個性就是隨緣性。我們常不是說隨緣自在嗎?如果要抽一句經來表達的話,就是「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隨緣。這是第四點隨緣大。

那麼既然隨處一法,都與宇宙萬法同等重要。剛才講到了說,牽一髮而動全局,那索性就怎麼樣?就不要去牽這一發了,再換一個角度,現前一發,當體就是全部。一點一面,現前就是整個宇宙萬法。不必你去起個心、動個念、橫觀豎見等等,現前當體就是萬法本身。大家都是念佛同修嘛,如果前面的隨處大,就是等於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麼這裡的現前大,當體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現前當體就是如此。這個現前大它的本性屬於什麼呢?就有著當下性。如果我們抽一句經來講,說什麼呢?就是本經所講到的:十世古今,不離當下一念;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毫端。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我們講到說對於「大」的,我自己在這兒揣測的一個似乎比較全面性的理解。

當然,這個「大」講起來,可能這麼好像連環轟炸一下。講得有點迷茫,觸摸不到。我們做一個比喻吧,釐清一下次第關係,和我們從體啟用的可操作性。我們才能明白說大乘佛法它是怎麼樣一個內容。就這麼一個「大」,就可以把一代教法濃縮在裡面。比如說,咱們普陀山不是名山道場嘛,常做這個超度亡靈。現在外在的世界,國土也不太安穩,動不動就有天災人禍。超度亡靈,就是死了來找到這了,念經要超度。就這個死來講,世間人也覺得生死事大,修道人也覺得生死事大。那麼比如說這個死亡的現象發生,如果說就我們的親朋好友、至親至愛的人而言來講的話,那就會有劇痛,非常的苦。一旦有死亡發生,馬上就天塌下來了一樣。

如果再遠一點的,聽聞到說有一個大災害,或者一個大的不幸出了一個災禍,那就覺得一下子死了這麼多的人,有點傷感,這是相對而言,對吧。那麼如果說,從這個地球上來看,整個地球上的視野上,大家要知道,地球上每天要死二十萬人。每天,這是打保票的,每天要死二十萬人。如果就整個的眾生法界而言,大家想想,剎那、剎那間,那有多少眾生斷命,念念都在死,念念都在生嘛。所以你看這四個角度,就從窄到寬,從狹到廣的,這就是相待大。我們對於生死這件事件的認知、格局、視野,就是一個相待的態度。

那麼跳出這個輪迴圈,從整個世界的成住壞空,人的生老病死這個大輪迴而言,大家想想,死只是一個現象而已,死就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以無常的形式來體現的一個常態呀。眾生就是這樣,死此生彼,此界壞時,轉寄他方,輾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再來,這就是死亡,這就是生,很稀鬆平常的事。所以說,如果你從這個裡面跳出來,就發現,因果輪迴是一個圈套,跳出來,人是死不了的,這就叫做絕待大了。就滑落到絕待出世間了。那麼,在這種絕待的出世間中,你進一步說,在這個視野中,我們依著這個圓融,圓融是什麼呢?就是物我同命嘛,慈悲心生起來了。隨時、隨地、隨緣去度化一個眾生,就是隨緣大。從一切眾生的生死海中拔出來,這就是圓融大和隨處大。既然圓融和隨處,你的這個見地生起來,突然間哪一天發現,當體現前的自我本人,才是眾生之首。眾生即是我,我即是眾生。自度即是度他,度他才能自度。一下子我成就了,一切眾生皆能成就。這就叫做現前大。就這麼個教法。這就叫做大佛頂的「大」。

當然講了這麼多,說一千道一萬,這樣的一種境界,你說我們說能說透嗎?還是想能想透呢?不在思維的層面,不知道怎麼形容,不知道怎麼讚歎,所以這裡才強以文字表達,叫做強名大。強把它說成一個「大」的概念。這個強名大呢,它有方便善巧而已,所以它有方便性。如果在經典裡面抽一句理解,不壞假名,而說實相,就這個意思。你看,就一個「大」字,就囉嗦了半天。在這樣一個大的視野上,在這樣的一個內涵的指導下,我們再進一步來貫這部經的經題,可能就比較能夠通透的知道,諸佛的境界和如來的密因,到底在哪裡,怎麼去進入。這是我們對「大」的一個貫解。

我們再轉入一個話題。既然這樣如此,我們就一直中規中矩。第二個,什麼叫做「佛」?佛陀耶,簡稱佛,漢譯為覺者。這都順口都上來了。現在的居士一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什麼是自覺?有時候我想想,可能自覺就是無我相,覺他就是無人相,覺行圓滿就是徹底沒有眾生相、壽者相,這就是覺吧。或者說,正覺、遍覺、無上覺,這都能數得過來的。什麼叫做正覺?就是凡夫有不到之處,凡夫有妄,妄覺。

外道是邪覺,邪的,邪門的東西,所以才立了個正覺。問題是有一些修成羅漢的,他不週遍呀,沒有徹底週遍圓融,所以他不週遍、不到之處,又立了個叫做遍覺。正覺、遍覺、無上覺,菩薩還有上,只有佛無上。所以叫做無上覺。有時候還把它稱之為本覺、始覺、究竟覺。什麼叫做本覺?就是人人皆有機會,人人都是平等。什麼叫做始覺呢?就是這個機會,如果你不去奮鬥、爭取、不去隨這個緣,隨到佛境裡邊,那你還不起作用呢。什麼叫做究竟覺呢?就是這條道路指給你,如果你自己不修,沒辦法,還到不了。就這樣子,這就叫佛。

