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宏海法師  2018/01/12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九講)

好,各位聞思講堂群三蓮池海會的同修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放掌。

各位大家晚上吉祥。今天又是一個週三,我們依然還是來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那麼每週這樣的一個聞法進行中,確實也沒辦法知道有多少人能夠聽聞,能夠生起真實的受用現前的一些法喜。那我想我們在某一個時或者處,如果說在流通中我們有新的因緣。因為我們畢竟一方面是現前在講,還有一方面大家會通過音頻流轉出去。那麼我想只要能夠勸起一個人成為一個淨土行者,讓他對極樂世界的這種宿緣能夠猶然啟生,開啟,生起。開始他信願念佛生涯的話,想必這也都是我們在聞思講堂,每週三的時間段來做這件事的發心功德吧。

因為在因緣中可能有的會進有的會出,有的會繼續有的會轉行,這些都是因緣的事,沒有辦法的事。但是只要有這個法音存在,有這個法義流通,那麼就說明他一定能在他該起到勸誡的作用的那個時空點,對於淨土法門有一個正面,有作用的一個增上弘揚。那我們想也就足矣了。

確實如果說單從我們聽這個法來講,都分門別類的根器不一樣。有的人他聽的多了,未必受用。因為有時候法久生疲厭也是人本能的一個煩惱。所以反而少吃還多香,也有這樣的。那麼有時候聽的少,或者長時間不聽的話,憶念受持又不夠了。所以總而言之都是隨著我們的這些根性,但願能夠做個增上。至少從這種虔誠心上面來講,因為誠心是最難的。

當時我記得《印光法師文鈔》裡邊有一個人,那會兒他要求他爸爸身體健康,結果就每天念一百聲頂多一千聲佛號,後來覺得不靈。印祖就說你這太不夠意思了,而且念的過程中你也是「少實勝多虛」。意思是他雖然每天念的也不算多,一千聲就以為多。說你這屬於虛功德,說你的心發的不夠,只要把誠心發出來感應的話,有少少的一些真實功德,就會勝過再多的這個虛偽性的數量「大巧不如拙」。所以後來印祖也在另一篇文章中說,有的人不能夠和佛菩薩的感應,並不是說佛法有問題,而是我們的心不夠。

特別是印祖有一篇文章裡邊我記得給回應的時候呢,今天我也從一個微信公眾號上看到,特別的震撼,老和尚都快八十歲了還說你只管好好持念(當時講的應該是觀音菩薩的名號)。說如果你真的把誠懇心發出來,念茲在茲。那如果菩薩不感應不顯靈的話,他說那日月要倒行,天地要異位。而且還說當老僧也讓瞎眼了(就是我瞎說了遭這個瞎眼的果報)。你看人家的那份信心。我們常說到信為主,確實佛法所有的源動力就是信心,我們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其實也在於此。

今天晚上我們從第三十條願講起。叫作「辯慧無有限量願」。因為上一次本來給大家貼出來,但是時間關係最後一條就落下了。我們今天再從頭講起,給大家把願文貼出來。大家來看這一條。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大家還記得我們上一次講的最後一願,是加持淨土的天人菩薩們,能夠受經諷誦持說,皆能夠得智慧辯才。那麼這一願,其實就是提升菩薩所得的智慧辯才的廣度、深度。你看如果有限量,我國裡邊的這些菩薩的智慧辯才,如果有局限到一個頂的話,那我就不成佛。所以我們有一些大德法師們在講的時候,說極樂世界是法界的一個高校,特別是對整個法界有情來講,是寄望於一座最高的學府了。那麼我們在成佛的道路上,你學業的成績體現在哪裡呢?就體現在慈悲和智慧。

這裡的講智慧辯才,辯才其實也是慈悲的一種具體的妙用。我們上一次給大家講過「辯才無礙」。也就是自度度他,智慧偏向於自度,慈悲就是度他。那麼只有我們自度的智慧足夠了,已經到了不可限量的這種水平沒有底,才一定是跟大慈悲的功德,是能夠同步的發揮辯才無有限量的妙用。反過來慈悲也是智慧的一種保障的標誌。

比如說我們從慈悲的角度嘗試著領解一下。如果說我們的慈悲有限量,一般無礙乎兩種。一個就是水平有限,另一個就可能是相續有限。水平是否能夠完全的以無我的這種大慈悲,來行度生的事業,這幾乎就是佛才能做的到了。因為菩薩在成佛之前還有一念佛成眾生度,還一定牽扯一個,雖然已經不是凡夫的水平了,但是無名煩惱中顯現的這種變易生死的我執,還是有。所以你看菩薩們在因地的時候,他行這種慈悲要麼我在前,要麼我在後,還都是有我的。法藏比丘因地的時候說「設我成佛」,地藏菩薩成菩薩以後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就是眾生度盡了我才成佛。他還是帶我的。

