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不要拿「吝嗇」當「惜福」

德光法師  2018/01/26  大字體  護眼色

不要拿「吝嗇」當「惜福」

「吝嗇」是個貶義詞,「惜福」是個褒義詞。

很多人生性吝嗇,日常生活中處處遭人嫌棄,自己也知道這個毛病不好,可就是難以改正。學佛後,發現佛教提倡惜福,一下子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樣,逢人就解釋:「我這是惜福」。

這樣的話騙騙別人也就罷了,說的次數多了,到最後連自己都信以為真。只能說這種人太狠了,連自己都糊弄。

「吝嗇」與「惜福」是有本質區別的,請不要拿「慳貪吝嗇」當「節儉惜福」。

何為吝嗇

「吝嗇」的字面意思是「小氣,當用而捨不得用」,在佛教中常常用「慳」來指代。

《中阿含經》卷三十一曰:「我見世間人,有財癡不施。得財復更求,慳貪積聚物。」自己的東西不捨得給別人叫做「慳」,看見別人的東西就想要叫做「貪」。

這樣有什麼樣的果報呢?隋智者大師在《法華文句》中說:「慳貪墮此趣,此趣多飢渴,故名餓鬼。」吝嗇慳貪之人,死後當墮為餓鬼,常受飢渴的惡報。其實姑且不論死後,吝嗇之人活著的時候就有諸多煩惱。

從前有個財主,生性吝嗇,別人請客,他吃完還要帶走一份,但是自己從來不肯請別人吃飯。有一天,財主病了,想吃點好吃的,但是又捨不得多做,因此命令僕人每樣菜只做一口的量。吃完飯,僕人拿了一堆碗和盤子在門前清洗,別人看見問道:「難道你家主人今天請客了嗎?」

僕人無奈的回答道:「想讓我們家主人請客吃飯,得等到下輩子!」結果這話被吝嗇的財主聽到,氣得大罵僕人:「你這個多嘴的傢伙!是誰讓你許諾我下輩子請客的?!」這個故事看似誇張,實則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

慳吝從本質上來說是貪心在作祟,很多人不僅自己的錢捨不得用,即便拿別人的錢幫別人供養三寶或者布施,心裡也會很捨不得。這是一種習氣,好像錢一旦到了他的手裡,這錢就是他的了,更有甚者還會暗自剋扣。如果貪了三寶的錢財,那麼感召的就不僅僅是餓鬼的果報了,而是直接墮入地獄。

慳貪在傷害別人的同時,首先傷害的是自己。慳貪的人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對人對己都吝嗇,這種人看到別人獲得的利益比自己多,得到的讚譽比自己多,生活過得比自己好的時候,心裡會非常得不平衡,會很煩惱。自己想有好的生活品質,又捨不得付出。

另外一種人對自己很大方,但是對他人很慳吝,即使是對自己的父母眷屬都不願意付出,更別提其他人了。這種人只顧自己享受,不管他人死活,往往背負一個「為富不仁」的罵名,一旦有落魄的一天,別人自然也不會伸出援手。

兩者區別

「惜福」看起來跟「慳貪」很像,但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慳貪」是對他人苛刻,而「惜福」是對自己苛刻。很多人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都很普通,過日子很節儉,但是對待三寶或者對有需要的人則出手很大方。

何為惜福

該用度的地方不摳門,不該花費的地方一分一毫都不浪費,這是「惜福」。

清代儒將左宗棠寫過一副對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身為一代名將的左宗棠胸懷大志,身世不可謂不顯赫,但是要求自己及子孫只享下等福,這是真正的惜福。

惜福有兩層含義:一是不浪費,二是不用錯地方。有些人在細小的方面不注意,比如對掉幾粒米,費一點水不以為意,其實這是不對的。俗語云「聚沙成塔,聚水成涓」,不防微杜漸,福報會一點點地流失掉。有些人很注意細節,一絲一毫也不浪費,但就是用的地方不對,那也不是惜福。將福報用在與修行相關的事情上,把所有的福報都轉化為日後解脫的善緣,這才是最好的惜福。

