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榮華富貴不是爭來的,是積德來的

2017/05/09  大字體  護眼色

榮華富貴不是爭來的,是積德來的

中國古代傳說每年過小年的這一天,灶神要上天,而除夕這天是灶神從天上回來的日子,因此民間都要祭灶神。灶神上天所要做的,是向天帝報告這戶人家的善惡功過。若是積德行善的人家,上天將會令其漸漸地興隆;若是做惡的人家,上天將會使其漸漸的衰敗。《論語》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從這一章句上可以看出,在春秋時期,民間就有了討好灶神的風俗。但是對於王孫賈的所問,孔子給予了平直的回答,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如果是作惡的,就已經獲罪於天,祈禱求福也是沒有用處的。

我曾讀《老子》,讀到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時,十分的心悅誠服。上天並沒有偏袒的心,只是愛護真心行善的人,行善之人,必將得到上天的賜與。所謂自天祐之,吉無不利。所以佛家提倡因果報應之說。不知因果的人,內心常空空蕩蕩,以為做惡不得禍,做善不得福。因此緣故,善不欲為,惡則時而為之。知道因果報應的人,內心常充實,能夠漸進地克己斷惡及勤力修善。積善的人,來生後世將會得到福報;而做惡的人,來世將會得到災殃。除此之外,行善之人的福德及作惡之人的禍殃,也會波及到他們各自的子孫後代。正如《易經》中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陶澍,湖南安化縣人,是清代受道光皇帝重用的封疆大吏,曾在京城任翰林院編修,升監察御史。後在地方擔任過川東兵備道、山西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撫、江蘇巡撫等職。道光十年。詔加太子少保,任兩江總督。陶澍在為官期間,理財辦案,賑災濟民,疏通河運,開拓海運,整頓鹽務,興助教育,既嚴治務實且政績卓越。其在歷史上的聲名近似林則徐。

清代梁恭辰在所編的《北東園筆錄》裡面,記載了他閱覽《聞見錄》時所讀到的關於陶澍祖上幾代人積德行善的事蹟,因此感嘆「始知其積累之厚,不可不詳載之以勸後人云。」在《北東園筆錄》中提到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積累過許多陰德。

明朝時,鄉里自衛很嚴,有人抓住盜匪欲將其淹死,正遇上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經過。賊哀求:「公救我,我誓不復為賊。」伯含公為了給眾人有個交待,也擔心賊將來不能自食其力又復做賊,就贈給賊一條小船以作為養家餬口的資本。伯含公一生施捨過八條小船以幫助別人,他幫助的人都改行為善。伯含公出門常帶一小筐,撿拾碎磁瓦礫以方便行路之人。陶澍的曾祖文衡公也是一位有道德的長者,曾經有人趁著雪夜入他家裡盜米,他跟隨雪跡腳印走到賊家門前,發現賊是所認識的人,心裡體諒賊家的貧苦,默默地回到自己家裡,始終不提此事。30年後,文衡公的夫人偶然對子孫講起這件事,但還是隱去了盜米人的姓名,不令人知道。其家隱惡揚善之德可見不同一般。

有一次陶家的鄰里發生火災,文衡公的夫人以倉內所存的糧食救濟遭火災者。陶澍的祖父寅亮公性情淡泊,少貪慾之心,因為沒有經營,家道也不富裕。一天,寅亮公偶然走到江邊,撿到錢財,等了一整天,看見一個人慌張跑來,面如土色,低頭在砂礫中尋找,非常悲慼的樣子。寅亮公問他,回答說:「在外做工幾年沒有回家,家有老母親。今積累幾年的錢財回來贍養母親卻全部丟失了,所以悲傷。」問他錢財的數目,都能對上,就將錢財交還給其人。那人非常感激,想分一半給寅亮公,寅亮公說:「我要是想分錢財,就不會等在這裡了。」笑著將那人送走。到陶澍的父親陶必銓時,義舉善事也很多。陶澍的祖上幾代人行善,所以安化縣才出了一個陶澍。豈不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嗎?