只有佛的這種圓滿的真正慈悲,才是把無我的這種智慧,同體的體現在等觀的大慈悲一體的這種層面,來行度化眾生的佛事。他的這種徹底平等沒有波瀾生滅的天然慈悲,才是真正不可限量。大家想只要有一個浪起來,那麼就說明有一個亮度出現。只有最風平浪靜的時候這個水是無邊無際的。這是從水平上來講。

那麼從相續上來講,始終要把菩提心相續的這種慈悲,對一切眾生的責任、無私的愛護這是非常難做到的。就咱們的世俗菩提心,一個凡夫發心用這種愛見來行慈悲,是否一直能夠相續,太難太難了。那麼這樣的難度我們進行中已經如此之難了,要到了佛的果位,才能稱之為不可限量的智慧辯才。那就等於說經歷了所有我們剛才的這些難度,考驗過關了以後而得來的智慧、慈悲。這種經驗性的積累在我們這個世界,他得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過程,要挑戰一切的緣份,才能成功的獨步在三界成佛。這基本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慈悲、智慧是可以達到的。但是一定要最後成佛的那一剎那,這是佛的功德,智慧辯才無有限量。

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這種願力加被下,他就可以讓往生的菩薩,不管你修行的火候(肯定還沒有成佛)到與否,他能夠當體具足這種智慧辯才,佛的等量。因為度化眾生的這種慈悲功用,你處在一個無限量的水平,那一定是佛的水平。所以這就全憑來源於願力的加被。因為這一願的相關功德,我們才發願而去乘願再來。那麼再來的時候,我們攝化一切眾生導歸極樂世界的時候,我們就具足了這種無限量的智慧和辯才,才能夠完成這個慈悲的使命。

大家想如果說我們的辯才有局限的話,那麼你就只能到某一個水平。某一個水平你一定不能圓滿的攝受眾生,不能盡情的攝眾生來入歸淨土。因為你想如果我們到他方國土去度化眾生,那也有修行人。你修的還不如他,你怎麼來勸誡他歸淨土呢?必須在他的能力中,你能夠顯示的這種信功德,法義的宣揚辯才上能夠蓋得過他,駕馭他,才能夠引導他入淨土。否則很可能招感的就是,人家對你這種水平的懷疑和甚至對極樂世界的疑情,他會生起叫板的心理。所以這個智慧辯才無有限量,這種無有限量他就是跟彌陀同量的。

另一個方面如果你的智慧辯才,這是從乘願再來到他方國土裡面度化眾生,這是後一步了。如果你的智慧辯才有限量的話,前一步也不行。為什麼?你在本國你就沒辦法生存了。 大家設想一下一旦成功的往生了,全體面臨的都是一個大法會。每天都要講法聽法,那麼你的辯法,就跟我們有時候見到辯經賽,漢傳也有講經交流會等等這些。這些法務在極樂世界是天天舉辦的,而且是超級廣大的時時刻刻都在做。那你的這個智慧辯才如果有限量,你的同修道侶們全都是諸上善人,其中羅漢辟支佛不可勝數,多是阿鞞跋致多有一生補處,你怎麼跟他們辯呢。因為有這樣的帶動我們的智慧辯才不斷的昇華,因為不斷的昇華,在本國的思辯和在他國的度化眾生中所有的這一切顯示,都是彌陀願力的加持才能夠得到與佛正等的水平。

所以說特別是這一願的功德顯現在哪裡?雖然我們可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佛,甚至往生了以後在極樂世界都不是一生補處。但是你在遇緣的時候,有的人他可能沒成佛他就回到娑婆世界他方國土去度化眾生。那麼由於具足加被了無限量的智慧辯才,他就能夠像佛一樣的正等功德的顯現,他不會說錯誤導,也不會被說住了,就是被他方國土裡面修行的人給辯倒。而且說的也可能是不多不少正正好,這才叫做無限量的智慧辯才。

因為你沒有佛的這種全方位的功德,覺性還不圓滿。所以肯定你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他是遇到緣分了才展示。可能你不像佛一樣是一種全體具足佛的功德的這種展示。但是你在遇到緣分的時候你做一個展示,這個展示就由願力的加被,使我們會發揮的不可限量。

