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用佛法智慧解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濟群法師  2011/12/01  大字體  護眼色

緣無所謂善惡,不粘著的智慧

《財富品質》雜誌:如何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多人說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是「緣」字,那麼何為善緣?為什麼在有些緣分中,彼此充滿了痛苦?

濟群法師答:佛教認為,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人與人的關係同樣如此。

所謂善緣,通常來說,是指那些對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有正面幫助的關係,可能發生在父母與兒女之間,也可能存在於師生、夫妻、朋友、同事之間,雙方能夠互相關愛,和諧共處。而從佛教角度來看,真正的善緣還不僅於此,更是指那些令生命品質得以提升的緣,比如聽聞佛法的緣,依止善知識的緣。

既然有善緣,自然會有與之相對的惡緣,這是一種直接給我們帶來痛苦的因素。可能是家庭中親人的折磨,也可能是工作中同事的排擠,等等。關於這一點,我想人們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體會。

那麼,怎樣看待這些緣分呢?佛教認為,善緣和惡緣是相對的。如果對善緣過於粘著,同樣會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因為任何關係都是無常的,即使能一以貫之地保持下去,死亡也會使之發生改變。若是對此過於依賴,一旦出現變化,往往會無法承受,甚至因失去全部精神支柱而崩潰。再或者,由於對這種關係過分在乎而引發強烈的佔有欲,使善緣逐漸扭曲。所以,我們對善緣要珍惜而不粘著,才能使之長久保持,生生增上。

在面對惡緣時,無須排斥,更無須煩惱,而要接納、包容並感恩。感恩有這樣的特殊機會來磨煉心性,接收考驗。如果一個人在逆境中都能泰然處之的話,就沒什麼可以對他形成幹擾的了。

心中有大愛,不淡漠的智慧

《財富品質》雜誌:弘一法師圓寂時曾留下這樣的話:「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在今天這樣一個「關係就是生產力」的社會中,一個人的成就和信息和他的「關係網」息息相關,您又如何理解「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古訓? 

濟群法師答:「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說出於《莊子》,是流轉至今並為人尊奉的古訓。它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平淡、純潔並保有一定距離,才能安然相處,不給彼此帶來負擔。否則,雖一時親密無間,卻容易因糾結而變質,所謂「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佛教以緣起看世界,認為社會本來就是各種關係的組合。不同的關係,會對個體生命產生不同影響。以良好心態面對他人,正是發展健康關係的關鍵所在。佛教也主張人與人之間應該建立一種平淡的關係。平淡就能發展出平常心,使人客觀地看待問題,避免感情用事。平淡也能發展出平等心,這是成就博愛、慈悲等高尚人格不可或缺的基礎。平淡還能使我們內心平靜,反之,若有強烈的得失、好惡之心,就易陷入愛恨情仇之中,使內心動盪不安。

所以,對於現代人來說,「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古訓同樣具有價值。重新認識其中蘊含的深意,有助於我們建立良性的社會關係。

《財富品質》雜誌:莊子喪妻,擊鼓而歌,佛教的愛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這個故事在很多人眼裡有些太過無情,一個人如果在現實中修煉到了這種「不難過」的狀態,會不會讓周圍的人有些無法忍受?覺得太無情?

濟群法師答:對佛弟子來說,絕不會因誰的去世擊鼓而歌,不論是至愛的親友還是曾經帶來傷害的人。但也不會像世人那樣嚎啕大哭,悲痛欲絕。

佛法告訴我們,生死只是一種自然規律,如同春夏秋冬的更替,如同歲歲枯榮的野草,既不值得狂喜,也沒什麼可悲。我們需要關注的,不是已經到來的死亡,而是我們這些處在生死旅途中的人,能否超越生死的束縛和羈絆,能否獲得自在。

其實,佛教並不是無情。有句話叫做「多情乃佛心」,但佛法所說的情並不局限於親友,局限於與己有關的人,而是對一切眾生的關愛和慈悲。佛經告訴我們,菩薩對眾生的痛苦應當感同身受,應當像獨子患病一樣牽掛在心。但這種慈悲又是建立在空性基礎上,雖然在乎,卻不會糾纏其中,無法自拔。而凡夫之情是建立在執著、佔有的基礎上,從一開始,就埋藏著痛苦的隱患。

自由調整距離,洞穿真相的智慧

《財富品質》雜誌:台灣作家胡因夢在「生命的不可思議」中曾有這樣一段話:「我發現自己長久以來的兩性關係一直在這樣的矛盾中:我既想要個人的獨立與自由,又想要一個穩定、持久、深入和全方位的關係。這兩者有沒有可能兼容並蓄地同時存在於一種制度或關係裡?」推而廣之,在人世間的關係中,經常可以見到因為「愛」而過於粘連,或者因為過於強調獨立和自由,而各自為政,您對此如何看待?

