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心中都有一個任性的孩子,他隱藏得很好,化妝得非常巧妙,潛伏得很深,以至於很多時候我們都看不到他,任由他給自己和他人帶來莫大的傷害。這個放縱的孩子,他到底是誰呢?
我們一定對任性的小孩子不陌生。有時候,他為了得到心愛的玩具,會在家人面前撒潑、打滾、哭鬧,使出所有任性的招數要挾,如果遇到不明智易妥協的家長,這個孩子就得逞了。
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管教,任性的小孩子會慢慢成長為一個任性的大孩子,他的胃口會越來越大,脾氣會越來越壞,長大後很有可能會成為家庭的隱痛,社會的隱患。
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身邊許多這樣任性的孩子。我們會為他們惋惜,也會為他們的家長遺憾,也可能會感到管教這個孩子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可是我們心中就藏著這樣一個任性的孩子,我們去約束和管教他了嗎?今天我們所說的這個孩子就是我們的憤怒。
人人都會發怒,更有甚者會隱藏著深深的仇恨。之所以這個孩子隱藏在心中這麼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並不認為任性不好,或許堅信自己改不了,或者因循守舊不願意改正,因為他伴隨了我們那麼多年,與他共處實在是太正常了。
能不能認清憤怒給我們帶來的過患,有沒有決心改往修來,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懂得了道理,很有可能只是似是而非停留在表面。我們也知道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可是那個人竟然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我能不生氣嗎」?我們也知道生氣會帶來一系列的身體疾病,可是我們寧願生病也要生氣,因為那句「我也不想生氣啊」,只是口頭的「不想」,而不是真正的認清了自己的責任。
如果自己不想去管這個任性的孩子,誰又有什麼辦法讓我們不生氣呢?如果真正認識到憤怒帶給我們的危害,真正的想改正,辦法總是有許多許多。
以筆者來看,管理這個任性的孩子有三種層次。
第一種方法是在事相層面。諸如默念佛號、默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數數、暫時離開憤怒的環境等等,這些技巧我們一定看過許多。
第二種方法是一定要明理。我們經常說「理解萬歲」,如果從道理上真正明白,憤怒的情緒自然就能化解。
第三種方法是修心。直接從心性上改善,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修心養性,培養高尚的人格。
第一種方法簡單易行,關鍵是能否在發怒之前保持一點點清明的理智。所以說,也並不好實行。第三種方法是修行人的功課,從根子上找問題並改正,效果最佳,卻不太適合普通人。這樣,明理就是我們最好用的一個方法。
脾氣大的人有可能前世曾經是有大權勢之人。印光大師在《復卓智立居士書七》中開示:「汝何以瞋恨心如此之盛?可知宿世定是大有權勢之人,致其習氣已成為性。今當學謙抑,總知己不是,不見人不是。久而久之,涵養成性,習氣消滅矣。」如果我們能謙卑自牧,以一種低姿態出現在那些讓我們動怒的人面前,我們還會憤怒嗎?如果他手裡拿著刀,馬上可以把我們殺掉,我們還會無所顧忌的發怒嗎?如此常常的思維,慢慢的練習,下心含笑,恭敬讓我們發怒的人和事,瞋恨心就慢慢的消失了。
憤怒又分為合理的憤怒,不合理的憤怒。我對他錯,「恨鐵不成鋼」,這是合理的憤怒。他對我錯,「惱羞成怒」,這是不合理的憤怒。無論是哪一種憤怒,都是任性的孩子在體內作亂,都不能繼續再放縱他。筆者清楚的記得,晴天霹靂一樣驚醒自己的,就是忽然明白「原來有脾氣是不對的」。在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說:「誰還沒有點小脾氣」,也會聽到有人說:「有能力就有脾氣」。慢慢的會以為有點脾氣沒關係,這就是自己鮮明的個性。如果不明理,要改脾氣是難如登天啊!
慈悲可以化解瞋恨。如果我們進一步想,那些讓我們氣憤的人是因為不明理才會犯錯,他們何嘗不是想把事情辦好呢?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想到,他如此不明理的今天不就是我們曾經不明理的昨天嗎?想想當初自己不明理時,又哪裡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呢?如果我們能這樣想,心裡就會升起憐憫心、慈悲心,我們不該瞋恨他們,反而應該去保護、引導、支援他們,就像父母長輩慈悲呵護我們。當然,這要求我們首先不要瞋恨自己。
任性的孩子長期的跟隨著我們,今天我們能認出他就是進步。在以後的日子裡,一點點降服他,調教他,其中的過程很艱難,我們要有戰勝他的決心與勇氣。
我們常常會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社會混亂,卻忘記了自己的一份責任。如果人人都能明理,認真的去管好自己的壞脾氣,多給家人一個笑臉,多給社會一份溫暖,那我們的家庭是不是就變得幸福,社會是不是就變得和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