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就是這種加持確實是真實不虛的。你看其他的就不要說了,就算我們在娑婆世界。我們有時候跟別人分享佛法的時候,如果是一個淨土的機會,對方是一個淨土的根器,學佛的法器。那麼我們在講的時候就猶如佛說的一樣,能把他說的五體投地,說完了即刻就信受了,這就是佛的願力所助的。很可能平常我們在自己學修思維法義的時候,都沒到那種辯才的水平,但那個時候就正正好能夠把他引領上來。這也是無有限量的一種,就是隨時、隨地、隨根機的正正好髮揮。

確實如此,我記得這幾年在講法的時候,這種加被是一直伴隨著的。有很多時候覺得自己的學修可能沒有到,但是在講法義的時候,有時候就是佛菩薩的加被。就會得這個利益,當然我們小和尚就是自己的一種感悟。

還有大法師,大家都知道東林寺的大安法師。那會他們戲說,大安法師確實是真的淨土中的再來人,你看他臉長得很苦讓大家一看,就覺得這個娑婆世界太苦了,要往生極樂世界。我也見過他本人,在東林寺打佛七。由他領眾的時候在一塊念過佛。他在座下的時候真的就跟換了一個人似的,這樣低垂著臉,有時候在默念佛號,走的稍微向前傾一傾,好像精神不太神彩飛揚吧。可是只要讓大安法師一登上法座(這個話倒不是貶意)即刻就附體了,換了一個人一樣。這是很多東林寺的常住都是這麼說,馬上就換了一個人。

其實這就是什麼呢,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你看在娑婆世界都能夠這樣的超水平的顯現,那大家想在極樂世界,天天與那些大菩薩諸善人辯法思辯的時候,互相學習的時候那得受多大的加持呀,這才叫做智慧辯才不可限量。

說實在的,很可能這種不可限量,在我們娑婆世界有的根本用不上,我們這兒就這幾招。也是說我們這個國土的眾生比較漏劣,有幾條願有幾招就給接住了,就給攝住了。他方國土,甚至說本國的極樂菩薩這種等等,他們在利用這個智慧辯才,互作增上的時候,那真的是非常快速的能夠悟到、證到的。所以這條願力確實是非常切合實際的。

如果你的智慧有限量在極樂世界的話,你就即沒有辦法在本國混,也沒有辦法到他方去發展。因為有限量是會被給擋回來的,所以彌陀願力的這一條就是發願說,希望國中的菩薩智慧辯才不可限量。真正的體現極樂世界最高學府的功德妙用,全體依附在彌陀願力上。我們應當作這麼一個理解,這是這一條。

好,下面我再看第三十一條願叫「淨國照見十方願」。這條願的內容是「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大家來看這一願。這內容就是我住在這個剎土清淨,然後能夠照見十方無量諸佛國土世界的清、濁、染、淨、善惡、因緣、眾生天人,就如同手拿一面鏡子一樣,照見自己的面相這樣的清晰。

這一條願的功德,確實可以說是非常微妙奇妙,但是它反而是很實用的。為什麼說很實用呢?這一條願完全是來自於阿彌陀佛自己成佛因地的經驗。大家還記得在《佛說無量壽經》裡邊,講到法藏比丘因地開始修行的時候,他說要走快速的道路,還要走如來淨土之行。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世自在王佛就把二百一十億個國土現給他看,國土的粗妙,天人善惡,他就用了五劫的時間來重組,來設取,成功的取長補短。

所以誰也沒有比法藏比丘知道一個重要的資源,或者說資歷吧。就是說菩薩修行參照作用有多麼重要。他是以自我的這種成功經驗,來設置了一個讓一切往生者也具有同樣成功的保障。所以說這一願的保障就是,十方無量的國土在極樂世界的往生菩薩而言,是一目瞭然,一心照見,一覽無餘的是這樣的一個功德。

那麼,這樣我們可以作兩種理解。就是說這個功德怎麼理解呢?一個是在極樂世界現見他方國土的時候,這個已經是在自在的前提下,他是怎麼來假借這個因緣顯現這種功德呢。一個是借物用根。比如說依報在極樂世界的水鳥樹林、行樹中乃至樓閣裡,隨時隨地想見他方國土的情形的話,真是跟咱們這種超級大屏幕一樣,能夠清楚明瞭的來顯現。這就是借物用根。

借物用根的顯現並不是像咱們真的用眼睛看電視,耳朵聽電視的發音一樣去了解全球發展的事情,不是這個意思。他的借物用根的前提是顯現什麼?其實是一種心量週遍的現前,也就是說只要正報是作為主動的。我們娑婆世界的人作為正報是被動的,人家放什麼你看什麼,今天有什麼節目我看什麼節目,而且時空還不同步。就算現場直播他絕不是同步的,因為有時空的妄想。