所以有時候也講來講去說,到底什麼叫覺?想來想去只能用一個比喻,就是睡著睡著突然間就醒了。大家都睡過覺,都做過夢,就有醒的時候。你不要說,好像這個醒特別,一說起來覺得,誰不會說,夢裡明明有六趣,什麼覺後空空無大千。能不能把這個行法,最後落腳點落在你的身心世界中,不一定的。甚至可能你理解都理解不了。諸位大德,就這個醒夢之法。你看我們都會形容說,整個一個無明大夢呀,大家都在做這個無明大夢,包括這個九法界,包括菩薩,說只有佛一個人醒了。我們現在做夢,有噩夢,有善夢。噩夢就是墮三道嘛。善夢,現在還可以,還得了人天果報了。那麼有時候也半夢半醒的,就跟到了阿羅漢境地一樣;有時候還差那麼一點點,還尚在朦朧狀態,就跟做了菩薩,還是不醒。

好像就說:哎呀,這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不知道怎麼要度的把眾生從生死的彼岸,度到涅槃的此岸來。然後就去拽拽拽,好像一定要度度度。渡這個海,渡這個河。但是,這個度到底怎樣的一個情形才算是度呢?你看,祖師們給我們開示,這個度就如同夢裡邊去渡這個大河,整個這個波浪滔天,後面還有歹人來追,你自己前面跑的又來不及,好像真的要渡這個生死苦海一樣,叫聲響徹內外。

這個時候呢,只要有一個人把你叫得醒了,喊一下你,突然間醒了,這個夢就沒了。所以,這個祖師怎麼來形容這個覺呢?他說:說是渡河、渡河,其實什麼呀,但為度夢不為渡河。 但為度夢不為渡河,要聽明白。現在我們很多時候,其實是把所有的辛苦勁兒,都落到渡河中去了。下面要講如來密因,進不了這個密因。這是我們講到的大佛的「佛」,落腳處,只為度夢,不為渡河的。

好。我們再來看一下「佛頂」,這就是一個形容譬喻詞,在佛的無見頂相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如來無量劫以來,修忍辱、謙和、禮敬三寶、善知識,所感的這樣一個好相,就叫無見頂相。這在佛的三十二相中也是最殊勝的一個。就是在這個頂上有一個青螺髮髻,叫肉髻相。在經典裡面形容它的這個狀態非常的微妙、生動。說它的形狀如同什麼呢?「如春山吐日」一樣,狀如春山吐日,春天綠油油的山,然後太陽升起來的那個感覺,這就是無見頂相。但是這個無見頂相,有一部《觀佛三昧海經》中講到,佛的這個無見頂相,能生億萬的光,但是上方的世界,諸天世人,乃至十地的菩薩都見不到他的這個頂相,看不到。

當時釋迦牟尼佛在藍毗尼園,尼泊爾的藍毗尼園,剛剛生下來的時候,藍毗尼神,就是藍毗尼園裡面大概就是土地吧,是他的乳母。抱著釋迦牟尼佛,奉持諦觀,仔細想看一看,都看不到釋迦牟尼佛的頂相,看不到。在《華嚴經》裡面入法界品講到,後來佛成道以後,在優化波羅奈國,在波羅奈國時,東方的應持菩薩,想到上面看看佛的頂相,上立了什麼呢,恆河沙國土,始終見不到他的邊際,這就是佛的無見頂相。當然這個我們做一個了解。因為它是一個比喻,就是比喻我們下面要講的如來密因。這個如來密因什麼呀,如果你說他有的話,登地的菩薩都看不見;如果你說他沒有的話,在《楞嚴經》的法會裡,大家都仰觀到佛頂放光,無數的化佛。所以,這就是我們從理上、從相上來講一下「大佛頂」的內涵。大佛頂。

好。我們再往下看,「大佛頂」下一個概念就是「如來密因」。

當然,「如來」我們都知道。那會兒,修定法師給我們講課說,乘如是道來,來成正覺。後佛如先佛一樣再來。說這個羅漢是如而不來,凡夫是來而不如。就是說,雖然來了,輪迴來了,不是如如不動地住在這個佛國淨土;那麼來了的,住不在這個如中;如了的呢,又不能夠乘願再來。都是不圓滿的,只有佛這個如來。其實就是形容一代教法的緣起性空的這個思想,「如來」這個內涵。

我們主要要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密因」?既然講到密因了,今天就是要跟諸位大德法師要商量一下,這部經題裡邊,最主要的就是要解這個密因。「密因」的因,這裡當然就是,因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修的因地的本修之因,修行還沒有成功之前。但是這裡有三層意思。

一個是什麼呢,就是指的在修行還沒有成功之前,因為修行,只有成佛了以後,才算圓滿。所以,從等覺以回,初發心以後,這一大部分全部叫做因地,因地菩薩。這是一個概念。

其次,這個因地是指的什麼呢,就是指的我們第一念的初發心,菩薩的最初發心就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叫做密因之因。這是第二個層面。

