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戒律中為何反對飲酒

2015/01/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戒律中為何反對飲酒

佛教是反對飲酒的,無論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飲用。對於酒的定義和分類,經、論、戒典多有詳說。據《俱舍論》卷十四載,酒有三種:由米麥等穀類釀成的穴羅(梵語s11ra,蘇羅);以果實或植物的根、莖釀成的迷麗耶(梵話maimya);而在上邊二者都沒有完全發酵時,可令人生醉,稱為末陀(梵語madya)。此外,又有谷酒、果酒、藥草酒等三類灑的分類。

又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以各種米麥釀製之酒又稱大酒;以植物的皮、果、花等漿汁釀成者稱為雜酒。嚴格地說,但凡有酒色,酒香、酒味,或僅具其一而能醉人的,不論為谷酒、果(木)酒、藥酒、甜酒(蜜、糖、葡萄等釀製)、清酒,乃至酒酷、酒糟,皆在禁戒之列,飲咽則犯。

戒酒為大、小乘共同的律制,出家、在家四眾皆須恪守。原始佛教之根本經典《阿含經》即載佛陀所宣說五戒,即不飲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是為佛教徒所要遵守的五種基本行為準則,由此斷除惡因,進求佛果。依律藏諸典,如《優婆塞五戒相經》、《十誦律》所載,佛陀本人對「不酒」戒進行詳明的闡說和嚴格的規範,是在當時印度的支提國跋陀羅婆提邑。

關於飲酒的過失,三藏諸部經典有或簡或細的歸納概括,根據對像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世間的在家人,多從一般現實生活、事業、財富的得失,利弊而言,以契合他們的層次。另一類是針對信人的四眾弟子,特別是對出家眾人的開示,不僅止於世間善惡得失,進而更上升至飲酒對出世的終極解脫的極大危害。前者論述,《阿含經》的《阿雀夷經》堪為代表。經中佛陀向富商善生說法,告誡他世間有六種惡行能損財業。

第一種即是沉酒於酒,其失有六: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易生鬥爭,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悉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

唯有加以避免,才會財業日增,生活和樂。第二類闡說甚多,如<<四分律>>之十過,《大管度論》之三十五過,《州時經》之三十六失等,皆列舉飲酒所產生的過失(文繁不錄,附於選例),除函括前類過失加以更細密的分析羅列外,更從滋生欲求、造作惡業、破壞信仰、妨礙修行等方面數陳其罪,以為信持佛法者的警鑒。總之,酒是昏狂之藥,一切嚴重的過失都因此而生。如《多論》以為此戒極重,能使人作四逆重罪,並能使人因酒醉而破犯一切戒,造一切惡,實是昏神亂思,放逸之本。故經律中每每將酒譬喻為毒藥,甚至有寧飲毒藥不可飲酒的教誡。

酒既為殘賢毀聖、敗亂道德的惡源,亦能令一切眾生心生顛倒,失慧致罪,所以戒律不僅禁止自己飲酒,而且禁止教人飲酒,不得操持、沾染任何酒業、酒緣。如《大愛道比丘尼經》云,不得飲酒,不得嘗酒,不得嗅酒,不得賣酒,不得以酒飲人,不得謊稱有病欺飲藥酒,不得至酒家,不得和酒客共語。《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明申在家居士不得作沽酒的行業,視之為不道德的邪業,為之必相思果。

從早期經典的記載來看,這些戒律在佛陀時代的印度產生過實際的影響。如《佛說戒消災經》載,在佛法弘化初期的中心舍衛國,當時有一個縣皆奉行五戒十善,全縣界內沒有釀酒者,一位大姓子弟甚至因犯戒飲酒,被父母逐出了家門。不過,佛教徒亦非絕對地不可飲酒。依律制,倘患病必須以酒為藥,或飲,或含口中,或以酒塗瘡,都不為犯戒。對原本嗜酒,出家後因戒酒而病瘦不調的僧人,佛陀也非毫不通融而一味禁製,而是為其略開方便之門。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記載佛陀特許斷酒致病的比丘,以造灑的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的屑末,用白布包裹起來,放置於「無力不醉淡酒」,中浸漬,「匆令器滿而封蓋之,後以清水投中攪飲」;或者「以面及樹皮,並諸香藥,搗篩末,布吊裹之,用杖橫擊,懸於新熟酒甕內,勿令沾酒,經一二宿以水攪用」,以此止息酒渴之病。又《毗尼母經》卷五也有允許病酒者於甕上嗅酒昧、以酒身、吃用酒和面作的酒餅,乃至於酒中自潰的記載,不過這些方便,在佛陀入滅後,亦成為引來爭論的問題。