那麼在極樂世界的話,他是由正報作為主動權,心念一起不願意看的時候全部屏閉掉,願意看的時候心念一起就頓現十方國土,全部現前觀見。我們這兒一般的話,只能夠見到這個,再見那個。先看這些,再看那些。但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他看的時候是「猶如明鏡,睹其面像」,就是整個像一面大圓鏡這種智慧的圓鏡一樣。

可以說是既清楚現前又層次分明,他方所有的國土都是一時顯現的。我們想想在用眼睛,一顆心想像去看的時候,他都是只能看到一個景,一個境。你設想如果用這種心眼同步看到無量國土的同時顯現,那種立體感,那種事事無礙,那種一念現前那是什麼境界。所以說「猶如明鏡,睹其面像」。這是就著我們娑婆的這樣一個情形,來進行了一個比喻。

而且這種「睹其面像」的時候,頓見無量國土同步的見,那如果他要想仔細的特別的考查某一個國土,他覺得有意思。那就是相當於像我們有時候看手機,看照片不是會拉近一下嘛。他也完全可以這麼拉近一下去仔細研究,放大了細化了研究完了以後,心念一動又還復原處了。就是這樣的一個同時具足層次分明,又同步現前。這確實不可思議的。

那為什麼能有這種功德呢。大家看到了這一切,全部都建立在極樂世界的國土清淨上,大家要認真理解國土清淨這種功德。它的體現就是一個能夠徹照十方剎土的,這樣的一個不可思議的自然作用。國土是什麼呢?就是指的依報嘛,整個承載的國土世界。清淨是什麼呢?就是指的正報,正報的心念是無染的。那這樣的話他怎麼會成為一種「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我們一聽的話肯定理解上會有誤差。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一般覺得說自己主動去照鏡子,然後照鏡子裡面清晰明瞭的影現出來的我。這好像是「猶如明鏡,睹其面像」。

我們設想一下有沒有可能,就是我們在娑婆世界作一個設想。就是我在這兒如如不動,突然間我可以真切的看到我生活的狀態,是我在看自己,看他人,都跟看我一樣。看他人也跟看我一樣,看我跟看他人一樣,這樣的一個全體自我觀照,現前明瞭。這才叫作什麼呢?國土清淨。為什麼呢?因為舉依報國土的話,展示的是一個國土清淨。依正報的話就是現觀國土清淨,能觀的智慧,所觀的境界,記住所觀的境界包括國土和我們自己的色身,最後真正的就是依正不二融為一個,當體就是清淨明澈的一個整個法界。

所以就像我們說的一清淨一切清淨,一現前一切現前這樣的一個狀態。它真的不是說像鏡子一樣還有說鏡我的分別。所以這裡說「猶如明鏡,睹其面像」。只是就「睹其面像」的那個清晰感上,來進行的一個相似比喻。真正的現場這種睹的話,他是用我們智慧頓見物我同體,依正不二,自他無礙,大小圓融,這樣的一種現前境界。

所以這樣的一種超級的廣大的清淨中,才能夠生起一種功德。在另外的譯本裡邊就講到說,能夠到這種地步的時候「眾生睹者」,就是眾生感受到這種能夠頓見十方國土的,他就會「生希有心,不久速成無上菩提」。所以從這兒來體現的是什麼呢?就是對於一個淨修佛道者的行者來講,這種增進速度是不可思議的。你想想親領略到了那個可以頓見十方國土,那是什麼概念呀。

在我們這修的話,何時才能夠到這種十方圓明呢?而且再想想這種十方國土,我最忘不了的一句話,就是那會剛剛才開始聽一點淨土教理,學習《佛說阿彌陀經》的時候。我們普陀山的一位法師,他每次講這個話我就聽得特別的舒服。他說整個極樂世界都是光和影的效果集合。真是不可思議。那自然而然能夠到這種地步的人,他就會「生希有心,速成無上菩提」。

怎麼能夠速成呢?好比說,我們從世間俗法來比喻。比如一個超級富豪,他所住的豪宅高檔場所。還有一個落後的街區裡面的一個窮人,這個落後街區的窮人如果說他有機會,到高檔豪宅裡面走一圈,甚至是住幾日,那他馬上就會領略,由於能夠不斷的領略這個富豪的生活環境狀態,他自然而然就會很容易的找到富豪的感覺。如果他在貧民落後的街區,他去找一個富豪的感覺,很可能在那兒和要飯的人在那說半天,說大富長者家裡是如何的。但是他沒有那個感覺,他不在其中難以生起這個覺受。那麼如果說他能夠長期住在的話,那自然而然就具足了富豪的舉手投足,乃至風範。而且一定長期下去,那本身就是富豪這樣了。