但是我們今天講的這個因地是指的什麼密因呢?就是指的菩薩發心,在初見道之時,也就是說禪宗的明心見性那一剎那,大開圓解之際。這個時候,在此之前,一切的修行,都是屬於盲修瞎練,是沒有依據的。在此之後,開了圓解的起修,才能叫做什麼呀,才能叫做正行、正修,大徹大悟了。悟到的這個東西,就叫做「如來密因」。所以,我們諸位,大家都是用功辦道,仔細體悟一下,就是這個。我們每天也,現在基本上都是禪宗的天下,都叫禪師。那麼對於開悟這個概念,現在我們有時候提都不敢提了,也不想提了。也沒有感覺,說開悟要幹什麼呢。你出家,不就是首先要開悟嗎?除了這個還要幹什麼?所以說現在就是對這個密因,不要說去鑽透它,去住進去,去修定,或者說,觸摸一下有點感覺,根本就不感興趣,那就沒辦法了。

所以我們今天要商量一下這個密因,從兩頭講起。第一個,叫做密極之密。就是它已經深的再不能深了,幽微難至。非常難以了解,觸摸不到,這個明心見性的地方。你看,我們現在有時會說大開圓解,開了智慧了,那就崇拜的不得了。可以領眾修行了嘛,德行具足了嘛。因緣自然顯現,龍天推出了嘛。但是到這個地步的話,就覺得哎呀極其的寶貴。你看,苦參密究,為了辦一個道,到了叢林裡邊,吃苦受氣受累,最後又善知識點撥,不知道怎麼蹂躪他折騰他,最後才靈光一現,終於說哎呀本來面目顯現。但是這裡就是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在生滅的境地裡面,在相待的境界中,所以在絕待的境界裡面,我們沒有辦法入進去,就見不了這個如來藏性。

在《楞嚴經》裡把這個密因,就稱之為如來藏。雖然藏在那裡,現在顯現不出來。所以叫做密極之密。就是你怎麼也進不去。那好,我們一聽到怎麼也進不去,感覺出來了。就覺得說,哎呀,這就是聖人的境界呀。我們現在是凡夫,根本就是跟我們就不搭嘎,連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不是這樣子的,要不然祖師們為什麼說,六根門頭全是呢?說天天你光吃飯,光睡覺,就可以修道了,這又是怎麼回事。

所以我想我們現在呀,密極之密我們入進不去,還不如轉個頭,怎麼修這個法呢?顯極之密,其實它本來就在。諸位大德,這是今天的重要環節。就是這個不生滅的藏性,如來佛性,我們也從教理上天天聽。說人人本有的,各各本具的,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迷的時候不知道,一旦悟了,全體當下都是了。都是,問題是在哪裡呢?誰不知道都是呀?誰不會說: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關鍵點就在這兒。

大家觀一下,我們現前的境界。等我歇歇喝口水。你說這拿個水杯,放個杯子,蓋個杯蓋,我每講一句話,屏幕上也有。我這麼橫掃一下,大家也一個人一個樣,這都是什麼呢?分別、妄相。但是,它也是什麼呢,法身、真如。我們做個比喻,就像大海水一樣,大海水每天都潮起潮落,就是這樣我們的妄相。就像我的手和胳膊,來回這樣控制不住地在動。問題是,我們在這個潮起潮落中起伏得久了,就很難感覺到,其實大海水是不動的。怎麼也感覺不到,這麼教,那麼引,佛說了三藏十二部教典,就為解釋這一念之間。可是,我們就隨著這個潮起潮落,起落得不行。但是,簡單也很簡單。明顯到什麼程度?明顯簡單到只要你把這個,雖然現在還在風吹浪打,只要你把這個認知點切換到水上來,不要關注浪,當體就悟了,就這麼簡單。

你只要把認知點關注到水的濕性上來,不要再隨著浪去起伏,浪不是不起伏了,大家要知道,不是不起伏了,而是你只要關注到水上來,這就叫顯極之密。一直就在,一直就在。我也不知道諸位有什麼感想。但是,我就說,越講越覺得越妙。就是這個意思,肯定是這個東西。所以,有時候大家想想,我們現在,因為在見聞覺知的凡夫層面,起心動念的這個攀緣心。所以就會覺得這個不生滅的藏性,根本自己就,根本好像不可能達到一樣,不是這樣,這個東西我們始終都有嘛。顯極之密,雖然至淨至明,但是我們不敢去信,不敢去解。它並不是說多麼的幽微叵測,就是我們日用而不知。所以叫做密極之密和顯極之密。

我們再體悟一下,就是這個密極之密,跟顯極之密,它肯定有一個共性,對吧。歸根結底的一個共性是什麼狀態呢?就是不易覺察。不易覺察。如果一定要做一個比喻的話,在咱們佛法裡面講到修行,常講到什麼?不是小隱隱於山嘛,隱到山裡邊的話,你就不易覺察,你找不著呀。「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雲深不知處」這就叫密極之密,你確實難以覓蹤,蹤影覓不到。

但是還有一種隱是什麼呢,中隱和大隱,他是隱於朝、隱於市的。隱於朝是什麼概念呢?就跟我們小時候看電影一樣,演共產黨的電影,裡面有一個國民黨的特務,或者一個外國的特務,天天和你共事,就在辦公桌的對面,結果你沒有把他認出來。或者你也是地下黨,他也是地下黨,兩個人在國民黨內部共事,誰也不知道誰,最後突然間才發現咱們是同志。這就叫顯極之密。只要你信他、認他,當體就是。這就叫本來面目。只要你敢認,這就是同志呀。我們說的如來藏就是這樣的,滿目青山就是這樣子。