佛陀入滅後一百一十年(公元前276年)前後,毘舍離城的跋閣子比丘僧團,將戒律上較瑣細的十事,當做例外而允許實行,被保守傳統的上座部長老系統視為離經叛道,遂召集僧團大會,判為「十種不清淨事」,從而直接導致了著名的第二結集和大結集,造成了整個佛教僧團的分裂,即保守的上座部和對佛法持開放理解態度的大眾部的公開對立。在這十事中的第七事,就是毘舍離的僧人「和水飲酒」以治病,認為不違戒律,清淨不犯,而上座部長老的裁決是非法的。漢傳佛教所承授的《四分律》,准許僧人在有病而其它藥治癒不了的情況下,以酒為藥,非唯「和水飲酒」,直接服飲也是可以的,較原始佛教似為寬鬆。但為防止濫行,《南山戒本疏》又特別強調,不是有病就可飲藥酒,而是必須用其它藥遍治不愈後,才能服用。

綜上所述,雖然隨著對像、時域的差別流遷,「不飲酒」戒的某些具體細微的規定有所不同,或寬或松,但作為行為指導規範的戒律本身卻從未動搖,反對飲酒、禁止信徒飲酒的主旨始終一以貫之。這種鮮明、堅決的立場,大概是佛教基於以無明欲求為生死苦本業緣觀,以清淨離染為解脫正道的修行觀,以及將建設一個清明、健康、和諧、美滿的理想人類全景作為自身使命的終極價值關注,所必然表現出來的吧。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為什麼要恭敬尊重並不持戒的出家人

問:為什麼我們要恭敬、尊重所有的出家僧人呢?含(受...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原文】 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克論其要,唯戒...

砍樹取果

在一座宮庭中,有一棵非常高大且茂盛的樹,結出的果實...

佛為優陂夷說齋戒法

昔日,佛在舍衛國弘化。當時,城東有一位婦女的孩子名...

勸人受五戒要承擔他持不了戒的惡業嗎

問: 我有一位師兄,學佛半年就能背《無量壽經》。看他...

戒體有防非止惡的力量

我們南普陀學院,有個沙彌剛出家時,我告訴他:沙彌十...

為何要先修布施才能夠持戒

佛陀是什麼因緣,一定要我們先布施、然後再持戒、然後...

《法音》雜誌專訪界詮法師

(原載於《法音》雜誌2002年第11期) 界詮法師,1959...

【大藏經】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邪淫的100個危害

1.浪費金錢; 2.浪費時間; 3.浪費精力; 4.浪費...

把過失推給別人,這就是痛苦一再重演的原因

我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從外面來的,...

楊梓茗居士:不吃肉能得到充分的營養嗎

談到素食,人們往往會擔心一個問題:如果不吃肉,我能...

般若和願力要怎樣去實踐

問: 師父,在修行的過程中,般若和願力這兩個方法要...

第七個餅

世間萬事不論成功與失敗,好事或是壞事,都有過去累積...

把生命價值建立在外在上,那你一定不開心

有一位九十二歲的老太太,兒女都過世了,先生也早已過...

【推薦】為過去而誦經,為未來而念佛,你為現在做了什麼

學佛以後,反增煩惱?為什麼身邊的人都反對?問題不在...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這是美國早期大慈善家卡耐基...

觀海聽濤,返聞聞自性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一早上呢,我們來到了這個,...

是不是有些時間段不可以點香呢

問: 原早晚課已定好,但特殊情況過了時間,晚上幾點...

佛雖廣受一切供養,但心中無增減

馬鳴菩薩提到,過去曾聽聞:在竺叉尸羅國的博羅吁羅村...

在這個禪堂中坐一坐就有好大的功德

佛法傳到中國來,唐、宋大興的時期,多少文人、偉人在...

宗舜法師:正信佛教應具備的三個條件

宗舜法師答: 我覺得這個它應該是從兩面去理解,首先...

怎樣改掉愛計較的毛病

問: 師父,我特別愛計較,這個毛病怎麼改啊? 慧廣法...

轉彎的人生

夜晚,列車奔馳,兩節車廂的交接處,轉彎時出現了一個...

清明節佛弟子怎樣做才對已故親人最有利

清明,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

【佛教詞典】所立不遣

(術語)因明喻法之過也。如立無常之宗,舉極微之異喻...

【佛教詞典】密教綱要

(書名)四卷,王弘願譯。其自序曰:是書為日本阿闍黎...

【視頻】《佛說四輩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四輩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學佛不是迷信

學佛不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