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現代人如何修行

2012/09/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現代社會,以其節奏快,信息大,時間緊,事情多為特徵。大家成天穿梭於鋼筋水泥的叢林當中,人欲洶洶,錢欲滾滾,在物質異化了的世界波濤中行船,自然,煩惱頻生,不絕於心。雖然現代人想了不少辦法,如旅遊、度假、休閑,到公園去,到保護區去,但也只是寧熄一時心火,吐納一時清新,只治標不治本。如何在鬧中取靜,於躁雜中真正做到「心靜自然涼」呢?也就是說,現代人如何做到又要食人間煙火,又能修菩薩道呢?

我自己的體驗是:靜心是修行的根本;收視返聽,返身觀照自我才能自悟悟他;依戒止心,依戒止貪瞋癡疑慢,即是防微杜漸,平時惡莫過於酒色財氣之念;天天習定練功,定中念佛念咒,戒定慧三者一體,缺一不可,戒是前提,定是手段,慧是目的。

一、靜心

《六祖壇經》有言:「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我深感如斯。人生活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裡,心真是如古詩所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心平即是持戒。因為心平了自然可明心見性,言行舉止能圓融無礙,自然有度。

何以靜?

少言得靜。言而開口,口開是非,舌饒恩怨到。實在有感說話亦是造業之一。我聽過這麼一個故事,一個海軍軍官跟他的部下開玩笑時說:「人生最要緊是管好兩個‘巴’——嘴巴和雞巴。」我聽完這個真實故事之後,馬上捧腹大笑,笑其粗俗幽默,但笑止後我不得不承認:許多真理並非源自名人之口,老百姓口中的真理才是最朴素,最真摯的。管好這兩個巴,既可修身,亦可養性。

獨處而靜。有人耐不住寂寞。白天上班跑業務,晚上也不願獨處歇心,上酒館,去卡拉OK、桑拿、按摩。還美其名曰:放鬆休息。殊不知這叫火中添炭。雖然我們不可能像古人那樣「獨釣寒江雪」,「采菊冬籬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但我們完全可以斗室養心自為大,象魯迅先生一樣,「破帽遮顏過鬧市」,「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

少欲而靜。欲,則是執。少欲就是要破執。煩惱皆由執著起。心裡有許許多多的執著(美其名為追求),自然業障不斷,談何「無為而無不為?」哪能「無所住而生其心?」這種人便不可能有「物物不為物所物」,「積德累功,莫問前程」的境界了。

二、收視返聽,返身觀照

人整天都是投心向外,投五官於聲色,投手足於錢物,很少有時間「反聞聞自性」捫心自問,自省如孟夫子那樣「吾一日三省吾身」。

人只有收視返聽,返身觀照,才能見微知著,解剖自己。一日下來,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是好是壞,只要你靜下來想一想,你就會悟點什麼,這叫「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修行不修腦,枉為菩薩道。

要有悟,必須具備幾個條件:一是容己容人,二是笑人不如笑己。胸懷寬廣,慈悲為懷,以一笑卸胸中塊壘。一個人如果學會笑自己的可笑之處,那他就會找出自己的修行不足之處,警而醒之。

悟可學。學悟務必嘗試記下來。我把這樣的日記本取名為「三密記」。

笑與悟密不可分。遍觀諸寺廟觀音菩薩與彌勒菩薩無不笑而悟今悟後,一切諸佛無不是笑容莊嚴,臉含最高境界的笑——慈悲。現代人一緊張,笑顏沒了,悟自然也沒了,整天過得渾渾噩噩。

三、依戒而止

人貪而忘返,嗔而生怨,癡而執著,疑而勞思,慢而不能圓融。

酒傷身,色亂性,財迷竅,氣失智。

依戒而止,就是要使這些七情六慾得到平衡。社會上許多人誤以為「清心寡慾」只是佛門之事,是近乎殘忍的貶義詞,其實,在西方社會,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接受了東方養生觀,中國禪文化觀。

對於年輕人來說制怒是生活中修行第一大事。佛語說:「火燒功德林」。怒火一把,頃刻間把什麼人際關係,功德之類,化為灰燼。我想我輩年輕人,應時刻把梁實秋先生一句話作為口頭禪「我不生氣。」

