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彌陀佛今天就來接引,我們會作何反應

2018/01/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阿彌陀佛今天就來接引,我們會作何反應

一、一個設問

如果阿彌陀佛今天就現身來接我們往生極樂國土,我們將會作何反應?是心無旁騖、一無罣礙地隨阿彌陀佛乘蓮西歸,還是想要跟阿彌陀佛申請推遲一段時間,好安排種種未了事宜,又或者叶公好龍,完全手足無措,根本不想走了呢?

當這個問題第一次出現在我面前,我在幾秒鐘的欣喜過後,腦海中馬上閃現出很多很多問題:父母、親人會不會傷心,能否接受;工作如果停下來,需要跟很多人交接;還有自己的存款、房子車子怎麼處理等等,一瞬間連很多早已淡忘的事都清晰浮現了。這時才發現,還有一件心事沒有了,還有一個人想要再見一面,心中有種種眷戀陡然而生……不知道想了多久,這才一下子回過神來,不禁對自己會有這些想法非常失望。

作為一個多年修學淨業、發願求生淨土的行人來說,我知道自己這樣的反應顯然非常愚癡,才知道自己還是如此地留戀娑婆世界五欲六塵,才知道自己欣求極樂的心悠悠忽忽毫不迫切。但值得慶幸的是,通過這樣一個自問自答的過程,讓我及早認識到自己還有種種的分別執著沒有放下,這些都是以後往生的障礙。《念佛鏡序》中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我們要提前為往生做好準備才行,千萬不能被這些牽絆住我們西歸的腳步。

二、學習放下

我們的一生,就好像是蝜蝂這種昆蟲一樣,從生到老,一路上不斷地揀起那些我們以為珍貴的東西放在心上。親情、愛情、友情;財富、名聲、權勢,我們想要的總是很多,在追逐這些的同時,又產生了無窮無盡的恩怨、是非,出演著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劇。而我們所撿起的每一樣東西,並不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反而都將成為我們心靈的桎梏,染污著我們的真心。它們其實是世間所有痛苦的來源。

《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本)云:「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福異處。宿豫嚴待,當獨趣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善惡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復得相值。」這才是世間的真相,我們割捨不下的種種,在臨命終時終究還是無法留住。我們追求終生的成功和金錢買不到感情和健康,而感情和健康也會變質、會失去。得不到的偏偏最在乎,擁有的往往不珍惜。人生無常,快樂總是短暫的,而痛苦經久常存。眼前的安逸不是永遠,就算眼下事事如意,也逃避不了死亡。死亡後,我們還能保證得人身、聞佛法嗎?我們現在身處末法,濁惡充滿,一念一行,無不在造作惡業。造作惡因,必感惡果。

這一生我們能遇到淨土法門,是無比殊勝的因緣,是累劫的善根成熟,所以要珍惜,要在今生成就淨業。同時,我們必須要學習放下,看破世情唯虛妄,一句彌陀作大舟。將身心安住在阿彌陀佛的名號當中,將世間狹隘的情感轉換為智慧和慈悲,在聲聲佛號中恢復自性的清淨無染、建立自性的依正莊嚴。

三、真信切願

回過頭來重新思考,我之所以還有那麼多的放不下,捨不得,根源還在於對阿彌陀佛的信願不夠真切,包括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確實信,也確實願,但就是惰性大,不精進。其實這問題的根源就在信願上,沒能真正認識到娑婆世界的眾苦交煎,生不起迫切的出離之心。信願之心是我們往生的根本,說起來很簡單,但真能做到真信切願的人,少之又少。

為什麼會這樣呢?依現代最前沿的心理學,一個人的意識的能力,據保守估量,只佔他的潛意識(與佛教中的末那識及阿賴耶識相對應)的三萬分之一。如果我們只是在意識中相信阿彌陀佛,發起了了信願,其實這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通過不斷的自我暗示、觀想,把信願打進自己的潛意識,變成金剛種子,這樣,才能挖掘出那三萬倍的能力,助成我們的道業。

按《要解》中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六信的標準,我們還差的很遠。蕅祖云:「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信深願切,必然促使我們勇猛精進。從哪裡堅固我們的信心願心?要多研讀《淨土五經一論》,多聽法師講經,多看祖師大德的註疏著作,真正去認識娑婆之苦,苦在哪裡,阿彌陀佛用五劫思惟建立起來的極樂世界又樂在何處。認清了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短暫、無常、失去、痛苦的真相,還能不努力、不精進嗎,還會留戀一時一地的舒適嗎?