這就是說如果能夠在極樂世界的人現前見到十方剎土,像「猶如明鏡,睹其面像」的話,就能夠速成無上菩提。就這麼個道理,就這麼個加持。這就是願力。這就跟我們凡夫見到聖境,就會不由自主的發起聖心,快速的進入聖狀態是一樣的道理。

這是可以說從自利的角度,自己成就而言。再者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天人菩薩,他還要各自去成就自己的淨土。如果說各自成就自己淨土的時候,那他一定要去參照去觀照十方剎土。從依報來講有利的他要留著,沒有弄好的他得改進。有些害事的他要屏蔽掉、去除掉,這樣來啟建他屬於自己的佛國淨土。

如果說從正報而言的話,他一定會建立善法、改進、去修行,沒有貪,嗔,癡,不起欲想、害想、嗔想等等這些成為他國土的常態,他也要在那十方剎土裡面去進行抉擇、去參照。那麼如果說從法門上的話,觀察到他方國土所有罪過必然要回歸到法藏比丘,阿彌陀佛的法門福利救度,願力攝持可以作一個完美的參照。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天人,能夠在極樂世界的完美基礎上再把他完美的細化,特別是針對各個國土的情形量身定作的,來做這個淨土法門佛事。他一定是能夠怎麼樣往生極樂,根據當地的風土人情合理的來接地氣的來導歸淨土。但是一定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要最簡單平等無條件的得度,這是一個永恆的主體。

那麼所有的這一切自成就、他成就,就是由於這個願力裡邊說到,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能夠「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就由於這個功德的引發,可以產生如此相續的這種自利利他的功德。所以法藏比丘在發願的時候,可以說是極盡了這種先見之明能事,這就是為什麼他是光中之王佛中至尊。彌陀的願力,這是我們講到的第三十一願。

好,我們再往下看第三十二願叫作「嚴飾超諸天人願」,這條願力稍微比較長一些。

「設我得佛,自地已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條願可以說是話鋒又為之一轉了,為什麼說一轉呢?上一條願是立足於極樂世界,對他方國土的一個照見。那麼這一條願是指的極樂世界天人,對自己現前極樂世界國土的六根門頭的受用佛事而說的。他外在講的是「嚴飾超諸天人」,到處一切萬物都是無量雜寶,百千種香成的。但是它最後的落腳處是什麼呢?「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都是往佛道上匯。

首先我們從以此方比擬吧。這條願上來講你看,內容裡邊統共指的就是極樂世界的生處和活處,也就是生活的一個環境。有「池流華樹」,池就是八功德水所盈滿的七寶池,也就是我們將來從極樂世界哪裡顯現我們的生命呢,就是從七寶池中蓮花化生。那「宮殿樓觀」乃至虛空、地上都有這是我們的活處,生活的一個環境為代表。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我們在《佛說阿彌陀經》裡面的這個經文法義沒有。《佛說阿彌陀經》裡面不是也同樣講到說「其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常作天樂」是指的天上。「黃金為地」不是指的地上嘛。「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就是中間空中嘛。所以跟這一願的內容是完全脗合的。就是在我們的生活處中地上,地下和空中,也就是天上地下和空中都有這個《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的是「雨天曼陀羅華」。當然這裡講的是「無量雜寶和百千種香」,他是指的這樣的一種莊嚴,無有間歇。《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到的「常作天樂」就是沒有間歇。

這裡講的「其香普熏十方世界」就是說不間斷的味道,香味,他沒有間斷的。那裡講的是說聲音做佛事,說到清暢哀亮,微妙和雅,一切世間的聲音所不能及。但是這條願裡面主要講的都是香味做佛事。「普熏十方世界」香光莊嚴,一切都是最美妙的生活。真的是最美妙的生活,從現象上來講就這麼美妙。

但是,這個香就跟聲音的功德一樣的。我們娑婆世界的香是幹什麼的?大家噴的香水是幹什麼?引發慾望的。焚了香以後是潔淨房舍的,乃至有一些就是上好的香普熏,闢邪等等為什麼?還是因為我們這有邪,有不潔淨所以才要焚香。