濟群法師答:關鍵在於,我們要建立一種什麼樣的愛。

如果要建立一種充滿佔有的愛,注定是不能獨立和自由的。因為這種愛是有粘性的,粘住後就會形影相隨,不再獨立。一旦分離,便會因曾經粘得太緊而撕裂。就像兩張粘住的紙,揭開時必然造成不同程度的破損。惟有建立無私的、不以佔有為目的的愛,才能在愛的同時彼此自由。因為帶來傷害的並不是聚合或分離,而是這種佔有性的粘著。

對「財富品質」讀者的養生建議——不患得患失最養生

《財富品質》雜誌:本期雜誌為如何養生提出了不少建議,能請您從佛教修行的角度給我們一些指導嗎?

濟群法師答:健康的生活,關鍵是知道如何抉擇,知道什麼該做而什麼不該做。因為行為會成為習慣,進而演變為性格和心態,成為左右生命的核心力量。現代人的需求很多,這種過度在乎會使人不知不覺中處於緊張狀態。得不到固然焦慮,得到後又會因擔心失去而恐懼。於是乎,心始終處於動盪和不安之中。

修行,是讓我們的心超越這種患得患失的狀態,回到當下,回到心的本來狀態。所謂當下,就是沒有設定,也沒有起點和終點。現代人往往覺得壓力很大,這種狀態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對自我設定的執著。有設定,就會有期待,很多常態就會被這種期待放大,變得不同尋常,變得讓人緊張。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等待中的時間會比平時慢得多,也無聊得多。原因就在於,這段時間被我們附加了設定和期待,從而帶來不一樣的心理感受。如果沒有這些附加因素,同樣是在等待,但內心仍是安然的,波瀾不起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舍多就少---做人的智慧

舍多就少---等到真能悟出了,代表著智慧已達巔峰,但等...

【推薦】廣欽老和尚開示錄

◎行持語錄 這部份開示,是從一九七八年冬季開始,至...

略記一代高僧明學長老的慈悲與智慧

明學長老德高望重,慈悲為懷,平易近人,心胸寬大,大...

宣化上人808條語錄

宣化上人語錄簡介本書共搜集八百餘條宣公上人自一九六...

慧律法師《業與無明》

芸芸眾生,一念無明,遮掩自性,困惑造業,由業受苦,...

智慧和勇氣戰勝污點

讀初中時,美術老師請來市里的一位老畫家,在課堂上為...

母雞的愛心與智慧

歐洲一個專門研究動物的機構中,有位教授負責研究雞,...

憨山大師醒世歌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舍...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祇樹給...

濟群法師:發牢騷與不平則鳴一樣嗎

問: 發牢騷與不平則鳴一樣嗎?默默無聞、一味忍耐是...

濟群法師:為什麼要創造財富、如何使用財富

《中國商人》雜誌: 人為什麼活著?為什麼要創造財富...

通過慾望得來的幸福,是非常短暫的

幸福是什麼?通常,人們追求的幸福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盤點所剩的資產,看看何去何從

學佛,必須意識到人身的可貴。就像我們有一筆資金,應...

木頭與蛀蟲

有一根木頭上,忽然來了一隻小小蛀蟲,整日在木頭身上...

【推薦】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一天,一個小和尚跑過來,請教禪師:師父,我人生最大...

大安法師:如何把佛法介紹給家人

問: 弟子一接觸到淨土法門,就歡喜信受,並想方設法...

我們學佛是為了什麼

問: 師父晚上好,我們學佛是為了什麼,了脫生死,家...

病是眾生之良藥

【原文】 世人以病為苦,而先德云:病者眾生之良藥。夫...

不要輕易地離開家庭,讓家裡生煩惱

問: 本人已六十多歲,念佛多年,但家人不接受,本人想...

佛也有壽命的嗎

問: 佛有壽限嗎?如何理解此佛壽命多少多少劫?劫後...

諸佛皆以慈悲為根而行菩薩道

《彌勒所問本願經》 中,佛告訴阿難: 我在因地求道,...

如何鍛煉我們的心

今天講的題目是「鍛煉心」,也就是討論怎麼來鍛煉我們...

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

龍虎寺禪院中的學僧正在寺前的圍牆上,模擬一幅龍爭虎...

修行者為什麼必須節制淫慾

從此大文第二,便顯餘義。一、明六天行淫,二、明諸天...

抱怨對身心有什麼影響

問: 抱怨對身心有什麼影響? 心平法師答: 談起抱怨...

【佛教詞典】精進十種利益

精進十種利益,謂修菩薩行者,於諸梵行,念念進修,精...

【佛教詞典】忿怒明王

(術語)忿怒尊即明王也,如不動尊現奮怒之形相,教令...

【視頻】「花供養」的具體事項

「花供養」的具體事項

【視頻】天因法師《草木能成佛嗎》

天因法師《草木能成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