印祖云:「人生世間,具足八苦。縱生天上,難免五衰。唯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畏懼。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到來,各不相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於此猶不惺悟,力修淨業,則與木石無情,同一生長於天地之間矣。有血性漢子,豈肯生作走肉行尸,死與草木同腐。高推聖境,自處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憤發,聞聖賢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負人耶?抑人負天耶?」以此願與所有淨業同修共勉。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念佛怎樣才能達到成片

問: 念佛成片,究竟怎樣才能達到成片呢? 成剛法師答...

助念只念佛是否太單調呢

問: 我們寺院想成立助念團,但《印光法師嘉言錄》講...

念佛鬚髮長遠心決定心

念佛法門,最圓滿最方便,大家要真信切願修持念佛,不...

故鄉一別久經秋,切切歸心不暫留

故鄉一別久經秋,切切歸心不暫留。我念彌陀佛念我,天...

在娑婆世界念佛,極樂世界房子就都有了

你看這個妙因妙果吧。對這樁事情,《淨土聖賢錄》都有...

大安法師:十大因緣興起淨土法門

原文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 先明總者:謂如來唯為一...

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無量照群迷

不動週遍同,就是不動道場,在一個菩提樹下或者在道場...

蕅益大師:選佛譜—淨土橫超門

按選佛譜分十五門,第十四、淨土橫超門,明四土九品位...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帶業往生是有條件的

這個事情是這樣:我們在無量劫的生命的流轉當中,經歷...

用科學觀點看佛教

佛教具有人們所期望的未來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個人...

營養密度最高的10種蔬菜

營養密度是近年來備受營養學家推崇的概念,它是指單位...

佛是日中一食,過午可以供佛嗎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佛是日中一食,所以過午不能供佛。但...

信願具足的判定標準

這個信願是理觀,持名是一種事修;但是你實際在操作的...

善知識的八種相

居士要親近善知識,居士在學習佛法,其目的無非是要求...

一代高僧一誠長老印象記

一辦心香沖天上,數聲鐘鼓落人間。祈禱和平干戈息,祝...

是貪慾葬送了它

內蒙古草原上有一種鼬鼠,很有靈性,整天忙忙碌碌,不...

發起往生的願力

到了晚年,尤其五十歲以後,你最好都攝六根,不敢說做...

大安法師:往生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問: 往生的必要條件是什麼?我念佛到什麼程度才能往...

明月夫人度夫出家

槃提國王名叫優達,在迦葉佛的時候,他便出家修道,現...

病者應以「無所得」來調伏其心

俗話說吃五穀生百病,生、老、病、死是分段八苦的內容...

菩薩與羅漢的故事

第一篇 四大菩薩與阿羅漢 其一 中國四大菩薩 中國佛教...

「無色界」是什麼意思呢

無色界天的人:就是修禪定的人他達到色界第四禪的時候...

人生路上,請遠離這六種人或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親近佛法僧三寶,...

【推薦】魚的真相:不是用來吃的

與我們所認為的恰恰相反,魚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保...

【佛教詞典】中根補特伽羅

【中根補特伽羅】 p0362 瑜伽二十一卷十三頁云:云何中...

【佛教詞典】具分修三摩地

【具分修三摩地】 p0825   瑜伽十二卷十三頁云:云何...

【視頻】懺雲法師《淨業三福、皈戒儀軌》

懺雲法師《淨業三福、皈戒儀軌》

【視頻】大安法師《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大安法師《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