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辦心香沖天上,數聲鐘鼓落人間。祈禱和平干戈息,祝願中華國運堅。振興神州集眾議,再展宏圖靠群賢。物質繁榮民安樂,人壽年豐動笑顏。
----- 一誠法師
20世紀中葉以來,佛教界在新中國的大家庭裡與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一座座莊嚴的殿宇得以修復,一批批佛教人才得以茁壯成長。隨著時光的推移,三大語系的高僧們在完成其歷史使命之後,大多相繼圓寂,既為新世紀的佛教事業留下了遺憾,同時,由於他們的不懈努力,也為今天佛教事業的展開積累了豐厚的資糧。
目前,碩果僅存、僧寶中餘數不多的長老中,為三大語系億萬佛子心中所認同的大德高僧當首推一誠長老。他以其人格、僧格為社會各界和教界普遍稱道,堪稱愛國愛教的典範。既為佛子,他在在處處行的是佛事,他用自己的言行寫下了其平凡、真實、本份而超凡的一生,從修復古剎到發揚百丈家風,從繼往聖絕學,幾十年堅持不懈以禪七方式鉗錘學人,到方便弘法海內外,從平常待人接眾到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從修復祖庭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到興辦現代叢林佛學教育,從修身、攝眾的內外因緣和合到人品戒品、國格僧格的提升,無一不透露著衲子既不增益又不損減、契合中道的慈悲與智慧合一的本懷,正所謂:佛陀境,菩薩行;老實人,本份事。
青年出家戒行清淨
一誠禪師,法號衍心,又號常妙,曾擔任中國佛教協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雲居山真如寺方丈、馬祖寶峰寺方丈、江西佛學院院長,俗姓周,名雲生,湖南省望城縣人,1927年生,及成年隨父習練石工,併兼承父學鑽研土木工程施工和設計。
禪師秉性聰慧過人,過目不忘,少小便生出離之志,每有入佛之舉,常遭父母訓導,直至22歲才深感世事無常,毅然棄絕萬緣,於1949年6月在望城縣洗心寺出家,參禮明心法師,剃度為僧。1956年3月,因仰慕虛雲老和尚修行品德,前往真如寺,參拜虛老,侍奉左右,親炙禪法達四年之久,深得奧義,愈加苦心修持。同年冬,於廣東南華寺受具足戒。1959年,於真如寺性福大和尚座下承嗣溈仰法派,為第十世傳人。並深得虛老指點,識為法器,願傳法於一誠禪師。因其師性福大和尚是真如寺方丈,即由性福懇請虛老來雲山中興祖庭,又接了虛老溈仰法系,故而一誠禪師婉言辭謝,秉明心跡,不願與興福和尚成為一輩中人,深得虛老讚許,並蒙慮老代其法子觀本明一傳授一誠禪師為臨濟宗第四十五世傳人。
身經浩劫 初衷不改
「文化大革命」浩劫,真如寺橫遭厄運,南昌市、永修縣「造反派」蜂擁而來,佛像、經典毀壞殆盡,眾多僧人被勒令還俗,或遣送回原籍,或下放墾殖場,一誠禪師被強令改為農工,他因勤奮勞作,當選為僧伽農場生產隊長,勞作之餘,不忘初衷,繼續堅持獨身和素食,參禪誦經,虔心修煉,抽空習定不綴。由於他擅長建築,群眾都尊他為「周工程師」,1977年,由雲山墾殖場組織,進行自白石港至趙州關前的盤山公路勘測,並於冬月開始施工修建,一誠禪師具體負責實施。1980年公路建成通車,全長15公里,造福一方,功德圓滿。當時資金短缺,設備簡陋,加之山路崎嶇,羊腸曲折,一誠禪師不計辛勞,在老百姓心目中傳為佳話。
住持雲山 管理有方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實,僧人重新管理寺院,真如道場,上繼百丈、虛老遺志,發揚農禪家風,致使四方衲子云集而來。1982年,一誠禪師被禮請為知客,兼寺務管理委員會委員,具體負責全寺殿堂樓閣修建工程的規劃設計與施工,夙夜匪懈,歷經數年,慘淡經營,虛公住世時所製訂之工程總體規劃得以完成,雲山重輝,祖業增光。這是一誠禪師第二次修復雲居山真如寺,是根據第一次協助虛老中興真如寺時耳提面命的構想和教導才進一步完善的。真如寺初具規模時,總共才花費了不到200萬元,為常住節約了大量資金。
1985年9月,一誠禪師被推選為真如寺方丈。十餘年來,勤儉節約,依百丈清規管理寺院,發揚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自耕自給。每三年舉辦一次傳戒法會,興建方丈寮、西禪堂、虛雲老和尚紀念堂,編修山誌,整修歷代祖師塔院,劃訂山界,疏浚明月湖,鋪設從趙州關至山門的石板路,購置發電設備,因而全寺面貌大為改觀,香火鼎盛,兩序僧眾安心修持,道風純正。國內外僧俗前來參禮者絡繹不絕,樣板叢林名聞遐邇。