好,法師,我們今天加個段子吧。關於這個,今天我們確實要再的實商量一下,因為很可能我們會落到一個妄談般若的境地,沒有到那個功夫,心性沒有到,光這麼侃侃而談。但是我們也不能落到什麼呢,怕談般若的境地。現在很多時候,當然,我本人也是行歸淨土,淨土佔了主流了。那麼一說般若,就是你在那,踏有談空。你根本就是,說來說去,你自己到了那個地步嗎?那我們難道就不說了嗎?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就是說,這個如來密因,然後說你無關於生死,也不想觸摸什麼道業,我這輩子就這樣活一活就行了。那也只能就這樣了。

如果你確實還想,弄懂說這一念佛法,到底釋迦牟尼佛這輩子出世,一直流通到我們現在,這麼多人出家,是幹什麼的?那你就得聽一聽。你看,現在我們很多,就是說不感興趣的也就不說了。覺得自己開悟,這輩子是不可能的,也就不說了。我們只論這個如果一心想開悟的,想見這個道的。我們今天商量一下,你想見個什麼呢?你要開個什麼呢?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呀,英雄豪傑們,本來就是英雄豪傑。其實我們現在,因為大修行人,他的這個見地透不過去,所以就在那裡苦苦地追求,艱辛地付出,就不懂得華麗轉身。在咱們普陀山也有,閉關的、閱藏的,那一大堆呢,未必都能夠敢認。說不準在關房裡現在還在使勁兒,憋足了,不敢認呀。

這本來面目,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呀。你看為什麼祖師們講開示的時候,參禪、參禪,參禪的前提是什麼?諦信自己本來是佛。本來呀,就是我剛才端杯子喝水這個時候。大家坐在這兒,此時此刻的這個時候,你不管你是聽著呢,還是不聽著呢;你是看著我呢,還是玩手機呢,都是本來佛,就看你敢不敢認。剛才你看我們講到一句話叫做什麼呢,「不是幽微叵測,但以日用而不知」。這個怎麼不知呢?就是你不敢認啊。明明佛說了怎麼樣去,三大阿僧祇劫,或者什麼。可是你不要忘了,佛還光拈著花,這樣、這樣笑了一笑,什麼都沒說呀。因為說一句都是多餘。修行的人天天要求知、求證、求功、求德、求境界、求感應。把這個殊勝的境界,推到上到九霄雲外去了。

就不知道此時此刻的現場,本來就是佛境。滿目青山嘛,如果你真能信到這個狀態,敢認到這個狀態,所有的開示一串就穿過來了。真的,祖師們的開示都一模一樣呀。為什麼說如來密因說「不斷妄想不求真」呢?不斷妄想不求真啊,這是晴天打雷的話!不斷妄想不求真,就是你敢不敢認為真的是這樣子的。為什麼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呢?為什麼虛雲老和尚,杯子燙了一下,燙到手了,什麼「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呢?這說的是兩家話嗎?就這個境界,你不要在上面動。而且特別要指出的是什麼呢?我們有時候這個死禪修慣了,往往覺得往那兒一坐,好像入定要入到什麼呢,要入到一個脫離了精神層面,只有物質性這種死框框,安附在上了,才叫如來密因,本來面目。

我現在覺得不是這樣子的。當然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長進,給各位匯報一下,也許說錯了。就是說,他的這個真正的禪定的究竟大定,不是死的,確實是活的。而且活到什麼程度呢?不僅僅是你的舉手投足,包括你的心和念不是沒有作用,是需要我們在心和念上不要再進一步地起動,才叫做起心動念,才叫做妄想。不是沒有心沒有念,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大家要在這個上面悟。不要依著教法悟,我說的話悟,要依著你的心和現前的境來悟。你敢認嗎?「雲在青天水在瓶」,蓮池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走投無路了,到哪都是這個樣子呀。就現前的這個樣子,就現前的你我他就是法身,就是佛性呀!包括我們打的妄想,起的煩惱,只要你一認,就歸真了。就這樣子。你看紫柏尊者就講過一句話說,所有的現前境界,一切的法道興衰,你不要以心期,你不可以有心期,也不可以無心待,不要去期,不要去待。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就是這個樣子的。藏地也有大圓滿的說,藏地不是修大圓滿嗎,真正的大圓滿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大活佛給指出來了,給他傳法的心子說什麼呢,指了一下天上的月亮,指了一下旁邊臥著的一條狗,說這就叫大圓滿。你看都是說的一個法。

以前的古德有開悟以後說過一句什麼話,「哎呀,原來比丘尼是女的」。旁邊的人都以為他神經了呢,後來寺主給他印證說開悟了。就這樣。所以我們也不妨在這裡試一試說,難道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就取不得,捨不得,就這樣得。就是這個樣子,就是現場我們這個樣子。

跟諸位講,確實就是這樣子的。你只要敢認這個,真的不要論什麼信解行證、什麼教理行果,只要你敢認,當體就是這樣子的,即刻就歸家了。本來就是嘛,就跟文殊菩薩一樣,本來就是。可問題是,你在本來就是上面,你要確認這就是文殊的時候,已經有了二文殊了,就在這微細之間,大家商榷一下。現在確實也是,還是不敢認。說是這麼說,包括本人。因為什麼呢?功勳不到。大家都不敢認。

