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戒律中為何反對飲酒

2015/01/09  大字體  護眼色

戒律中為何反對飲酒

佛教是反對飲酒的,無論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飲用。對於酒的定義和分類,經、論、戒典多有詳說。據《俱舍論》卷十四載,酒有三種:由米麥等穀類釀成的穴羅(梵語s11ra,蘇羅);以果實或植物的根、莖釀成的迷麗耶(梵話maimya);而在上邊二者都沒有完全發酵時,可令人生醉,稱為末陀(梵語madya)。此外,又有谷酒、果酒、藥草酒等三類灑的分類。

又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以各種米麥釀製之酒又稱大酒;以植物的皮、果、花等漿汁釀成者稱為雜酒。嚴格地說,但凡有酒色,酒香、酒味,或僅具其一而能醉人的,不論為谷酒、果(木)酒、藥酒、甜酒(蜜、糖、葡萄等釀製)、清酒,乃至酒酷、酒糟,皆在禁戒之列,飲咽則犯。

戒酒為大、小乘共同的律制,出家、在家四眾皆須恪守。原始佛教之根本經典《阿含經》即載佛陀所宣說五戒,即不飲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是為佛教徒所要遵守的五種基本行為準則,由此斷除惡因,進求佛果。依律藏諸典,如《優婆塞五戒相經》、《十誦律》所載,佛陀本人對「不酒」戒進行詳明的闡說和嚴格的規範,是在當時印度的支提國跋陀羅婆提邑。

關於飲酒的過失,三藏諸部經典有或簡或細的歸納概括,根據對像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世間的在家人,多從一般現實生活、事業、財富的得失,利弊而言,以契合他們的層次。另一類是針對信人的四眾弟子,特別是對出家眾人的開示,不僅止於世間善惡得失,進而更上升至飲酒對出世的終極解脫的極大危害。前者論述,《阿含經》的《阿雀夷經》堪為代表。經中佛陀向富商善生說法,告誡他世間有六種惡行能損財業。

第一種即是沉酒於酒,其失有六: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易生鬥爭,四者惡名流佈,五者悉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

唯有加以避免,才會財業日增,生活和樂。第二類闡說甚多,如<<四分律>>之十過,《大管度論》之三十五過,《州時經》之三十六失等,皆列舉飲酒所產生的過失(文繁不錄,附於選例),除函括前類過失加以更細密的分析羅列外,更從滋生欲求、造作惡業、破壞信仰、妨礙修行等方面數陳其罪,以為信持佛法者的警鑒。總之,酒是昏狂之藥,一切嚴重的過失都因此而生。如《多論》以為此戒極重,能使人作四逆重罪,並能使人因酒醉而破犯一切戒,造一切惡,實是昏神亂思,放逸之本。故經律中每每將酒譬喻為毒藥,甚至有寧飲毒藥不可飲酒的教誡。

酒既為殘賢毀聖、敗亂道德的惡源,亦能令一切眾生心生顛倒,失慧致罪,所以戒律不僅禁止自己飲酒,而且禁止教人飲酒,不得操持、沾染任何酒業、酒緣。如《大愛道比丘尼經》云,不得飲酒,不得嘗酒,不得嗅酒,不得賣酒,不得以酒飲人,不得謊稱有病欺飲藥酒,不得至酒家,不得和酒客共語。《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明申在家居士不得作沽酒的行業,視之為不道德的邪業,為之必相思果。

從早期經典的記載來看,這些戒律在佛陀時代的印度產生過實際的影響。如《佛說戒消災經》載,在佛法弘化初期的中心舍衛國,當時有一個縣皆奉行五戒十善,全縣界內沒有釀酒者,一位大姓子弟甚至因犯戒飲酒,被父母逐出了家門。不過,佛教徒亦非絕對地不可飲酒。依律制,倘患病必須以酒為藥,或飲,或含口中,或以酒塗瘡,都不為犯戒。對原本嗜酒,出家後因戒酒而病瘦不調的僧人,佛陀也非毫不通融而一味禁製,而是為其略開方便之門。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記載佛陀特許斷酒致病的比丘,以造灑的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的屑末,用白布包裹起來,放置於「無力不醉淡酒」,中浸漬,「匆令器滿而封蓋之,後以清水投中攪飲」;或者「以面及樹皮,並諸香藥,搗篩末,布吊裹之,用杖橫擊,懸於新熟酒甕內,勿令沾酒,經一二宿以水攪用」,以此止息酒渴之病。又《毗尼母經》卷五也有允許病酒者於甕上嗅酒昧、以酒身、吃用酒和面作的酒餅,乃至於酒中自潰的記載,不過這些方便,在佛陀入滅後,亦成為引來爭論的問題。