願了虛公 中興寶峰
重修馬祖道場寶峰禪寺,為當代禪宗泰斗虛雲老和尚畢生心願,由於當時機緣尚未成熟,未能實現。當年,一誠禪師秉承虛老旨意,具體負責修復真如寺的各項工程時,常得虛老單獨面授,付囑法事。最令一誠禪師記憶猶新之事,莫過於中興馬祖道場寶峰寺之重托。當時,一誠禪師並未去過寶峰寺,虛老命他先去參拜,他日因緣成熟,自然滿願。一誠禪師謹記於心,默默發願,有生之年,不負虛老之囑。終於在1992年應靖安縣人民政府之禮請,一誠禪師於11月25日移錫石門山,正式開始在當年塔毀、殿塌、佛像被軋的廢墟上重新製訂總體規劃,逐步施工。六年之後,一座佔地百餘畝,耗資近四千萬元,氣勢恢宏、莊嚴如法的大叢林在石門山內崛起,遠超昔日之規模,難怪韓國佛教界尊他為「活馬祖」。
重修後之寶峰寺,凡殿堂樓閣規制,均遵循虛老遺願所構想的框架,並仿南華、真如諸名剎,但又有創新,後來居上。殿內共塑造佛菩薩像1638尊,個個法相莊嚴,尤其是大雄寶殿四壁上的五百羅漢,在漢傳大叢林中不可多見。繼諸殿宇落成之後,海會塔、佛學院以及超大型放生池相繼開工,總建築面積在15000餘平方米,法乳遍灑,宗風再振,慧日重光。正如一位詩人敬贈一誠大和尚的七律中所讚頌的;「大師來自白雲間,佛法弘揚又一山。馬祖傳燈千世續,虛公遺願九龍還。安僧演教禪林旺,創業開基歲月艱。重振宗風興墜緒,道場圓滿鬂毛斑。」
身負重任 弘法十方
當禪師即將步入古稀之際,法務愈來愈繁重。1993年10月,他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1994年當選為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1999年10月,陞座為寶峰寺方丈,2000年復辦江西佛學院,任該院院長,加上樣板叢林真如寺方丈之職,身兼數任,萬端籌謀,長年轉輾南北,沐風櫛雨,演法於國內外,參加各種佛事活動。他弘法十方,足跡遍佈國內外,先後到了美國、韓國、日本、緬甸、尼泊爾諸國以及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國內的31個省、市、自治區,他先後駐足26個。禪師座下的僧尼近千指,一要傳法釋疑,二要修建廟宇,三要關心衣食病痛,四要過問學業。
千頭萬緒,樣樣盡心盡力,幸得一誠禪師思維明敏,教宗兼通,厚德載物,氣度恢宏,更兼慷慨無私,獲僧俗各界之欽仰,仗十方之力,事事水到渠成,弘願得以圓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禪師兩次應台灣惟覺長老之邀赴台傳具足戒法,深得台灣數千戒子們的擁戴。由於在法派上,兩位禪師都源於虛老,因此,增進了法情道誼,加深了兩岸佛教界的交流,一誠禪師和惟覺禪師作為兩岸佛教界的高僧之一,他們保持著對傳統佛教戒律的相互認同和理解,為日後佛教在根法脈傳承方面提供了榜樣。兩岸佛子是一家,這是兩位禪師的共同心聲,他們希望兩岸佛子應率先在民間架起和平之橋,以德化怨,求同存異,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作出各自應盡的義務和貢獻。
澹泊養性兼工詩書
禪師在習定佈道之餘,游於詩聯書法,以詩僧享譽於世。其詩以禪為靈魂,即興而發,詩中有禪,禪融於詩,字裡行間,體悟禪意,流露禪機,寓意深邃,洞明萬象。如他的《答問禪者》:「貧僧不會禪,洗腳上床眠,臥食煙霞粕,心明月滿天。」這首五言絕句寫得空靈灑脫,落筆淡泊倜儻,以禪為體,以詩為用,即體即用,體用如如,明心見性,頗具工夫。其詩風灑脫閑適,一塵不染,在《招待美國客人茶話會上口佔》一詩堪稱其代表作:「客人請飲趙州茶,清淡休嫌衲子家。一縷因緣通六合,杯中雲霧佛光華。」寓佛法於詩中,詮禪機於言外。其大部分詩作系外出從事佛事活動之紀行,如《隨中國佛教弘法團赴美國闡教感賦》:「西方禮佛法筵開,衲子乘機過海來,借得銀河千尺水,蓮花移向美洲栽。」可謂「三句話不離本行」,即使是紀行詩,他也還是用佛法禪理啟迪人心,禪味淳正,不加雕琢,顯現無礙自在的禪詩本色。他的書法作品憨厚朴拙,深藏禪意,又直抒胸臆,常以此助道結緣,饋贈信眾,利在廣開方便法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