我跟大家逗個趣,說一句話。現在不是流行,諸位把手機拿出來,人人都有微信。因為我在北京這也號稱弘法,那總歸身為法師,微信每天都發大量的這個生死心切、領眾、大家一起迴向願生西方,每天都是正能量。突然間那一天呢,家裡的老鄉呀,有的老鄉,我不知道在座的可能有的認識我,有的認不得。我老家在陝北,陝北大家知道,陝北有一個叫做榆林的地方,我生在那兒。榆林出什麼呢?除了出煤、天然氣,還出陝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就是講的那,就我們家。還有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叫做《三十里鋪》。三哥哥和四妹子的事。就是這麼一個。有一句話叫做:「提起個家來家有名,家住綏德三十里鋪村。」

就是我們老家,可能在座的如果有陝西的就肯定知道。結果我出家這麼多年,十幾年了,現在十幾年,就等於說融會貫通了。原來的老同學、老發小等等都知道了我微信,都加上了,有的還被引逗得學佛了。那天突然給我發了一個,陝北出了一個著名的歌手叫做王二妮。比較外向的法師可能知道,就是不知道比賽怎麼得了獎的。這個王二妮唱了一首歌,就是通過這個《三十里鋪》,又加了現代演繹。裡面有兩句話叫做「三十里鋪的好妹妹等著哥哥把家歸」。這個歌的鏈接也發給了我,我當時正在屋裡,他一發給我,我就聽一下唄。聽著這個王二妮唱得挺不錯。那段時間可能心比較清淨吧,聽到「三十里鋪的好妹妹等著哥哥把家歸」。

突然間,心有點靈光,「等著哥哥把家歸」。確實當時就是有點靈光出來了。靈光出來,一有法喜,顛覆了一下我習以為常的微信,我就把這個歌的鏈接發進去,又寫了兩句話,叫做「三十里鋪的好妹妹等著哥哥把家歸」,一下子就把我圈裡的朋友給炸了,馬上就炸了。有的皈依弟子趕緊就私信裡問我說:「師父你怎麼了,說你要不要到處去走走吧,去逛逛吧。」以為我憋屈得不行了,這是思凡了嗎?還有的同修,更有好多法師呀,說:「大德你怎麼了?」有些微信朋友,以為我動了還俗的心了吧。說我是陝北出來的,真的家裡有一個好妹妹,等著我這個哥哥回去嗎?哎呀,逼的沒辦法,老是三五天就沒完沒了。最後那一天,我就又接連發了一個信息。

我說什麼呢,我就說了一下說,大家不要以為這個,我們本有的佛性就跟這個好妹妹一樣,從來都沒有變過心呀,知道吧。我們的始覺,就是回歸的心,只要你敢認,就是哥哥雖然在外面,只要你敢認,當體就是花本來好,月早已圓,當時我是寫了這麼一句話。就是形容當時我的這個境界,當時確實心有點靈光出來了。哎呀,非常受用,法喜充滿。發現確實原來就是因為我們不敢認。所以大家想想,現前我們一切的見聞覺知,當體就是本有的佛性,只要你敢認。什麼事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後來也有佛學院的小師父們說,有云門寺裡出來的,愛擺弄這些禪境。他就說:「法師,你這麼一解釋就廢掉了。」說這個公案就廢掉了。

我說,好,我的師兄弟們呀,我說我這麼不解釋,廢掉的人更多呀。大家為什麼?不敢認嘛,就不敢認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他把這個公案就往哥哥妹妹的情上面去會,他不往歸家的法上去會,就這個道理。所以這就叫如來密因。什麼叫做密極之密?就是你不敢歸,不敢認。所以他就顯得離得很遠。什麼叫做顯極之密?只要你敢認,馬上他已經早就敞開懷抱,當體就是我們的如來藏,就這個意思。這就叫如來密因。

後面就講到了「修證了義」。再看一下修證了義這個概念。雖然悟到密因了,可是理要頓悟,事上還得漸修。大家看一下《楞嚴經》的這個題目呀,是非常的通透和圓滿,而且是無懈可擊的。你既然悟了理了,那你得修呀。修,怎麼個修呢?是一般常規的話,我們說生信開解,起行證果,這叫做修。但是這些修都屬於什麼呢?可以說剛才講到的,叫做偏修,不叫做真修。他不是依著這個不生滅的密因這個藏性為知見。這個修證、修證,這個修有真修,有緣修。我們現在基本都在緣修,就是往那緣,盡量往那兒靠的這個層面,沒有入到真修。真修是什麼呢?就是要了義。什麼叫了義呢?就是你認了這個以後,你知道原來真的沒有修沒有證,不斷妄想不求真。一直守著這個不斷妄想不求真,這就叫做真修。

緣修的話,那你就是六度萬行,只管往這兒積累,往這會。既然你是這樣的修,那麼你的證就屬於分證,不是滿證。就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走,而不是第一眼就看見整個台階的風景,一眼望到遠。你只有上了一個台階,才知道這到了哪啦了。可能連下一個台階的風景的邊都摸不著。這叫做分證,而不叫做滿證。所以我們這裡講到的,了義修證是說什麼意思呢?你只有了義修證,才叫做修證了義。依著這個如來藏起修,所謂的無修而修,真的有這麼回事。無修而修,不是在那表個法,說一說,然後你還是苦兮兮地去修。就看你敢不敢認這個,以不修而修。當然前提條件,也是以不造業為造。如果說你不修而修,又跑去造業,那不對。為什麼在《六祖壇經》中講到,「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呢?就是要用這個如來藏密因,只要你這麼守著,直至成佛就用這個修。就守著這個如來藏的不生滅心。只有修證這樣一種了義法門,我們才能把它稱之為了義修證,修證了義。其他的修,都是不了義的。大家仔細地去透一下這個。