而極樂世界它的這種「其香普熏」,就是依附在整個國土的莊嚴清淨無染上,自然流露散發的這個「其香普薰」。它不是一個對立的面,而是隨順的、發揮的這種普熏功德。所以這種香聞了以後呢,它既不會動我們的情,也不會擾亂我們的心。而且這種香一定會什麼呀?宣講妙法,一定能夠增上我們的正念。所以為什麼呢,特別是這種香它最後凝聚在哪裡呢?就在六字洪名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講到的香光莊嚴。那麼這種香它是指的由佛號來體現。為什麼在咱們娑婆世界,有的念佛人念久了念久了,心清淨了突然能夠聞到異香。有的淨土行人最後成就了,要往生的時候香氣盈滿了他的往生堂(室內),或者大家出去了以後突然間,從虛空中就能感應到這種香氣普熏的功德。為什麼?你看「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不僅僅在極樂世界。那最後成就的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香。這就是才能說這樣一種「嚴飾奇妙,超諸天人」最主要的以香作為代表。而這種香其實它就代表了一切的無量雜寶百千種香。

因為極樂世界的萬事萬物他的這種眾寶體現的功德,他是全體體現的功德,他跟咱們這不一樣。你看我們這兒的這種所謂的眾寶,大家看到了有色的沒有香,有香的未必有色。你比如說我們都知道金銀,金子和銀子它是有色,看起來的話確是莊嚴但是它沒有香。那麼上好的香它又沒有色,沉香黑咕隆咚,奇楠香這些都是看上去很丑的木頭,它是不具備全體功德的。

極樂世界就不一樣「無量雜寶」,其中用「百千種香」作為一個領頭的提示而已。其實還具了百千種色,百千種聲,百千種味。所有的這個色、聲、香、味、觸法都在大作佛事。所以這裡才講到說「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能夠導致「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大家想,怎麼菩薩明明在聞味道,這麼多的寶貝,怎麼去修這個佛行呢?那我們還是要關注到極樂世界的這個生活環境。我們結合《佛說阿彌陀經》裡面這條願文也有講。你說「常作天樂」是什麼生活呢?是聲塵由耳根來受用外面的聲音的塵境。那這個「宮殿樓觀,無量雜寶」這是什麼呢?這是色塵由眼根來受用的。「百千種香」這是香塵由鼻根來受用的。

包括我們再提一下「飯食經行」《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的,那是味塵來用舌根來受用的。「盛眾妙華」那是身根來受用的,觸塵。所以生活在極樂世界的天人呀,他在這種「無量雜寶百千種香,常作天樂,乃至雨天曼陀羅華,飯食經行,盛眾妙華」等等這一切的眼、耳、鼻、舌、身、意,受用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他是有種種的受用。確實如此。

但是人家的受用跟咱們這兒的受用不一樣。我們這兒雖然有種種受用,他是淹沒在染濁、攀緣受用之中的。他所有的助道都是助的貪、嗔、癡的道,不是助的戒、定、慧、和解脫、解脫知見的道。所以他的受用不是解脫的受用,在我們這裡是輪迴的受用。

可是極樂世界的這種受用,怎麼叫作「皆修佛行」呢?不是刻意的去修。大家要知道不是刻意的立了一個佛道怎麼去修。是人家的生活本身就是修行,活著的生活就是修行,受用的就是修行,自然而然就「皆修佛行」,無受用之受用。所以我們要知道只有真正在極樂世界才完全具足了「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才具足了這樣的功德。「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是現前修了佛行呢。

所以這個「皆修佛行」的微妙法義,在《佛說阿彌陀經》中他是以聲塵為代表的。聽了聲音以後,就是覺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修佛行。

在這條願力裡邊是以香塵為代表的。不管聲塵和香塵其實他們已經都具足了六根六塵,這才叫作圓滿的體現了色空不二稱性妙有的中道佛行,叫作「皆修佛行」。如果不這樣他就不取正覺。這是第三十二願我們要細細的體味。真的每一願都極其的殊勝,每一願都有無量的內涵。「嚴飾超諸天人願」。

好,我們下面再看第三十三願。第三十三願叫作「蒙光觸身獲益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因為在前面有一條願應該是第十二條願力,叫作「光明遍照願」。那麼「光明遍照願」可以說是體現了彌陀光明遍照的體性,當體具足的這種能量。那麼這個能量他要體現出來他得有作用呀。你有這個能量非常巨大你能夠幹啥呢?你有什麼好處呢?這一願就是體現光明遍照的妙用、大用。

所以,你看在《佛說觀無量壽經》裡面就講到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善導大師大家都知道為什麼叫光明和尚呢?就是因為他念一句阿彌陀佛口裡出一道光明。為了印證這個淨土法門真實不虛,跟別人鬥法的時候全堂的佛像都能放光。那這些光哪來的呢?怎麼顯現的呢?阿彌陀佛是直接的源頭。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佛,他的這個光隨時隨地眾生因緣成熟了就可以顯現妙用,現前能夠讓大家感觸的到,接受的到。

