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出家是對家的超越,對私慾佔有的勘破

濟群法師  2013/10/07  大字體  護眼色

在家人總是對家充滿著執著,可以說,家就是執著的堡壘。正是由於對家的執著,遠離家鄉的人總是有份難以擺脫的牽掛。一旦回到家中,心才會安然。

為了擺脫對家的執著,便有出家這種生活方式。

出家是對家的超越,對私慾及佔有的勘破。出家人還有沒有家呢?嚴格地說,出家人是沒有家的。出家人不僅要出世俗家,更要出五蘊家、出煩惱家、出三界家,只有超越一切執著和牽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出家。

在家人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這就需要購買住房。為了居住舒適,還要進行裝修,添置物品。進而是娶妻生子,建立龐大的交際圈。為了使之正常運轉,就得努力賺錢。對來之不易的這一切,一旦擁有就會執著不舍,一旦失去則會痛苦不堪。

出家要超越對環境和人際關係的牽掛,自然不能像在家人那樣生活。為了避免這種對家的執著,佛制比丘不能長年居住在固定地點。在戒律中,頭陀行者不能在同一棵樹下住三個晚上,而比丘也應每三個月更換住處。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對住處產生貪著,若長期居於一地,就會對此地產生眷戀。此外,對於長期居住者來說,會覺得東西多是方便。而對雲遊在外者來說,會覺得東西多是累贅。從這一點來看,處處無家處處家的雲遊生活,本身就能幫助修行人克服對擁有的執著。

佛陀在49年的教化中,足跡遍佈各地,常隨弟子達一千多人。他們追隨佛陀,遊行於各地,所到之處隨緣弘法,把佛法種子灑遍各地。所以,佛弟子的雲遊,既是為了尋師訪道,親近善知識聞法,也是為了弘法度化眾生,使正法傳遍四方,代代相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火燒執著鳥兒

傳說在深山裡,有一座棲息著神仙的湖泊,湖水湛藍清澈...

心中抓取的影像越多,臨終越難離開

【修已於輪迴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

結夏安居——佛陀給修行人的一個大福報

農曆四月十五起很多寺院懸掛了結夏牌,為期三個月的結...

佛陀開示五條待妻原則

在佛陀時代丈夫的地位崇高無比,妻子稱丈夫為主子,而...

佛教的婚姻觀

男婚女嫁 宿世因緣 俗語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從男...

瀟灑人生

一位小公務員在劇院看戲,打了個噴嚏,唾沫星子濺到了...

在不生不滅處相見

雲岩曇晟生重病,道吾宗智問他:「離此殼漏子,向什麼...

諸有為法如幻化,亦如聚沫非堅牢

諸有為法如幻化,亦如聚沫非堅牢,如空注雨起浮泡,自...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節身與慎言

節身慎言,守攝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強。《法句經》...

三寶在你心中有多少份量

經過多年修學,我越來越真切地體會到皈依的重要性。遺...

濟群法師《如何懺悔》

無始以來造下的無數罪業,應該如何懺悔?普賢菩薩告訴...

濟群法師:三皈依的利益

皈依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利益?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學佛...

盲人的一門心思

那是去年秋天,在家鄉同一位朋友散步。他是我小時候那...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現代真實因果報應的故事(有圖有真相)

老人用事實證明不可以殺害生命 周老先生,是青島市夏莊...

三種因果業障的報應規律

《涅槃經》講: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

倓虛法師智斗閻王死而復生

一、到陰間去了 在當時,鬧時令症的人最怕鬧肚子,只要...

【推薦】每天睡覺前應發此願

若入觀及睡眠時。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

龍樹菩薩:讚般若波羅蜜偈

般若波羅蜜,實法不顛倒, 念想觀已除,言語法亦滅。 ...

打佛七的由來及利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

【推薦】媽媽在,家就在

媽媽在,家就在。但凡有媽媽的孩子,大都有一個可以回...

心無片瓦

我很喜歡《楞嚴經》裡的一個故事。 是說有一位月光童...

臨終接引願,預設的護佑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

念佛的勝妙功德無窮無盡

執持名號,一定會有功德的,而且極為殊勝,極為不可思...

【佛教詞典】化生

1、四生之一。即變化而生,如諸天,地獄,及劫初的人類...

【佛教詞典】智頵

(777~853)唐代僧。中山(河北完縣)人。幼辭親,禮...

【視頻】《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聆志居士念誦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慧律法師《圓覺經》二

慧律法師《圓覺經》二