佛陀入滅後一百一十年(公元前276年)前後,毘舍離城的跋閣子比丘僧團,將戒律上較瑣細的十事,當做例外而允許實行,被保守傳統的上座部長老系統視為離經叛道,遂召集僧團大會,判為「十種不清淨事」,從而直接導致了著名的第二結集和大結集,造成了整個佛教僧團的分裂,即保守的上座部和對佛法持開放理解態度的大眾部的公開對立。在這十事中的第七事,就是毘舍離的僧人「和水飲酒」以治病,認為不違戒律,清淨不犯,而上座部長老的裁決是非法的。漢傳佛教所承授的《四分律》,准許僧人在有病而其它藥治癒不了的情況下,以酒為藥,非唯「和水飲酒」,直接服飲也是可以的,較原始佛教似為寬鬆。但為防止濫行,《南山戒本疏》又特別強調,不是有病就可飲藥酒,而是必須用其它藥遍治不愈後,才能服用。

綜上所述,雖然隨著對像、時域的差別流遷,「不飲酒」戒的某些具體細微的規定有所不同,或寬或松,但作為行為指導規範的戒律本身卻從未動搖,反對飲酒、禁止信徒飲酒的主旨始終一以貫之。這種鮮明、堅決的立場,大概是佛教基於以無明欲求為生死苦本業緣觀,以清淨離染為解脫正道的修行觀,以及將建設一個清明、健康、和諧、美滿的理想人類全景作為自身使命的終極價值關注,所必然表現出來的吧。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到底要不要受戒

一個人,到底要不要受戒?說:誒,我不受戒,我也可以...

佛陀開示不飲酒、不食肉者得多少福

迦葉菩薩問佛言:世尊,唯願如來為我解說,不飲酒、不...

奉行七誡遠離諸惡

譬如明眼人,能避險惡道;世有聰明人,能遠離諸惡。...

菩薩四十六輕戒之來求法不施予

《集頌》:1、他來求法懷嫌恨,恚惱嫉妒不施法。或作變...

持戒的金剛種子,不會因為造了罪業而破壞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尼叫蓮華色比丘尼,這個比...

說閑話的害處

佛陀在信眾集會聽經聞法的場合要阿難把糕餅分送給在場...

受持菩薩戒的心得體會

我受菩薩戒的經歷和感受 某天,引領我入佛門的大師兄說...

五戒的宿世因果

弟子問: 今生脾氣大,這前生做什麼來的呢? 宣化上人...

【大藏經】【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舍...

曇鸞大師與淨土法門

曇鸞大師(公元476~542年)是北魏時期著名的佛教高僧...

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無上的密咒

現在在家居士,你別看他愚夫、愚婦、老太太,他們真正...

值得珍藏一輩子的話

人生路漫長而短暫,只有懂得人生活著的意義才可留駐生...

但願自己平等待人,不求他人平等待己

佛教講究平等心,要求我們要以平等心待人。但是,我們...

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

我們在修學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我們第一個工作就是要發...

念頭像一條流動的河

我們常常覺得念頭是一段一段的,實際上不是。心像一條...

一個人生命的結果是看臨終心念

從佛法的角度,一個人生命的結果是看臨終心念的,最後...

白色的蟑螂

打開孩子的餅乾盒子,在角落的地方看到一隻蟑螂。 那...

沒有文化的人,念阿彌陀佛聖號就可以

現在信徒來皈依三寶的也很多,皈依三寶就是皈依過了之...

到禪堂裡來,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發心

唐朝有一位在家修行非常了不起的居士,叫龐蘊。龐蘊有...

艱難的回歸路

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日子過得比較艱難,這個經...

羅睺羅出家記

有一次波斯匿王去見佛,因為那時佛要度羅睺羅出家。國...

專訪淨旻法師:出家人,大丈夫

刀剃下娘生髮,除卻塵勞不淨身,投入到大覺法王的懷抱...

厭離娑婆有兩個方法

從生命的差別因緣當中,我們的生命有兩個選擇:第一個...

大安法師:至誠到了極點之人,就可以感物

如果真的有至誠心的話,那各種不可思議的神妙都會出來...

心作心是之義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佛,正覺世間也。菩薩,緣覺...

【佛教詞典】五熱

古代印度外道苦行之一。即曝曬於烈日下,而於身體四方...

【佛教詞典】優婆離結集律藏

(故事)佛滅後第一結集時,優婆離結集律藏。見智度論...

【視頻】人間彌勒佛

人間彌勒佛

【視頻】夢參老和尚《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讚品》

夢參老和尚《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