你看,如果這一法能夠透過來,就沒有一法透不過來的。為什麼我們讀一段《勸發菩提心文》,《勸發菩提心文》裡面就說,發的菩提心,怎麼樣是圓的?怎麼樣是偏的呢?說:「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叫做偏的菩提心, 就非了義嘛。「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這叫做什麼,這叫做圓的菩提心。圓滿的菩提心,這才叫了義的菩提心。所以大家只要把這一念平過來了,所有的教法,你用這個知見,去看一代的教法,裡面都是這樣子的。還是因為不敢認。就像大富長者。上次講淨土法門時,淨土法門是大富長者的究竟法,其實這個心地法門何嘗不是大富長者。就是因為你不敢認,他就是爹嘛。《法華經》裡邊。

我們再來看一下,「諸菩薩萬行」。一般我們講到菩薩,覺有情,菩提薩埵。為了覺悟眾生,可能有的菩薩是以在家身份住的。大多數的菩薩,可能也是以出家人身份住的。有的喜歡一個人住的,住山去了。有的喜歡大家一起,熱鬧著他才能修。有的苦淒淒要住茅棚才能修,有的必須住在七寶樓閣裡才能修。有的修苦行,有的樂修。總之都是為了這個如來密因。為了修這個了義修證,這才能稱之為菩薩。有的菩薩,可能他一生都沒有沾過佛邊,沒有說過佛字。不僅僅就像我們這種,他沒有沾佛邊,沒有做佛事,他無量劫的苦行佛事,有這樣的菩薩。有的像諸位一樣現形成三寶,召感一切眾生皆來學佛,守著名山道場進來弘化。還有的就一輩子就為一個眾生。有的生生世世為了一個眾生,去隨行六道。都屬於菩薩,這就叫「諸菩薩」。就這麼多。

我們那會兒佛源長老,雲門寺的佛源長老。佛源長老講到說,現在的眾生業障深重。說來一個菩薩還不行,就是一個菩薩管一個都管不住,知道吧。說要一群一群,一批一批來圍著他,收拾他,就這樣。仔細想想確實如此。我覺得我現在每日每夜都被收拾。你想一個什麼法,只要你為我。或者自私心想成,就什麼事都成不了。就現在我已經落到了這種活法。你像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普賢菩薩,這都還算是正規軍主旋律的。

還有一些菩薩是為了讓眾生髮出離心,意識到苦,他會製造大亂苦情,就是在世間製造大亂,這是屬於大權示現的,更加大的菩薩。《印祖文鈔》裡面講過,說這個還不能廣說。今天諸位都是深位的大德了,我才能夠這麼講講。那一般的居士可能就聽了就不信佛法了。哪有這樣的菩薩,製造天下大亂,逼著你生出離心。這都叫菩薩,諸菩薩。

依照我們平常說的行的話,那就是六度萬行嘛。你去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等等,或者說在《涅槃經》裡面,不是也有這個菩薩的勝行。比如說嬰兒行,本來是大菩薩了,示現成小果,人天乘,講一些人天法。還有一些叫做病行,就是示現了一個有煩惱的等等這些,就是剛才都是整個這一撥裡面的狀態,一些度生的方式吧。那麼說,如果從常規的佛法來講,這叫做六度萬行,諸菩薩萬行。

好,我們如果回到剛才這個了義修證上,難道我一定要度眾生,才叫萬行嗎?造業算不算萬行呢?我們反思一下。造業,坐著吃飯,上廁所拉屎,算不算萬行?為什麼叫萬行呢?只要你入了這個了義行,一切行皆是行。你看為什麼?圓悟了藏心以後,祖師爺說搬柴用水全是妙道,什麼饑來吃飯困來眠等等這些,一切都在這個不生滅的法性中,全體都是行啊。這才叫諸菩薩萬行,隨起一行皆是行。

不知道諸位看過淨土宗有一個非常大的一部書,叫做《淨土十要》。《淨土十要》裡面有一篇非常精彩的一篇論著,各位有興趣的可以去觀摩一下,就叫做《西方合論》。《西方合論》裡面的序文都非常精彩,就講到這個情狀。他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說,如果你沒有開悟的人,你天天在那裡苦淒淒的修這個佛行,不見佛性。這個時候呢,就像一個瞎了眼的人沒有人引導你,你只能「止獲人天果報,不生如來之家」,開不了那個如來密因的眼呀。那麼這個時候祖師爺們就知道,你已經到了流弊裡面了,就下狠手。下狠手是什麼,就是做那些出格的事。一下就把你截斷眾流了。把你這個開解的這個意識心給你鏟斷,讓你苦參密究,逆這個流。

