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不要拿「吝嗇」當「惜福」

德光法師  2018/01/26  大字體  護眼色

不要拿「吝嗇」當「惜福」

「吝嗇」是個貶義詞,「惜福」是個褒義詞。

很多人生性吝嗇,日常生活中處處遭人嫌棄,自己也知道這個毛病不好,可就是難以改正。學佛後,發現佛教提倡惜福,一下子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樣,逢人就解釋:「我這是惜福」。

這樣的話騙騙別人也就罷了,說的次數多了,到最後連自己都信以為真。只能說這種人太狠了,連自己都糊弄。

「吝嗇」與「惜福」是有本質區別的,請不要拿「慳貪吝嗇」當「節儉惜福」。

何為吝嗇

「吝嗇」的字面意思是「小氣,當用而舍不得用」,在佛教中常常用「慳」來指代。

《中阿含經》卷三十一曰:「我見世間人,有財癡不施。得財復更求,慳貪積聚物。」自己的東西不舍得給別人叫做「慳」,看見別人的東西就想要叫做「貪」。

這樣有什麼樣的果報呢?隋智者大師在《法華文句》中說:「慳貪墮此趣,此趣多飢渴,故名餓鬼。」吝嗇慳貪之人,死後當墮為餓鬼,常受飢渴的惡報。其實姑且不論死後,吝嗇之人活著的時候就有諸多煩惱。

從前有個財主,生性吝嗇,別人請客,他吃完還要帶走一份,但是自己從來不肯請別人吃飯。有一天,財主病了,想吃點好吃的,但是又舍不得多做,因此命令僕人每樣菜只做一口的量。吃完飯,僕人拿了一堆碗和盤子在門前清洗,別人看見問道:「難道你家主人今天請客了嗎?」

僕人無奈的回答道:「想讓我們家主人請客吃飯,得等到下輩子!」結果這話被吝嗇的財主聽到,氣得大罵僕人:「你這個多嘴的傢伙!是誰讓你許諾我下輩子請客的?!」這個故事看似誇張,實則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

慳吝從本質上來說是貪心在作祟,很多人不僅自己的錢舍不得用,即便拿別人的錢幫別人供養三寶或者佈施,心裡也會很舍不得。這是一種習氣,好像錢一旦到了他的手裡,這錢就是他的了,更有甚者還會暗自剋扣。如果貪了三寶的錢財,那麼感召的就不僅僅是餓鬼的果報了,而是直接墮入地獄。

慳貪在傷害別人的同時,首先傷害的是自己。慳貪的人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對人對己都吝嗇,這種人看到別人獲得的利益比自己多,得到的讚譽比自己多,生活過得比自己好的時候,心裡會非常得不平衡,會很煩惱。自己想有好的生活品質,又舍不得付出。

另外一種人對自己很大方,但是對他人很慳吝,即使是對自己的父母眷屬都不願意付出,更別提其他人了。這種人只顧自己享受,不管他人死活,往往背負一個「為富不仁」的罵名,一旦有落魄的一天,別人自然也不會伸出援手。

兩者區別

「惜福」看起來跟「慳貪」很像,但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慳貪」是對他人苛刻,而「惜福」是對自己苛刻。很多人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都很普通,過日子很節儉,但是對待三寶或者對有需要的人則出手很大方。

何為惜福

該用度的地方不摳門,不該花費的地方一分一毫都不浪費,這是「惜福」。

清代儒將左宗棠寫過一副對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身為一代名將的左宗棠胸懷大志,身世不可謂不顯赫,但是要求自己及子孫只享下等福,這是真正的惜福。

惜福有兩層含義:一是不浪費,二是不用錯地方。有些人在細小的方面不注意,比如對掉幾粒米,費一點水不以為意,其實這是不對的。俗語云「聚沙成塔,聚水成涓」,不防微杜漸,福報會一點點地流失掉。有些人很注意細節,一絲一毫也不浪費,但就是用的地方不對,那也不是惜福。將福報用在與修行相關的事情上,把所有的福報都轉化為日後解脫的善緣,這才是最好的惜福。

對治吝嗇

「慳貪吝嗇」與「節儉惜福」的含義搞清楚了,對於惜福我們應該更好地發揚,那麼對於吝嗇,該如何對治呢?答案是佈施。

佛陀時代印度有個人非常慳吝,別說佈施,就連佈施兩個字都說不出口。佛陀為了教化他,告訴他左手代表自己,右手代表他人,然後讓他左手拿一把草,交給右手。但即便只是一把草,即便只是假設自己跟他人,他內心都猶豫不決。經過佛陀各種耐心地引導,這個人內心逐漸打開,後來連身命都可以佈施,最終證得了聖果。

