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菩提心的意義與往生淨土的關係

2013/12/05  大字體  護眼色

菩提心的意義與往生淨土的關係

菩提心是「善中之王」,念佛的秘訣是「把死字頂在頭上」!

近年來,念佛的人越來越多,舉辦佛七的寺院也逐漸增加,這是佛教中的可喜之事,證明淨土法門契時契機。不過,念佛的人雖多,明理得法的人卻不多;修習淨業的同修增多,弘揚淨土的人才卻非常缺乏。培養弘法人才,幾乎是當前最為緊要的任務。缺乏弘法人才當然有各種原因,但和我們沒有真正發起菩提心有直接關係。我想就「發菩提心和修學淨土」這個問題,略述三點意見,以供參考。

菩提心的意義與往生淨土的關係

什麼叫菩提心?發菩提心的重大意義是什麼?菩提,就是覺悟。菩提心,即自覺覺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心。「上求佛道」,是啟迪智慧,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淨土是大乘法門,必須要發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氣,度生的弘願與無窮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業障,不怕任何挫折。這是往生淨土,成佛度生的重要保證。

菩提心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種子,是成佛的種子。

菩提心稱為「善中之王」。發心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說:「……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語譯:多善根,莫過於發菩提心。只要發了菩提心,就超過歷劫修行的功德。)

印光大師亦說:「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語譯:發了菩提心,好像機器接通電源一樣,力量更大、更迅速。對於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慧,不是一般福德善根所能相比的。)

在社會上,要成就一番事業,也需要動力。但這種動力,不外乎為個人利益或集團的利益。如果你僅僅為個人利益出發,完全沒有想到我的事業是要利益眾生,一切都從自私自利出發,別人不會支持;為某一個集團的利益,其他集團不支持。更不可能獲得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的擁護。對學佛的人來說,願力就是動力;修淨土法門,發菩提心就更具有重大意義。《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提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十二個字,就是「淨土法門正行的綱領」(「眾善奉行」是助行,都可迴向往生淨土)。

淨土法門的總綱領是信、願、行。發菩提心就包括真信、切願在內;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真行(篤行)。實際上這十二個字,就把淨土法門的總綱領完全包括在內。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議,諸佛菩薩都是靠願力成就。地藏菩薩被稱為「大願王」,示現為婆羅門女,救母出地獄,擴大願心,度一切眾生,成為等覺菩薩。給我們提供一個願力成就的好榜樣。現代台灣創辦「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以一位平凡的比丘尼,幹出極不平凡的,影響全世界的慈悲濟世的大事業。當初人們懷疑她靠什麼背景?有什麼力量?她回答:「做佛教的事業,我依佛的教導,相信‘願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這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名言。因為這個願力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的擁護、群眾的信賴和支持,還有什麼事業不能成就呢?

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這樣才能擴大心量,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往生淨土,成佛度眾生。

要實踐菩提願心,必須積極投入弘法利生事業

發了菩提心,我們就要實踐菩提心,如何去實踐呢?發菩提心是要度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弘法利生就是最好的實踐,用佛法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實踐菩提願心的過程也是我們修行的過程。在弘法利生中既能夠不斷培植自己的福德智慧,也能夠消除自己的業障,為自己的往生積累資糧。

首先,我們應明確淨土是二力法門,往生要靠彌陀願力接引,又要靠自己信、願、行持的力量。蕅益大師說得很明白「得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說明能不能往生淨土,完全取決於有無真信、切願。

印光大師說:「念佛之法,首重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念佛沒達到一心不亂)也可往生。」為什麼?因為你的心至誠懇切,便和彌陀願力感應道交,就能蒙佛願力接引。印光大師以大江、大海來做比喻:大江、大海雖不可能平靜無波,只要沒有狂風巨浪,天空的月影還是能顯現出來。同樣,修念佛法門,由於願心不同,結果也會不一樣。

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別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認為會耽擱自己念佛。這和彌陀願心怎麼能相應呢?我們天天學四十八願,每條都是度眾生往生淨土,讓眾生都成佛。所以,弘一法師說:「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李炳南老居士說:「修淨土必須廣為人說,只求自了,不能往生。」這就很清楚,不發菩提心,你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因為往生要靠彌陀願力接引。

《龍舒淨土文今譯》(宋朝王龍舒居士著,專弘淨土的重要著作)說:「能勸一人修淨土,以此善緣,可以用來消除罪業,可以用來增福延壽,可以用來超度亡魂,可以用來迴向求生淨土。」書中引唐朝房翥的故事為證:

唐朝人姓房名翥,有一天忽然死去,神識到陰曹,閻羅王接見他,說:「因你曾經勸一位老人念佛,老人現已經往生。憑這個功德,你也可以往生。房翥說:「我曾發願要念一萬遍《金剛經》和朝五台山,我的願沒有完成,現在還不想往生。」閻羅王說:「誦經朝山固然是好事,總不如早日往生好。」房翥沒有回答,閻羅王只好放他回到陽世。房翥甦醒後將這件事講了出來。

(這個人對淨土法門並不是很了解。因為凡夫一旦往生,就已超凡入聖。《彌陀經》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菩薩。往生是蓮花化生,壽命無量,自能一生成就。何況在極樂世界修行,可以直接親近佛菩薩,聽講經說法。這種成就,這種功德利益,決不是自己誦經、朝山的功德所能相比的。)

我們學佛的人遵照佛陀教育,平時勸人行善,叫做法佈施,能夠獲得聰明智慧的果報。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是最大的法佈施,不是其他法佈施所能比的。《龍舒淨土文》引大慈菩薩的《勸修西方偈》說:

  「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

   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

   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

   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

印光大師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是則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適所以自害也。」以上說明要實踐菩提大願,必須積極投入弘法利生事業,舉辦念佛活動,多給大家宣講修學淨業的道理,多勸人修學淨業。

另外,還要積極參加臨終助念活動。這是代如來度眾生,能夠送一個人往生淨土,就是成就一個眾生成佛,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大的功德呀!

要實踐菩提願心,必須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首先,要弄清楚求生淨土的目的,決不是消極厭世,決不是去享樂,而是為了度眾生——去學修、去提高自己的智慧、德能、神通等,再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廣度有緣。這樣便與彌陀願心脗合,自能感應道交,得到佛的願力加持,臨終往生當然就有保證。

我們都是凡夫,心量很小。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發心要由小到大,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從自己的親屬、朋友再擴大到眾生。其實度眾生,就包括你自己和你的親屬在內,都是眾生嘛。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以真誠的心求生極樂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因為它包括了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這當然是無上菩提心。明白了求生淨土的目的之後,不求往生淨土的人,不是愚癡,便是狂妄。這是李炳南老居士講的,很有道理。

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要老實念佛。怎樣才算老實念佛?倓虛大師在其《念佛論》中說,只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心念佛,就能往生。愚夫愚婦能老實念佛,所以容易往生。弘一大師介紹印光大師的成就時說,大師的弟子中,有部分國外留學生,大師不給他們談佛法的高深哲理,只勸他們老實念佛。他們受大師德行的感召,都能信受奉行。

淨土是「易行難信」之法,必須斷疑生信,才能受益。佛無妄語,何用生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值得深思!念佛的訣竅是什麼?近代天台宗大德諦閑法師說:「一句阿彌陀佛,哪個不會念?偏偏不容易念。極樂世界,哪個不願生?可是少有人往生。」這主要是因為念佛的人不懂訣竅的原因。念佛的訣竅就是個「死」字——有個「死」字在心頭,對外界環境自然冷淡;情愛也會減輕;名譽、金錢、權力在「死」面前都幫不上忙;知見、道理在「死」上也不起作用。一旦四大分離依靠什麼?孤魂受業力支配哪有自由?這時候不見彌陀,很可能就會遇見惡鬼;不生淨土,可能投生驢胎馬腹。作這樣想,念佛就有緊迫感,就能至誠懇切,就容易與佛菩薩相應。

印光大師又說:「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但是,修淨業的人,有的存在一種錯誤看法,認為自己基本能持戒,每天都念佛,縱使不能往生淨土,也不至於墮地獄。其實,冷靜思考一下,就以今生說,單是殺生吃肉這項罪惡,已非常可怕。何況無始以來的惡業,如佛經所說,假使惡業有體積,有形相,連虛空也都裝不了!再說,我們這一生持戒念佛的時間相對多生累劫來說,畢竟太短,如果我們的惡緣先成熟,就很有可能會先下地獄。而你今生所種持戒念佛的聖因,將來緣法成熟,也要受善報。因此,印祖教人: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決不是隨便說的,值得我們警省。 

念佛的方法,依《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當中,又以意、耳兩根最難收攝,如能攝此二根,其餘四根便不難了。所以念佛必須「心念耳聞」,就是念佛要做到念從心起——心裡念得清清楚楚;音從耳入——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再將佛號回入八識田中,成為金剛種子。人到臨命終時,八識田中的善惡種子都一齊湧現出來。這時金剛種子就起作用,它和彌陀願力相應,得到佛力攝受,立即投生蓮胎。 