突然間生滅法沒了,入了如來藏了,看到這個密因了。這個時候,取捨念也就沒有了。沒有了之後,就識得親生父母,歷劫的寶藏了。說到了這個地步,就真正成了了義了。就看一切經典就跟自己家裡的事一樣。在這種情況下,還要什麼呢?還要去對治自己的習氣。這裡面形容的是:「拜空花之如來,修水月之梵行,登陽焰之階級,度谷響之眾生。」這才叫萬行。都不是刻意的,就跟鐘一樣,已經圓圓滿滿了,聲音隨時可以發,只要有人叩,馬上就發。但絕不會攆著說,你聽一下我的鐘,你聽一下的聲音好不好。我們現在還在什麼呢?還在緣修和分修中,攆著去嘛。

所以,我想,為什麼不能夠一行帶萬行入這個呢,最主要的三點,我們剛才講了。一是功勳不夠,功勳不太夠。二一個就是理不透。我們一開始就跟大家講了,為什麼說教理,我現在發現,原來我也錯以為說,學那麼多有什麼用啊。當然,現在拿個文憑我覺得真的沒用,文憑有啥用?但是如果你對佛的教典,你沒有深入地參究、解悟,確實就太可惜了。因為確實有好多東西,你越深入,你的心越靈銳。

可能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辛苦,才能積攢那個靈光啊,你這樣一透,就透過來了。確實如此。所以說,理不透的話,你這個教理入不進去,你的觀行就起不來。當然,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們現在沒有緣,缺乏善知識點撥,親近不到善知識。或者善知識就在你眼前,你生不了信心呀。你不能夠徹底地承擔,把自己放下,由著他折騰。稍微給你來點順法,你怎麼都行。逆著把你整一下,你受不了了,就離他遠去了。道場也是如此,常住也是如此,你到處跑。一不對自己的勁兒,利益稍微(不)順點手,人際關係稍微吃點虧就走了。那到什麼年月呢?

世尊在不是經典裡面說,善知識是什麼呢?是得道的全分因緣。全分因緣,滿分因緣。

好。再一轉,看下一個概念,就是「首楞嚴」了。

什麼叫「首楞嚴」?我那會兒考中國佛學院的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什麼叫首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到現在我還脫口就出。這就是「首楞嚴」的字面意思。一切事究竟堅固,信心堅固嗎?信心堅固,一切就堅固,就這樣子的。所以你看,裡面講到的:「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就是你當下就認。又要講這個認。認不得也沒辦法。而且確實是,有時候這個認不認,不是你想認就能認得起來的。就跟佛法一樣,不是你想信就能信得起來的。就這樣吧。只是建個緣起也非常好。

那麼這個「首楞嚴」,就是說大定的總名。依著前面講到的了義法,如來密因,大的總匯,我們要搞清楚,這個首楞嚴的定是怎麼個狀態。首先一個,他不是我們尋常做功夫,而引發的定的狀態。那個不叫大定,叫小定,叫偏定。不是說外面吵得要命,我自己躲在房間裡,雙手這樣一弄起來,好不容易入進去了,這不叫真定,不是這個定,不叫首楞嚴。一個常途做功夫,二一個也不是對著境界起的真心,就是觀的這個智慧所對著的這個真境。你把它看透了,看破了。然後把心守在那個清淨的狀態中,歷緣對境所生的定力,也不是。這些都屬於引起引發定,而不叫做自性定。大家再了悟一下,什麼叫做自性定。就是我們現在活生生的現在的我們,你我他現在全體都在定中。

包括你的輪迴,現前的輪迴,正在進行時,也許將來還要墮到三惡道,都沒有離開這個定,這就叫做性定。所以大家想想,你這個修行,為什麼圓瑛法師說「修行莫不有定,而性定難明」呢。難明呀,就是覺得說,原來定不是要多麼的積攢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入進去嗎?怎麼現前就是呢?什麼叫做首楞嚴?首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怎麼個堅固法? 就佛法而言,包括我們去自利利他,包括所謂修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攝、四禪八定、三明六通,佛的十八不共法,四無畏,所有的這些事,都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之事,這是對的。但是不要忘了,現在我們的貪瞋癡慢疑,財色名食睡,毀犯五戒,十惡業果,一切的因緣果報,一切的輪迴相續,還是首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中的事,還是這個事。這就叫性定。你根本就出不了這個定。本來就是這個定,你意識到是這樣,你就入定了。就這樣的定。

就像我們剛才講到的夢的比喻。我們夢見自己在夢裡面的時候,就跟造業去輪迴一樣。我們醒了以後,好像自己終於醒了沒有夢了。做夢的時候,跟醒來的時候,你是兩個人嗎?哪有兩個人呀,就這一個總持人,就這個首楞嚴定。哪裡還有兩個人呢?你生病的時候,身體不舒服了,頭上生瘡,腳下流膿,你治好了就好了。生病時候的人,和治好了的人,是兩個人嗎?就這一個定。

佛證一乘,眾生還九界,就是這個定,這就叫首楞嚴定。所以說,你要是能夠悟到這樣的話,還何苦說,來這兩天說,北京天天說下雨,預報說北京要下大雨了,結果最後沒下成。在微信圈裡還傳的可有意思了說,所謂的天氣預報,說有雨,就是有可能有,有可能沒有,說根本報的不准。結果報的不准,害得我昨天本來是坐飛機的,省點時間,結果害怕來不了坐動車坐到寧波才過來。你看這山高路遠的坐了火車,這歇了一晚上,今天早上了船,又住到咱們客房裡,剛才還這麼抬舉我,把我給迎請上來,這說了一句首楞嚴,才叫做首楞嚴嗎?自打這輩子,記得從娘肚子裡出來,活到現在,包括我們現前現場,全是一部活生生、血淋淋的首楞嚴定,就是首楞嚴定。你上哪裡去找首楞嚴?只有我說出來才算嗎?我說不說都是呀!就是這個真心,就是這個妙定,念佛的時候也是這個真心,你不念的時候還是這個真心,這就叫做「首楞嚴」。這個定有三個特質。我照著祖師們說的說。

