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為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又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在華嚴法會上的二大肋侍,助佛弘化。
文殊師利,或稱「曼殊室利」,華言意為「妙德」,又稱「妙吉祥」。
據《文殊般涅槃經》云:文殊菩薩生於佛世的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族,從母親的右脅出生。身體紫金色,剛生下來就能夠說話,不久就在釋迦牟尼佛座下皈依。菩薩安住於首楞嚴三昧,在十方示現八相成道,饒益眾生。
《首楞嚴三昧經》說,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之前,南方有「平等」世界,此世界的佛陀名號為「龍種上如來」,即是今文殊師利菩薩也。
《央掘摩羅經》言,北方有個「常喜世界」,其中的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與阿彌陀佛在因地曾為父子
《悲華經》中說,阿彌陀佛為轉輪聖王時,第三王子名叫「王眾」,在寶藏佛之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於將來生生世世,行菩薩道,不疲不厭地莊嚴清淨佛國世界,使恆河沙數廣大的十方國土,合為一個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無量的珍寶充滿其中,沒有濁惡苦痛的觸受,沒有種種女人,甚至沒有「女人」這個名稱,也沒有聲聞辟支佛等未發菩提心的眾生。一生得補佛位的等覺菩薩充滿整個世界。第三王子發願以後,寶藏佛即為他命名為「文殊師利」,授記他於未來世南方世界「清淨無垢寶窴」佛國,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普現如來」。
文殊菩薩的智慧與行法
文殊菩薩代表大乘佛法的根本智。在《觀佛三昧海經》中,當時世尊為諸大眾說觀佛三昧之後,文殊菩薩告訴大眾說:「在過去寶威德如來時,一位有德長者的兒子,名叫‘戒護’,仍在母胎的時候,就受了三歸依。到了八歲時,父母禮請世尊到長者家接受供養。那時童子見到佛陀,安祥的威儀、平穩緩慢的步伐,每走一步腳下都生出蓮華,而且身相具有廣大光明。童子見了非常歡喜,向佛恭敬禮拜,禮拜之後仔細地看著世尊,眼光不曾暫時離開。一見到佛之後,即除去百萬億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童子自從這次見佛以後,生生世世恆常遇到百億那由他恆河沙數諸佛。如是眾多的世尊們都開示這個觀佛三昧,後來又遇到百萬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個名字,號為 ‘栴檀海’。當時童子都親自奉事供養諸佛,中間毫無遺漏空缺,既禮拜供養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觀看佛的相好。由於觀看佛陀身相的這種殊勝功德之因緣業力故,再一次又能親近百萬阿僧祇諸佛。從此以後,就獲得了百萬億的念佛三昧,得百萬阿僧祇的旋陀羅尼。既得此三昧及陀羅尼後,諸佛即現前為他說無相法,剎那之間就獲得首楞嚴三昧大定。」
「童子由於最初受三歸依,禮拜一次佛陀的緣故,又因為仔細觀察如來的相好,心無疲厭懈怠。只是由於這個短暫的因緣,就能夠遇到無數諸佛,更何況是一向專心繫念,完整究竟地思惟、觀察如來色身的種種相好呢?當時的童子,難道是別人嗎?那就是文殊師利我啊!」
文殊師利菩薩說完之後,釋迦世尊告訴阿難:「你應當受持記憶文殊師利所說的話,普遍地告知一切大眾,以及未來後世的眾生,如果有人能夠禮拜、能夠念佛、能夠觀佛者,應當知道此人,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平等沒有差異。」
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行願同等,以淨土為歸
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先在文殊菩薩座下開根本智,然後開始五十三參,最後參到普賢菩薩時,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會的法身大士,令其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覲見阿彌陀佛大法王,以期蒙佛本願威神加持,快速圓滿佛果。
《文殊發願經》與《普賢行願品》末後的偈頌大略相同,《文殊發願經》云:「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淨普賢行,滿足文殊願,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行。」
文殊、普賢,這兩位在華嚴會上輔佐毗盧遮那佛的大聖,他們的行願和他們為眾生所宣講的法,無不是以念佛為基礎,以淨土為歸宿,這真是值得後世輕視淨土法門者深思明鑒啊!