念佛必須持戒。否則就不是佛法。「持戒念佛」是修淨業的守則。《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只有戒行清淨,身心才會清淨,只有用清淨心念佛才能相應。再說,一個不守五戒的人,下一世連人身都保不住,還想出輪迴、生淨土嗎?!但守好五戒,只是人道的善人,在人道享福報。如果想了生死、生淨土,還應受持「八關齋戒」。它是佛陀以大悲心為在家弟子製定的出家戒,是「五戒」和「沙彌十戒」相結合,既具有出家戒的嚴格要求,又適合在家修行的情況。「八關齋戒」只有八條戒,每月受持六天(六齋日),每次受持一日一夜,自己可以在佛前受,十分方便。而功德利益有十二條,非常大,其中一條說,修淨業的人,如能受持,可以中品中生。出家人想自己戒行清淨,也應受持。

最後,引證近代高僧圓瑛法師弘揚淨土的事蹟,作為結束語。 

圓瑛法師是禪宗巨匠,被佛教界稱為「楞嚴獨步」。三、四十年代曾連任七屆中國佛教會會長,五十年代初期,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明暘法師和趙朴初居士都是他的弟子,他對中國佛教事業貢獻很大。他中年夢見佛陀教他要弘揚淨土,便依教奉行,將方丈室命名為「三求堂」,自號「三求堂主人」,即「求福、求慧、求生淨土」。這件事也再次說明:淨土法門是末法眾生的對症良藥,福德、智慧是我們往生淨土的必具資糧。提出來和各位同修共勉!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依生滅法而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

當我們發了菩提心,所要處理的,就是內心的問題。發菩...

放下萬緣是往生極樂的必要條件嗎

問: 請問法師,放下萬緣是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必要條件...

禪觀了解過去,淨土規劃未來

當我們談現在,其實是離不開過去,也離不開未來;如果...

昌臻法師:印光大師對念佛人病中發心的開示

[原文] 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

大安法師:不能往生,最痛苦的是誰

問: 今生不能往生,最痛苦的是誰? 大安法師答: 你...

淨土法門不需要標新立異

我們學佛一定要知道這個世界苦的本質,所以出離心很重...

罪惡生死凡夫,只配下品下生嗎

問: 念佛行人,在只能粗持五戒的基礎上,能上品上生嗎...

宏海法師:淨土三資糧

(第一講) 好,各位蓮友大家上午吉祥,阿彌陀佛。 今...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如我無心,則物亦隨無心而化矣

吾嘗靜而思之,天下未始有吉凶也。吉凶之生,生於毀譽...

做到這十三條,你還會有壓力嗎

1、壓力是是好事,它使人警醒,不會犯錯。即使有錯,...

世間的第一大事

我們在這個堂中是辦世間第一大事,何為第一大事?生不...

托缽生活的要義

釋迦牟尼佛出世說法之後,有很多人跟他出家修道,他們...

佛陀會做這7件你我都難做到的小事

華嚴經行願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願中,第八曰常隨佛學...

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爾時,普賢菩薩摩...

婚外戀的十大典型心態

一、 補償心理 有的人因為夫妻分居,寂寞難耐,或者因...

阿彌陀佛臨終接引,這是自力法門沒有的

在通途教理當中,你靠自力在這個濁惡的穢土修行,別說...

10種垃圾食品盡量別吃

昨天上午,第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活動之一,預防疾病健...

對名號不了解,真的能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嗎

如果我們對名號不了解,你敢說臨命終時,這句佛號你能...

怎樣對待歷劫的冤親債主

有冤親債主乃至無量的冤親債主,這都是正常的。那麼我...

如何轉變負面的人生態度

問: 常有人自覺能力差、力量小,對社會、家庭沒有影...

舍棄是一種智慧

前幾天見到了一個事業有成的親戚。他很年輕,卻擁有一...

往生極樂是靠超度去還是自己信願念佛去

問: 弟子以為,念佛行人勤修淨業三福,以至誠懇切心...

一句彌陀,願行相資,能得大用

一句彌陀,生大信心,願行相資,能得大用。 曾經有人問...

大安法師正月初三新春開示|真空妙有二偈

南無阿彌陀佛!今天是大年初三,祝大家新年吉祥!今天...

【佛教詞典】欲邪行罪

【欲邪行罪】 p0985 瑜伽五十九卷十六頁云:復次若行不...

【佛教詞典】三教

1、佛教,道教、儒教。   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

【視頻】《心經》女聲粵語讀誦

《心經》女聲粵語讀誦

【視頻】《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聆志居士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