對於酒色財氣,陝西一長壽老人吳雲清說:「酒色財氣四堵牆,世人都在牆裡藏;有人能跳牆外去,不是神仙也壽長。」

四、修定念佛

一個自稱為信佛,發願修行的人,如果沒有修定是不可思議的,修定可以修佛門中的打坐等,亦可修源於佛門的氣功。關鍵在於能達到平心靜氣的作用即可。我通過近二十年的摸索,終於選定了與年輕人比較適合——簡單易行,自然而然不易出編的功法:自然功。感到該功的確起到自利利他,「養吾浩然之氣」的功效。在功前,功中,功後,我心裡作金剛念:「嗡嘛呢叭噢件」。念「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念「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念「……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皆不計,長駕白牛車」。

而念佛號,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念。只要誠心,一定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許多人說現代生活忙,沒時間修行,其實修行與幹事業一樣,都在於一個「恆」字。兩者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信佛之人,自然會有善的果報。

現代人的修行,一定要見縫插針,寓佛道於人道之中。正如我的師父,原廈門南普陀方丈妙湛長老給我題字中所寫的那樣:「人道成即佛道成」。一旦你有了正信的佛教理念之後,你完全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修定、習慧。依觀音菩薩法門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修行是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道」送給你

其實修學是不能取代的。我再講一次,沒有一個人可以把...

佛教之三種簡易修持法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我以為談玄說妙雖然極為高尚...

剛出家時最好不要獨住

問: 法師慈悲!弟子的常住是男女共住的道場,那麼弟子...

觀照力是任何修行的一個根本法門

在大乘佛法當中把修行人分成三種: 第一種是偏重心力的...

修行四念處的重要

念佛法門與四念處 淨土法門,於後漢靈帝年間已來中國!...

拜佛禮懺之要訣

無論那一宗都講拜佛,禪教律密淨都講拜佛,拜佛是最基...

【推薦】不能把無病當成修行有功夫的表現

有種觀點說信佛念佛了就沒有病,把他沒有病認為是他修...

他走他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在佛法中,有人講佛法不離世間法,即所謂佛法在世間,...

【大藏經】【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梵網經

佛說梵網經...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不要怕錯,只怕不做

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是必然的理則,否則將滯留停...

百病從心生

人保持健康,不僅要認識病從口入,而且不要忘了我們的...

若不持戒,縱有多智皆為魔事

持戒對修行很重要 學佛不論修何法門等,總以持戒為本。...

為什麼凡夫往生極樂世界後能證得不退轉

【原文】 問: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起,...

不要用高僧大德的話,去否定另一位高僧大德的話

問: 現在有一種現象,就是拿著一位高僧大德的話去否認...

帶業往生這個「業」指的是什麼

問: 如果我們在沒有達到頓悟,那一剎那間的時候,突然...

正思惟與邪思惟

【原文】 禪那者,此雲思惟修,故稱禪思比丘,是貴思也...

佛經中聖者的精進境界

以下引經中聖者的精進境界,作為學人發願的目標。閱後...

聖嚴法師《花開花謝,不執著》

世間的萬事萬物,不論是山川大地、環境中的任何事物與...

信基督教後可以改信佛教嗎

問: 我朋友的女兒被別人介紹去參加了基督教,現在他...

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利益

《涅槃經》云: 念佛一口分作十六分功德,若有一人布...

不應放過每一個能幫助別人的機會

那是一位老師告訴我的故事,讓我自己明白在人世間,其...

念了一輩子,也沒念出往生的善根

因果同時 這個是在講菩薩修善。一個人沒有成就心中的妙...

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

太虛法師要建設的人間佛教極力排除後代佛教宗派法派的...

如何讓心不被外境所轉,同時定住

問: 如何關注心不被外境所轉呢?一絲一毫的心都不能動...

佛說持八支淨戒的功德果報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上為大眾說法,一千兩百五...

【佛教詞典】擁護

(術語)扶持守護也。金光明經一曰:常觀擁護此閻浮提...

【佛教詞典】華嚴經綸貫

全一卷。宋代復庵撰。又稱復庵和尚華嚴綸貫。收於卍續...

【視頻】大安法師《慧遠大師定中見佛的原理》

大安法師《慧遠大師定中見佛的原理》

【視頻】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大安法師)

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大安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