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七情」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彭鑫博士  2016/06/29  大字體  護眼色

「七情」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於「七情」,醫家、佛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介紹,對於中醫學來說,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志,下面我們來看看中醫對七情的具體介紹。

中醫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是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對外界環境刺激的不同反應,屬人人皆有的情緒體驗,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或誘發疾病。只有強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適應能力,損傷機體臟腑精氣,導致功能失調,或人體正氣虛弱,臟腑精氣虛衰,對情志刺激的適應調節能力低下,因而導致疾病發生或誘發時,七情則稱之為「七情內傷」。

情志是中醫學對情緒的特有稱謂,即是對現代心理學中情緒的中醫命名。比較中醫學和現代心理學有關對情緒的認識,可以明確:情志是人對內外環境變化進行認知評價而產生的涉及心理、生理兩大系統的複雜反應,具有內心體驗、外在表情和相應的生理和行為的變化,可發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應和表達方式與個體心理、生理狀態有關。情志不同於神志,不像意識那樣是人腦的特有機能,不能像意識那樣對客觀事物進行反映,也不能像思維那樣對事物本質進行抽像和概括。因此,情志是不同於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一類心理現象。

七情與情志是一般和個別的關係:情志是對包括七情在內的所有情志特徵與屬性的抽像和概括,七情則是情志概念下的具體的七種情志。

是伴隨願望實現、緊張情緒解除時的輕鬆愉快的情緒體驗。情緒研究認為:快樂是指盼望的目的達到、緊張解除時的情緒體驗。願望實現是喜的來源。機體的臟腑精氣充盛,氣血和調,生命狀態良好,則感受敏銳且對生活期待高,易於對願望實現產生相應的內心體驗並感受到心身的喜悅。喜的情緒體驗的關鍵特徵是緊張的解除和輕鬆、愉快的體驗。

是由於願望受阻、行為受挫而致的緊張情緒的體驗。怒與其他情緒不同,單純體內氣血沖逆足以導致怒的產生。因此,機體氣血亢逆的內在變化,外界因素阻礙個體願望實現,是導致怒產生的基本條件。

是對所面臨問題的解決看不到頭緒,心情低沉並伴有自卑的複合情緒狀態。其情緒範圍較廣,包括從輕微的一時性的憂鬱體驗到較嚴重的難以自行恢復的憂鬱狀態。一般輕者曰憂,中度者稱為憂鬱,重度憂鬱則稱為鬱症。憂鬱以情緒低落、興趣減低甚或喪失為特徵,機體活動水平也處於低下狀態,故伴有性慾低下、活動減少等相應表現。

是對所思問題不解,事情未決,思慮擔憂的複合情緒狀態,通常稱為憂思。思慮與憂鬱相近,均有臟腑精氣不足的內在因素及情緒低落的特徵。但思慮尚伴有輕微焦慮,即對所面臨的環境感到壓力、所考慮的問題感到擔憂的心理負擔,其思維是正常的活躍的。而憂鬱不同,其思維以遲鈍呆滯為顯著特點。

是指人失去所愛之人或物,及所追求的願望破滅時的情緒體驗。悲有程度的不同,輕微曰難過,稍重可謂悲傷,再甚則曰哀痛。產生悲的外界原因是失去所珍重的人或物和所追求的願望的破滅,內在因素則是個體的臟氣虛衰。悲與喜具有對立屬性,表現在對社會事件的滿足與破滅、臟腑精氣的虧虛與充實兩個層面上。

指遇到危險而又無力應付而引發的懼怕不安的情緒體驗。恐懼產生的外在因素是面臨威脅而無能為力,這是導致恐懼的關鍵原因。另外,看到或聽到恐怖情景,即使並非親身經歷也能產生恐的情緒體驗。恐的內在因素主要為臟腑精氣虧虛。