對治吝嗇

「慳貪吝嗇」與「節儉惜福」的含義搞清楚了,對於惜福我們應該更好地發揚,那麼對於吝嗇,該如何對治呢?答案是布施。

佛陀時代印度有個人非常慳吝,別說布施,就連布施兩個字都說不出口。佛陀為了教化他,告訴他左手代表自己,右手代表他人,然後讓他左手拿一把草,交給右手。但即便只是一把草,即便只是假設自己跟他人,他內心都猶豫不決。經過佛陀各種耐心地引導,這個人內心逐漸打開,後來連身命都可以布施,最終證得了聖果。

「吝嗇」是一種習氣,想要克服肯定是很難的,我自己在對治的過程中用的方法就是強迫自己去行供養和布施。只要供養的善念一生起,立馬鎖定,然後逼著自己一定按照最初那一念去執行。經過幾次以後,慢慢布施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歡喜了。

結語

「吝嗇」的人痛苦,「惜福」的人有福。其實並不是誰注定了會痛苦或者有福,正所謂「福由心生,苦由心造」,到底是苦是樂,全看個人的選擇。

有福的人並非他們的人生道路就一帆風順,而是他們能把握自己的內心,在黑暗中能望見曙光,在無助中能想到美好的未來;痛苦的人並非他們沒有得到眷顧,而是他們迷失了自己的自性,甘願成為了命運的俘虜。

人生只有兩種結果,不是駕馭生命就是被生命駕馭。與其在吝嗇中痛苦,在慳貪中傷害自我,不如慷慨地布施,為自己日後的解脫種下一線希望。

一片紙、一塊布、一根草,乃至一朵殘缺的花朵都有其自身的價值。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惜福培福,這一切終將轉化為日後我們解脫的資糧。

騰訊佛學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什麼是有漏與無漏福報

問: 阿彌陀佛!師父,現在好多師兄是初學佛,他們在...

心中的貪念就是貧窮的種子

我們今天總說缺錢,找不到工作,但我們要透過現象看到...

聖嚴法師:哪怕任怨任勞

任又可稱為忍,就是負責、擔任、忍辱負重。 對待別人...

做了好事被人罵,還要很高興

陰德就是說你自己默默地修行,默默地幫人家,不用宣傳...

降伏內心的慳貪

舍衛城中,有一位長者名叫最勝。家中非常富裕,但是為...

十種仙未斷輪迴妄想,仙福報盡墮六道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

世人不知在心上求福田

堪輿家言,何可為準。若如所說,則富貴之人,永遠富貴...

禪師巧勸吝婦:有捨才有得

有位居士向禪師訴苦:我的妻子非常吝嗇,不但對慈善事...

普陀山的「磐陀石」表何法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應該此時呢看到我身後的這塊著名...

修學地藏經跟地藏法門的原因

為何要修地藏法門? 首先,就是許多大師都提倡大家要修...

常吃五種食物保持健康

有些食物吃對了會讓你一生的健康之路走得更平坦,同時...

在佛法中積集善業,但來生有五種可能

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等種種法門,都是佛陀制...

優填王與吉星女

佛陀時代,印度的俱曇彌國為優填王所統領,他的王后不...

如何激發一個人的孝心

問: 如何激發一個人的孝心? 大安法師答: 百行孝為先...

【推薦】惡要原諒,善要引導

南山和尚有兩名弟子。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緣,得了一擔...

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這裡要辨識幾個概念:什麼叫善根?什麼叫福德?菩提正...

廣化老和尚《人為什麼應該素食》

前言 從前一提到素食,就會聯想到佛教,由於多數人的...

發願懺悔迴向,這三步每天都得做

為什麼我們要經過學呢?不學你怎麼知道?你不知道,人...

認識食品科技!難怪腸癌那麼多

現在的硝,今噎變成了另一種味精,不少餐廳到處都在用...

不經中陰身,頃刻做菩薩

如果我們都沒有接引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我們都是很昏迷...

孩子學習差怎麼辦

問: 我們家孩子10歲了,上2年級,現在在學校簡單的加...

宏海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一講) 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同修們,大家請合掌...

【佛教詞典】虛妄分別差別相及異門相

【虛妄分別差別相及異門相】 p1170 辯中邊論上卷四頁雲...

【佛教詞典】自內證

指自己內心所證悟之相。又作內證。內證即「外用」之對...

【視頻】佛寺巡禮-廣東佛山覺妙淨院

佛寺巡禮-廣東佛山覺妙淨院

【視頻】這些大明星也學佛

這些大明星也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