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我們必須學會感恩

學誠法師  2013/05/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我們必須學會感恩

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倚賴周圍的環境和人。但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對於別人的付出,養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接受習慣,不會真心地感恩別人。相反,有時還會因執著於利益的得失或心理的怨結,產生矛盾。要讓自己真正快樂,也給他人帶來快樂,我們必須學會感恩。

沒有父母,我們不可能來到這個世界上。佛教有一部經,叫《父母恩重難報經》,其中講了母親的十大恩德。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在母胎的十個月中,母親的身體就像山嶽似的,一天天地加重,雖然如此,母親還是用心地呵護我們;將至臨產,母親就像得了重病一般,憂愁恐懼死神來侵,但又無以訴說;母親生產時,五臟就像被撕裂;聽到我們平安降生,母親則歡喜倍常,但是又痛徹心腸。

我們的降生是母親以生命來做賭注,我們的成長更無時無刻離不開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為我們洗濯糞尿等穢物,不憚勞苦;乾淨的地方母親讓我們睡,自己睡我們尿濕污穢的地方;我們遠行在外,母親日夜掛念,擔心我們是不是受累挨餓;我們暫受辛苦,母親則心酸不已,願代我們受苦。直到母親死的時候,對我們的恩愛之心才與我們分離。母恩如此,父恩亦然。如此的深恩,我們怎麼能不憶念思報?

沒有師長的教育,我們的生命將黯淡無光。想想自己從一個目不識丁的孩童,成為現在的自己,都是師長的恩德。是師長讓我們擺脫了愚昧,具有才智和品德;是師長教會我們生存的本領、做人的道理、處事的經驗。

我們日常所需一切衣食住行,都是社會為我們提供的。我們往往把這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交易,認為我給錢,你給貨,很正常。這是被私利所蒙蔽,只看到了表面現象,卻沒有想到萬一我拿著錢,沒人賣給我東西,會怎麼樣?有個故事說,有一年發大水,一個地主和農民都跑到山上避難。地主帶了一袋金子,農民帶了些乾糧。一天天過去,地主餓極了,想用金子買農民的乾糧,農民不賣。結果地主餓死了,農民卻活了下來。且不論農民的做法對不對,就此故事可知,我們能夠活下來,完全是整個社會在為我們付出,我們也應懷著感恩的心去回報社會。

很多人之所以沒有感恩之心,是由於被貪、嗔、癡的煩惱所蒙蔽。貪心讓我們把接受和索取當成一種習慣,不會想起感恩;嗔心讓我們只看到別人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忘記了別人曾對我們的幫助;癡心讓我們只執著於自己,不會思考自己的生命為什麼延續。

我們要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師友,感恩社會,我們因他們的付出得以生存和發展。感恩別人是我們內心的真實需求,是讓自己身心安寧的需求。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發揮自己的功能才是人生

人要能發揮功能,才是人生;人若沒有發揮功能就是眾生...

解決了生死,父母的恩才可以報

有些人不進禪堂來,反正一天到晚有飯吃,無所謂。年青...

自古佛門多孝子,願父母究竟安樂

記得電影《一輪明月》裡,弘一大師未出家前,他在母親...

感念施主恩德

貧窮布施難,這裡特別談到貧窮的人對於僧人的布施,我...

聖嚴法師:奉獻工作也是菩薩精神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人沒有錢不能生活,工作所得...

吾今此身,父母遺體也

【原文】 夢中忽憶二尊人病且亟,悲甚。既而曰:猶可為...

幸遇大乘諸經,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

原文: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

被人「利用」開拓了無限的「價值」

剛來台灣的最初幾年,我居無定所,因此經常隨喜幫助別...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藥師寶懺

慈悲藥師寶懺...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為什麼提婆達多總想加害佛陀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種善因,不要種惡因,為什麼呢?...

智諭法師《佛七講話》

第一天 萬緣放下單提佛號 今天是佛七第一天,要和大...

懺悔法是改變命運越來越好的高手

懺悔法門是我們佛弟子重要的修法,也是入道的首選加行...

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是否有聯繫和區別

問: 請問師父,我們在經典中常常可以讀到南無阿彌陀...

梁武帝對佛教的貢獻

梁武帝(502-549年),名蕭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

在乎自己的人,別人往往不在乎他

小和尚有三個師兄,師兄們每天都是默默地做事,從來不...

教婦初來,教子嬰孩

古人說,教婦初來,教子嬰孩。就是說教育要從早、從小...

突然獲得了特異功能,這是怎麼回事

問: 我的朋友在一場突然的人生經歷後獲得特異功能,...

隨心造業,隨心轉業

【原文】: 古今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之義。多少大聰...

這裡本來就是地獄

無德禪師收了不少青年學僧,大家慕名而來跟他學禪,禪...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我們看第一段,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這個地方,佛陀從...

做慈善並非是佛教的正務

當代有一種觀點,認為佛教要主張做慈善,還說做慈善事...

淨宗八祖-蓮池大師

1.生平 蓮池大師(公元1535一1615年),諱祩宏,字佛慧...

修淨業當知的八件事

淨土念佛法門,雖說是上中下三根普被,什麼人都能修,...

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只有自暴自棄的心

王陽明簡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用智慧去觀照,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色、受、想、行、識。 (一)色蘊: 凡一切物質...

【佛教詞典】聖眾來迎

(雜語)念佛行者命終時,阿彌陀佛,遣極樂淨土之聖眾...

【佛教詞典】法苑義林章

凡七卷或十四卷。唐代窺基撰。又作唯識義章、大乘法苑...

【視頻】南無妙吉祥菩薩(普壽寺)

南無妙吉祥菩薩(普壽寺)

【視頻】淨界法師《菩薩戒之不殺生戒》

淨界法師《菩薩戒之不殺生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