指突然遭受意料之外的事件而引發的緊張驚駭的情緒體驗。產生驚的關鍵是意外之事不期而至。驚雖多由外發,但常伴隨其他情緒體驗,以複合情緒狀態存在。如因已盼望之事不期而至產生的驚喜,突遇險情而險未至的驚嚇,遭受不測風雲而前景未卜時的驚恐等。恐和驚不同,體驗較單純,主要為懼怕不安,伴隨逃脫的企圖行為,而驚可伴喜亦可伴恐。

七情代表中醫學對人的基本情緒的認識。除七情之外,愛與恨、自豪與羞澀、尊嚴與蔑視等,也是人類基本的情志表現。

七情致病

七情致病傷及內臟,主要是影響臟腑的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氣血運行紊亂。不同的情態刺激,對氣機的影響也有所不同。七情影響臟腑氣機的病變規律,《素問》概括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衝,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可見氣逆、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喜則氣緩,包括緩解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素問》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能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症。

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耗傷。

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發生骨酸痿厥,遺精等症。

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

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可導致氣機鬱結。古人認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故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思慮過度,則傷心脾,暗耗陰血,心神失養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氣機鬱結阻滯,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症。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中醫七情的具體概念,七情對於內臟,七情會影響到內臟的健康,所以無論是哪種情志都需要控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彭鑫博士文章列表

人生百病的百藥對治法

《大藏治病藥》是唐代高僧釋靈澈所著,選取了一百種人...

世界四大乾果之核桃

核桃,在國際市場上與扁桃、腰果、榛子一起,併列為世...

揭穿5種關於牛奶的神話

上個月,一項關於巧克力牛奶可以有利於青少年從腦震盪...

星雲大師:如何去除心理上的毛病

我們的身體常常有頭痛、肚子痛、胃痛等毛病,我們的心...

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我來樂生院,與諸位說法,真可說感想萬端。諸位的病苦...

不念佛沒生病,念佛後反而念出病來

無論修禪、念佛、誦經,或者持咒,修哪一門都要認真去...

治癒「少白頭」的三款食療粥

中醫採用食療補益肝腎、養血烏髮的方法,結合性志調節...

疾病在身體上的先兆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但其實,很多疾病在突發前都有一...

作繭自縛的人生

【原文】 蠶之作繭也,左之右之,上之下之,盡吐腹中所...

厚道之人,必有厚福

做人要厚道!厚德才能載物,而且,看到厚我們就想到大...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

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溝通

我們一般人追求名聞利養,你怎麼把生命的方向調正呢?...

患難中應持聖號,自然有不思議的轉移

原文: 接手書,不勝傷時之感,十餘年來,天災人禍,相...

身心五條繩,越執越緊縛

財色名食睡,身心五條繩,越貪越難解,越執越緊縛。 一...

動物在佛經裡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為懷,視眾生平等,這其中也包括了動物。佛...

有慾望就能快樂,這個觀念是錯誤的

我們在修行當中有時候經常很沉悶,有時候很煩惱、苦惱...

學佛過程中的最怕

學佛、修行就是將不正確的一切行為修正過來,把不正確...

「索命」的甲魚

我只有一個堂哥,比我大不了多少,由於他父母死得早,...

佛說鹿母經

佛言。昔者有鹿數百為群。隨逐水草侵近人邑。國王出獵...

「持戒」與「修善」的差別

若持戒者,既絕惡求,清淨行絕,乃至佛果。如果我們能...

慧律法師《愛你所做的事》

「我愛」會讓自己失去理性,甚至面臨沒有選擇餘地的窘...

萬物皆有所用,無需自卑

一次,儀山禪師洗澡。 水太熱了點,儀山讓弟子打來冷...

【佛教詞典】二類各生

(術語)淨土宗之一義。往生於彌陀之淨土,不僅限於念...

【佛教詞典】正觀

(術語)對於邪觀之稱。觀與經合,則稱正見,即正觀也...

【視頻】大安法師《劉遺民居士見佛》

大安法師《劉遺民居士見佛》

【視頻】《大般泥洹經》聆志居士念誦

《大般泥洹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