劉伯溫,名基,浙江青田人。元代至順四年,23歲的劉伯溫考上進士。元至元二年,赴江西,任瑞州高安縣丞。後輔佐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任太史院使、御史中丞等職。明洪武三年,受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護軍、誠意伯

《明史》上說劉伯溫的曾祖父劉濠,在宋擔任翰林掌書。宋亡,林融起兵對抗蒙古人建立的元政權,失敗以後,元朝廷派使者調查記錄那些參與起義者,很多人受牽連。使者住在劉濠家。劉濠灌醉使者而燒燬自家的家宅,使者來不及搶救出那些記錄受牽連人名單的冊籍,全部都被燒燬了。劉濠趁機以記錄數百惡德敗行之人的名冊作為替代,給使者交差。於是使成千上萬無辜受到牽連的人都得免死。劉伯溫小時候很聰明,他的老師鄭復初對劉伯溫的父親說:「你的祖父道德深厚,這個孩子必定榮耀光大你的家門。」劉濠還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看見沒有糧食挨餓的人家,就以自家的倉儲賑濟他人。劉伯溫的祖父劉庭槐也是一個有道德的讀書人, 「義孚鄉里」。我讀了《明史》的劉基傳以後,更加相信上天的公正而並不存在偏私。因果報應之事也不是常人容易體會到的。

古時候,窮鄉僻壤若是突然出了一個衣錦還鄉的大人物,鄰里鄉黨就會說:「他家祖上積了大德,所以子孫後代興旺顯達起來。」行善的人,上天報酬他的善,令他的來世得到尊貴安樂的果報,這是積善的本慶;他的善功還會波及他的後人,天意榮耀他的子孫後代以彰顯他活在人世時的那些為人所知或為人所不知的道義事蹟,這是積善的餘慶。所以孔子讚頌《周易》,最初就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前些天偶然讀了一段關於中興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身世的材料,發現左宗棠的曾祖父左逢聖為縣學生員,重孝義,而且「居貧好施」,「生平舉止端嚴,所讀經史皆手錄」。

好善必昌,如若不昌,祖有餘殃,殃盡還昌;作惡必滅,如若不滅,祖有餘德,徳盡還滅!

如果天下所有為人父母者和為人子孫者都能明白因果報應是真實存在的,就會活得清醒有目標,活得充實快樂。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生活不會永遠虧待好人

人們在面對壞人得勢卻一直得不到懲罰的時候,會無可奈...

法施比財施的功德還大

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為了求解脫,求解脫是為了自...

到業力現前時候,確實是大麻煩事

我有這個感覺,恐怕在座的你們也有這感覺,你自己如果...

【推薦】如何獲得快樂與調好人際關係

快樂不是獨享,而是共享。有獨享的快樂,叫寂靜涅槃,...

賺錢留給兒女好嗎

問: 我有一個朋友,和我一樣快五十歲了,他年輕的時...

內心的充實才是真正的富有

總結我的前半段人生,從大學畢業開始,我的前半段人生...

世間人都愛黃金,但真正修道人愛剎那靜

打禪七的殊勝因緣,確實是難分難離。馬祖門下龐蘊居士...

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

有一位高僧行腳於各個寺院、去禮拜參訪。有一回,他來...

斷煩惱的一個重要的關鍵

佛陀提出了四種譬喻來解答富樓那尊者心中的疑惑。兩種...

淨界法師:寧可在山中睡覺,也不要在都市辦道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小國家,這個小國家有一個獵人,他...

「成功學」背後的社會焦慮

一、問世間成功為何物 幾年前,我以記者身份,去中國最...

淨界法師:十念必生願

我們看第十八願的:十念必生。前面的消除災障、增長福...

一生的罪業和臨終時幾句佛號,誰輕誰重

問: 《安士全書》中有一個故事,說唐代的張善和一生...

宣化上人:妒嫉別人,得愚癡果報

不要自私自利,不要有一種妒嫉障礙心。對佛法,我們明...

化解心中怨恨的三個方法

怨─它是恨的累積,它跟嗔不同。 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

福報減損會出現哪些現象

《了凡四訓》中袁了凡在受雲谷禪師啟發之後,發願改命...

以吃菜為殺生,是不按道理之邪說

原文: 戒律之不傷一草,則不許吃菜,以吃菜為殺生,此...

現代人為何活得這麼累

如果把社會中的人,按工作性質進行劃分,大致可以分成...

如何處理好工作與學佛的關係

末法時期,學佛有諸多逆緣。特別對於在家居士而言,要...

【推薦】不學佛的人對佛法存在怎樣的誤解呢

不學佛的人對佛法存在怎樣的誤解呢?有一次,一位不信...

星雲大師《改變心態》

有一個年輕人,剛結婚時,逢人便說,有了家庭生活多麼...

為什麼凡夫總是苦海常現

問: 為什麼凡夫總是苦海常現? 證嚴法師答: 凡夫從...

【佛教詞典】十二處

一切法者。何謂一切?世尊告曰。一切法者。謂十二處。...

【佛教詞典】毛惠秀

南齊佛畫家。陽武(河南)人。與兄惠遠俱從顧愷之學畫...

【視頻】明賢法師《僧寶的功德》

明賢法師《僧寶的功德》

【視頻】命運問答

命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