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最富的時候

2011/08/2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一位打工仔,外出闖蕩多年,睡過街頭,撿過垃圾,挨過打,賣過血,修過馬路,扛過水泥,最後終於闖出一片天地,成為資產超千萬的房地產開發商。

當一位曾與他一起幹活的打工兄弟流露出羨慕之意時,他說,你認為我富了,是嗎?這真是個錯覺。其實,我最富的時候是二十年前,那時我剛來廣州打工,領到150元工錢。就用這150元,我給母親買了一包廣式點心,給妻子買了一條真絲裙子。回到家,我口袋裡雖然空無一文,但是一家人的感覺很富有。現在我雖然什麼都有了,卻再也找不到原來那種富有的感覺了。

什麼是富有?有時我們認為,富有就是有錢,最富有的時候就是錢最多的時候。假如僅從數字而論,這也許是千真萬確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最富有的時候卻不在錢最多的時刻。

美國有一位億萬富翁,匿名捐款二十五年,總額達兩億七千萬美元。去年新澤西州的一家慈善機構在第十次接到他的捐贈時,終於忍不住找到了他,這個人是格雷斯·佩琪,他是新澤西的一位糖果商。

名聲出去之後,記者蜂擁而至,當被問及「你都是在什麼情況下捐款」時,他答:「在感到最富有的時候。」

「那麼,何時是你最富有的時候?」記者問。

「在我想捐贈的時候。」佩琪說。

金錢代表著富有,然而擁有無數金錢的人,不一定是最富有的人。同理,最富有的時候也不一定是最有錢的時候。因此,無論窮人還是富人,只要有一顆朴素的愛心,都會有最富的時候。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以正面的心去回應痛苦

現在很多人會需要面對很多的痛苦。而大多數人在面對痛...

懂得付出才能收穫快樂

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善生長者,一個偶然的機...

佛陀教導我們理財的方法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更必須「用之有道」。錢財是...

遇到事要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自己快樂,就放光,照亮世界 遇事往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心中的貪念就是貧窮的種子

我們今天總說缺錢,找不到工作,但我們要透過現象看到...

他花5年時間研究177位富翁的生活習慣,結果很震撼

習慣預示著一種因果關係。習慣決定著財富、貧窮、快樂...

兩土比較,它的苦樂懸殊很大

上面從概述的角度談到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極樂...

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 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

【大藏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大藏經】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誰的人生沒有痛苦呢

有一次,幾隻野兔偶然相遇,它們七嘴八舌地抱怨起自己...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點燃心靈之燈

一位出身貧寒的農家小姑娘,常常暗自羨慕那些生活富裕...

絕症富翁的三帖藥

有一個富翁得了絕症,他覺得自己將不久人世,心中很難...

一代高僧玄高法師:願生惡世中度人出苦海

前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馮翊萬年(今陝西西安一帶...

修行人怎可把這個色殼子看得這麼重

在雲門寺方丈室後之假石山上,種了不少奇花異草。假石...

我們都會變老

朋友介紹我看《桃姐》,是一部殘酷和溫暖交織的電影。...

俗人入寺作出家因緣

原文: 且初入寺,背僧取異,云何得作出家因緣?經云:...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普賢菩薩強調,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就是用法來作...

聖印法師:受三皈依的態度

三皈依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我認為這必須發十種心...

生重前行,死歸淨土

前面談到的全是我們自身的事,你不要像看熱鬧一樣,以...

修行是細水長流,不是一下子就能到位的

有一天去一座寺院覲見一位老和尚。到那裡的時候,恰好...

失敗的成功者

我偶然聽說過一個小名為史帕基的男孩的故事。上學對於...

在家佛教徒必讀經典

人們往往用浩如煙海或汗牛充棟等詞彙來形容佛經數量之...

這五種事情,很容易會折損清淨智慧

【合和湯藥,佔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

飲食知止足,常樂在空閑

我們生活在欲界,自然飲食的慾望也就熾盛。財食往往是...

同登彼岸,不為渡河,是為度夢

好,諸位有緣,大家吉祥。 現在我們站在的地方呢,是佛...

【佛教詞典】諸佛護念益

(術語)現生十種益之一。言念彌陀者為十方諸佛所護念...

【佛教詞典】金沙河

(雜名)此河在拘耶尼洲。梵名娑婆耶。涅槃經十曰:於...

【視頻】夢參老和尚《學普賢菩薩行》

夢參老和尚《學普賢菩薩行》

【視頻】慧律法師《大乘入道四行觀》

慧律法師《大乘入道四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