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三種涅槃的差別

淨界法師  2014/06/26  大字體  護眼色

三種涅槃的差別

我們可以知道菩提的智慧影響到你涅槃的淺深大小。我們再看看什麼叫涅槃,第二個功德,好,我們把它念一遍:

涅槃,梵語,此雲寂滅、無生。謂由斷除煩惱,盡除生死,所顯清淨無染,不生不滅之境界,於中具足無量無邊微妙功德,盡未來際,恆自受用寂靜無為之法樂,名為涅槃,亦名斷德。

涅槃它是一個印度話,翻成中文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從它的因地的作用來說,叫寂滅。因為他消除了心中的煩惱,他沒有這種煩惱的躁動相叫寂滅,第二個,從果地的受用叫做無生,因為他已經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那個生命的力量,十二因緣那個生的力量被破壞了。

所以他因地斷除煩惱,在果地他了脫生死,所以他有一種清淨無染,不生不滅的境界。他有什麼好處呢,他是恆常受用,這種寂靜安穩的快樂叫做涅槃。所以你一個修行人,你開始在觀照內心,調伏內心的時候,你的生命會有兩個東西出現:

第一個,你的智慧,慢慢的取代你的感情,你不再用感覺來引導你了,你會用智慧來引導你。

第二個,你的身心會比較安穩,寂靜、安穩,就是這個菩提涅槃的,這兩個功德慢慢生起了。

我們來看看涅槃有三個差別,我們把它念一遍,這三種涅槃。

一、有餘依涅槃,子縛已斷,果縛猶在。二、無餘依涅槃,子果俱亡,灰身泯智。二乘聖人。三、無住處涅槃,般若大悲,萬德莊嚴,佛、菩薩。

好,這個涅槃有三個,前面兩個是小乘的涅槃,我們先看有餘依涅槃,我們先解釋有餘依,這個依,這個依止就是所謂的色身。阿羅漢有兩種,一種是他成就阿羅漢果以後,他的色身還在,也就是說,他的心已經成就了我空的菩提,他的智慧已經成就了,他的這種我執也被破壞了,但是他的生命還沒有結束,他過去生的業力還在,這個叫子縛已斷,子縛,就是指他的因地的煩惱被破壞了,但是果縛猶在,他這個業報身還在。

那麼這種會有一些微細的問題,比方說他去托缽,天氣熱他可能會中暑,比方說他吃壞的東西,他拉肚子,當然他內心沒有痛苦的感受,因為他內心,已經有這種菩提的智慧來攝受他,所以他對那種感受的那種取著已經破壞了。但是雖然沒有感受,但是他有那個相狀出現,他也會示現很多的病痛出來,他該生病還生病,但是他不起煩惱,這個就是所謂的有餘依涅槃。

第二個,子縛跟果縛都消失了,灰身泯智了,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的那一天開始,我們看《阿含經》,阿羅漢的心,只有一個就是趕快趨向涅槃城,他對這個色身是極度的厭惡,所以等到他生命結束,但是佛陀規定不能自殺,所以阿羅漢只好等時間,他真的等得受不了了,他就入滅盡定休息一下,然後滅盡定時間到了,他又出來托缽,托完缽吃飯就打坐。

等到時間結束的時候,阿羅漢起大歡喜,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他講完四句偈以後,用三昧真火把身體燒掉,然後就進入偏空涅槃,就完全休息了,叫灰身泯智。灰身,就是他的三昧火把身體燒掉了,泯智,就是他的我空的智慧,把他所有的內心的分別給停下來。所以二乘的聖人,他一旦入了涅槃,他就跟眾生完全沒有接觸了,沒有接觸了,就一灘死水了,只能夠自受用。

我們看第三個,大乘的無住處涅槃,這個無住呢,包括不住生死,他也不住涅槃。他那個涅槃當中,有般若的大悲跟萬德莊嚴,大乘的涅槃,它有兩個不同:

第一個,他在入了涅槃以後,有身心世界,就是他有生命的現象。第一個他有身,他一定有一個法身,這個法身,他也就會有應化身跟報身,三身都具足;第二個,他有一個依報的國土,他一定有身土的;第三個,他有一個大悲心來攝受眾生。

所以這個大乘的涅槃,它是有自受用的萬德莊嚴,跟他受用的般若大悲,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涅槃。菩提智慧不能分享,佛陀的空假中三觀,不能把他的智慧送給我們,不可以。佛陀只能夠用語言文字,來引導我們,但是佛陀的涅槃我們是可以分享的,尤其大乘的涅槃。

佛陀的涅槃,對我們的攝受分享有兩個差別,第一個就是現世的攝受,就是你念地藏王菩薩,念觀世音菩薩,你會得到十方諸佛本願功德的攝受。雖然佛陀入涅槃了,雖然我們看不到佛陀了,他已經沒有生死輪迴的相狀,但是佛陀那個涅槃的力量,是存在法界的,我們透過憶念他的聖號,我們可以跟他感應道交。

比方說在台灣過去,有一個母親帶了兩個女兒,她從三義就從中部的地方,到台北去辦事情,辦完事情晚上回家的時候,車開在高速公路,走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間這個母親,看到這個高速公路的燈光全部暗掉了,然後聽到一個很淒慘的女眾的哭聲,她就知道這個是冤親債主,她趕緊念阿彌陀佛,女兒先念,女兒念了以後,她媽媽也跟著念。結果三個人念佛的時候,念一段時間以後,又重新看到燈光了,那個淒慘的哭聲也消失掉,然後就回家了,很安全的到家了。

