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我們為什麼喜歡習慣性評判別人

如孝法師  2015/11/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我們為什麼喜歡習慣性評判別人

當你的心去接觸「境」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感受,第二個念頭就是評判。你感受到了就一定會評判。而評判最終結果會落在兩個方面:非好即壞。因為無明,我們看任何東西的知見都是非此即彼,非對即錯。所以,我們的評判標準一直被無始劫以來的習慣左右,它是有問題的。

我們的心會很快地完成評判這項工作,產生的結果就是想要擁有或者拒絕。在擁有和拒絕的背後是兩種心理:一種是貪心——想擁有;一種是嗔心——想拒絕。接下來就產生了行動——你的手會不自覺地伸出去拿,或者你的腳馬上就想脫離這個地方,趕緊走開。由此可見,我們的心和身可以在剎那之間就完成感受、評判、行動這些動作。

在這整個過程當中,一切都是無明在運作,而且因為無明,我們又種了一個業種子。這個種子帶有自我的角度,它促進了自我的發揮與造作,讓自我變得更加強大。我們由於這種心理或者性格因素,會變得越來越自我,慢慢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自我反應機製,就會不斷地對美或者好、人的對或者錯加以評判,性格也就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很難改變。

人的思想,乃至於對待萬世萬物的看法,一旦形成固有的模式,我們就把它叫做「業識」,它是雜染的。打個比方,比如鬥牛,它有一種自動的模式,一看到紅布就會熱血上頭衝過去搶。你說那個布有什麼好搶的?但是它不知道,這就是無明,那是它生生世世的業報形成的一個自我反應,別的動物就不會像它那樣。業報不同造成了生命的差異。

作為人來講,我們看起來是人,但是內心與其他的眾生實際上是一樣的,都是充滿了貪瞋癡的。我們遇見外境的第一個反應都是顯現出自我的狀態。

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對所緣的境做到客觀的觀察,不起好壞的分別。為什麼呢?因為它很迅速,你還沒有看清楚它,它就已經退去,下一個目標已經顯現。就好像坐在飛馳的火車上,心如果停留在窗外遠去的樹上,就無法做到關注當下。對於外面的風景,一會兒覺得這個樹好看,一會兒認為那個花漂亮,我要把它送給什麼人……這就叫做評判、叫做自我。

我們要去鍛煉心對每一個當下境界的覺知。對於出現的每一個要觀察的目標,只能經歷,不可以介入其中。心就像水一樣,你要靜下心來,去照出外在不斷變化的境。同時心也需要跟隨著境的變化而變化,不斷地從一個目標轉移到下一個目標,並一直保持著客觀、正知。在當下的洞察當中慢慢地放棄評判,這就是用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憫人之孤,容人之過

憫人之孤,就是憐憫他人之孤,這些行善積德都是雪裡送...

是什麼因緣觸動了十法界的門

我們時刻的檢查自己的內心的相貌,從而反省自己的心態...

鱉謀猴肝失摯友

昔時,釋迦牟尼佛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隨大比丘眾,游化...

要贏得信任,誠實是關鍵

曹彬是北宋的開國功臣,他曾為周世宗的親吏,負責掌管...

讓外境成為自身成長的力量

我們一個人出生在這世間,生活週遭一定有很多的人、很...

有效溝通的15條原則

一、講出來 尤其是坦白的講出來你內心的感受、感情、...

障礙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

其實我們這一念心性是有無量的可能性,障礙是我們自己...

用佛號來取代你過去的念頭

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億聲,有十百...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心法兩空是真實相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

向外攀緣,人生無解

這個思惟死歿無常,它所對治的是對今生生命的五欲的愛...

凡夫的福報是不自在的福報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

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法華經》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權法妙、實法妙,權實不二...

放下對死亡的擔憂

面對現實,任何生命都怕死!但不死又不行,誰又不死呢...

樂善好施的長者

有位長者不但家財萬貫,心地也很善良;他覺得與其只有...

70%以上的疾病與情緒有關

恐懼、焦慮、內疚、壓抑、憤怒、沮喪每個人的身體裡,...

讓心定下來

現今社會,一般人都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提升,當六根接觸...

諸苦所因,貪慾為本

在劫初時期,世界將要形成之時,福報將盡的光音天天人...

何謂「中陰身」

人死之後,到哪裡去呢?人死之後,在還沒有投胎轉世之...

施多福大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迦蘭陀竹園弘化,每天早晨依慣例...

【推薦】勿做人生遺憾事

遺憾的事是恨錯難以補救,後悔不已也。如一句話令人難...

如何以禮待人,顯見自心中佛

禮是禮貌,待人的禮節,禮儀等,第一堂課已講過。現引...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法喜

什麼是禪?禪是一種良好的狀態,禪翻譯成中文為正思維...

平衡膳食,辯證用膳

平衡膳食,辯證用膳是中國傳統營養學理論的精髓,在膳...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口...

【佛教詞典】觀所緣緣論釋

全一卷。又稱觀所緣論釋、觀所緣釋。護法造,唐代義淨...

【佛教詞典】煎點

(飲食)煎茶之點心。煎茶以點空心也。或為點心之異名...

【視頻】淨界法師《耳根造惡所得的果報》

淨界法師《耳根造惡所得的果報》

【視頻】慧律法師《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

慧律法師《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