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聽聞」:聞所成慧
當然現在有一些文字的檔案,但是從《楞嚴經》的觀念來說,我們學習佛法,六根當中聽聞的效果最好。聽聞的效果比你自己看的效果更好,因為印象深刻;這個佛教在娑婆世界的流通,我們叫做「音聲佛事」。佛法是把這些聖道放在音聲當中,讓我們經過聽聞,就把這個音聲的佛事轉成我們心中的道。所以你剛開始六根當中是以聽聞來當做一個根本。
第二個「隨轉」:就是思所成慧這個法義你聽進去以後,你心中不斷的思維,心隨法義而轉,去消化這個法義叫「隨轉」,產生一種思慧;這個思慧會產生一個勝利,堅定的理解。
第三個是「修心要」:
我們產生修慧,我們開始去修正,去對治我們內心的煩惱。這個「聽聞隨轉修心要」是講因地的修學;這以下講到果地的功德。「少力即脫生死城」。我們能夠掌握這樣一個修學的心要,就用很少的時間就能夠解脫生死的痛苦。其實,外道也是有很重的出離心;憑良心講,他們也很努力用功在修學,但是他們跟我們佛弟子最大的差別就是缺乏善巧,缺乏善巧慧;沒有智慧的善巧。
比如說,他們的九十六種外道,《楞嚴經》講到其中一個苦行外道。他也知道我們生命的痛苦是罪業產生的,但是他認為這個罪業是真實的,不能改變的;所以你要趕快離苦得樂;趕快把自己的業障清除,最好的方式就是修苦行。因為它是真實的,你不能改變它的,那怎麼辦呢?那就躺在這個有刺的荊棘上面,或者泡在那個冰冷的水當中;或者是倒掛在樹上。那麼他的一個苦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快速地消除罪業。快速地成就安樂的涅盤。
當然我們佛法認為,這樣子是不善巧的,因為你這個車子,它走錯了方向,你把這個車子打壞了是沒有用的。因為它是牛,牛車這個牛;前面那個牛有問題,你對這個車子,你打這個車子是沒有用的。我們的身心世界有痛苦,跟色身沒有關係,你折磨你的色身是沒有用的,因為問題不在這個地方。你的問題是那個牛,牛要調整它的方向。
我們聽聞隨轉修心要;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句話就告訴我們兩個修學重點。
第一個:我們剛開始修學偏重在斷惡。就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假入空觀。從因緣法的觀察當中,知道它緣生無自性,當體即空。
第二個「亦名為假名」,那麼當我們入了空以後,我們幹什麼呢?開始第二步,從空出假。大乘佛法是不能忽略了因緣的假相,因為他的假相有它的作用,比如說吃飯;飯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這個飯對我們色身的確有滋養的效果。所以大乘佛法也知道說,每一個因緣法當中,你只要善加利用,我們都可以積功累德。所以龍樹菩薩說「亦名為假名」。所以菩薩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你不要忽略了因緣所產生的這種差別的作用。那麼「亦名中道義」當你把真空跟因緣法加以平衡的時候,這個就是中道思想。
所以我們整個修學,不管是從假入空,或者從空出假,都是由「聽聞」的引導而來的。佛法的修學,沒有人說你一出家,兩個眼睛一閉,你就知道怎麼修行,沒有這件事情。佛教是有傳承的,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蕅益大師說,我們每一個人種樹的目的,都是要得到水果。他說:「外道種樹是有花無果。」花是表示因地。你看外道的苦行,什麼花樣都有;什麼奇奇怪怪的方式都有,但是最後一個結果都沒有,沒有什麼功德。無益的苦行。
小乘佛法呢?是一花一果。小乘佛法對因緣法,對波羅蜜沒有興趣;但是他專門修習無常、無我的智慧;成就偏空的涅盤。所以一個花結一個果。大乘佛法是多花多果。因地廣修萬行,在果地上成就萬德莊嚴。而這樣的一個關鍵點,都必須要「聽聞」來作引導的。所有的修學都是從「聽聞」來產生一個正確的修學。我們整個身、口、意的修學啊,是由「聽聞」而產生隨轉而產生修心要。最後才成就解脫生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