但是她回家以後,第二天早上打開報紙,她發現就在她同一個地方,發生了車禍死了三個人,但她們三個逃過了一劫,現在我們要知道說,她們當初本來是要犧牲掉的,這是業力嘛,是什麼力量讓他們逃過這個生死這種痛苦的業力呢,就是他跟彌陀的大般涅槃接觸。

佛陀的涅槃,都會有發一些跟眾生互動的願,你只要遵守這個願力,你就可以跟他產生感應。那當然這種感應,它頂多就是消業障,它不能承受一種菩提的教化,這是第一個現世的攝受。第二個來生的救拔,淨土法門,我們到了佛陀的淨土去,來生到淨土去,得到佛陀的教化,那麼從這個當中得到了菩提。

所以菩提不能分享,這個要記住,涅槃可以分享。我們可以受到佛陀的那種寂靜的力量,其實我們不要說那種顯報,感應有一種顯報,很明顯的,但是你感應有一種叫做冥報,冥冥當中的感應。諸位你如果說對阿彌陀佛的聖號有一點皈依的心,你每天讓佛號在身口意,有在身口意運轉的時候,你會發覺,那個佛號那個聲音,進入到你的生命的時候,你有一種莫名寂靜的力量,跟你沒念佛完全不一樣,你就知道,你跟彌陀的這個大般涅槃,是搭上線了,感應道交了。

所以你就知道,佛陀的涅槃是可以分享的,它是個廣大的功德,廣大的能量,真的是可以分享。當然分享的方法很多,你可以觀想,但是持名是最簡單的,你用音聲來搭上這個橋,讓你的心跟佛陀的心,產生一個橋樑,就是音聲。

所以說你念阿羅漢就沒有用,你說南無舍利弗尊者,沒有用,南無目犍連尊者,也沒有用,因為阿羅漢,他那個門是關起來的,他只有自受用,只要是大乘的佛菩薩,你念他的聖號,你就可以進入到他的涅槃境界,跟他分享,只要是大乘菩薩。但是你分享以後,不表示你就開智慧,因為菩提不能分享,但是你一定會消業障、增福報,有為的善法,有為的福德,可以分享,但是這個菩提,那你就得要從佛法聞思修了,這個沒辦法取代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把菩提跟涅槃說清楚,菩提不能分享,涅槃可以分享,這個是三乘的兩大功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陀跟人天二乘功德的差別

這一大科講到佛陀法身的功德。這當中有十門分別,這個...

只因眾生有生死,佛才講涅槃

華嚴五祖宗密大師在《圓覺經大疏》中說:以一切種智釋...

佛陀最後的教誨

昔日佛陀在古印度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弘法,當時,舍利...

怎樣才能達到佛的涅槃境界

涅槃是無漏,是苦果苦因的消滅,也就是十二緣起法的止...

慧律法師《追求涅槃的心》

佛教追求的最高原則就叫做涅槃,涅槃翻譯成中文叫做不...

須跋陀羅--佛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古時在印度阿那跋達多的水池邊,住著一位已經一百二十...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

凡夫的心與佛陀的心有什麼不同

相似即佛於實相理,相似得見。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不要認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

不要認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要知道,開悟後正好...

沒有人能帶著妄想往生

我們經歷過很多的生命,但是過去已經不能改變了,因為...

三種方法可以檢驗益友

《過去現在因果經》: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見有...

學佛的次第--信解行證

我們今天來談談學佛的次第,覺悟的次第,叫做信、解、...

聖嚴法師《不死之藥》

戒為甘露道, 放逸為死徑, 不貪則不死, 失道為自喪...

夢參老和尚自述

我從小就不服管,有叛逆性格,十三歲時小學沒畢業,由...

什麼人與佛有緣

李明從小到大一直很順利,上學時候成績優秀,陞學就業...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古語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人心如地,...

菩薩修行六念,把念佛放在第一

如菩薩六念,念佛第一。又云:繫念思惟因緣力故,得斷...

般若與人生佛教

般若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具大智慧,第二是有大悲心,第...

知見影響你的心量

當我們以空觀觀照一念心性的本體的時候,是離一切相,...

三界眾生的命運哪個不悲慘呢

有人問:有情的相貌、壽命、受用等千差萬別,豈能無差...

聖嚴法師《緣的種類》

緣又可分為四種: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因緣是...

與丈夫合不來的原因和解厄之道

紀曉嵐的外祖母曹太恭人,曾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滄...

什麼是菩薩行

菩薩行總的來說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以救度眾生為...

東林佛號的意義

東林佛號要唱得深沉緩慢,它是可以對治這個時代的浮躁...

【佛教詞典】九種相戒

【九種相戒】 p0091 瑜伽四十卷一頁云:謂九種相戒,名...

【佛教詞典】功德池

在西方極樂世界有無量無數盛滿八功德水之寶池。...

【視頻】婚嫁不宜殺生

婚嫁不宜殺生

【視頻】妙境法師《未得聖道而現神通,是欺騙眾生》

妙境法師《未得聖道而現神通,是欺騙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