第一個叫做妙定。什麼叫做妙?不假修成的,在迷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在聖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不管你從進、從出、從輪迴,屬性一模一樣,質量還是這個,就叫做妙定。

第二個定叫做圓定。什麼叫做圓定?不是你自己把心按在那兒不動才叫定。統萬事萬物,現前所有的這些法界諸法,全在這個大定之中,所以叫做圓定。為什麼《法華經》裡有一句話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就叫首楞嚴定。如果諸位,不知道大家讀過《肇論》沒有。僧肇大師做過一部《肇論》,他就說到這個物不遷,就是講這個首楞嚴定,其實就是這個意思。他說,「旋嵐偃岳而常靜」,大風颶風刮過來其實是靜的,沒有動,「江河靜住而不流」。就是江河奔騰、東流到海,其實是不流的,「野馬飄鼓而不動」,是在沙漠中的陽焰嘛,來來迴迴,大家以為說水一樣的那個東西,其實它是不動的。「日月曆天而不周」。太陽東昇西落,其實它是不動的。這就叫首楞嚴定。不管我們心按在那兒,包括萬事萬物全在定體當中,就叫圓定。

什麼叫做大定呢?這個定,雖然在你迷的時候也沒有動搖過,後來你悟了,也沒有退出來;你悟了以後,也沒有進去過,迷的時候也沒有在外邊,就這樣子。這就叫這個定。不管怎麼樣都出不了這個定。這就叫首楞嚴。

好吧。我們今天給大家貫了一下,說這個,「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就剩一點「經」了。這個經我們都知道,修多羅,什麼貫攝常法等等這些,到底什麼是經?佛說的才是經。那佛說的才是經的話,為什麼緣覺沒佛的時候,他出世還能夠悟道?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什麼是經呢?

欲知何是「經」,明天下午再開解吧。

今天我們就到這裡,討擾諸位大德法師,在此懺悔。

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銷我億劫顛倒想

《首楞嚴王三昧》它所破的當然是煩惱。我們剛剛講過煩...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各位道友,特別是今天我們格外的因緣,正法眼藏,楞嚴...

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經嗎

問: 我們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嗎? 淨界法師答:...

我們要遠離魔境,只有一個方法

魔境因由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

只要念佛就好了,為何還要破妄顯真呢

問: 有人說末法時期只要念佛就好了,為什麼還要破妄...

《楞嚴經》中的十種仙道

佛說:又有一處從人本位,不依自性正覺而修習定慧的正...

眾生輪迴的三大根本原因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

一個人會著魔不能完全怪魔王

在整個大家庭三界當中的魔王,看到你修行,他非常不歡...

【大藏經】【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大藏經】【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如何把唯識學跟念佛法門結合

我們怎麼把唯識學跟念佛法門結合? 其實唯識學跟淨土宗...

印經可得五種福報

印造經典:以印造佛所講一切利益人天教典,以及聖賢大...

妄想跟你過去的生命有關係

妄想的本質是什麼呢?【觀相元妄:如是乃至五陰、六入...

【推薦】為什麼我們平時要念佛

有的人一聽到別人跟他說 阿彌陀佛,他就說:不好意思啦...

佛弟子應該學習彌勒菩薩哪些精神

眾所周知,彌勒菩薩為中國佛教最有代表性的佛菩薩之一...

幸運和不幸,都曾光顧過你

大衛的叔父在波士頓,是個商人,要讓他在自己店裡工作...

淨界法師法語--智慧的抉擇

◎ 生命是無常的,在那無常變化當中,每一個變化你都沒...

龍樹菩薩:廣大發願頌

所有一切眾生類,過未現在世無盡, 而諸佛剎廣無邊,彼...

三濫不禁,佛法不興

社會上有人說:披起袈裟事更多。事多不是指是非多,是...

天台宗對觀音信仰的歷史貢獻

中國佛教天台宗對觀音信仰在中國漢傳佛教領域的普及與...

善男子善女人的含義

善男子(梵kula-putra;巴kula-putta;藏rigs-kyi b...

念佛為何要求「一心不亂」

《阿彌陀經》要求學人執持名號七日一心不亂。 《無量壽...

文殊菩薩與淨土法門的因緣

文殊菩薩為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又與普賢菩薩同為釋...

三界本無一法,皆是真心起妄

實則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

吾人所居之世界,具足無量諸苦

《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

深山中的道場

很久以前,在深山中有一個道場,有位弟子一直想到外面...

【佛教詞典】三界藏

三界包括一切眾生之煩惱業果,故稱為藏。仁王護國般若...

【佛教詞典】明州岳林寺志

凡六卷。清代戴明琮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

【視頻】慧律法師《淨除我見》

慧律法師《淨除我見》

【視頻】淨土宗簡介(李炳南老居士)

淨土宗簡介(李炳南老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