所以,這裡講到的「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大家要注意到這裡就不是說我們只講的此方,還有無量世界。不是講的人道,還講的六道。不僅僅講的粗淺的六道,每一道裡邊又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全部在這個覆蓋率中。只要一觸到阿彌陀佛的佛光,就具足了「身心柔軟,超過天人」的功德,當然這是一個概說「身心柔軟」。

其實還是回到我們行門上來講的話斷煩惱。因為這裡講一觸到佛光的話,就是「超過天人」這種柔軟。柔軟的反義詞是什麼呢?就是剛強。大家還記得《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說,我們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服呀。

剛強是怎麼來的呢,當然我們說可以從身和心兩方面來表達。如果說身剛強的時候就是僵硬、生病。心剛強當然就是煩惱。這裡講的「身心柔軟」,是心裡清淨了身體也自然柔軟自在。那麼身體自然柔軟自在,心身是合一的是一個柔軟的狀態。我們如果說被煩惱三毒所浸透,念念不熄越燒越旺的時候,其實就是剛強的時候。那我們大家發現了沒有,怎麼來體現柔軟,就是我們對於煩惱的一個態度。如果這個煩惱火燒起來了非常熾盛,本身已經非常強了。非常強的時候煩惱是一個幻相是一個假的嘛,雖然強它再怎麼強,它還是如幻如化的一個無中生有。

這是又進一步引申到修行了。如果說我們沒有牴觸,當下能夠悟到說煩惱當體就不生不滅,從來沒有生何苦去滅,它本來就是隨它去了,那就說明沒有牴觸。所以通常我們有時候在講到斷煩惱的時候,斷剛強的時候也有一種手段,就是降伏煩惱。就把它認為是對立面,一觸即發針鋒相對,那麼自然而然,其實這個時候真正就不但它強,你還讓它剛了是降伏不了的。如果我們能隨順著看清煩惱的這個無自性,看清它當體哪裡生起來的,看清它的本來面目說,原來是本自不生今自無滅,那就是煩惱即菩提。

這個東西確實還得用心去體會,因為這是一個十分難以搞定和把握的事情。也是我們在娑婆世界其實是全部修行的攻關重點了,就在於此處嘛。看我們斷煩惱,所謂的斷煩惱。當然我在佛學院那會兒也學了中觀,如果依照著我們中觀究竟見解的話。什麼叫斷煩惱呢?不斷而斷才叫做斷煩惱。

如果你真的有一個煩惱所斷,你跟煩惱鬥爭上了,那就等於說才真正這裡講到的說剛強了。不斷讓它煩惱很強,你還讓它剛起來了滅不了了。所以說這個柔軟的心在我們這兒確實很難,而且有時候確實還得有傳承的修法,這個傳承我也體悟到很重要。那如果我們暫且先拋開說淨土不講。

你比如說天台的這種觀法,當我們生起一念,包括內觀也是如此。生起一念嗔恨、嫉妒、抱怨、乃至淫慾心一念起來的時候,當然很多時候如果不修行就放任自流了。那麼修行當然才能稱之為斷煩惱,這個斷煩惱不是說跟它鬥爭,而是釜底抽薪。怎麼釜底抽薪?你就看這個煩惱是從怎麼起來的呢。

上次我記得普陀山的時候有一位法師,他是一位非常尊重傳承法脈傳統,對祖師師尊三寶特別恭敬隨順到位的人,而且他一直在研習天台教理。所以他就給我講,這個道理我自己也學過,我聽別人說的多著呢,居士同修們都會說。所有的人說都跟他說不一樣,為什麼?他說出來有力量。那就說明人家真的這麼修過,這麼傳承出來的。

他就說,你看這個煩惱,你看它是一念生起來的時候,它自己生出來的還是從它處生出來的,還是自它結合生出來的。從自己生,自己怎麼會生起來呢?從他生,你從哪兒生呀?自都沒有從哪兒他呀,自他都沒有你怎麼去生這個煩惱呢。那就一天觀,追根問底,最後發現煩惱不生,幻相,這就搞定了就叫斷煩惱嘛。身心就柔軟了。所以不斷而斷隨順它,盯著看煩惱自然就軟了。

但是在我們這就很難搞定嘛。我們是一旦煩惱生起來的時候,馬上性格就剛,煩惱就硬,所以就不柔軟了。不柔軟就面紅耳赤怒氣衝天,呼的一下子血壓就上來了,心臟就爆發了。沒有辦法的事誰都如此。如果習性上差別的話,有的人比較清淨一些,或者定力高明一些,好點。但是誰都有軟肋、短板。你說這個人可能脾氣習性煩惱重一些,可能一觸即發。那個人好像稍微能夠超然於物外,那也是一個沒碰到債主,另一個沒碰到他所執著的軟肋。還是搞不定是剛強的,因為只有剛強的眾生才同步出現在我們這個剛強的世界。