蓮宗四祖朝五台山,文殊菩薩親囑念佛
蓮宗四祖法照大師,唐代南梁人。據《清涼山誌》等佛教典籍記載,唐代大歷年間(767年),大師在南嶽的雲峰寺齋堂吃粥的時候,在缽中見到山寺景象,內有一座寺院,匾額書「大聖竹林寺」。
隔了不久,他再次在缽中睹見五色祥雲,樓閣台榭,還見文殊菩薩與諸聖眾講經說法。
經過向眾人描繪打聽,大師知是五台山的景象。
之後大師就與數位同參不辭辛勞,前往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薩。到五台山,遇到兩位自稱是「善財」和「難陀」的童子,引導他到了一座寺院,匾額上題了「大聖竹林寺」五個字,跟缽裡所看見的一模一樣。
那裡黃金為地,寶塔莊嚴,花果滿院,清淨無邊。大師進了講堂,看見文殊菩薩在西,普賢菩薩在東,各坐師子座,正在講經說法,被成千上萬的聽眾所圍繞。
大師上前禮拜,並且請問大聖:「末代凡夫,去聖時遠,知識狹劣,業障和塵垢特別深,佛性無法顯現。在浩瀚的佛法中,不知道應該修行什麼法門,最為切要呢?」
文殊菩薩回答他:「你現在念佛,正是時候!各種修行法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這兩種行門,最好也最簡便。我過去劫中,也因為念佛和供養三寶,而成就一切種智。所以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的禪定,甚至諸佛,都是從念佛而成就的。故知念佛法門是諸法之王。」
大師問:「應當怎麼念呢?」
文殊菩薩說:「在這個世界以西,有一尊阿彌陀佛,彼佛的願力非常不可思議,你應當淨念相繼而不要間斷,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淨土,永不退轉。」
說完,文殊、普賢二大士同時伸展金色的手臂,摩著大師的頭頂,為他授記:「你因為念佛,不久會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如果有善男信女,想要疾速成佛和證得無上智慧,沒有比念佛更快的了!」
大師歡喜禮拜,告辭聖眾而還,兩位童子送出寺門。一抬頭,忽然失去寺院的蹤影,於是他就立了一塊石碑,標上處所。
後來,在曾歷大聖竹林寺的地方建了一座寺院,仍然以「竹林」為名。大師更加專心念佛,日夜不斷。有一天,他忽然看見西域高僧佛陀波利告訴他:「你的蓮華已經成就,三年後蓮花就開了!」
三年後,法照大師告訴大眾說:「我要走了!」說完,端坐而逝。
東林寺的「金文殊」
淨土宗祖庭東林寺當年有尊「金文殊」像。
這尊文殊菩薩像跟陶侃有關係,也跟慧遠大師有關係。
這尊金文殊最初乃阿育王所造。阿育王為什麼會造金文殊呢?早年,阿育王是一個很暴虐的人,並不信三寶,他抓著人,都是施行像地獄一樣的刑罰,是個暴君。文殊菩薩就去度他,他是怎麼度呢?阿育王折磨犯人,就像地獄有個鐵鍋,沸騰的油在那裡滾燙,就把犯人拋下去,那就是鑊湯地獄的感覺。文殊菩薩作為犯人也被丟到鍋裡,但他到鍋裡後一下子這個油熾然的高溫沒有了,現出青蓮華了。這樣,就使阿育王頓然地醒悟過來了,就開始信仰佛教。這一信仰佛教,他就成了大護法了,所以他非常感恩文殊菩薩度了他,所以他要鑄金文殊。
此尊金文殊來到中國後,就在廣州的海底放光,被漁民打撈上來了。
當時有一位官員陶侃,是陶淵明的祖父,他在廣州做地方官。有個漁夫看見大海里面放光,告訴他,他就派人打撈,結果出水是一尊金文殊,上面刻著「阿育王造」。
陶侃因為做官常常調動,他到武漢做地方官時,就把這尊金文殊帶到武漢寒溪寺。以後他又調任江州刺史,就想迎回這尊金文殊,可是金文殊到了船上卻沉到江裡去了,沒能打撈起來。
慧遠大師得知此事,就在江邊虔誠焚香祈禱,金文殊竟然浮出水面,慧遠大師就將金文殊迎請到了東林寺神運殿。之後慧遠大師又專門建了一個文殊閣,來供奉文殊菩薩金像,還譔寫了一篇《文殊瑞相讚》。
可是到了近代文殊閣與金文殊卻被毀壞殆盡。眼下東林寺常住正在規劃設計,準備在文佛塔附近恢覆文殊閣,讓文殊菩薩的這份法緣在東林寺繼續綿延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