「吝嗇」是一種習氣,想要克服肯定是很難的,我自己在對治的過程中用的方法就是強迫自己去行供養和佈施。只要供養的善念一生起,立馬鎖定,然後逼著自己一定按照最初那一念去執行。經過幾次以後,慢慢佈施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歡喜了。

結語

「吝嗇」的人痛苦,「惜福」的人有福。其實並不是誰注定了會痛苦或者有福,正所謂「福由心生,苦由心造」,到底是苦是樂,全看個人的選擇。

有福的人並非他們的人生道路就一帆風順,而是他們能把握自己的內心,在黑暗中能望見曙光,在無助中能想到美好的未來;痛苦的人並非他們沒有得到眷顧,而是他們迷失了自己的自性,甘願成為了命運的俘虜。

人生只有兩種結果,不是駕馭生命就是被生命駕馭。與其在吝嗇中痛苦,在慳貪中傷害自我,不如慷慨地佈施,為自己日後的解脫種下一線希望。

一片紙、一塊布、一根草,乃至一朵殘缺的花朵都有其自身的價值。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惜福培福,這一切終將轉化為日後我們解脫的資糧。

騰訊佛學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修福跟沒有修福的天壤之別

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可不得了,那是成聖的一念之間,這...

求福報的因與緣

求福報的因與緣 其實我們怎樣求福報,大家要知道。 有...

偏重於持戒修福的危險

原文: 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願力輕微,又不...

念佛人不可以有求取福報之心

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祗以念佛之人,無...

不費分文即能成就「五大施」

佛世時,有一位首羅長者,以性情慳吝而聞名,舍利弗尊...

聖嚴法師:如何祈福才能有福

社會由於迅速轉型而隱藏了種種危機,總括來說有以下三...

做供養要具備這三個條件

做供養要具足三個要點:第一,福田清淨;第二,意樂清...

【推薦】機深禍深,量大福大

古人說機深禍深,量大福大,勸誡世人要有一顆寬容之心...

【大藏經】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大藏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翠岩禪師《警僧銘》對僧人的告誡

翠岩可真禪師是宋代著名高僧,福州人。曾經參訪過慈明...

【推薦】如何才叫念佛有功夫了呢

前面說到我們最好趁年輕健康的時候把功夫準備好。什麼...

念佛的八種相應法和三種不相應法

念佛八法 第一、攝心念:把心收攝起來,即所謂:都攝六...

對治愚癡,作善為業

三善十一者:無癡者,於諸事理,明解為性。對治愚癡,...

九緣皆具,方成不可悔之大妄語

《梵網經菩薩戒》云: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

一個人的個性脾氣很重要

一個人的個性、脾氣很重要,個性好的,到哪裡都會跟人...

成佛以後也有三不能

永明壽禪師說:故知但遵教行者,依法不依人,無不證果...

知恩圖報的馬兒

元生公,是我已故的曾祖父。他生前曾經有過這麼一段感...

隨喜一切眾生的無量功德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的普賢菩薩有十個修行大願,其中第五...

超越血癌的博士

我有一位同學,現在是美國大學的教授,也是一位國際上...

文珠法師《無盡的孝道—地藏菩薩》

一、孝道的意義 何謂孝道?孝是孝敬、孝順、孝養;道...

印光大師:讀經須知

何謂恭敬?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

佛陀為什麼沒有主動說法,而是等待眾生祈請

我們知道,佛陀在出家的過程是遠離人群的,這個過程是...

三寶的分類

佛法僧乃三寶之稱。 每個人信佛,必須先皈依(歸依)三寶...

在家誦《地藏經》容易招感不好的東西嗎

問: 師父,我原來誦《地藏經》,有的居士說在家誦不...

勝鬘夫人的十大弘誓

勝鬘夫人是佛教的模範優婆夷,也是一位典範信女。她是...

【佛教詞典】四分律疏

(一)凡四卷。北魏慧光撰。與法礪、智首之四分律疏合稱...

【佛教詞典】宿住通

【宿住通】 p1021 俱舍論二十七卷十一頁云:宿住通,漸...

【視頻】妙境法師《破除這一念執著心》

妙境法師《破除這一念執著心》

【視頻】界詮法師《緇門崇行錄》

界詮法師《緇門崇行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