但是我們最後要說的是什麼呢?「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就是在極樂世界由他力的光明載體一觸即發,即軟了,也就是一觸就搞定了,我們在這兒怎麼全身心都搞不定的東西,自然就柔軟了。

所以大家想想,在我們這全盤的用上這種身心力量,在極樂世界人家是他力的一個載體,大家想想這裡又把他力的這種殊勝又給顯現出來。他力是阿彌陀佛光明只要一照著你,只要照了你的身心就柔軟了。就不用刻意的去斷不斷煩惱什麼,就不要這麼去操作這一圈了,整個這套系統就沒用了,就這麼一招就搞定了。那我們現在所有的求往生信願行的了卻,其實就是他力現前呀。他力的現前就把我們自力的一切搞不定的東西徹底搞定,就這樣子。

所有的功德都回歸到彌陀因地法藏菩薩發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今天我們講了第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一共四條願。希望大家能夠如法聞思,能夠如理作意,能夠法隨法行。

好。那麼今天的時間又是剛剛好,一切都是剛剛好的安排,剛剛好的因緣,我們就剛剛好的結束。下面請一起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十方眾生都到極樂世界去,能容納得了嗎

問: 十方那麼多眾生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容納得了嗎...

提前釋放出獄的比丘

想一想善導大師,在盛唐之際,最好的時候,他都有那麼...

淨界法師:修淨土的人不要想著你造的善業

這個顛倒的有情眾生,對於「攝藏此識」,這個第八識的...

念佛是無上良藥

【念佛調養生息】:一聲佛號,調養生息,心平氣和,平...

修淨土要不要兼持楞嚴咒與往生咒

問: 修淨土的人要不要兼持《楞嚴咒》與《往生咒》? ...

以至誠念佛為正事,別存見佛見境界之心

所說的甚深利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應當在往生西方...

學佛要先解決衣食住行問題嗎

問: 學佛主要就是要解決後生大事.但我很多朋友都說在...

【推薦】念佛能否往生,但問自心,不必他求

一心可現十法界 一切境界都是從心所現。一心可現十法界...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舍...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世俗人為了面子,很容易造惡業

修行以後,不要貪面子,世俗人為了面子,很容易造惡業...

世間之道不能了生死

我們講道,它有世間之道與出世間之道之分。 一、世間之...

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

念佛求生淨土,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但...

打妄想就會把過去的業給牽動起來

當業力跟妄想結合的時候,人生無解,真的無解!其實人...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

現在我們在參學方面來講,總要以規矩法則為尊。常住上...

佛教裡的譬喻故事

佛教善於講故事,無論是人還是動物,作為生命體驗者,...

夏日六大養生食物

1.萵苣通氣 萵苣含有大量植物纖維素,能促進腸壁蠕動...

一切都是我們自作自受

我們看到那麼多的經書,裡面都是告訴我們覺悟的方法。...

別在煩惱當中浪費自己的生命

光陰就是這樣快得很,我們現在明白應該使勁地抓住它,...

【推薦】慧律法雨—找回內心的平靜

《代序》找回內心的寧靜 以前我看到別人做錯事,就苦...

不要貪戀世間生滅的福報

過去,波斯匿王每次到祇洹精舍聆聽佛陀開示時,必先脫...

念佛法門一定要調伏現前煩惱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是指一時的缺陷,譬喻我們起心動念...

用你的觀想力來供養

供養佛的時候,那是法供養最。香花燈塗果啊,茶食寶珠...

八種食物讓你遠離癌症

1)茄子:霜打的茄子是好藥 中藥許多方劑及民間驗方中...

我們都會變老

朋友介紹我看《桃姐》,是一部殘酷和溫暖交織的電影。...

殺業之結,唯食肉最為酷烈

原文: 曠觀古今,治時少而亂時多,縱令大治,亦不過百...

【佛教詞典】欲界天中有三勝生

【欲界天中有三勝生】 p0988 瑜伽九卷十頁云:又欲界天...

【佛教詞典】慈尊月

(術語)金剛界賢劫十六尊中上首所安之慈氏菩薩,住於...

【視頻】天因法師《弘一大師免除盜賊難的故事》

天因法師《弘一大師免除盜賊難的故事》

【視頻】夢參老和尚《學普賢菩薩行》

夢參老和尚《學普賢菩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